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手制定長江上遊保護區行動規劃

2020-11-30 騰訊網

  13日上午,國家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和大自然保護協會聯合在廈門召開了「長江上遊自然保護區保護行動研討會」。中國政府已決定著手制定長江上遊保護區行動規劃,以切實保護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和長江水生態系統的健康。

  據大自然保護協會項目監測與評估主任劉大昌介紹,在這次研討會上,來自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四省市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多方專家學者將共同提出「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各管理區域(或整個保護區)的保護行動規劃初步框架。」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國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長江流域的魚類純淡水種類達338種,接近全國淡水魚類總數的1/3 ;同時長江有特有魚類162種,其中112種僅分布在長江上遊水系,是世界特有魚類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在20世紀70年代數量還很多,其中許多曾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經濟魚類,在漁獲物中佔有較大比例,而80年代後,很多種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逐漸失去漁業價值,種質資源急劇減少 。隨著長江上遊水電開發的升溫,這些河段原有的產卵場消失,棲息地條件被破壞,珍稀、特有魚類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前身是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於1997建立,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也是我國為保護珍稀特有魚類所設立的唯一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介紹,該保護區江段內分布有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3種國家級珍稀魚類,以及圓口銅魚等64種特有魚類。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資源,避免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的滅絕,減輕三峽工程建設對魚類資源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部與大自然保護協會於2008年合作完成的《長江上遊流域生態區評估報告》中,已將這一保護區以「重要河流棲息地」列為長江上遊水生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的首選。

  但據有關專家介紹,這一保護區自設立以來就一直面臨巨大的開發壓力。長江是中國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而長江流域特有魚類最為豐富的區域就在其上遊。上世紀開工建設的葛洲壩和三峽水庫,截斷了多種魚類的洄遊通道,淹沒了大量的產卵場。

  今年11月,為給小南海水電站等建設工程讓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已同意調整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保護區調整以及隨之而來的水電開發,恐將導致長江多種珍稀特有魚類瀕臨絕境。

  「我們也注意到這一問題。」劉大昌對記者表示,儘管無法阻止經濟發展特別是水電開發對這一自然保護區所帶來的影響,但有一個保護規劃總比沒有好。

  劉大昌介紹,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以來,只有保護區管理條例,缺乏有針對、可操作的保護規劃。他告訴記者,在這次研討會上提出的保護行動規劃初步框架的基礎上,有關專家將起草正式文本。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陳琰告訴記者,這一保護行動規劃專家稿將提交農業部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處審閱,並向農業部報批。

  據了解,為確保這一保護行動規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國家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引入了由大自然保護協會開發的「保護行動規劃方法」,這是一整套保護規劃和管理方法之一,側重於保護對策的制定與實施。

  劉大昌介紹,這一方法是根據大自然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保護成交評估夥伴關係網等組織的大量項目材料和經驗編寫而成,並經過許多一線保護工作者的實踐檢驗,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和組織中採用這一方法。「在大自然保護協會的200多個項目中,也運用了這一方法。」大自然保護協會項目官員楊波說。

  相關:

  大自然保護協會:保護「足夠生物多樣性」

  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各國政府、民眾的環境責任意識日益增強,採取的保護行動更為有力,許多地區建立了國家公園和海洋保護區。各國還制定了法律法規,以確保人們能擁有潔淨的空氣和用水,並著手保護瀕危物種。各地民眾渴望健康、可持續的環境,並組織起來保護他們的漁場、河流、森林及其它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

  儘管做出了這些努力,然而到21世紀,自然界和人類的生活質量所面臨的各種威脅卻日漸加劇。陸地和水域正承受著人口過快增長、破壞性的工農業生產方式與無序發展帶來的多重壓力。

  此外,全球氣候變化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後果已非常明顯,在動植物的分布及生長速度、動物遷徙時間、冰川退縮,以及暴風雨雪、乾旱、山火的頻度和強度等自然現象方面,科學家們觀察到一系列正在發生的變化。這些因素正在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著重大影響。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被捲入一場人為引發的巨大滅絕浪潮之中。據估計,當前物種正以超過正常速度100到1000倍的速度在消失。

  與此同時,自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淡水、食物、防洪等)也陷入危境。生態系統健康水平下降與人類福祉降低,二者之間的聯繫已不容忽視。

  例如,多米尼加共和國薩馬納灣是北大西洋大翅鯨(座頭鯨)的樂園,也是該國的重要漁場,漁產量佔到該國總產量的40%;但上遊的毀林活動卻使大量泥沙被河流衝到這個海灣,破壞了原先豐產的魚類的重要棲息地。世界性的生態系統健康水準下降使地球的自然資源不斷減少,導致了魚類數量下降、潔淨水減少、土壤流失加劇,而人類為爭奪日趨稀少的資源而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也不斷加大。

