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33家自然保護區在內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正在醞釀未來十年行動計劃,以實現保護區建設與國家戰略、區域發展的全面協調和融合,促進周邊區域居民福祉的提升,並打造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典範。
在今天(8月4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十年戰略中國行動計劃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許智宏表示,中國亟待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和「綠色發展」等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全新發展理念,以聯合國《2015~2025年人與生物圈戰略》《利馬行動計劃》為依據,以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為原則,制定符合中國發展特色和實際需求的中國人與生物圈戰略行動計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發布於1971年,是一項政府間跨學科的大型綜合性的研究計劃,致力於建立科學基礎來改善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我國於1973年加入人與生物圈計劃,隨後在1978年建立了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國家委員會。截至目前,已有33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61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介紹,目前,中國已躋身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較多的國家行列,標誌著中國為世界生物圈保護事業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迄今已建立了2740個自然保護區,佔國土面積的15%左右,保護了我國約20%的天然林、47%的溼地和大多數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數量446處,總面積93萬平方公裡,佔陸域國土面積的9.72%,成為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堅實的後備基礎。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攝影/章軻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我國生物圈保護區管理體系尚不健全,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和機構繁多,職責與權限相互影響,相互妨礙。保護區自身能力建設不足,政府支持不夠。公眾認可度不高,科研功能發揮不足,資源遠未充分有效利用。數據與信息的集成與共享水平較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2015~2025戰略—中國行動計劃專家組組長李富佳介紹,正在制定的行動計劃旨在實現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建設與國家戰略實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協調與融合,充分體現和發揮中國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對周邊區域發展的引領作用,促進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提升、資源高效合理利用等。
專家組建議,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為載體,融入國家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戰略。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城市化格局與生態建設,確定其主體功能,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安全、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同時,充分利用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的緩衝區、過渡區,適度、科學地發展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型第三產業為代表的綠色經濟。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培育生態產業鏈和產業群落,塑造特色區域經濟。通過開展有效的商業和營銷計劃,創新和推廣生態產品及服務,促進中國生物圈保護區與區域協調發展。
李富佳介紹,根據總體思路,未來十年中國生物圈保護區將在保護前提下適度發展綠色經濟,全面推進綠色社區建設,倡導綠色消費,建立推廣綠色發展制度體系。拓展融資渠道,創新合作模式,設立信託基金,積極獲取政府、企業、資本等多元化資金支持,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適度參與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產品生產及服務提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