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中國對建立南極海洋保護區態度謹慎
10月和11月或許是每年南極海洋保護最重要的時間節點。每到這個時候,由24個國家和歐盟共同組成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以下簡稱CCAMLR)會在澳大利亞霍巴特舉行年會,討論南極海洋保護的逐項事宜。如同南極遠在世界的盡頭,CCAMLR年會也較少進入媒體和公眾的視野。
-
中俄聯手阻止西方美歐等國建立南極海洋保護區提案
據ABC新聞網澳大利亞11月2日報導,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南極洲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CCAMLR)會議上,俄羅斯第四次反對澳大利亞提出的有關巨幅海洋保護區的申請。此次會議上,中國也加入了反對陣營。澳大利亞對世界上最大面積海洋保護區的申請再告失敗。
-
南極劃設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區內禁止捕魚35年
東方IC 資料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29日消息,《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的24個籤字國和歐洲聯盟經過多年討論,終於同意在南極闢設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保護區在羅斯海上,面積相當於英國、德國與法國面積總和。
-
南極羅斯海將成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 禁止捕魚35年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10月28日,24個國家和歐盟一致同意在南極羅斯海劃設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覆蓋海域面積達157萬平方公裡。 本月17日,由24個成員國和歐盟組成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召開為期兩周的年會。
-
美國國務卿克裡首訪南極洲,將前往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羅斯海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約翰·科比4日向媒體表示,克裡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去第一線了解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同時也是為了去實地視察剛建立不久的羅斯海保護區。他介紹,克裡會訪問麥克默多站,該站是南極洲最大的科學研究中心,可容納2000多人,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南極計劃部門運作。
-
海洋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新視角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 2016年,海洋保護區的發展經歷了諸多大事,全球海洋保護區面積首次佔到海洋面積的5.1%;24個國家在南極羅斯海共同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美國創建該國在大西洋的第一個海洋保護區……
-
「雪龍」起航,中國和南極的那點事
在為期半個月的年會上,24個成員國和歐盟代表團齊聚這個由學校改建才10年的殖民地建築裡,第一周是科學家評估漁業存量和生態變化的主場,緊接著外交官、國際法律師在第二周登場,他們將捍衛各自國家在南極地區的最高海洋利益。中國在2007年加入CCAMLR,參與制定影響南極海洋事務政策。
-
活動回顧 |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
2020年12月10日,在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德國)北京代表處的支持下,創綠研究院舉辦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的線上分享會,同時也發布了創立綠研究院的知識產品,《海洋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速讀材料的正式版。世界經濟論壇海洋行動之友的中國項目負責人謝茜主持了這次活動。
-
數據顯示日本今年已在南極保護區捕殺50多頭鯨魚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衛報》9月4日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透露,日本捕鯨者今年在南極海洋保護區已經捕殺了50多頭小鬚鯨。這一消息是在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在巴西召開的年會開幕式當天公布的。日本正擔任會議主席,力圖重啟商業捕鯨活動。報導說,捕殺鯨魚以牟利的活動在1986年就被禁止,但是包括挪威和冰島在內的一些給自己授予了豁免權。
-
中國又被黑過度捕撈南極磷蝦 外媒駁斥:別總把威脅歸咎中國
據澳大利亞《解讀者》雜誌1月9日報導,在南極洲水域中,南極磷蝦的總量估計為大約3.79億噸。捕撈限額是根據《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CCAMLR)來設置的。去年,捕撈限額為370.5萬噸,約為南極磷蝦總量的1%。2014年中國的捕撈數量——這是最新記錄——為54303噸。這相當於捕撈限額的1.4%或該捕撈業的0.00014%。
-
南極洲的羅斯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在長達6年的外交僵局之後,南極洲周圍各國終於達成協議,宣布羅斯海是一個官方的海洋保護區,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受保護的海洋區。另外,這是第一次多個國家一起合作保護一個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管轄範圍內的地方。這項保護羅斯海的協議最先由紐西蘭和美國提起,俄羅斯起先擔心會影響其捕魚產業而不同意加入,後終於和其他24個國家及歐盟一道同意了這項協議。
-
不和企鵝搶食,漁企自覺禁漁,能保住南極生態嗎?
