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學術報刊辦刊理念、內容特色、欄目設置等建言獻策,並對新發展階段如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報刊更好地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主持。
豐富實踐提供嶄新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也邁向新階段。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表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當代中國生動的社會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課題和素材,我們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自信。他提出,中國社會學研究要具有大視野,與世界不同文明進行交流互鑑,關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社會領域的重大議題,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更加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永清看來,報紙辦得好,關鍵在質量。要積極促進作者、讀者與編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學術性、學理性、政治性、思想性相統一,從而形成學術性報刊自身特色。對於「文學」版發展,他建議應更加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探討當代文藝思潮、文藝現象、文藝批評新動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與繁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此,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表示,2020年後我國消除絕對貧困,開始進入新減貧時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未來農村工作的重點。學界應積極探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的內涵和有效路徑,對綠色減貧、教育扶貧做出理論提煉。報刊對於中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踐和經驗的總結與生動講述,將讓世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中國減貧實踐,增強其他國家消除貧困、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雷磊建議,選題中要做到基礎理論和實踐導向並重,把握全局性、前瞻性課題,不斷發揮報刊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引領作用。法學界應積極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運行問題,提煉標識性概念,關注新興科技條件下的法學理論轉向,以及新興交叉法學研究和涉外法治等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旭認為,「寓政治於學術中」,將政治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是報紙的一大特色。要通過哲學社會科學話語,多角度、立體化呈現「十四五」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把中國實踐學理化、中國經驗理論化、中國思想學術化。他建議,以「國家法學」為主題,組織專欄文章,將我國法律實踐中重大的制度設計、熱點問題背後的理論與規律揭示出來,推動實踐與理論更好地結合。
在現實語境中形成辦報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汪學群提出,「歷史學」版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歷史即思想史。未來應重視刊登中國思想史方面的文章。歷史學的研究主要依賴於文獻,這些歷史文獻蘊含了前人的知識水平、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對這些文獻的詮釋與解讀則構成歷史也即思想史的發展脈絡。尤其是宋代以來的思想觀念與我們現代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對其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刊登的思想史文章應做到學術性與普及性的結合,雅俗共賞,將專家科研成果通俗化,以淺顯的文字介紹給廣大讀者。」他說。
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學院教授王燦發認為,《中國社會科學報》應加大理論信息、學術信息、思想信息的傳播力度,長線與短線相結合,熱點與冷點相結合,重大理論與學科相結合,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相結合。版面上力求清新、大氣、簡約。要高度重視選題策劃。以版面定文章,以文章定標題。例如,「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新聞輿論的重要論述的學理化解讀」「中國共產黨100年來的新聞傳播」等就是很好的選題。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娜認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要結合中國現實語境和狀況進行理論創新。例如,對數字經濟概念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關注科技、經濟領域的新變化,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融入政治經濟學話語等。
聚焦新時代理論與實踐問題,與會學者圍繞哲學、文學、歷史學、法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等學科領域的重要理論和前沿問題進行了討論,高度評價了《中國社會科學報》對傳播學術成果、推進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發揮的重要作用。
與會學者建議,應更加靈活多樣開設專題版面,不斷挖掘新課題,回應現實問題,注重學理化闡釋和跨學科交流,肩負起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使命。
方軍在主持會議時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科學擘畫了「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兩個大局」,領導中國人民創造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從根本上改寫現代化世界版圖的重要裡程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我們的報紙如何適應新發展階段的要求,如何發揮應有的作用,辦出特色,辦出品牌,各位與會學者結合自身研究,從不同學科領域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新意的建議,為今後報紙欄目規劃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報》將繼續堅持開門辦報的方針,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性報刊,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 段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