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要應對的三大不確定性因素

2021-01-18 人民網

  中國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充滿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一是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點在哪兒?我們都知道,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於三駕馬車:投資、進出口、消費。現在,投資怕通貨膨脹、怕經濟過熱,進出口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我們的內需總是拉不起來。二是未來中國經濟中最大的風險到底是什麼?有的學者認為風險來自於金融領域,因為這一次美國次貸危機,包括後來的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金融的監管不夠造成的。三是未來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最大的障礙或阻力是什麼?有人說最大的障礙來自貪汙腐敗。對此我也有同感。過去我們有一句話叫「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有的人過去了,有的人還沒下河,關鍵的問題是有一部分人摸到了石頭不願意上岸了,他們就是既得利益者。

  十八大報告在這樣特殊的國際國內背景下,對這些問題給了一個說法,讓人們看到希望。因此我們說十八大報告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一份政治宣言。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中共北京市委講師團宣講家網站[www.xj71.com]、網絡資料《大講堂》供稿)

相關焦點

  • 以確定性能力應對To B發展的不確定性
    正因為面臨眾多不確定性,場景落地需要產業鏈通力合作,從行業需求實際出發,解決行業發展痛點,加速5G應用在全行業落地。運營商應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應對行業需求的不確定性?數字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各行各業的轉型,行業數位化轉型正在從1.0階段向2.0階段升級,行業客戶希望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來促進生產的安全性和連續性,提升生產效率。
  • 尋找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3日,美國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全線下跌,國際油價和國際金價均出現大漲。這可以說是2020年的首隻「黑天鵝」,事態還在進一步發酵,給本就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帶來新的變數,也給預測經濟走勢帶來了難度。上周,不少市場機構、智庫、知名媒體等都對2020年的世界經濟走勢作出預測,筆者試著在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中,梳理出一些「確定性」。
  • 《資本論》邏輯的當代意義:如何解決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
    西方經濟學家把《資本論》與斯密的《國富論》和凱恩斯的《通論》並列,認為是經濟學說史上三部偉大的著作。5月9日,《光明日報》11版刊登了題為【《資本論》邏輯的當代意義:基於「不確定性」的理解】的理論文章。文章中提到,《資本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並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適應氣候變化,從本質上說,就是增強人類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顯然,對氣候變化認知上的不確定性並不影響「適應戰略」的確定性。 節能減排也好,改善和建設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也好,本來都是國家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
  • 【央行:貨幣政策需要有更大確定性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保持三個不...
    >2020-08-25 11:31:30來源:FX168 【央行:貨幣政策需要有更大確定性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保持三個不變】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貨幣政策需要有更大確定性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那就是三個不變: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變,保持靈活適度的操作要求不變,堅持正常貨幣政策的決心不變。
  • 地理決定論:中國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先天地理因素有關
    一季度GDP下降6.8%不可怕,更應該重視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地理決定論:中國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先天地理因素有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一季度GDP增速下降6.8%,但這個結果不可怕,反而好於國內外各國的預期。各省市也在陸續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甚至有省份仍保持正增長。
  • 創業者遇到「不確定性」,一定要用好「漸確定性」
    「不確定性」成為拖延決策的託詞,大數據變成替代思辨的虛擬宗教,新知識成為行動的障礙……管理一向是實踐的技藝。清除行動的障礙,我們要從釐清基本概念開始。本文將集中辨明「不確定性」和「熵值」概念對管理實踐的影響。然後,我們著重介紹哈肯信號和「漸確定性」策略,這才是熵減的合適選擇。
  • 把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2020年年初暴發,至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冠疫情就證明了整體不確定性在強化,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陷入混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劇。這給我們帶來了求變、求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風險帶來的是成本、損害和損失,是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威脅。降低整體不確定性,防範化解公共風險,為我國的發展構建起可持續的確定性,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及以後的重要任務。
  •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中國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生產到消費都要考慮碳排放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擘畫宏偉藍圖「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中國經濟洞察】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疫情讓本就呈下行趨勢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雖然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各項經濟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增長,但在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兩方面的嚴重衝擊下,要完成全年經濟目標任務,仍需付出艱辛努力。中國網《見智》欄目推出「中國經濟洞察」特別策劃,見證疫情下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撥雲見日。
  • 人民論壇:用確定性戰勝「不確定」
    許多人渴望擁有確定性、獲得安定感,然而現實生活卻時常「出乎預料」,令人不得不面對種種「不確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新冠病毒突然襲擊人類,就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極大的「不確定」。如何面對「最狡猾的病毒」,怎樣應對突如其來的「不確定」,考驗各國治理能力與真功。
  • ...中國經濟洞察」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疫情讓本就呈下行趨勢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雖然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各項經濟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增長,但在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兩方面的嚴重衝擊下,要完成全年經濟目標任務,仍需付出艱辛努力。中國網《見智》欄目推出「中國經濟洞察」特別策劃,見證疫情下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撥雲見日。
  • 博鰲亞洲論壇「世界經濟展望2019: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電視論壇舉行
    當日,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世界經濟展望2019: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電視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3月26日,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副部長米凱萊·傑拉奇在電視論壇上發言。當日,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世界經濟展望2019: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電視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
  • 大發地產提速增效 用「確定性」擁抱「不確定性」
    半年度業績顯示,不管是在合同銷售、土儲、資金還是財務等等維度,大發都有優異的表現,並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上半年,大發合約銷售約112.08億元,同比增長58%,這在一眾房企中表現格外突出。公司合同銷售均價13996元/平方米,同比增長16%;總資產規模約335.67億元,同比增長21%。
  • 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跳出慣性思維
    應該看到,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運行的關鍵詞,無論是應對外部衝擊,還是防控重大風險,都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都是為高質量發展消除潛在和現實風險隱患,都是為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經濟金融條件。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跳出慣性思維,堅決破除路徑依賴。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環境不同於以往,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向退出危機應對政策轉變。
  • 定義合理的產品需求: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在這裡我從確定性和不確定的角度去聊一下這個事情。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存在於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係中,當我們的主觀意識對某種事物能捕捉的信息越多,其客觀的不確定性就越小,主觀的確定性就越大。這裡所提及的主觀和客觀要辯證地去看。
  • 朱衛東談2019兩岸關係走勢:不確定性與確定性博弈
    中新社發 朱衛東供圖 攝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資深臺灣問題專家朱衛東認為,2019年兩岸關係走勢將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的博弈,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奇特組合。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不應該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要求發展中國家不再進入製造業階段,長期留在低收入的低能耗低排放的農業,這是不公平的。而且,這樣會使全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進而帶來其他一系列經濟社會政治問題,對全世界產生的衝擊和傷害未必小於氣候變暖。非洲現在有11億人,70%在30歲以下,50%在20歲以下。預計到2050年,非洲會有24億人口,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
  • 順應三大定律,讓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如虎添翼
    5月6日,《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以下簡稱《報告》)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4.8%。國家網信辦副主任楊小偉表示,2018年,我國信息化整體水平持續提升,信息化踐行新發展理念邁出堅實步伐,有力支撐了重大改革實施。  筆者認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有以下三大定律,正是這三大定律讓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如虎添翼,賦予國家經濟增長新動能。
  • 朱衛東談2019年兩岸關係走勢: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的博弈
    責任編輯:李霈韻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資深臺灣問題專家朱衛東認為,2019年兩岸關係走勢將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