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學術報刊辦刊理念、內容特色、欄目設置等建言獻策,並對新發展階段如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報刊更好地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主持。

  豐富實踐提供嶄新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也邁向新階段。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表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當代中國生動的社會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課題和素材,我們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自信。他提出,中國社會學研究要具有大視野,與世界不同文明進行交流互鑑,關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社會領域的重大議題,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更加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永清看來,報紙辦得好,關鍵在質量。要積極促進作者、讀者與編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學術性、學理性、政治性、思想性相統一,從而形成學術性報刊自身特色。對於「文學」版發展,他建議應更加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探討當代文藝思潮、文藝現象、文藝批評新動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與繁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此,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表示,2020年後我國消除絕對貧困,開始進入新減貧時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未來農村工作的重點。學界應積極探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的內涵和有效路徑,對綠色減貧、教育扶貧做出理論提煉。報刊對於中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踐和經驗的總結與生動講述,將讓世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中國減貧實踐,增強其他國家消除貧困、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雷磊建議,選題中要做到基礎理論和實踐導向並重,把握全局性、前瞻性課題,不斷發揮報刊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引領作用。法學界應積極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運行問題,提煉標識性概念,關注新興科技條件下的法學理論轉向,以及新興交叉法學研究和涉外法治等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旭認為,「寓政治於學術中」,將政治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是報紙的一大特色。要通過哲學社會科學話語,多角度、立體化呈現「十四五」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把中國實踐學理化、中國經驗理論化、中國思想學術化。他建議,以「國家法學」為主題,組織專欄文章,將我國法律實踐中重大的制度設計、熱點問題背後的理論與規律揭示出來,推動實踐與理論更好地結合。

  在現實語境中形成辦報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汪學群提出,「歷史學」版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歷史即思想史。未來應重視刊登中國思想史方面的文章。歷史學的研究主要依賴於文獻,這些歷史文獻蘊含了前人的知識水平、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對這些文獻的詮釋與解讀則構成歷史也即思想史的發展脈絡。尤其是宋代以來的思想觀念與我們現代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對其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刊登的思想史文章應做到學術性與普及性的結合,雅俗共賞,將專家科研成果通俗化,以淺顯的文字介紹給廣大讀者。」他說。

  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學院教授王燦發認為,《中國社會科學報》應加大理論信息、學術信息、思想信息的傳播力度,長線與短線相結合,熱點與冷點相結合,重大理論與學科相結合,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相結合。版面上力求清新、大氣、簡約。要高度重視選題策劃。以版面定文章,以文章定標題。例如,「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新聞輿論的重要論述的學理化解讀」「中國共產黨100年來的新聞傳播」等就是很好的選題。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娜認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要結合中國現實語境和狀況進行理論創新。例如,對數字經濟概念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關注科技、經濟領域的新變化,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融入政治經濟學話語等。

  聚焦新時代理論與實踐問題,與會學者圍繞哲學、文學、歷史學、法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等學科領域的重要理論和前沿問題進行了討論,高度評價了《中國社會科學報》對傳播學術成果、推進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發揮的重要作用。

  與會學者建議,應更加靈活多樣開設專題版面,不斷挖掘新課題,回應現實問題,注重學理化闡釋和跨學科交流,肩負起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使命。

  方軍在主持會議時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科學擘畫了「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兩個大局」,領導中國人民創造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從根本上改寫現代化世界版圖的重要裡程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我們的報紙如何適應新發展階段的要求,如何發揮應有的作用,辦出特色,辦出品牌,各位與會學者結合自身研究,從不同學科領域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新意的建議,為今後報紙欄目規劃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報》將繼續堅持開門辦報的方針,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性報刊,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 段丹潔

