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首個!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2021-01-14 湘湘帶你看社會

「人與生物圈計劃(MAB)」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1年發起的一項政府間的科學計劃,其目的在於整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力量,以合理及可持續地利用和保護全球生物圈資源,增進人類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的全方位的關係。

為落實「人與生物圈計劃」和對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993年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CBRN),截至2019年底,網絡成員已增至181家。

12月13-17日,「第22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大會」在山東煙臺舉行,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被授予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成為江蘇省首個加入CBRN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2020年9月,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順利通過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組織的現場評估與評審答辯,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委員會的評審意見指出,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自設立以來,積極推進相關管理機制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研對保護的指導,加強公眾宣傳教育,實施水域生態修復,同時積極探索社區共管共建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高度契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所倡導的理念,啟示作用明顯。

【來源:南京廣播電視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原創 長江江豚保護刻不容緩
    實際上,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制定出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相結合針對性保護長江江豚的策略。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長江中下遊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先後設立近10個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並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自然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保護。這些舉措對整個長江漁業資源和江豚的保護起到了一定效果。
  • 採砂致鄱陽湖保護區江豚不可逆的傷害
    瘋狂的採砂  2014年底,在原本是鄱陽湖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這片水域,胥左陽看到了幾條大型吸砂船來來往往,還有的停在水中和岸邊。  資料顯示,鄱陽湖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於2004年3月17日,至今歸江西省農業廳下屬漁政局管理。上述負責人稱,「當時江西省農業廳沒有給水利廳有關該江豚保護區的提示,我們至今不清楚那裡是江豚保護區。」  至發稿時止,新京報記者曾多次向江西省漁政局核實上述相關問題,但至今沒有得到答覆。
  • 鄱陽湖成長江江豚"最後避難所" 連續10年數量穩定全國罕見(圖)
    >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周再奔報導:11月13日,手機江西網(網址:https://m.jxnews.com.cn/,微信號:dajwjx) 記者獲悉,鄱陽湖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自2004年4月建立以來,已經成為長江江豚不可缺少的棲息環境。
  • 救救長江江豚
    在今年出臺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長江江豚提升至一級保護動物,保護等級的提升意味著形勢的嚴峻。其實,江豚是站在水體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可是長江的生存空間並不大,留給頂端生物的容錯率也很小。更糟糕的是,江豚水生的特性,讓對水感到陌生的人類難以長期予以跟蹤,它們也無法依靠賣萌獲取更多關注。
  • 長江江豚該怎麼保護
    我國目前有野生大熊貓1864隻,數量比上世紀80年代的1164隻增長了67%,67個保護區覆蓋了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66.8%。長江江豚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現存1012頭,數量比1990年的3600頭下降了76%,而豚類自然保護區只有9處,保護形勢比大熊貓嚴峻得多。
  • 留住「微笑精靈」,共守生態長江
    「江豚多了起來」,許多生活在南京、武漢的市民,在今年都有著相同的感受。  長江,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保護長江,刻不容緩,中央的部署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一江兩湖七河」也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行10年禁捕。
  • 湖北的水生生物保護區名錄
    2017年11月23日,農業部發布《關於率先公布全面禁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名錄的通告》,規定從2018年1月1日起率先在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包括53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279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逐步施行全面禁捕。
  • 長三角「壓軸」長江大保護 改過江通道「給江豚讓路」
    記者 張春海 攝 去年1—11月,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82.5%,優於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至今已四年,「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深入人心 日前,「長江白鱘滅絕」引發關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去年底發表了論文,稱根據模型計算,中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
  • 「捕魚人」轉型「護豚人」,只為留住江豚的一抹微笑
