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經濟決定中國未來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與生物安全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基礎的、建立在生物技術產品和產業之上的綜合經濟形態,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之後,人類正在經歷的第四次新經濟浪潮。

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凡是一個新經濟時代的來臨,人類經濟生產與生活方式必將發生深刻變革,生物經濟時代的來臨也同樣如此,它為農業、健康醫療、能源、環境等產業的綠色革命,創造了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前景。人類社會的前三次經濟浪潮側重於對外部世界的改變,而生物技術則側重於對生命自身的認識和改變,涵蓋生物質相關眾多領域,包括食品與營養、生物製藥與健康、生物煉製、生物酶、生物化學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環保與生態服務等眾多領域。由此不難看出,生物經濟是帶著人類的夢想而來。

生物經濟是帶著清除衰老基因的夢想而來。用生物技術來改良人的基因、調節營養含量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可用基因診斷技術,給每一名新生嬰兒製作一張其本人獨有的「基因身份證」,詳細記錄其優秀和不良基因的位置,以此預測潛在疾病,調整其成長的最佳環境。也可藉助基因治療技術治療B肝、血友病、白血病,甚至癌症等以傳統技術攻克難度較大的疾病,通過移植長壽基因,清除衰老基因等基因改良技術。實現人們渴望的健康長壽的夢想。

生物經濟是帶著以食代療的夢想而來。人們常說,病從口入。伴隨著生物經濟的發展,通過非轉基因非插毒的生物技術應用於農作物和食品生產,大大縮短作物生長周期,最大限度地減少生長過程中,蟲、毒及極端環境的影響,並經過品質改良調節作物營養含量,「設計」出具有特定功效的食物,實現以食代療的功效。同時,還可以根據人的生命健康的科學需求,通過生物技術在食品原料生產、加工和製造中的應用,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從當下生物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實現以食代療的目標並不遙遠。

生物經濟是帶著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夢想而來。發展生物經濟,通過應用生物技術開發新的清潔而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就能克服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逐步走向枯竭的困境,同時還能解決日益嚴重的工業三廢問題,使保護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成為可能。現在已有的生物質氣化發電是生物質轉化的最新技術之一,是在一定的熱力學條件下,將組成生物質的碳氫化合物轉化為含一氧化碳和氫氣等可燃氣體的過程。如今,人類社會的氣化發電技術正逐步走向成熟,與人類的夢想越來越近。

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發展生物經濟尤為重要,決定著中國的未來。隨著人口的增加、不可再生資源的減少,以及人們對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提升,特別是對生活品質及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經濟社會正面臨著與食品、營養、健康、資源、環境等相關的全球性問題,發展生物經濟則有利於解決這些重大問題。但在生物技術應用的有害與無害還具有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必須慎之又慎,不能有絲毫的閃失。進入21世紀以來的20年間,先後暴發了兩次重大疫情,恐怕與生物經濟發展的亂象有關。

亂獵亂吃。由於我國生物經濟不發達,人們不知道為什麼野味不能吃的科學知識,因而在不少地方,一些不法之徒胡亂獵取野生動物,投放市場,使野生動物成為生物經濟的重要資源,買賣異常興旺。據有關方面披露,僅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投放的野生動物,就達幾十種之多,其中就包括穿山甲、蝙蝠、果子狸等野生動物,價格也高得驚人。僅以穿山甲為例,每公斤的銷售價突破2000多元。在一些地方,亂食野生動物,成為一種講排場、講面子的陋習。招待客人的檔次高不高,就看餐桌上有沒有野味,因而有人把能吃上野味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來顯擺。當然,也有的人因為無知,因為好奇,膽子比較大,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洞裡鑽的,水裡遊的,沒有不敢吃的。

亂轉亂種。發展生物經濟,就要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某類生物的基因輸入到其它生物體內,從而培育出具有新性狀的生物,這作為科學研究,無可厚非。但必須強調,涉及食用的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必須以食用安全為前提,絕不能以盈利為前提。

我國資源稀缺與人口眾多的尖銳矛盾將長期存在,特別是隨著當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作物的需求不斷擴大。

第一,要加快生物經濟的立法。任何新經濟形態的產生,必須有嚴格的法律來加以保證,才能健康發展。2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同時,他還強調,要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實際上,我國已於2019年正式啟動生物安全法的立法進程,當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生物安全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有助於引導和規範我國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研究應用走上正確之路,促進生物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防止和減少可能出現的危害。