多國漁企在南極海域自主禁漁編者按你是否想到過,人類對於海洋的索取正在最近的幾十年裡徹底摧毀海洋生態?世界糧農組織相關報告此前曾經引述科學家的警告,到2048年全球漁業將面臨徹底崩潰。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魚類種群已經因大規模捕撈而下降到生物不可持續的水平。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這種管狀蠕蟲是熱液口特有物種中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由於生物多樣性往往集中存在於熱點區域,設置生態保護區成為一個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有效工具。因此,全球海洋和陸地保護區的覆蓋面積一直都在持續增長。
-
二戰德國殘兵跑南極建立基地?造出飛碟:盟軍特種部隊有去無回
比如德國南極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根據英國新公開的紀錄文件,有研究者認為,二戰德國戰敗後,部分德國殘兵的確來到了南美和南極,建立了基地。其擁有一些新式武器,比如處於試驗狀態的飛碟。在南極盤踞的德軍可能有2000人。1947年,英美軍隊根據蛛絲馬跡開始對南極進行偵查。一支代號為「冰河」的特種部隊在進入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後有去無回。
-
全球環境基金「中國典型河口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和保護區網絡化...
2020年11月25日,全球環境基金(GEF)「中國典型河口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和保護區網絡化示範項目」(以下簡稱河口項目)項目辦經理叢柏林博士、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態中心劉勝浩副主任等一行四人調研了東營市錦華中學。
-
海洋所等在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發現,在環境快速變化的大西洋扇區磷蝦豐度減少,相對穩定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成為南極磷蝦的避難所,比一個世紀前容納更多的磷蝦種群。南極磷蝦是南大洋高營養級生物的重要餌料,南大洋的漁業管理和保護是基於生態系統和食物網的尺度,這需要研究人員了解南大洋不同區域食物網的結構和差異。該研究還提供環南極南極磷蝦同位素基底值,對開展南大洋食物網結構及模型研究具有科學價值。
-
海洋所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觀點
原標題:海洋所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觀點 近日,海洋所孫松研究組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的觀點。研究團隊從更廣的環南極尺度上提供了新的視角,為南極周邊海洋保護區建設和磷蝦漁業的合理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此項工作由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英國南極局、那不勒斯動物所和墨西拿大學的科學家共同完成,海洋所楊光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李超倫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
企鵝時報Vol.03|首隻加島白變企鵝、藍鯨重返南喬治亞島、特裡斯坦·達庫尼亞海洋保護區
11月24日,紐西蘭Heritage公司開啟2020-21南極季:2020-21南極季,從南美出發的南極遊輪都取消了,這使得從紐西蘭出發的Heritage成為唯一可能去南極(羅斯海區域)的遊輪公司:近期,加拉帕戈斯的伊薩貝拉島Punta Vicente Roca發現了一隻白變企鵝,這是在加島發現的第一隻白變企鵝:特裡斯坦·達庫尼亞是世界上最偏遠的有人居住的島嶼
-
中科院海洋所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觀點
孫松團隊研究顯示,在環境快速變化的大西洋扇區磷蝦豐度減少,相對穩定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成為南極磷蝦的避難所,能夠比一個世紀之前容納更多的磷蝦種群。南極磷蝦是南大洋高營養級生物的重要餌料,南大洋的漁業管理和保護是基於生態系統和食物網的尺度,這需要科研人員了解南大洋不同區域食物網的結構和差異。
-
全球變暖使南極企鵝面臨滅絕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 南極與南大洋聯盟(ASOC)住俄羅斯代表葉連娜·扎爾科娃表示,南極的阿德利企鵝因氣候變暖和磷蝦捕撈麵臨滅絕威脅。扎爾科娃在東方經濟論壇上向衛星通訊社表示:「2017年南極總數達4萬隻的阿德利企鵝只有兩隻新生小企鵝倖存。,原因是氣候變化和該地區過度捕撈磷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