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世界看到學術的中國、理論的中國 復旦為中國特色哲學社科話語...

2020-11-23 復旦大學

本報訊   6月5日,上海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籤約及授牌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會上,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宣讀了《關於設立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的通知》。

繼2018年3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暉明牽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地獲批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牽頭的「中國的哲學話語體系建構」基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劉欣牽頭的「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基地、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劉建軍牽頭的「中國特色政治學話語體系理論創新」基地於今年5月獲批。至此,上海市16家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中,復旦大學牽頭的共有4家。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權衡,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出席籤約儀式並講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解超主持儀式。劉欣、吳曉明、劉建軍、張暉明四位復旦大學話語體系建設基地首席專家先後發言,結合各自研究分享了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的思考。

焦揚表示,在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要讓世界看到學術的中國、理論的中國。以核心價值支撐民族復興,應有來自學界的貢獻。為此,黨的十九大後,復旦大學集中哲學社會科學優勢力量,啟動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兩大工程,組織開展體系化研究,38個項目推進順利。她強調,復旦大學應同市社聯攜手,共同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為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創新高地,為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新時期推向新的境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權衡在講話中代表市社聯對四家基地表示祝賀,對長期以來積極參與、大力支持市社聯工作的復旦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對話語體系基地的建設提出了五點希望。

復旦-2_PDF.pdf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
    《學術月刊》未來發展的殷切希望,希望《學術月刊》在上海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在媒體融合發展和國際化方面邁出更穩健的步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貢獻思想,貢獻智慧。
  • 專家:哲學社科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五統一」
    人民網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賀迎春) 「第二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指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內容與形式相統一。
  • 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原標題: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指出了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我們要立足於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將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經驗轉化、升華為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的豐富和發展。也就是說,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並「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
    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學術報刊辦刊理念、內容特色、欄目設置等建言獻策,並對新發展階段如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報刊更好地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主持。
  • 南京大學「新時代中國特色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報告會順利召開
    【MBA中國網訊】2018年11月10日,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洪銀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重大研究專項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開題報告會在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召開。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與會學者圍繞學術報刊辦刊理念、內容特色、欄目設置等建言獻策,並對新發展階段如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報刊更好地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主持。
  • 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第三個問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誌,是實力的象徵,也是自信的體現。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術語的革命」
    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話語體系是思維能力、理論水平、精神風貌的載體,關係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執行和國際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話語是文化的載體,術語是話語的精華。恩格斯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哲學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大有作為》詳見:http://dwz.cn/5YUJQ0>《人民日報》刊發王偉光文章《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詳見:http://t.cn/RaR12kH>《解放軍報》刊發黃崑崙文章《推進世界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的大國擔當》詳見:http://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3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為使哲學社會科學真正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探索努力。本版今天特刊發3篇文章,圍繞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進行探討。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10月28-29日,「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平臺」成立大會召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和自動化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及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五十餘位專家學者與會。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還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高校和社科研究機構設立一大批中國哲學專業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成立一系列專題性研究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教學科研隊伍不斷壯大。中國哲學史學會和中華孔子學會相繼成立,更為促進中外中國哲學研究界的交流互動,推動國內學術界的聯動整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新網12月31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今日正式上線。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表示,中國社會科學網中英文頻道相繼上線,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 人民日報:黃大年精神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啟示
    尤其是要加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闡釋,充分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用新理論闡釋新實踐,用新實踐升華新理論,在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離不開科學的戰略思維指引。
  • 江蘇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熱議社科事業發展新目標新任務——貢獻...
    全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界工作者紛紛表示,一定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實際行動,不斷開闢江蘇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境界,為深化「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 中國話語 | 是用漢語對世界說話,還是學習英文再去訴說?
    而資本本身的邏輯就有兩重性,當我們今天看到資本帶來了很多弊端的時候,同時要看到資本在全球,包括在中國也帶來了一種脫貧的好處,中國這30年如果不實現市場經濟,不利用資本,還是「文革」的那種狀況,走這條「老路」是沒有出路的。我不否認資本的邏輯是趨向獲得利潤,但是資本有它的歷史上的合理性,我們要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倫理社會主義」,不能完全用任意的態度來批判資本。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理解自身的發展特質與時代擔當,準確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努力提升辦刊質量,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中,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是20世紀初從西方移植過來的。由於是移植的,就存在如何中國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理論和方法,而要有中國特色。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並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