  「在空前的挑戰面前,大自然保護協會更加努力地去保護生態系統及其所維繫的一切生命。」據大自然保護協會介紹,大自然保護協會工作的重點是,而不僅僅是保護那些最稀有或最瀕臨滅絕的物種或自然區域。「期望一個擁有健康的森林、草地、沙漠、河流和海洋的世界;一個珍視自然系統與人類生活質量關聯性的世界;一個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可以世代長存的世界。」

  為了實現這個願景,大自然保護協會制定了一個宏大的目標:攜手合作夥伴,在2015年以前有效地保護代表地球上每種主要生境類型的至少10%的區域。

  據介紹,目前13種陸地主要生境類型中,有8種生境類型的受保護區域仍低於10%的目標。要實現這8種陸地生境類型以及淡水與海洋生境類型的保護目標,需要在今後10年內將有效保護的速度加快至少一倍。

  記者了解到,大自然保護協會正在全國各保護區推行「保護行動規劃」方案。該方案是該協會於1996年創立「自然保護系統工程」中一個主要內容。自然保護系統工程採用一套以多方協作和以科學為基礎的保護過程及標準化的分析方法,來甄選出有必要得到保護的生物多樣性區域,制定保護對策及確定保護成效衡量手段。

  此前,大自然保護協會配合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家林業局等共同制定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該規劃首期項目是對長江上遊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分析評估,並就有效地保護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提出一系列對策。項目的總預算為600萬美元,大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分別承擔50%。

  大自然保護協會還在滇西北等地開展了替代能源項目等,通過減少薪柴消耗,遏制森林資源退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和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章軻/整理)

(一財網)

