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與生物安全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基礎的、建立在生物技術產品和產業之上的綜合經濟形態,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之後,人類正在經歷的第四次新經濟浪潮。
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凡是一個新經濟時代的來臨,人類經濟生產與生活方式必將發生深刻變革,生物經濟時代的來臨也同樣如此,它為農業、健康醫療、能源、環境等產業的綠色革命,創造了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前景。人類社會的前三次經濟浪潮側重於對外部世界的改變,而生物技術則側重於對生命自身的認識和改變,涵蓋生物質相關眾多領域,包括食品與營養、生物製藥與健康、生物煉製、生物酶、生物化學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環保與生態服務等眾多領域。由此不難看出,生物經濟是帶著人類的夢想而來。
生物經濟是帶著清除衰老基因的夢想而來。用生物技術來改良人的基因、調節營養含量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可用基因診斷技術,給每一名新生嬰兒製作一張其本人獨有的「基因身份證」,詳細記錄其優秀和不良基因的位置,以此預測潛在疾病,調整其成長的最佳環境。也可藉助基因治療技術治療B肝、血友病、白血病,甚至癌症等以傳統技術攻克難度較大的疾病,通過移植長壽基因,清除衰老基因等基因改良技術。實現人們渴望的健康長壽的夢想。
生物經濟是帶著以食代療的夢想而來。人們常說,病從口入。伴隨著生物經濟的發展,通過非轉基因非插毒的生物技術應用於農作物和食品生產,大大縮短作物生長周期,最大限度地減少生長過程中,蟲、毒及極端環境的影響,並經過品質改良調節作物營養含量,「設計」出具有特定功效的食物,實現以食代療的功效。同時,還可以根據人的生命健康的科學需求,通過生物技術在食品原料生產、加工和製造中的應用,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從當下生物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實現以食代療的目標並不遙遠。
生物經濟是帶著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夢想而來。發展生物經濟,通過應用生物技術開發新的清潔而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就能克服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逐步走向枯竭的困境,同時還能解決日益嚴重的工業三廢問題,使保護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成為可能。現在已有的生物質氣化發電是生物質轉化的最新技術之一,是在一定的熱力學條件下,將組成生物質的碳氫化合物轉化為含一氧化碳和氫氣等可燃氣體的過程。如今,人類社會的氣化發電技術正逐步走向成熟,與人類的夢想越來越近。
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發展生物經濟尤為重要,決定著中國的未來。隨著人口的增加、不可再生資源的減少,以及人們對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提升,特別是對生活品質及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經濟社會正面臨著與食品、營養、健康、資源、環境等相關的全球性問題,發展生物經濟則有利於解決這些重大問題。但在生物技術應用的有害與無害還具有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必須慎之又慎,不能有絲毫的閃失。進入21世紀以來的20年間,先後暴發了兩次重大疫情,恐怕與生物經濟發展的亂象有關。
亂獵亂吃。由於我國生物經濟不發達,人們不知道為什麼野味不能吃的科學知識,因而在不少地方,一些不法之徒胡亂獵取野生動物,投放市場,使野生動物成為生物經濟的重要資源,買賣異常興旺。據有關方面披露,僅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投放的野生動物,就達幾十種之多,其中就包括穿山甲、蝙蝠、果子狸等野生動物,價格也高得驚人。僅以穿山甲為例,每公斤的銷售價突破2000多元。在一些地方,亂食野生動物,成為一種講排場、講面子的陋習。招待客人的檔次高不高,就看餐桌上有沒有野味,因而有人把能吃上野味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來顯擺。當然,也有的人因為無知,因為好奇,膽子比較大,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洞裡鑽的,水裡遊的,沒有不敢吃的。
亂轉亂種。發展生物經濟,就要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某類生物的基因輸入到其它生物體內,從而培育出具有新性狀的生物,這作為科學研究,無可厚非。但必須強調,涉及食用的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必須以食用安全為前提,絕不能以盈利為前提。
我國資源稀缺與人口眾多的尖銳矛盾將長期存在,特別是隨著當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作物的需求不斷擴大。
第一,要加快生物經濟的立法。任何新經濟形態的產生,必須有嚴格的法律來加以保證,才能健康發展。2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同時,他還強調,要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實際上,我國已於2019年正式啟動生物安全法的立法進程,當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生物安全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有助於引導和規範我國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研究應用走上正確之路,促進生物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防止和減少可能出現的危害。
第二,要加強生物經濟的研究。生物科學和技術是生物經濟的核心,沒有生物科學和技術,也就沒有生物經濟。因此,要發展生物經濟,就必須加強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安全全方位的研究與開發。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不僅在生物科學理論上起步相對較晚,在生物技術研發、生物防禦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同樣相對落後,在技術、產品和防禦上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生物及生物安全原創技術和優秀成果都很少。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同時,發展生物經濟,還要研究相應的市場機制,保證生物經濟的健康運行和發展,包括研究生物經濟的市場運行模式,研究建立全新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防禦的體系。
第三,要加強生物經濟的監管與教育。
一是要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為了生物經濟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凡是生物產品進入市場之前,必須要由市場監管部門依據與轉基因無任何利益關係的權威機構無害檢驗報告進行審檢,合格後方可進入市場,供人們消費。
二是要建立常態化的監管機制。據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副司長王維勝向媒體介紹,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截至2月26日,全國各地林草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866000多人次,出動車輛97800多次,清理整治市場餐館飯店等經營場所35萬多處,檢查人工繁育場所153000多處,辦理野生動物違法案件690起,收繳非法工具2919件,收繳野生動物39000多隻,收繳封存的野生動物製品1080多公斤。成績雖然巨大,但也不難看出日常監管的薄弱。因此,是否具有常態化的嚴格監管,決定生物經濟是造福還是禍害民眾生命的關鍵所在。北京市政府市場監管部門每天都在農產品市場開業之前,對所有農產品上的農藥濃度進行檢測,並每天對外公布檢測結果,公布負責檢測人員的名單。這種常態化的監管方式值得推廣。
三是要加強對生物經濟知識的普及教育。要讓民眾知道野生動物為什麼不能吃。除了現在已經知道的帶有各種病毒之外,還因為野生動物是為維繫整個生態平衡而存在。當下非洲發生的蝗蟲災害,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食蟲鳥越來越少,導致蝗蟲沒有了天敵。其它野生動物也是如此,一旦絕跡,自然生態必然會失去平衡,發生災害是遲早的事情。其次加強生物安全監管,普及生物經濟知識教育,給予消費者以充分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生物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