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紐約5月30日專電 綜述:一本書折射美國的堅毅教育理念
新華社記者朱磊
一本教育類書籍自5月3日在美國出版以來,不到1個月,不僅成為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的月度暢銷書,還在網站教育認證和發展類圖書暢銷榜上排名第一。
這本書名為《堅毅:激情和堅持不懈的力量》,作者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美籍亞裔心理學教授安傑拉·達克沃思。她在書中圍繞近年來對堅毅教育的研究做了系統性闡述。
這本書得到了媒體的廣泛好評。《華爾街日報》稱它是「今春最熱的非小說類新書」之一,《華盛頓郵報》稱其為「2016年必看領導力書籍」,《紐約時報》書評也給予高度評價:「安傑拉·達克沃思是使堅毅成為教育界熱詞的心理學家……她培養堅韌的想法明顯使很多人的生活變好了。」
什麼是「堅毅」?達克沃思在2013年4月的一次演講中對「堅毅」作出了如下定義:「堅毅是激情,是對長期目標的堅持不懈;堅毅是有耐力,是堅持你的未來目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非常努力地使未來目標變成現實;堅毅是把生活當成馬拉松,而非短跑衝刺。」
達克沃思在書中披露,她對「堅毅」品質的研究來源於對自己「堅毅力」的懷疑。達克沃思本科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得過著名的馬歇爾獎學金,並以優異成績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神經系統科學碩士。她曾在白宮做過撰寫演講稿的實習生,在麥肯錫做過管理諮詢師,在紐約、舊金山和費城的公立學校當過科學老師。
然而,這些對於不少人來說滿是亮點的求學和工作履歷,卻讓當年32歲的達克沃思感到困惑:她覺得自己泛而不精,對於上述行業她都只能算個業餘愛好者。於是,她決定專注地選定一條路走下去。
她從多年教學中始終困擾自己的一個問題入手——為何導致學生成績出現差異的因素並不只是智商?這促使她開始致力於研究性格與成功的關係。
她和研究團隊對西點軍校新生、全國拼字比賽決賽選手、全美一流學校老師等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和分析,與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對話,試圖解析他們成功的奧秘。她發現:佼佼者和芸芸眾生的最大區別是應對挫折、失望甚至無聊的能力;比起智商、學習成績、體能或者長相,堅毅是最為可靠的預示成功的指標;要想取得重大成就,堅毅和智商同樣不可缺少。
達克沃斯認為,智商並不能解釋一切,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聰明人卻並非佼佼者,而有些佼佼者並非智商很高。她在一所常青藤學校進行的實驗發現,智商略高的學生反倒堅毅力略低;智商略低的學生通過努力以及意志則可以彌補智商的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達克沃斯在2004年提出的「堅毅指數」測試方法。它的提出與西點軍校有「獸營」之稱的巴克納營地為期7周的高強度訓練有關。軍事心理學家曾寄希望於一些指標來預測哪些學生可以挺過魔鬼訓練最終留在西點,但通過考察大學入學考試成績、高中學校排名以及體能、領導力潛質、忍耐力等項目後發現,這些指標都不能準確預測。
當時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達克沃思解決了這一難題。她設計了一組測試題,諸如「我總能堅持到底」「挫折不會令我氣餒,我不輕易放棄」「新想法和項目有時會令我從原有的項目上分心」等,測試者需要在「一點都不像我」「不太像我」「有時候像我」「大多數時候像我」「非常像我」5個選項中做出選擇。正是這套「堅毅指數」測試後來發展成為達克沃思的堅毅教育理念。
達克沃思堅信,如果學校可以教孩子學會「更堅毅」,那就可以幫助他們更加成功。但達克沃思也坦承,她並不知道如何塑造堅毅,目前所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培養「成長型思維」。此觀念由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賴克教授提出,它堅信人的學習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努力發生變化。大腦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被訓練的。擁有此種思維模式的人更能接受挑戰。
達克沃思有關堅毅的理論一經提出便迅速席捲美國教育界。2013年,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授予達克沃思高額獎金,鼓勵其繼續研究塑造堅毅的方法。短短幾年,很多學校開始把堅毅理念引入課堂。在全美20個州擁有183家連鎖的KIPP學校歷來重視性格培養,校方與達克沃思合作,把培養堅毅、激情、自制力、樂觀態度、感恩精神、社交智力、好奇心作為性格培養的重要方面。
儘管受到追捧,堅毅教育理念也引發一些爭議。一些心理學家和政策分析師質疑堅毅指數的測試方法,認為其過於依賴被測試者對自己堅毅程度的主觀回答。還有一些研究人士認為,堅毅理念太看重個人行為,使教育重心有所偏向,而且過多強調堅毅會產生諸如扼殺創造力等負面效果。
「沒有理由不讓人變得更堅毅,但重要的是知道何時退出以及重估方向,而非盲目向前,」美南加州大學創新技術學院研究員蓋爾·盧卡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