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可能是地球上最寒冷、生存條件最惡劣的地方之一,但很多美麗的生命卻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這片極致「仙境」生活,基本不受人類幹擾。以至於任何可能破壞該地區生態平衡的行為都為地球人所不容。
不過每隔一段時間,外媒總會出現一些言論,將過度捕撈南極磷蝦的「鍋」甩到中國身上,比如「中國在南極的捕撈計劃引起科學家擔憂」、「中國在南極磷蝦捕撈領域『分一杯羹』有多麼危險」
如此甩鍋,另外一些外媒看不下去了,並主動發聲為中國「正名」。
想看外媒如何為中國捕撈磷蝦「正名」,請看下面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南極磷蝦是南極洲生態系統的重要物種,並成為鯨魚、企鵝及一些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
為規範管理南極海域漁業,確保南極生態系統完整性,1982年南極洲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CCAMLR)成立了。目前磷蝦的捕撈限額是由該保護委員會設定的。
據澳大利亞《解讀者》雜誌近日報導,在南極洲水域中,南極磷蝦的總量大約為3.79億噸。而2016年,CCAMLR設定的捕撈限額為370.5萬噸,約為南極磷蝦總量的1%。
資料圖:2015年磷蝦生產船「龍達號」出發前往南極。
根據CCAMLR官網的公開數據,中國在2014年的磷蝦捕撈量約為5.4萬噸,而捕撈量超過中國的國家還有「老牌」捕魚大戶挪威(16.5萬噸)和韓國(5.5萬噸)。報導稱,中國的捕撈量僅僅相當於捕撈限額的1.4%,這種捕撈規模本不會吸引大家注意。換言之,如果這種規模的捕撈量也算過度捕撈的話恐怕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2012年美國和紐西蘭在CCAMLR會議上率先提出建立羅斯海地區海洋保護區,在此保護區內72%的區域為「禁漁區」,以限制磷蝦捕撈。這個「佔地」155萬平方公裡的保護區在2017年12月已正式成立。
羅斯海地區海洋保護區。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西方媒體一直鼓吹羅斯海地區海洋保護區的設立,是針對中國磷蝦捕撈的一場環保勝利。其實,中國在2015年的CCAMLR會議上是給保護區投了贊成票,這才讓建立保護區順利提上日程。
有些媒體指出,這個海洋保護區對南冰洋磷蝦捕撈業的未來意義不大。《解讀者》報導稱,這個保護區看似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司法手段,實際上同CCAMLR發揮的作用差不多。在該保護區設立之前,自1999年以來,羅斯海地區本就沒有多少磷蝦捕撈活動。
對一些媒體不惜「自己加戲」也要發表的威脅論,美國《赫芬頓郵報》曾刊文稱,通過支持建立羅斯海地區海洋保護區和合理捕撈南極磷蝦,中國將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領導力。
然而,不合理的擔憂依然存在。《解讀者》報導稱,有些媒體指責中國計劃將南極磷蝦捕撈增加到每季200萬噸根本是無稽之談。2017年5月22日,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2009年中國開展南極磷蝦捕撈作業以來,截至2016年11月底,中國年均磷蝦產量約為3萬噸。
林山青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從管理層面上說,南極磷蝦的可捕撈量在560萬噸左右,而實際可捕撈量的上限約為60萬噸(即一旦捕撈達到60萬噸的「觸發水平」,就立即停止捕撈活動,直至生物量通過再次估計判定依然健康才可以重開捕撈)。據了解,目前全球南極磷蝦捕撈量最大的國家年捕撈量約為14萬噸,全球每年南極磷蝦捕撈量為25萬噸左右。」。
他還補充,中國嚴格根據CCAMLR制定的養護措施,參與磷蝦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科研評估。《解讀者》報導稱,2009年,一張CCAMLR籤發的「通行令」,為中國開啟了「地球上最後一個蛋白庫」的大門。在磷蝦問題上,中國正在按照規則行事。
在開發海洋資源和捕撈海洋生物的問題上,有些國家確實有點「玻璃心」。前不久,日本全國秋刀魚舷提網漁業協同組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秋刀魚漁獲量出現自1969年以來的最低值。日本媒體報導稱,秋刀魚漁獲量有的年份曾超過30萬噸,但自2015年起持續「魚荒」。
沒想到,日本「魚荒」的鍋竟然也被「甩」到中國頭上,說是因為中國捕魚量太大。
日本為了成功「甩鍋」,還曾把秋刀魚送上國際「談判桌」。目前,在北太平洋從事秋刀魚生產的還有日本、韓國、俄羅斯等數百艘漁船,產量在30萬噸左右。2017年7月,日本政府以「秋刀魚資源管理」的名義給各成員方提出捕撈配額的提案。提案裡日本的配額為24.2萬噸,而中國大陸只有4.7萬噸。
這種「無理要求」當然遭到強烈反對。而很多日本學者表示,日本近幾年遭遇的「魚荒」的真正原因與洋流和海水溫度變化有關。有日本網友還「自黑」一波說,日本因濫捕金槍魚在國際社會備受批判,如今轉過頭來指責中國捕魚量大,十分不妥。
最後還要補充一句,《解讀者》在文章中還這樣強調,中國完全有權獲得全球共有的蛋白質、營養食品和遺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