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上午,國家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和大自然保護協會聯合在廈門召開了「長江上遊自然保護區保護行動研討會」。中國政府已決定著手制定長江上遊保護區行動規劃,以切實保護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和長江水生態系統的健康。
據大自然保護協會項目監測與評估主任劉大昌介紹,在這次研討會上,來自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四省市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多方專家學者將共同提出「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各管理區域(或整個保護區)的保護行動規劃初步框架。」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國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長江流域的魚類純淡水種類達338種,接近全國淡水魚類總數的1/3 ;同時長江有特有魚類162種,其中112種僅分布在長江上遊水系,是世界特有魚類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在20世紀70年代數量還很多,其中許多曾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經濟魚類,在漁獲物中佔有較大比例,而80年代後,很多種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逐漸失去漁業價值,種質資源急劇減少 。隨著長江上遊水電開發的升溫,這些河段原有的產卵場消失,棲息地條件被破壞,珍稀、特有魚類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前身是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於1997建立,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也是我國為保護珍稀特有魚類所設立的唯一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介紹,該保護區江段內分布有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3種國家級珍稀魚類,以及圓口銅魚等64種特有魚類。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資源,避免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的滅絕,減輕三峽工程建設對魚類資源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部與大自然保護協會於2008年合作完成的《長江上遊流域生態區評估報告》中,已將這一保護區以「重要河流棲息地」列為長江上遊水生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的首選。
但據有關專家介紹,這一保護區自設立以來就一直面臨巨大的開發壓力。長江是中國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而長江流域特有魚類最為豐富的區域就在其上遊。上世紀開工建設的葛洲壩和三峽水庫,截斷了多種魚類的洄遊通道,淹沒了大量的產卵場。
今年11月,為給小南海水電站等建設工程讓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已同意調整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保護區調整以及隨之而來的水電開發,恐將導致長江多種珍稀特有魚類瀕臨絕境。
「我們也注意到這一問題。」劉大昌對記者表示,儘管無法阻止經濟發展特別是水電開發對這一自然保護區所帶來的影響,但有一個保護規劃總比沒有好。
劉大昌介紹,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以來,只有保護區管理條例,缺乏有針對、可操作的保護規劃。他告訴記者,在這次研討會上提出的保護行動規劃初步框架的基礎上,有關專家將起草正式文本。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陳琰告訴記者,這一保護行動規劃專家稿將提交農業部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處審閱,並向農業部報批。
據了解,為確保這一保護行動規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國家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引入了由大自然保護協會開發的「保護行動規劃方法」,這是一整套保護規劃和管理方法之一,側重於保護對策的制定與實施。
劉大昌介紹,這一方法是根據大自然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保護成交評估夥伴關係網等組織的大量項目材料和經驗編寫而成,並經過許多一線保護工作者的實踐檢驗,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和組織中採用這一方法。「在大自然保護協會的200多個項目中,也運用了這一方法。」大自然保護協會項目官員楊波說。
相關:
大自然保護協會:保護「足夠生物多樣性」
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各國政府、民眾的環境責任意識日益增強,採取的保護行動更為有力,許多地區建立了國家公園和海洋保護區。各國還制定了法律法規,以確保人們能擁有潔淨的空氣和用水,並著手保護瀕危物種。各地民眾渴望健康、可持續的環境,並組織起來保護他們的漁場、河流、森林及其它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
儘管做出了這些努力,然而到21世紀,自然界和人類的生活質量所面臨的各種威脅卻日漸加劇。陸地和水域正承受著人口過快增長、破壞性的工農業生產方式與無序發展帶來的多重壓力。
此外,全球氣候變化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後果已非常明顯,在動植物的分布及生長速度、動物遷徙時間、冰川退縮,以及暴風雨雪、乾旱、山火的頻度和強度等自然現象方面,科學家們觀察到一系列正在發生的變化。這些因素正在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著重大影響。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被捲入一場人為引發的巨大滅絕浪潮之中。據估計,當前物種正以超過正常速度100到1000倍的速度在消失。
與此同時,自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淡水、食物、防洪等)也陷入危境。生態系統健康水平下降與人類福祉降低,二者之間的聯繫已不容忽視。
例如,多米尼加共和國薩馬納灣是北大西洋大翅鯨(座頭鯨)的樂園,也是該國的重要漁場,漁產量佔到該國總產量的40%;但上遊的毀林活動卻使大量泥沙被河流衝到這個海灣,破壞了原先豐產的魚類的重要棲息地。世界性的生態系統健康水準下降使地球的自然資源不斷減少,導致了魚類數量下降、潔淨水減少、土壤流失加劇,而人類為爭奪日趨稀少的資源而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也不斷加大。
「在空前的挑戰面前,大自然保護協會更加努力地去保護生態系統及其所維繫的一切生命。」據大自然保護協會介紹,大自然保護協會工作的重點是,而不僅僅是保護那些最稀有或最瀕臨滅絕的物種或自然區域。「期望一個擁有健康的森林、草地、沙漠、河流和海洋的世界;一個珍視自然系統與人類生活質量關聯性的世界;一個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可以世代長存的世界。」
為了實現這個願景,大自然保護協會制定了一個宏大的目標:攜手合作夥伴,在2015年以前有效地保護代表地球上每種主要生境類型的至少10%的區域。
據介紹,目前13種陸地主要生境類型中,有8種生境類型的受保護區域仍低於10%的目標。要實現這8種陸地生境類型以及淡水與海洋生境類型的保護目標,需要在今後10年內將有效保護的速度加快至少一倍。
記者了解到,大自然保護協會正在全國各保護區推行「保護行動規劃」方案。該方案是該協會於1996年創立「自然保護系統工程」中一個主要內容。自然保護系統工程採用一套以多方協作和以科學為基礎的保護過程及標準化的分析方法,來甄選出有必要得到保護的生物多樣性區域,制定保護對策及確定保護成效衡量手段。
此前,大自然保護協會配合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家林業局等共同制定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該規劃首期項目是對長江上遊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分析評估,並就有效地保護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提出一系列對策。項目的總預算為600萬美元,大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分別承擔50%。
大自然保護協會還在滇西北等地開展了替代能源項目等,通過減少薪柴消耗,遏制森林資源退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和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章軻/整理)
(一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