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海陵區城南街道蓮花社區43號樓80歲的王奶奶到社區申領尊老金,全科社工袁婷熱情接待了她。手續辦理好,王奶奶提起家中牆壁滲水,袁婷上門查看,滲水牆壁可申請公共維修資金維修,但辦理申請手續要到三公裡外的廣廈物業,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袁婷決定跑腿幫老人代辦。
袁婷有著十年社區工作經驗,今年通過民政部門全科社工業務培訓考核,熟練掌握多項社區基礎業務技能,很多條線政策她能做到「一口清」。「以前不同的事要問不同的人,只要經辦人不在,就得再跑,現在方便了。」居民吳阿姨開心地說。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今後我市將全面推行「全科社工」服務模式,到2021年底,所有城市社區都將有「全科社工」。
社區辦事實行「首問負責」
「全科社工」服務模式是指只需一名社區工作者,即可通辦社區全部服務事項,讓群眾辦事更便捷,這也讓更多社工資源下沉網格、服務上門、策劃活動等。今年上半年,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開展「全科社工」試點工作,培育了一支熟練掌握各項業務的「複合型」社工人才隊伍,為居民提供「基本服務+特色服務」,形成「一人受理、一崗通辦」的前臺服務新機制和「精準採集需求、快速響應訴求」的網格服務新機制。
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治理處負責人介紹,試點社區設置1至2個「全科社工」服務崗位,調整了社區原有「一站式」櫃檯服務模式,開闢開放式受理前臺,由「全科社工」實行「首問負責」,負責接待居民,受理辦事項目,其他社區工作者協同完成輔助工作。通過半年的嘗試,試點社區已建立「前臺受理、後臺辦理、一門服務」的工作機制,實現居民事務「一人受理、全科服務」。
據悉,試點社區實施「全科社工」工作模式,實現了「社區工作者從專職向全能、居民辦事從等人辦理到即來即辦、社區工作作風從集中辦公向便民服務」的三個轉變,有效破解社區行政色彩重、服務碎片化、辦事效率低、走訪時間少、社區工作者業務素質不夠全面等問題,有力增強社區服務居民的能力。
「全科社工」模式全市推廣
10月13日,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聯合出臺《意見》,決定在總結部分市(區)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市全面推行「全科社工」服務模式。《意見》明確,到2020年底,以市(區)為單位,推行「全科社工」服務模式的城市社區達30%以上;到2021年6月底,達70%以上;到2021年底,達100%。
「『全科社工』模式絕不是做簡單的『加法』,不是機械的業務量疊加,而是社區工作者自身努力與社區平臺鍛鍊的綜合結果。這需要廣大社區工作者自我加壓,提升綜合能力和服務水平,社區平臺不斷創新創優服務模式,為居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市委組織部組織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科社工」服務模式推行到位的標準是「四高」,即隊伍專業度高、服務能效度高、工作精細度高、居民滿意度高。我市將在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社工中,擇優培養能夠全面掌握社區各項行政事務和職業技能的「全科社工」人選,經過崗位技能測試後上崗,建立「一窗式受理、一口清導辦、全科式服務」工作機制,打造預約服務、事務受理、業務辦理、評估改進的政務服務鏈條,讓居民辦事「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人,只跑一次腿」。同時,健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機制,建立網格社工標準化走訪流程,讓社工多跑腿、居民少跑路。通過全科受理、錯時值班、網格問需、個性服務等辦法,不斷提高社區服務質量,讓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社工可評星級,薪酬階梯化
根據安排,相關部門將加強「全科社工」能力培養,通過「金牌社工」「大比武」、社區工作「名師」傳幫帶等途徑,以集中授課輔導、觀摩學習、實踐鍛鍊、技能考核等方式,引導社工相互補短板、強業務、增效能,加快推進社區工作者向知識化、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實現從「專能」到「全能」的完美蛻變。
據介紹,全市推行「全科社工」服務模式後,將實施社工服務隊伍再造、服務項目再造、服務流程再造,推動全科社工崗位職責清單化、人員選配規範化、能力素質專業化、職級薪酬階梯化。全面落實社工「三崗十八級」薪酬待遇體系,建立社區工作者星級評定製,分一星、二星、三星3個等級,對所有社工進行評定,一星社工人數掌握在社工總數的50%左右,二星社工人數掌握在40%左右,三星社工人數掌握在10%左右。(記者 唐春傑 通訊員 吳劍波 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