第二,要加強生物經濟的研究。生物科學和技術是生物經濟的核心,沒有生物科學和技術,也就沒有生物經濟。因此,要發展生物經濟,就必須加強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安全全方位的研究與開發。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不僅在生物科學理論上起步相對較晚,在生物技術研發、生物防禦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同樣相對落後,在技術、產品和防禦上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生物及生物安全原創技術和優秀成果都很少。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同時,發展生物經濟,還要研究相應的市場機制,保證生物經濟的健康運行和發展,包括研究生物經濟的市場運行模式,研究建立全新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防禦的體系。

第三,要加強生物經濟的監管與教育。

一是要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為了生物經濟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凡是生物產品進入市場之前,必須要由市場監管部門依據與轉基因無任何利益關係的權威機構無害檢驗報告進行審檢,合格後方可進入市場,供人們消費。

二是要建立常態化的監管機制。據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副司長王維勝向媒體介紹,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截至2月26日,全國各地林草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866000多人次,出動車輛97800多次,清理整治市場餐館飯店等經營場所35萬多處,檢查人工繁育場所153000多處,辦理野生動物違法案件690起,收繳非法工具2919件,收繳野生動物39000多隻,收繳封存的野生動物製品1080多公斤。成績雖然巨大,但也不難看出日常監管的薄弱。因此,是否具有常態化的嚴格監管,決定生物經濟是造福還是禍害民眾生命的關鍵所在。北京市政府市場監管部門每天都在農產品市場開業之前,對所有農產品上的農藥濃度進行檢測,並每天對外公布檢測結果,公布負責檢測人員的名單。這種常態化的監管方式值得推廣。

三是要加強對生物經濟知識的普及教育。要讓民眾知道野生動物為什麼不能吃。除了現在已經知道的帶有各種病毒之外,還因為野生動物是為維繫整個生態平衡而存在。當下非洲發生的蝗蟲災害,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食蟲鳥越來越少,導致蝗蟲沒有了天敵。其它野生動物也是如此,一旦絕跡,自然生態必然會失去平衡,發生災害是遲早的事情。其次加強生物安全監管,普及生物經濟知識教育,給予消費者以充分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生物經濟的健康發展。

