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和11月或許是每年南極海洋保護最重要的時間節點。每到這個時候,由24個國家和歐盟共同組成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以下簡稱CCAMLR)會在澳大利亞霍巴特舉行年會,討論南極海洋保護的逐項事宜。
如同南極遠在世界的盡頭,CCAMLR年會也較少進入媒體和公眾的視野。上一次CCAMLR受到廣泛關注是在2016年,一個面積達到155萬平方公裡的南極海洋保護區提案被大會通過,它同時也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2018年1月27日,南極半島「夏洛特灣」,深邃的海水、冰川和藍冰是大多數人對南極最直接的印象。圖片來源:Christian slund /綠色和平
2018年的CCAMLR年會於今年11月初黯然落幕。實際上,在為期兩周的閉門會議中,儘管經過了激烈的討論,但最終,總面積超過320萬平方公裡、分別由歐盟、澳大利亞共同提議的東南極海洋保護區草案、由歐盟單獨提議的威德海海洋保護區草案以及由阿根廷和智利共同提出的西南極保護區草案均未獲得通過。
可以說,自從2016年會議後,南極海洋保護區的談判就沒有取得任何新的進展。
那麼,為什麼不少國家一直積極提倡在南極建立海洋保護區?作為CCAMLR的成員國,中國對南大洋保護區又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南大洋保護區的前世今生
南大洋(Southern Ocean),亦稱南極海,是環繞南極的海洋,大致在南緯度線60度線以南。
人類對南極的探索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歐洲人開拓殖民世界的浪潮並行。在所謂的「南極英雄時代」,大批探險家、科學家、捕鯨者蜂擁而至,尋找更豐富的生物資源,同時也為英、法、挪威、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以及智利等國對南極的主權聲索奠定了基礎。所謂「主權聲索」,或稱「領土主張」,是指一國聲稱本國對南極某個區域具有主權權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秩序重塑,美蘇陷入冷戰。為防止南極成為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前線和核試驗場,1958年,在美國的倡導下,美蘇兩國以及南極主權聲索國等12國籤訂了《南極條約》,其中一個重要條款就是凍結(但不否定)了各國對南極的主權要求,確保南極成為和平和科研之所。
《南極條約》雖然對南極大陸的主權聲索和人類活動等問題做出了約定,但人類在南極的資源開發活動並未停止。早在1961年,前蘇聯即開始在南大洋進行磷蝦捕撈活動,日本、韓國、挪威、烏克蘭等國也一直在南大洋積極開展磷蝦和犬牙魚捕撈。
基於此,1982年,主要南極國家齊聚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通過談判達成了《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並成立了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通過國際協商開展對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管理。
為什麼要建南極海洋保護區?
應當說,CCAMLR迄今為止的工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全球漁業資源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而面臨枯竭的大背景下,南極的海洋生物資源仍舊處於相當健康的水平。那麼,為什麼有些國家還要推動在南大洋建立海洋保護區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球海洋環境由於氣候變化、過度捕撈等問題變得日益嚴峻。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8年出版的《世界漁業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在生物可持續水平上捕撈的魚類種群比例估計僅為33.1%。同時,1961-2016年間,全球食用魚品消費量年均增速(3.2%)卻超過人口增速(1.6%)。如何確保漁業資源的可再生性,以滿足仍在持續增長的全球人口的需要,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
目前南極的漁業捕撈主要物種是磷蝦,而磷蝦同時也是南極生物鏈的關鍵物種 製圖:綠色和平
其次,海洋保護運動在全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國內的勃興。自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環境會議以來,環境保護日益成為全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共識。在國內環保運動、特別是非政府組織的推動下,西方國家也開始積極在國際層面推動全球海洋保護。
一方面,舊有的國際組織和條約日益由開發向保護演進。比如1948年成立的「國際捕鯨委員會」從管理捕鯨的機構逐漸演變為禁止商業捕鯨的組織。另一方面,新的提議不斷湧現。2017年聯合國召開了首次海洋大會,全力推動「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與海洋相關的目標;2018年聯合國開始在海洋法公約下正式談判國家管轄區域外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這些都是全球海洋治理、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最新動向。
