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雲騫,心理社工師,心理諮詢師考拉讀書會發起人,我將餘生獻給中國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療事業。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說過一句話:「我們都太在意我們有很多項目輸給很多人,其實我們應該關心我們有哪一項贏過全世界。」這句話我一直很喜歡。我在別人眼裡可能是個失敗者,做了自媒體半年還只賺了不到800塊錢。但是我卻是在自媒體平臺第一個系統講解人格心理學,把抑鬱症的自愈寫得最真情的心理師,第一個系統介紹社工這個大家眼中的新職業的社工師。我相信如果我能在自媒體心理社工工作中取得成功,我能給許多人帶來希望。包括渴望快速學習到心理學、社會工作、康復醫學等領域的知識幫助自己改善困境中的人士,包括許多即使收入偏低依舊活躍在心理一線為他人提供幫助的心理師和社工師。
社工是「社會工作」的簡稱,英文名social work。專業社工其實已經誕生了100多年,但是在當今中國,絕大多數中國人沒有見過真正的社工長什麼樣。認為社工就是義工。實際上,社工是和心理學、醫學一樣,都是比較難讀好的專業,對人的性格要求蠻高。社工的知識很冷,沒有閱讀量,寫抑鬱症每篇文章都是幾千上萬的閱讀,寫社工只有可憐的幾十人閱讀。即使這樣,我還會寫下去。社工的知識要寫完,至少還需要寫一個月時間。只能委屈各位了。因為周雲騫是個社會型的研究者,我認為很多心理疾病和問題都需要放到社會中,引起至上而下的共同關注,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也社工,也是希望給各位帶來中觀和宏觀的看問題的視角,避免內歸因,降低恥辱感。
很多人都認為社會工作是一個新專業,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才在我國興起的。其實,我國在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引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實務,並且在社會工作的建制化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本土化的初步經驗。每個想學社工的人,都必須了解這些為中國社工做出貢獻的先驅。在香港,社會工作者被稱為北鬥星,這個名詞來源於香港70年代的一個同名電影。1995年還出現了一部講社工的電影叫《邊緣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看看。
步濟時最早將社會工作引進中國
是誰最早將社會工作引進中國的呢?就我們目前掌握的歷史材料來看,最早將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引入中國的是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幹事、美國人步濟時。他於1912年創 辦了北京社會實進會,目的是組織學生參與基督教的社會服務工 作,以改造社會和救治中國。儘管在此之前已有留學歸國的朱友漁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講授過社會工作相關課程,但是沒有形成體系,也沒有開展過實踐活動。
步濟時1883年出生於美國一個城市平民家庭,父親是長老會的長老、男青年會的積極分子。步濟時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積極參加學生志願者活動。1905年畢業後他短期在奧布林神學院學習,隨後到日本京都男青年會教英語。1907年於哥倫比亞大學 攻讀社會學,1909來到北京。步濟時來華的動機是為基督教青年會工作,並非發展中國的專業社會工作。但他很看不慣在華外國人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和生活,而當他開始接觸中國的大學生生活時,他感到似乎是發現了一個從未開採過的金礦,他認定中國未來的命運就掌握在這些年輕人的手中。於是,他廣泛地接觸青年學生,並引導他們關注現實中的社會問題,積極投身於社會服務事業,並推動成立了北京社會實進會(在1914年6月獲得內務部批准)。
步濟時在1914一1915年間指導北京社會實進會的學生進行了近代中國的第一個社會調查,是關於北京人力車夫生活與工作狀況的調查。此後,北京社會實進會還對北京的教育機構、監獄、 精神病院、貧民院和孤兒院等進行了調查,並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1922年,步濟時倡議並親自領導成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開設應用社會學專業即社會工作專業,為中國培養最早的社會工作者。因此,有人稱步濟時為「中國社會工作之父」。
步濟時
最早開展社會工作實務的葛學溥
對中國早期社會工作做出貢獻的還有一個美國人,他就是葛學溥。1913年,葛學溥來到中國,次年開始主持滬江大學新成立的社會學系,並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工作, 創辦了著名的「滬東公社」,成為中國南方地區比較有影響的社區服務機構之一。
葛學溥深受基督教福音理論的影響,他之所以創辦社會服務 機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傳播基督教社會福音思想。但是, 隨著當時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具體服務對象的改變,社會服務工作的宗教色彩越來越淡化,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的功能越來越強。 1917年,葛學溥將社會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在校外設立了一個 社區服務中心,「楊樹浦社區中心」,葛學溥給它起了一個很優雅的中文名字——「滬東公社」,此後一直伴隨楊樹浦的居民走過了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滬東公社提供服務的主要內容依然沒有離開教育,其起步也是從對周圍工廠的工人開設補習班開始的,後來擴展到該地區的大多數居民,服務內容也擴展到民眾圖書館、民眾 食堂、民眾茶園、施診所等多個領域。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社會工作正式成為一門專業最早是在燕京大學,1925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改稱社會學與社會服務學系,開設「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會行政」、「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社會福利」 等課程,培養了我國第一代社會工作者,我國的專業社會工作教 育正式開始。在燕京大學社會工作教育起步後,滬江大學、復旦 大學、之江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學院、齊魯大學、福建協 和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等高校也相繼開辦了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或課程。
