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圈保護區醞釀未來十年行動計劃 允許社會資本適度參與

2020-11-22 第一財經

包括33家自然保護區在內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正在醞釀未來十年行動計劃,以實現保護區建設與國家戰略、區域發展的全面協調和融合,促進周邊區域居民福祉的提升,並打造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典範。

在今天(8月4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十年戰略中國行動計劃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許智宏表示,中國亟待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和「綠色發展」等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全新發展理念,以聯合國《2015~2025年人與生物圈戰略》《利馬行動計劃》為依據,以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為原則,制定符合中國發展特色和實際需求的中國人與生物圈戰略行動計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發布於1971年,是一項政府間跨學科的大型綜合性的研究計劃,致力於建立科學基礎來改善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我國於1973年加入人與生物圈計劃,隨後在1978年建立了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國家委員會。截至目前,已有33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61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介紹,目前,中國已躋身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較多的國家行列,標誌著中國為世界生物圈保護事業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迄今已建立了2740個自然保護區,佔國土面積的15%左右,保護了我國約20%的天然林、47%的溼地和大多數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數量446處,總面積93萬平方公裡,佔陸域國土面積的9.72%,成為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堅實的後備基礎。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攝影/章軻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我國生物圈保護區管理體系尚不健全,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和機構繁多,職責與權限相互影響,相互妨礙。保護區自身能力建設不足,政府支持不夠。公眾認可度不高,科研功能發揮不足,資源遠未充分有效利用。數據與信息的集成與共享水平較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2015~2025戰略—中國行動計劃專家組組長李富佳介紹,正在制定的行動計劃旨在實現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建設與國家戰略實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協調與融合,充分體現和發揮中國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對周邊區域發展的引領作用,促進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提升、資源高效合理利用等。

專家組建議,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為載體,融入國家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戰略。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城市化格局與生態建設,確定其主體功能,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安全、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同時,充分利用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的緩衝區、過渡區,適度、科學地發展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型第三產業為代表的綠色經濟。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培育生態產業鏈和產業群落,塑造特色區域經濟。通過開展有效的商業和營銷計劃,創新和推廣生態產品及服務,促進中國生物圈保護區與區域協調發展。

李富佳介紹,根據總體思路,未來十年中國生物圈保護區將在保護前提下適度發展綠色經濟,全面推進綠色社區建設,倡導綠色消費,建立推廣綠色發展制度體系。拓展融資渠道,創新合作模式,設立信託基金,積極獲取政府、企業、資本等多元化資金支持,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適度參與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產品生產及服務提供過程。

