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首席研究員 鈕文新
在國際國內經濟充滿新變數,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會議猶如一股勁風,讓國人對經濟的信心為之一振。
於是,解讀撲面而來,股市也積極回應,使這次會議傳達出的各種信息成為近段時間中國經濟最強「熱搜」。
此次會議為何如此震撼?或許不只是它召開在全球經濟前路迷茫的關鍵時點,也不只是它傳遞出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於10月召開、並透露了中國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等重要信息。更重要的是:體現了黨對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那份堅定的信心、堅強的意志和堅毅的精神。
今年以來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構成了嚴重衝擊。這一點,每一位國人歷歷在目、感同身受。但現在,「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三大攻堅戰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明顯加快,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而這一切都充分表明「黨中央決策部署是正確的,黨的領導是堅強有力的,我國經濟韌性是強勁的,中國人民是擁有偉大創造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
未來,中國將進入「十四五」時期,這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對於這樣一個時期,中央的總體判斷是:第一,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第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第三,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正是基於上述判斷,中央認為:「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而針對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央提出了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必須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必須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繼續擴大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
為實現目標,中央依據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以及「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這一時代特點,提出重大戰術安排:「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毫無疑問,中央對未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認知非常厚重而深刻,相信:如此一系列重大戰略和戰術安排,畢將使中國經濟走向更加堅韌的未來。
責編:呂江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