2018-04-08 16:30 |新華社
理論達人: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許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論斷。
「貧窮生活想吃肉,小康生活愛喝粥」。這是北京一家粥鋪的店語,反映了「與食俱進」的風趣的生活態度,也反映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不僅關注有沒有,吃不吃得到,而且更加關注好不好,吃得健不健康。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恰恰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例如,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節日。近年來,人們關於如何過好春節網上也發出了不少的呼聲。比如說,要減少油膩的飯局、增加有質量的生活,減少煙花爆竹的燃放、增加公共場所和娛樂項目的開放;要減少轉發的套路的祝福、增加真誠的個性的問候。這一減一增,恰恰反映了人們對於美好的生活、幸福生活逐漸形成了新的認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一次新的定義,改變了自黨的八大以來的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多次論述。
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這說明人們所關注的不僅僅是物質文化,而是更加關注有沒有更穩定的工作、更可觀的收入、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社會醫療衛生服務等。
當然,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定義不僅是成績的肯定,也是問題的警醒。不僅肯定了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諸多領域的成績,也指明了我國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實。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是從苦難中走過來的。從南湖遊船到上海弄堂,從延安窯洞到人民大會堂,中國共產黨最本色的就是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作自己的奮鬥目標。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都是靠勞動人民奮鬥得來的。2018年是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要以奮鬥的姿態,總結經驗、乘勢而上,創造美好的未來,不負新時代。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我們要認識新矛盾、順應新形勢、展現新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益的發展。
(原標題《理論達人解讀十九大第七集:十九大重新定義主要矛盾,意味著什麼?》。編輯王蓉蓉)
1523176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