相關焦點

  • 黃龍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完成第二個十年評估
    黃龍自然保護區專家組考察黃龍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供圖9月14日-16日,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黃龍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第二個十年評估工作順利完成,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林草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和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組成的專家組對黃龍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進行了全面實地考察。
  • 第二屆「人與生物圈」計劃青年論壇長白山宣言
    長白山於1979年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是中國第一批加入該網絡的保護區之一。在這裡舉辦此次論壇,不僅使我們有機會欣賞其在助力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體現的的活力與優勢,還讓我們體會到中國以及全球範圍內各方所取得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進程中的成就。
  • 君聯資本王俊峰:未來十年是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
    「未來的十年是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這點我很堅信。」近日,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王俊峰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就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和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趨勢及投資邏輯分享了看法。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  王俊峰「未來的十年是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
  • 群· 學 | 《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
    精確地設定一種內生源頭明確的信任並探索它和社會資本之間的關係是有可能的,但在完成此種設定之前,對我們來說明智的做法是把信任和社會資本視為兩個獨立的概念。參與志願組織被認為是社會資本,或社會網絡,或規範化的價值觀,或信任的一種延伸或表徵。由於對它的這種不確切的定義,「參與自發性組織」同樣也應被視為與「社會資本」不同的概念,然而在實證上我們有可能假設它和社會資本是有聯繫的。
  • 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人與生物圈計劃(MAB)」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1年發起的一項政府間的科學計劃,其目的在於整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力量,以合理及可持續地利用和保護全球生物圈資源,增進人類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的全方位的關係。
  • 貓兒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貓兒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2011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海拔300—2141.5米,總面積23609公頃,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為原生性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灕江源頭水源涵養林。
  • 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啟動
    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和漁業廳等單位領導,香港、臺灣地區代表,國際保護組織、以及長期以來參與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的科研院所、高校、保護區和企事業單位代表22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 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研究
    一、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歷史回顧           在中國,社會公眾較大範圍地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起自本世紀80年代。此前,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前的數千年,這種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和行動都是十分樸素和非常有限的。
  •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解析及未來展望
    締約方大會是《公約》的最高議事和決策機制,每兩年舉辦一次,但逢十年的大會尤其重要,COP15大會將確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制定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展望205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願景,國際社會對COP15大會的召開充滿了期待,都希望能通過一個既有雄心而又有效的有助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保護成果。COP15在中國舉辦,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認可。
  • 中國著手制定長江上遊保護區行動規劃
    13日上午,國家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和大自然保護協會聯合在廈門召開了「長江上遊自然保護區保護行動研討會」。中國政府已決定著手制定長江上遊保護區行動規劃,以切實保護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和長江水生態系統的健康。
  • 華高萊斯丨知識簡報: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這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其中的「水下生物」目標則是聚焦於海洋生態領域。2019年7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通過,在2021-2030年期間施行國際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下簡稱海洋十年計劃)。
  •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點讚崑嵛山特色農產品
    膠東在線12月31日訊(通訊員 尹霞) 12月13日至17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CBRN)第22屆大會在煙臺召開。大會開幕前,與會代表到崑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觀摩,實地調研保護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特色發展成果,並對崑嵛山特色農產品給予認可、讚揚。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項目背景:大自然保護協會與合作夥伴一起,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狀況進行全面而綜合的評估;確定需要優先保護的區域、生態系統和物種,並提出關鍵的保護行動和策略,以充實並更新現有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
  •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突破
    祁斌 [編者按]本文根據作者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一次講座及其他講座整理而成,收錄於近期出版的《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突破》一書。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突破   未來10年可謂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10年。2010年底,中國人均GDP達到了4300美元。保守一點匡算,參照我國「十二五規劃」,GDP年均增長7%左右,複利計算,10年後,中國人均GDP正好翻一番,也就是8600美元;如果人民幣升值10-20%,就是 大致一萬多美元。
  • 十年守望 從創業板推出到試點註冊制 2020中國創新資本年會重磅啟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推出十年的創業板等來了試點註冊制,此舉必將會對PE、VC機構創新資本的循環起到加速作用。作為市場的觀察者和記錄者,2020中國創新資本年會重磅啟動,讓我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年會將於11月在北京舉辦。
  • 創業板「十年之功」 為企業創新注入資本動能
    十年間,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登陸創業板,藉助資本市場力量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歷經十載,創業板已經成為科技創新企業的重要集聚地。
  • 朱嘉明: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二、為什麼說「量子科學」是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從1900年至今,過去120年間,「量子科學」經歷了兩個基於階段:基於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的第一次「量子科學革命」;基於信息社會和經濟與數字經濟的第二次「量子科學革命」。
  • 生態環境部答澎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五大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習近平主席還親自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北京共同發布《中法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國務院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由副總理任主任、23個國務院部門組成,發布並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深入開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效顯著。二是創新保護方式。
  • 朱嘉明:量子科學 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朱嘉明教授帶來「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的主題演講。朱嘉明在開場白中說:如果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科技革命是一個函數關係,那麼,量子科技則是科技革命中最重要的「自變量」。為什麼說「量子科學」是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從1900年至今,過去120年間,「量子科學」經歷了兩個基於階段:基於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的第一次「量子科學革命」;基於信息社會和經濟與數字經濟的第二次「量子科學革命」。2.1 第一次「量子科技革命」。
  • 為什麼中國對建立南極海洋保護區態度謹慎
    然而,做為後來者,中國對南極地理、環境、氣候、資源分布的了解依然有限,對於如何參與南極治理也沒有形成具體方案。國家海洋局在「十三五」期間提出的「雪龍探極」計劃,其目的也是為了補上中國了解南極的短板。因此,中國不願意貿然在現階段被禁止人類活動的南大洋保護區捆住手腳——儘管保護區並不限制科學研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目前遍布全球的遠洋漁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