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時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此時,我國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1953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方面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另一方面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關於何時向社會主義過渡,1952年,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發生了什麼變化?原來的設想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10到15年的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再採取實際步驟,從容地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到1952年,毛澤東和黨的其他領導人對原來的設想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機已經到來。1952年9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提出:我們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不是十年以後才過渡到社會主義」。劉少奇、周恩來等也都論述過「從現在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設想。
1952年,中國經濟內部關係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呢?從1949年至1952年,在國民經濟恢復過程中,中國經濟內部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在新中國成立的頭三年,社會主義因素在不斷增長。第一,公私經濟所佔比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加強,不僅控制著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產業部門,而且在現代工業中超過私營工業佔據了優勢。第二,私營工商業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著國家管理和監督:通過加工訂貨、經銷代銷、公私合營等方式,相當一部分私營工商業被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第三,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在農村普遍開展:全國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參加互助組的農戶已佔到農戶總數的40%。上述變化,用周恩來的話說,就是「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一天一天加強」。另一方面,國營經濟和私人經濟之間出現和積累了新的矛盾。隨著工業恢復和新建設項目開工,對商品糧和工業原料的需求大幅增長,而土地改革後個體農民擴大再生產的能力非常有限,不能滿足大規模工業化的要求。國家要求實現工業化,把有限的資源集中使用到重點建設項目上;而私營經濟則要求擴大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來發展自己。總之,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之間的矛盾,二者疊加起來,於是對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被提上日程。
什麼是「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年6月1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同年12月,經過毛澤東修改,關於總路線的完整表述被確定下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當時,對這條總路線的內容有一種通俗的解釋:好比一隻鳥,它要有一個主體,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它又要有一雙翅膀,這就是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體兩翼」、「一化三改」的說法由此而來。從1953年開始,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有何特點?在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沒有照搬蘇聯經驗,而是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第一,對個體農業,主要是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發展到「高級社」。第二,對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採取了類似的過渡方法。第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從國家資本主義的初級形式(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逐步向高級形式的公私合營過渡。在黨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針的正確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總體上是穩步前進和健康發展的。當然,社會主義改造也存在著缺點和偏差。例如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1955年夏季以後,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較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岀:社會主義改造儘管存在某些缺點和偏差,「但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