    在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有這麼一批江豚觀測員,他們曾經世代在長江捕魚為生,「退漁上岸」後,從原來的江邊「捕魚人」轉型成了「護豚人」,參與到保護長江江豚繁衍生息的工作中來。 瀕臨危機:長江江豚從常見到稀少,「漁民」加入觀測隊守護江豚12月24號上午,天空灰濛濛飄著細雨,在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江豚觀測點,兩名觀測員楊金龍和趙風海像往常一樣來到江邊,在寒風中守候著江豚的出現。
  • 我國建立協作網絡以保護長江豚類資源和棲息環境
    新華社合肥7月9日電(記者 王立武)記者從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長江豚類保護協作網絡日前在武漢成立,以有效保護長江豚類資源和棲息環境。    據悉,長江豚類保護協作網絡由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組織成立,沿江各類豚類保護區、豚類監測站和相關科研單位將參與。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首批成員單位加入該網絡。
  • 江豚,滅絕還是保護?
    為了拯救長江江豚這一瀕危野生動物,他們下洞庭、長江巡邏,勸導漁民不要濫捕濫撈;手持自費印刷的江豚保護資料、招貼畫,在市民中宣講,連今年春節都沒有休息。他們只有一個目的:為子孫守護這一珍貴物種,永遠留住江豚的微笑!  江豚是啥?江豚就是長江水生生物的「國王」,是「水中大熊貓」  「你知道熊貓嗎?你知道江豚嗎?」
  • 長江揚州段首啟江豚環境DNA檢測
    5月22日將迎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月20號上午,江蘇首支江豚協巡隊、長航公安鎮江分局揚州派出所、揚州市江豚保護實驗室聯合行動,組織人員進行長江大巡護。
  • 黃龍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完成第二個十年評估
    黃龍自然保護區專家組考察黃龍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供圖9月14日-16日,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黃龍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第二個十年評估工作順利完成,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林草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和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組成的專家組對黃龍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進行了全面實地考察。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千年原生態風貌再現 麋鹿、江豚...
    11月12日下午,「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了荊州石首市,感受水清岸綠的長江本色。  石首市地處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結合部,市內的天鵝洲長江故道是目前長江中下遊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溼地。在這裡,分別於1991年設立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設立江豚類國家級保護區。兩大自然保護區相互毗鄰,交相輝映,讓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寶庫」。
  • 大河歸來:中國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2020年12月16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安慶江豚巡護隊的隊員們駕船在長江上巡視。  綿延6300公裡的長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但長期以來,因為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影響,長江珍稀特有物種持續衰退,經濟魚類資源量接近枯竭。
  •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醞釀未來十年行動計劃 允許社會資本適度參與
    包括33家自然保護區在內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正在醞釀未來十年行動計劃,以實現保護區建設與國家戰略、區域發展的全面協調和融合,促進周邊區域居民福祉的提升,並打造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典範。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安慶市江豚自然保護區,包括長江下遊的安徽、江西兩省交界江段,和皖河、長江的交匯江段等,這片暗流交錯的水域,曾經是是白鰭豚、江豚、白鱘共同的家園。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成立之初並不叫保護區,而叫作養護場,中科院博士王利民,是養護場的發起人,在十幾年前,他注意到了長江棲息地環境的急劇惡化,和白鰭豚種群的岌岌可危。
  • 安徽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長江江豚的幸福家園
    2020年11月18日,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工作人員在給水中的江豚餵食,江豚在水中進食嬉戲。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安徽省銅陵市郊區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上,夾江長1600米,寬220米,與長江相連接,與江豚的生活環境相似,非常適合江豚保護。長江江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因為江豚嘴角微微上揚,仿佛在微笑,又被稱為長江裡的「微笑天使」。據了解,目前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共有10隻江豚在此悠然棲息。
  • 長江江豚升獨立物種 「獨立」意味著保護更加緊迫
    通過大樣本全基因組測序,將長江和中國沿海不同水域的49隻江豚的基因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了長江江豚與海江豚之間存在著顯著而穩定的遺傳分化。「這一結果顯示兩種江豚之間缺乏基因交流,從而出現了生殖隔離。」這些基因控制著江豚的水鹽代謝和滲透調節提示它們為了適應與海洋高鹽環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滲環境,已經出現了適應性進化,從而更好地在淡水環境下維持體內的水鹽平衡。
  • 貓兒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2011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海拔300—2141.5米,總面積23609公頃,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為原生性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灕江源頭水源涵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