第三,國際上逐步認可海洋保護區是保護海洋的一個有效工具。2002年南非約翰尼斯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提出「在2010年年底前根據國際法和科學情報建立海洋保護區」;到了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又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提出「到2020年,至少有17%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10% 的沿海和海洋區域,尤其是對於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區域」。
自2010年以來,各主要發達國家和小島嶼國家紛紛在其管轄海域內建立海洋保護區。2018年,庫克群島宣布將其全部專屬經濟區建成世界上最大海洋保護區—— Marae Moana,面積達19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三個法國。
而在南極,建立海洋保護區的討論自2005年開始進入CCAMLR的議程。但在過去的13年中,只有由英國提議的南奧克尼群島海洋保護區和由美國和紐西蘭聯合提案的羅斯海保護區分別在2009年和2016年得到了通過。
南極海洋保護區示意圖 製圖:綠色和平
中國立場之探
在2018年的CCAMLR年會上,除中國、俄羅斯和挪威之外,其餘的22個成員都支持3個保護區提案,但是由於CCAMLR採用「協商一致」的原則,因此實際上只要有一個成員反對,保護區提案就無法通過。
2018年2月27日,南極「特瑞尼提島」,正在捕撈作業的磷蝦捕撈船。挪威、韓國和中國是目前在南極從事磷蝦捕撈的主要國家。圖片來源 Daniel Beltrá / 綠色和平
作為2007年才加入CCAMLR的最新成員國,中國對於建立南大洋保護區一直秉持較為保守的立場:
2009年南奧克尼保護區談判中,中國首次就南大洋保護區問題發聲,認為保護區不應當影響成員國捕魚(rational use)的正當權利;
2014年,中國代表團進一步闡述了其對南大洋保護區的立場,認為現行的CCAMLR體制運行良好,區內漁業資源並未受到任何實質威脅;
2015年,中國代表團直到最後一刻才決定支持建立羅斯海保護區,為羅斯海保護區的最終建立鋪平了道路。儘管如此,中國對於其他南大洋保護區的提案仍存疑慮。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由於並未參與南極條約體系的建立,作為南極治理的後來者,中國需要一個對現行規則熟悉、了解從而更好運用的過程。儘管《南極條約》凍結了各國的領土主權要求,但各主權聲索國一直試圖通過各種其他活動強化其主權主張。實際上,南大洋保護區的提議國均為主權聲索國,其提案的保護區涵蓋範圍又恰好與各主權聲索國主張陸地領土衍生的專屬經濟區重疊,因此難免令人遐想。
各主權聲索國在南極的領土主張分布情況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二,中國的南極政策尚未成型。中國有意積極參與塑造極地、深海、外空、網絡等「戰略新疆域」的全球治理機制。然而,做為後來者,中國對南極地理、環境、氣候、資源分布的了解依然有限,對於如何參與南極治理也沒有形成具體方案。國家海洋局在「十三五」期間提出的「雪龍探極」計劃,其目的也是為了補上中國了解南極的短板。因此,中國不願意貿然在現階段被禁止人類活動的南大洋保護區捆住手腳——儘管保護區並不限制科學研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目前遍布全球的遠洋漁業活動。中國的遠洋漁業活動始於1985年並迅速擴張,目前已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遠洋漁業第一大國。針對極地漁業,農業農村部2017年12月公布的「十三五全國遠洋漁業發展規劃」指出,中國要深入參與CCAMLR事務,「積極穩妥開發南極海洋生物資源,提升履約保障能力。加大資源調查力度,擴展捕撈區域,積極推進極地漁業科學考察船建設。」 由此可以看出,儘管中國目前在南極的捕撈量並不大,但在「近海無魚」的情勢之下,中國對於極地遠洋漁業的發展依然是持支持態度。相對應,任何禁止捕撈的海洋保護區並不完全符合中國作為捕撈大國的利益。
2016年12月17日,山東石島,工人正在碼頭上卸只能用於製作飼料而無法為人食用的小魚,當地漁民將它們稱為「飼料魚」。「飼料魚」是中國近海過度捕撈一個最明顯的表徵。圖片來源 朱立/ 綠色和平
那麼未來中國在南大洋保護區的立場上有無可能持積極的態度呢?我的看法還是比較樂觀。首先,保護南極符合中國大力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並得到了最高領導人的首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澳大利亞霍巴特的講話中就提到中國探索南極的指導原則是「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中國與歐洲也在2018年首次建立了海洋夥伴關係,並將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作為未來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
具體到漁業政策上,「十三五全國遠洋漁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中國要做負責任的漁業大國。2018年7月,作為中國最大的遠洋漁業企業,中國水產有限公司與另外四家全球規模最大的磷蝦捕撈企業自願承諾支持在南極半島附近水域設立海洋保護區網絡,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事實上,實現全球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亦符合中國遠洋漁業的長期利益。相信在最高層政策的導引之下,中國會在釐清保護和利用關係的前提之下,逐步的支持其他南大洋保護區的提案。當然,南極海洋保護區的建立不是終點,而應當是中國更深度參與南極治理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