到1947 年年初,全國各大學或獨立學院設立社會學系的有19校,設立歷史社會學系的有2校,設立社會事業行政系的有1校即社會教育學院。1944年秋,國民政府教育部召開大學課程修訂會議,在社會學系課程中增設社會行政組(即社會行政專業方向)選修課程,從而使得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有了法定依據。當時規定的社會行政專業的選修課程包括:職業指導與介紹、社會組訓、社險、社會救濟、合作事業、兒童福利、精神病社會工作、醫藥社會工作、婦女工作、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工礦檢查、邊疆民族問題、邊疆語言、邊疆行政、邊疆教育、邊疆社會工作等,而且還必須在以下五門課程中任選兩門:中國社會問 題、社會立法、社會政策、社會運動、社會事業史。外加社會行政實習,因為社會工作是一門講究實踐性的學科,實習的內容必不可少。
早期中國社會工作的實務類型
民國時期的社會工作實務類型主要包括城市社區社會工作、 醫務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兒童福利社會工作、軍人社會工作、邊疆社會工作,等等。
城市社區社會工作是民國時期開展的最早的社會工作實務類型,前述葛學溥創辦的「滬東公社」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40 年代中期在成都、南京發展起來的「友鄰社」,也是城市社區社 會工作的典型,但是城市社區社會工作的覆蓋面積是很狹小的。 此外,I925年成立的北平市衛生局第一衛生區事務所也可歸入城 市社區社會工作的範圍。
醫務社會工作以北平協和醫院社會服務部最具代表性。該部成立於1921年,其主要職責是溝通醫生和病人的關係,並且把溝通的範圍追蹤延伸至病人生活相關的社區之中。在最鼎盛的20世紀30年代該部總共有30多名社會工作者,他們可以享受穿白 大褂、在醫生食堂用飯、用午茶、有病可住頭等病房等跟醫生一樣優厚的待遇。該部還將組織形式和醫務社會工作模式推廣到南 京、濟南、上海等地多家醫院,成為50年代之前中國和亞太地區醫務社會工作的開拓者。
農村社會工作是民國時期最為波瀾壯闊的社會工作實務類 型,其中以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運動和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影響最大,因已有多種歷史著作介紹相應情況,這裡就不做贅述了。 其他值得提及的農村社會工作典型是1928年燕京大學的清河實驗,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社會工作實踐,因為參加實驗的人員均是受過社會學專業訓練的燕大師生。清河實驗以社會調查開 端,實驗區隸屬於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工作人員由社會學系委派,工作計劃與當地人協商確定。期限為七年,經費每年約需七八千元,前四年由燕大社會學系負擔,之後逐漸增加自籌比例, 七年後全由本地籌辦。它留下了其他實驗區所不能比肩的詳細的觀察記錄和實驗報告,為我們今天進行歷史比較研究儲備了可供採信的一手資料。
企業社會工作在民國時期只是試驗性質的,前期是少數的零星的個別試驗,如上海基督教青年會1926年開始興辦的勞工新 村、無錫申新三廠1933年開始辦理的勞工自治區等等。後期以 國民政府社會部社會福利司和勞工局的工礦檢查為主導,將勞工福利設施的計劃推行與指導監督、勞工生活的改良及保障、勞工 教育、工廠礦場安全或衛生設備之指導及檢查、勞工失業及傷害 之救濟撫恤等項內容納入法制化的軌道,雖然做得還很不夠,卻也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社會工作的中斷與恢復
1950年開始我國對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民間慈善救助團體開始進行大規模改造。隨著1956年三大改造運動高潮的到來,民間慈善救助社團最終走向消亡,一部分被停辦,一部分由政府接辦,還有的被政府改造為其他性質的機構。社會工作實務由此走向消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在中國中斷了30年。
改革開放以後,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重新受到關注。1987年9月,民政部在北京馬甸橋旁的北京對外經濟交流中心大廈舉辦社會工作教育發展論證會,史稱「馬甸會議」。這次會議重新確認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科地位,為社 會工作專業教育在中國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而標誌著新 時期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開端。1988年,民政部資助北京大學100萬元設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成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社會工作專業,開啟了專業社會工作恢復和重建的新階段。1991 年,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成立;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 成立,推動了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
社會工作的中國源流
近代中國社會工作的發生和發展是伴隨著基督教青年會的腳 步一同到來的,但這並不能否定近代中國社會工作還有自己的一個源頭。中國古代的濟貧思想、兼愛互助的思想以及偏重於社會救助的制度安排,都對近代中國社會工作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 影響。
我國古代的濟貧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 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就能找到諸子百家對濟貧的各種說法,最為著名的是儒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由於儒家 思想長期佔據著中國傳統社會的主導地位,政府積極介入的濟貧 思想也就支配著歷代統治者的濟貧實踐。
中國古代的社會救助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在 頻繁的自然災害風險中,更加重視災後的救助,救助的內容十分 全面;二是對於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官府以及其他社會保障機構 總是將對他們的保障當作自己的責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 障制度與措施。
中國古代的社會救助活動雖然也和西方國家一樣都停留在救災濟貧、矜孤恤寡等層次上,但中國古代官方所舉行的社會救助 活動決非像西方國家那樣是一種隨機的、臨時的救助活動,而是 以國家制度和政策等形式固定下來的、比較完備的被長期推行的 一種社會保障活動。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政府對社會救助事務的 介入基本上是受法律約束的,特別是到了傳統社會晚期,官方在社會救助領域的主要活動基本納入了法律規範的範疇。我國古代的社會救助思想十 分豐富,社會救助範圍極為寬泛並且做出了恰當的制度安排,我國古代政府和民間的社會救助傳統悠久而濃厚。當西方的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傳入以後,迅速在我國轉型期的社會中生根發芽,並結合進自己的優良傳統。因此,在我們認識近代中國社會工作產生的背景時,一定注意不要光是眼睛向外,必須理解是我們自身的傳統資源接納了外來的新鮮事物。
本文部分章節引自社工史學家彭秀良《一次讀懂社會工作》。了解更多關於社工的歷史,請參閱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