相關焦點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與會學者圍繞學術報刊辦刊理念、內容特色、欄目設置等建言獻策,並對新發展階段如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報刊更好地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主持。
  •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原標題: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近代學科意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始於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的相關論著注重借鑑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但因深受傳統學術的影響,研究的重心仍然是中國學術思想史。胡適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按近代學科體系研究哲學思想,開創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範式。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再創文化興盛輝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孜孜探求、不懈奮鬥的重要方面。  在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要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戰略任務,強化教育引導,注重實踐養成,完善制度保障,將其融匯貫通於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以之為文化的發展凝魂定向,為全民族的團結奮進凝聚共識。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要堅持這一價值引領,堅持文以載道、弘道興文,繁榮有理想的文化事業、壯大有靈魂的文化產業。
  • 2019新型智庫治理暨思想理論傳播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2019新型智庫治理暨思想理論傳播高峰論壇在京舉行共同求索智庫治理和思想理論傳播的未來路徑  為充分發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角色作用、承擔職責使命,12月19日,由光明日報社聯合南京大學主辦的
  • 要讓世界看到學術的中國、理論的中國 復旦為中國特色哲學社科話語...
    本報訊   6月5日,上海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籤約及授牌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會上,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宣讀了《關於設立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的通知》。繼2018年3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暉明牽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地獲批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牽頭的「中國的哲學話語體系建構」基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劉欣牽頭的「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基地、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劉建軍牽頭的「中國特色政治學話語體系理論創新」基地於今年5月獲批。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巴朗斯基、科羅索夫斯基、普洛勃斯特和斯傑潘諾夫等蘇聯經濟地理學者的學術成就對中國經濟地理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Future Earth」擬用十年(2014~2023)的時間研究全球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理論、手段和方法,該計劃在研究方法上重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在學術思想上突出頂層設計研究指引下的基礎理論與決策應用的貫通融合,標誌著地球科學發展步入一個新階段。從國內學術進展而言,進入21世紀可劃分為截然不同的前半段和後半段。
  • 姜慶國: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期刊科學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交流、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作為黨的重要思想陣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對于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特殊意義和作用。自2005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建設取得較大進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 2020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年會在京開幕
    10月24日,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2020年年會暨「媒介視域下的藝術變遷」學術研討會在京開幕。會議由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主辦,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學界專家、學者三百餘人參加了會議。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為倫理學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倫理學出現持續繁榮的局面,目前已成為哲學大家庭中的一門顯學。同時,倫理學也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和總結倫理學的成長與進步,展望倫理學的未來與發展,進一步明確倫理學承擔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無論對於倫理學本身更好發展,還是對於新時代加強道德建設、以明德引領風尚,都具有重要意義。
  • 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自覺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科研工作,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於項目研究的全過程,積極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唱響主旋律,牢牢佔領哲學社會科學主陣地。二要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需求,更加突出針對性和時效性。堅持以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主攻方向,更好地為黨和政府決策發揮思想庫作用。
  • 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學術思想的引進與對外學術交流的延伸,一種崇洋心理在中國學術界滋生蔓延。有的學者簡單搬運西方概念、範疇、理論來評判中國現實,或用中國經驗來證明西方概念、範疇、理論的「普適性」。這種盲目崇拜西方理論、放棄學術話語主動權的現象,是當前中國學術界自信不足的表現。矯正和克服這種錯誤心理,需要切實增強中國學術界的自信,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
  • 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
    伴隨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如何回應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呼喚的問題。伴隨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問題。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而傳統哲學之所以飽受爭議,主要還是出在學術的問題上。學術經學化導致古典哲學沒了發展空間!聖人之言永為經典,還有何哲學可言!在我們看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算得上是中國思想史的巔峰,甚至也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史的巔峰。在當時,諸子百家們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裡所汲取到的固有思想並不多。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宋明理學研究、經學研究以及出土文獻研究,逐漸成為中國哲學研究的重心。中西、古今關係以及文明比較視野下的中西哲學比較,成為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術焦點。在這種思想氛圍下,現代新儒學成為一個時期的學術熱點。近些年,以國學為主要對象的學術研究群體日益壯大。經典解釋、工夫實踐的內在視角、文獻學與學術史的研究路徑等,使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呈現多元景觀。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原標題: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3月3日至15日,21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肩負莊嚴使命,齊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積極議政建言履職盡責,充分發揮了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大會剛一閉幕,本報記者即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
  • "健康傳播"傳播健康 談健康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
    健康傳播概念在大陸的確認、健康傳播學的提出,最初並不是源自傳播學界,而是始自健康教育學界。  1987年,全國首屆健康教育理論學習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第一次系統介紹了傳播學理論,提出了傳播學在健康教育中的運用等問題。1989年—1993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政府第四期衛生合作項目中,增加了健康教育項目,目的是廣泛傳播婦幼保健知識。健康信息的傳播及傳播技巧的培訓問題得到了強調。
  • 張海鵬:對中國政治術語作出翔實的學術論證
    所有的歷史理論都不能取代歷史唯物主義的人類社會歷史的認識。我們當然應該注意吸取能夠正確解釋歷史和社會現實的各種思想、學說和理論,但是,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堅持學術上百家爭鳴的方針,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才能更為平穩、紮實和繁榮。  我並不主張在學術研究實踐中到處引用馬克思主義的隻言片語。
  • 貢獻中國方案的思想理論體系
    原標題:貢獻中國方案的思想理論體系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世界怎麼了?應該怎麼辦?在這樣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解決世界經濟、國際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選擇」。
  • 「黨建治學」韓慶祥:論「中國理論」——理論中國與理論力量
    只有在物質硬實力方面強起來而且也在精神文化或思想理論方面強起來,才是真正的強起來,如果精神文化或思想理論方面還沒有真正強起來,那不是真正的強起來,也不會真正得到世界的認同,也會時常聽到「中國只會出口電視機而不會生產價值觀」的嘲諷。我們黨之所以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很重要的一個考量,就是要注重全面發展,其中包括文化發展。而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注重理論、思想的原創和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