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2月24日電 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於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英國學者認為,當務之急,國際社會應當團結協作共面挑戰,中國才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希望,中國的穩健發展決定了全球經濟能走多遠。
香港《南華早報》2月24日刊發資深國際財經編輯安東尼羅利(Anthony Rowley)的評論文章稱,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世界應該向中國提供幫助,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因為全球經濟長期受到保護主義和債務影響拖累,迫切需要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文章稱,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遠大於人們的普遍認知,那些似乎樂於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吹毛求疵的人最好記住這一點。可以說,中國經濟的穩健發展決定了全球經濟能夠走多遠。
在其他主要經濟體增速嚴重落後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不斷提升其對全球增長的貢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主任李昌鏞最近指出,亞洲對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0%,中國獨佔41%。美國和歐洲(約10%)遠遠落後於中國。
儘管中國仍是該地區的增長引擎,但許多評論人士仍在批評中國政府的政策,同時卻又指望中國政府出臺新的經濟刺激措施。
這樣的刺激措施很可能即將出臺,但正如李昌鏞所指出的,這一次,中國可能會更多地關注於加強國內社會保障網絡,而不是進口貨物。
正如信用評級機構穆迪等機構所暗示的那樣,如果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時間長於第一季度,全球都將蒙受損失。因此,向中國提供一切幫助(醫療、後勤等),而不是站在一邊進行批評,符合世界的利益。
文章認為,病毒是可怕的,但因此造成過度反應或恐慌,甚至預測中國經濟將因此崩潰,這已經轉變為一種惡意的幸災樂禍。
與此同時,美國的保護主義「病毒」已經蔓延到其他主要經濟體。這是無法治癒的。世界經濟的免疫系統必須擊退它,以恢復貿易和商業的開放。
作者最後表示,最重要的是,一旦對新冠病毒的恐慌開始減弱,評論員們會發現要把全球經濟的潛在問題歸咎於中國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