相關焦點

  • 重慶加大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禁漁力度
    新華社重慶7月16日電(記者韓振、劉博偉)近日,針對長江流域禁漁期非法捕魚屢禁不止的現象,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所在地,重慶市江津區農業、公安、交通、林業、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強化聯動,同時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加大對保護區乃至長江流域非法捕魚的打擊力度。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一階段擬在長江上遊地區開展為期18個月的試點項目。試點項目將對試點項目區內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分析評估、就如何有效保護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提出一系列建議和策略。同時,將對參與項目的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規劃方法的系統培訓,並對這些方法加以改進和完善,使之適用於中國的情況。試點項目還將探索有效的項目協調和管理機制,為第二階段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項目積累經驗。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5月3日 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為貫徹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要求,進一步加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規劃。規劃實施範圍為全市域。
  • 長江流域重慶段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
    新華社重慶1月1日電 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以生物多樣性為指標的長江生態系統,從1日起,長江流域重慶段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記者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獲悉,2019年12月31日前,重慶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完成漁民退捕,2020年1月1日零時起,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簡稱禁捕),包括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烏江—長溪河魚類市級自然保護區、酉陽三黛溝大鯢縣級自然保護區、合川大口鯰縣級自然保護區這4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嘉陵江合川段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長江重慶段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 長江上遊區域大數據中心今日開園
    中國電信—國際業務大數據中心 雲錦天府—川南大數據中心 開園儀式在三江新區舉行 長江上遊區域大數據中心項目 該項目規劃總建築面積約2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0億元,包括大數據中心機房、大數據產業園辦公樓及相應配套設施。
  • 長江上遊區域大數據中心在宜賓啟動
    被譽為中國酒都的宜賓,正迎來一場數位化「升級」。11月25日,由四川省委網信辦、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四川省大數據中心指導;宜賓市人民政府、中國電信四川公司主辦等承辦的「宜云天下 智匯三江——中國電信-國際業務大數據中心、 長江上遊區域大數據中心、 雲錦天府-川南大數據中心開園儀式」在宜賓舉行。憑藉長江上遊區域大數據中心項目,宜賓數字經濟發展將再上一個新臺階,構建成為四川省領先、位居中西部地區第一方陣的信息樞紐中心。
  • 原創 長江江豚保護刻不容緩
    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發起人、秘書長姜盟說,對長江江豚的關注凝聚了普通民眾對整個長江水生態的關注。國家應該從立法和執法層面拿出具體措施,不能讓江豚成為下一個消失的白鰭豚。    實際上,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制定出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相結合針對性保護長江江豚的策略。
  •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醞釀未來十年行動計劃 允許社會資本適度參與
    包括33家自然保護區在內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正在醞釀未來十年行動計劃,以實現保護區建設與國家戰略、區域發展的全面協調和融合,促進周邊區域居民福祉的提升,並打造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典範。
  • 中國自然保護區生態亮紅燈 保護區邊界調整亟待規範
    在青海省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衝區內,拉貢水電站、尕多水電站一前一後建立在長江源上遊通天河上,裝機容量分別是8000kw和500kw,均為環境敏感區域內的引水式小水電站項目。  2017年12月8日,《關於青海省「綠盾2017」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巡查情況的通報》明確指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綠盾行動方案要求,青海省相關州縣政府以及省級部門應制定予以拉貢水電站、尕多水電站關停的整改方案。然而,「綠盾2018」在對該問題「回頭看」時發現,這兩個水電站發電機組仍轟隆作響,從未停止運行。
  • 「守護一江碧水,共推長江大保護」線上主題分享會舉行
    阿拉善 SEE 生態協會會員、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利民博士認為,旗艦物種就像傘一樣,把旗艦物種保護好就能夠保護傘下面的水域、生態環境、生態系統。為此,阿拉善 SEE開展「留住長江的微笑」項目,通過保護江豚、中華鱘、長江鱘等旗艦物種,從而保護與此相關的其他物種、水域和生態系統。
  • 【央廣網·視聽四川】總投資30億元 長江上遊區域大數據中心落戶...
    總臺央廣記者劉濤報導:11月25日,中國電信長江上遊區域大數據中心正式落戶四川宜賓
  • 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到鄱陽湖保護區調研
    1月6日,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到鄱陽湖保護區調研,雙方就鄱陽湖溼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展開交流座談。座談會上,保護區就鄱陽湖溼地生態保護工作向調研組做了匯報,全球環境基金(GEF)江西省溼地保護區體系示範項目專家就該項目在保護區內開展的溼地生態修復工作向調研組做了匯報,並聽取調研組的相關指導意見。鄱陽湖保護區表示,保護區以GEF項目為抓手,積極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候鳥提供了更優越的棲息地。
  • 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曾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
    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危起偉介紹,白鱘的產卵在長江上遊宜賓一帶,從1991年以後,再未發現白鱘的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後很長時間沒有發現。
  • 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為落實「人與生物圈計劃」和對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993年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CBRN),截至2019年底,網絡成員已增至181家。12月13-17日,「第22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大會」在山東煙臺舉行,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被授予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成為江蘇省首個加入CBRN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 ...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水域繼續實施禁捕
    7月1日,記者從雲南省農業農村廳舉辦的《關於在金沙江(長江幹流)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金沙江幹流和主要支流除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水域於2020年7月1日0時起繼續實施禁捕,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 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曾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
    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危起偉介紹,白鱘的產卵在長江上遊宜賓一帶,從1991年以後,再未發現白鱘的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後很長時間沒有發現。
  • 重慶長江上遊特有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紮實開展2020年度水域...
    重慶長江上遊特有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紮實開展2020年度水域巡護和野生動物救護工作。據統計,保護區管理處全年共組織開展水域巡護172次,裡程約5.55萬公裡;發現並制止各類違法犯罪行為232起,其中移交公安機關85起、報告所在區農業綜合執法支隊43起;攔獲並清除各類非法漁具2525件、三無船舶10艘;救護各種魚類約3000尾,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9尾、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胭脂魚6尾。【來源:重慶市林業局】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長江上遊水庫群運用對鄱陽湖溼地重要生境的影響及調控對策
    然而,近20年長江上遊及五河水庫(群)運用後,鄱陽湖水文節律出現了較大變化,其中枯水情勢的改變更為顯著:枯水期提前、枯水歷時延長,最低枯水位更枯。同時,鄱陽湖的溼地生態系統正經歷明顯退化:溼沼生植物向湖區入侵、沉水植物分布面積大幅縮減,鶴類等越冬水鳥更多的遷至人工生境覓食。
  • 銅陵淡水豚保護區:冀擴大「水中大熊貓」種群
    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條件,對中國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長江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基地,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遊(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中新社記者 吳蘭 攝該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條件,對中國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長江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基地,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遊(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下午4時,保護區飼養員張八斤提著一桶魚走到餵食點時,有幾頭長江江豚已在附近巡遊,江面不時傳來它們露出水面換氣的聲音。
  • 促平衡轉動能 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證券報長江經濟帶GDP與人口佔比高,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但當前長江經濟帶建設面臨區域發展不均衡、新舊動能待轉換等一系列問題。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未來長江經濟帶建設應按照因地制宜原則,轉換發展動力,力促平衡發展,堅守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長江經濟帶穩步走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