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造|中國何時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2021-01-0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政治是理解現代國家的鑰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實踐的知識和素養。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之後,澎湃新聞再度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推出這一專欄,旨在通過解釋新聞與生活中的政治關鍵詞,普及政治學常識。

今天的政治關鍵詞是「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何時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此時,我國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1953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方面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另一方面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關於何時向社會主義過渡,1952年,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發生了什麼變化?原來的設想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10到15年的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再採取實際步驟,從容地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到1952年,毛澤東和黨的其他領導人對原來的設想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機已經到來。1952年9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提出:我們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不是十年以後才過渡到社會主義」。劉少奇、周恩來等也都論述過「從現在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設想。

1952年,中國經濟內部關係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呢?從1949年至1952年,在國民經濟恢復過程中,中國經濟內部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在新中國成立的頭三年,社會主義因素在不斷增長。第一,公私經濟所佔比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加強,不僅控制著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產業部門,而且在現代工業中超過私營工業佔據了優勢。第二,私營工商業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著國家管理和監督:通過加工訂貨、經銷代銷、公私合營等方式,相當一部分私營工商業被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第三,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在農村普遍開展:全國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參加互助組的農戶已佔到農戶總數的40%。上述變化,用周恩來的話說,就是「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一天一天加強」。另一方面,國營經濟和私人經濟之間出現和積累了新的矛盾。隨著工業恢復和新建設項目開工,對商品糧和工業原料的需求大幅增長,而土地改革後個體農民擴大再生產的能力非常有限,不能滿足大規模工業化的要求。國家要求實現工業化,把有限的資源集中使用到重點建設項目上;而私營經濟則要求擴大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來發展自己。總之,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之間的矛盾,二者疊加起來,於是對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被提上日程。

什麼是「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年6月1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同年12月,經過毛澤東修改,關於總路線的完整表述被確定下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當時,對這條總路線的內容有一種通俗的解釋:好比一隻鳥,它要有一個主體,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它又要有一雙翅膀,這就是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體兩翼」、「一化三改」的說法由此而來。從1953年開始,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有何特點?在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沒有照搬蘇聯經驗,而是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第一,對個體農業,主要是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發展到「高級社」。第二,對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採取了類似的過渡方法。第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從國家資本主義的初級形式(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逐步向高級形式的公私合營過渡。在黨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針的正確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總體上是穩步前進和健康發展的。當然,社會主義改造也存在著缺點和偏差。例如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1955年夏季以後,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較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岀:社會主義改造儘管存在某些缺點和偏差,「但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出席了大會。北京市市長彭真在會上宣布: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原標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1.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 ①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
  • 2017考研:政治考點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原標題:2017考研:政治考點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都教授今天給同學們整理考研政治毛中特中的一個重要考點: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一.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原理,從我國農村實際出發,制定並實行了一整套適合中國特點的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和辦法,開闢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3)
    在發展民主政治的今天,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要盡力培育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參與型政治文化,就是社會成員對整體的制度、對政治制度的輸入部分和輸出部分均表現出明確的取向。同時,個人在政體中傾向於一種自我活動者的角色;個人對這種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評價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對[8](P91)。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政治參與總體水平仍然較低。
  • 論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和歷史意義
    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是中國歷史和實踐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順應了中國社會的內在發展趨勢,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一、社會主義改造的構想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不是在新中國已經成立後才臨時提出的,而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起就已確定的奮鬥目標。那麼,在中國這樣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後國家怎樣實現革命勝利,進入社會主義呢?
  • 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原標題: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們黨準確把握我國發展新特點新要求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十九大報告立論的重要依據,也是貫穿報告全篇、具有統領性作用的重大理論創新亮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經歷了長達68年的不斷發展和進化,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政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獨特性源於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積澱、獨特的國情基礎、獨特的發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
  •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 2017年11月28日 11:14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張文彪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人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當家作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和基本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和基本內涵 2018年03月13日 13:53 來源:《領導科學》 作者:李庚香 李宜馨 胡明遠 李潔 字號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中國近代史: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具有兩面性的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它有剝削工人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第二,我國經濟落後,需要儘可能地利用民族資本,以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第三,我國民族資本家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五部分專門論述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關係其民主政治建設的走向,關係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政權的穩固。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特點
    第二,以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作為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前提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建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原則與中國國情的統一。
  • 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協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人民政協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對人民政協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對人民政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 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關於發展社會主義...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在前進道路上,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以什麼樣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不是過渡性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體現,具有獨立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含義  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作了科學的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第七講 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與改革
    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以及社會關係和社會形態的重大變革,都根源於生產力,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 作為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不僅直接決定著社會的物質生活,而且規定和制約著社會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 常識判斷之政治常識第三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三、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二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2.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基礎;中國 作者簡介: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成果,它是在中國現代化的過去、現在的鏈條上創造出來的,並具有明顯的未來指向,代表了中國21世紀發展的新文化、新理念
  • 黨報解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勢與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基本特徵  ——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導黨員、幹部自覺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
  • 什麼是社會主義改造?
    什麼是社會主義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