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經濟對傳統IT的重構邏輯體現在實現企業端數據的流動,平臺聚合供給、需求,通過豐富的應用保證平臺的活躍度,從入口到平臺到計算,依賴計算能力實現數據價值進一步挖掘。
主要觀點
計算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以「石油經濟」為主導的傳統經濟模式,正在被逐層重構。總體來說,計算經濟是以網際網路、雲計算為基礎設施,以數據為生產要素,以計算能力為生產方式和價值輸出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計算經濟是一個閉環生態體系,流動要素為數據,價值承載體為計算能力。
計算經濟特點體現在:1、數據成為生產要素,計算能力成為核心生產力,生命時間稀缺資源分配以及精神財富消費為主要要義;2、社會行為離散化(企業和個人數據化、離散化、虛擬化)——企業級SAAS服務有望大規模興起;3、計算經濟壓縮供、需成本,創造新的供、需,從而帶來價值體現——平臺價值;4、大數據之間的價值關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網際網路金融、徵信、數字營銷等;5、基於價值關聯的要素解析與要素重構——共享經濟;6、發展兩極化,數據處理成為交易成本的關鍵因素,進而直接決定組織或企業的組織架構與邊界——估值考量。
計算經濟之下,層層抽絲剝繭,由近及遠,價值發現三要素:1、早期:尋找入口價值(企業級SAAS、智能終端)——痛點思維,跑馬圈地;2、中期:尋找平臺價值(足夠的活躍度保證計算能力快速迭代)——九死一生,跟蹤驗證;3、終極:尋找計算價值(計算能力成為巨大壁壘,馬太效應出現,計算能力按需收費)——科技創新密集,炒作周期。
根據以上三要素,我們的2016年投資主線落實到:端、平臺、大數據。具體:1、端,指前端,既包括具備離散性的SAAS服務,也包括物聯網終端,VR設備等;2、平臺,指能提供個人或企業間供給、需求聚合的平臺,如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車聯網平臺等;3、大數據,具備大數據運算能力的公司,包括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物識別、深度學習等領域。
三條主線交相呼應,再疊加「自主可控」,在傳統經濟下行,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板塊仍具備較強的投資屬性。但由於未來註冊制推出預期、戰略新興板推進,A股標的稀缺性價值減弱,分化趨勢將加劇。從投資屬性來看,我們主張「抓兩頭,守中間」。
重點推薦關注:
1、計算價值型公司:四維圖新、科大訊飛、銀之傑。
2、平臺價值型公司:思創醫惠、神州信息、石基信息、航天信息、東方通、中科曙光、用友網絡、廣聯達、恒生電子、廣電運通(一些公司後續也在向計算價值型升級,需要具體跟蹤)。
3、入口價值型公司:啟明星辰、拓爾思、東方國信、飛利信、青海明膠、麥達數字、北信源、三聯虹普(一些公司後續也在向平臺價值型升級,需要具體跟蹤)。
4、自主可控標的:太極股份、浪潮軟體、東軟集團、中國軟體、東方通、中科曙光、三毛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