相關焦點

  • 決定未來的關鍵一戰,中國現在打到哪兒了?
    中國只有加大對未來研究的投入,才能真正引領未來的產業競爭。現在,我們將半導體工業中全新的電鏡技術引入到科研應用中,為中國科技工作者量身定製電鏡。」聚束科技總經理何偉說。 聚束科技,只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面向未來展開前沿布局的縮影:近年來,作為北京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未來車」「未來藥」「未來芯」「未來機器人」等重點領域進行布局。
  •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座談會近日在昆明舉行。座談會以經濟雙循環、雲南綠色食品牌、八大產業為支撐,依託雲南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和2021年雲南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機遇,研究和探討如何建立基於生物多樣性和雙循環發展的國家級雲南農產品精深加工樞紐,進而實現「農民有增收、企業有營收、政府有稅收」。
  • ...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中國發展前景不會因為當前的疫情而改變」  「中國經濟具備戰勝風險和挑戰的良好條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並相信經歷此次疫情後,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健康。」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對中國醫務工作者抗擊疫情付出的努力,以及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所作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謝。  路透社最新調查結果持相同觀點。
  • 中國的未來需要的是「數智經濟」而不是「數字經濟」!
    未來的發展驅動力,來自於數智的利用和發展,它必須能推動生產效率,合理化引導生產力整合和提升,也必須要能控制資本走向和利潤合理分配,數智經濟簡單說就是帶有智慧的數位化控制調配系統,是升級淘汰我們熟悉的落後的數字經濟,糾正修改數字經濟錯誤的新型模式。
  • 潘愛華:生物經濟體系締造者
    潘愛華博士表示,生物經濟具有不損他人實現利己、依靠生態發展經濟、工作過程享受生活三大特徵,生物經濟體系應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促進我國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早在1998年,潘愛華博士曾作出三大預言: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行,中國金牌總數將超過美國,躍居第一;2020年中國GDP將超過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強國;2020年人類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
  • 中國數字經濟前途無量,未來無限!
    「十三五」期間,中國成功地完成了計劃中的各項任務,真真切切地讓我們感受到了五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各種轉型和變化,而中間最讓大家有感觸的,就是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不容忽視的,已經走在了世界前端。
  •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突破
    祁斌 [編者按]本文根據作者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一次講座及其他講座整理而成,收錄於近期出版的《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突破》一書。  應對挑戰的唯一辦法,是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的步伐。我們怎樣加速這一進程?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突破   未來10年可謂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10年。2010年底,中國人均GDP達到了4300美元。
  • 英學者:中國穩健發展決定全球經濟能走多遠
    中國日報網2月24日電 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於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英國學者認為,當務之急,國際社會應當團結協作共面挑戰,中國才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希望,中國的穩健發展決定了全球經濟能走多遠。香港《南華早報》2月24日刊發資深國際財經編輯安東尼羅利(Anthony Rowley)的評論文章稱,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世界應該向中國提供幫助,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因為全球經濟長期受到保護主義和債務影響拖累,迫切需要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 我國生物科技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怎麼樣?
    公告稱,法院裁定準予強制執行申請執行人吉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被執行人長春長生生物科技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中的「沒收違法所得18.92億元,處違法生產、銷售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 細胞)貨值金額三倍罰款72.12億元,罰沒款共計91.04億元。」去年,長生生物疫苗作假事件引發全國的熱議、關注以及憤怒。
  • 北大滙豐講座 | 徐高:決定中國經濟的思想線索
    【MBA中國網訊】耦耕讀書會之十六決定中國經濟的思想線索活動詳情2018年09月26日19:00-21:00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335教室主辦方:經濟金融網、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MBA項目講座嘉賓徐 高
  • 生物可降解塑料,與循環經濟真的不兼容嗎?
    原創 擺擺 擺脫塑縛近年來,在塑料領域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呼聲不斷,備受關注與爭議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有望融入未來的循環經濟嗎?發展方向又是什麼?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用生物原料代替化石原料2016 年 1 月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和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聯合發布報告《新塑料經濟:重新思考塑料的未來》,提出了塑料經濟與化石原料脫鉤的設想。
  • 科學時報每周聚焦:生物經濟
    由此可見,以資源佔有為最大特徵、壟斷性較差的生物經濟,為擁有豐富生物資源的發展中國家在21世紀的未來生物經濟中把握髮展機遇、尋求趕超發達國家的契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從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生物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勝敗將以市場競爭結果為定論。
  • 什麼決定了中國現在的意識形態呢?
    中國社會意識發展的決定力量究竟是什麼呢?其實這是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這一生產力決定的。那什麼是生產力呢,是人類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產力是社會生產方式中最積極、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的作用。
  •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關於全球化未來的走向以及中國在這種複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下該何去何從尚處於混沌之中。  雖然全球化的短期趨勢受到發達國家民粹主義的影響而有所放緩,但是長遠來看,全球化為全球經濟帶來的利益 依然大於維繫全球化的成本,內在的經濟利益將推動全球化向著繼續深入的方向邁進。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醞釀未來十年行動計劃 允許社會資本適度參與
    包括33家自然保護區在內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正在醞釀未來十年行動計劃,以實現保護區建設與國家戰略、區域發展的全面協調和融合,促進周邊區域居民福祉的提升,並打造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典範。
  • 堅定、堅強、堅毅——構建中國經濟更加堅韌的未來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研究員 鈕文新在國際國內經濟充滿新變數,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會議猶如一股勁風,讓國人對經濟的信心為之一振。於是,解讀撲面而來,股市也積極回應,使這次會議傳達出的各種信息成為近段時間中國經濟最強「熱搜」。此次會議為何如此震撼?
  • 北大滙豐「耦耕讀書會」 | 徐高:決定中國經濟的思想線索
    9月26日晚,光大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博士在北大滙豐第十六期「耦耕讀書會」上發表了題為《決定中國經濟的思想線索》的演講。馬爾薩斯認為需求雖然人人都有,但如果真正要對經濟產生影響,需求必須出自有購買力的人。如果需求和購買力不相匹配,就會產生需求不足。而需求是否和購買力做了很好的匹配,其實是有關收入分配的問題。對薩伊定律的支持與反對與否,決定了分析者心中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究竟是在供給面還是在需求面。如果認為薩伊定律是成立的。
  • 2016年度計算機行業:計算經濟主導未來長期走勢
    總體來說,計算經濟是以網際網路、雲計算為基礎設施,以數據為生產要素,以計算能力為生產方式和價值輸出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計算經濟是一個閉環生態體系,流動要素為數據,價值承載體為計算能力。——共享經濟;6、發展兩極化,數據處理成為交易成本的關鍵因素,進而直接決定組織或企業的組織架構與邊界——估值考量。
  • 未來15年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戰略選擇
    未來15年是我國比較優勢轉換期,是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崛起的關鍵期,也是國際格局大調整期。這一時期,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大國競爭與博弈加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快速變革等,將深刻改變國際經濟格局。認清形勢、把握方向,做好對未來國際經濟格局變化趨勢及其對中國影響的研判,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未來,國際經濟格局將呈現「十大變化」趨勢,外部環境的這些重大變化,將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