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解難題,少不了我和你(社會治理在身邊)

2021-01-15 人民網

核心閱讀

近年來,江蘇常州市為推進社區治理,創辦居民議事廳,街道、社區相關人員分別答疑解惑,並迅速提出解決方案;群眾自發成立「幫幫團」,下設問題收集團、法律援助團等,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服務;打造「全科社工」服務品牌,一位社工能為居民辦理多項業務。種種探索,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

晚上7點鐘的社區議事廳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共商社區事情;白天你來我往的社區裡,遇上什麼不方便的事情,給便民熱線打個電話,就能獲得解決;去街道辦點事,不用像以前一樣找特定窗口特定人,一個社工就能「包圓」……針對新型農村社區特點,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圍繞村居融合發展、城中村環境建設、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治理服務形式創新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力求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走進議事廳

有事好商量

「分類垃圾桶離我們樓太遠,能不能多設幾個?」「我們常年不在家,家裡老人記不住怎麼分類,怎麼辦?」「想問一下志願者團隊的作息時間是什麼樣的?」

不久前的一個晚上,新北區薛家鎮中巷社區的「19:00議事廳」照例舉行,當天的主要議題是垃圾分類。面對一些業主提出的問題,社區書記、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員、小區物業分別答疑解惑。

「物業費收繳票據怎麼開?」「垃圾堆放場地清理由誰負責?」「個別車輛長期佔道怎麼辦?」翻開厚厚的一本《19:00議事廳議事記錄》,裡面詳細記錄了中巷社區每一次議事廳居民反映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從商鋪油煙噪音問題的解決,到文藝作品創作獎勵辦法的出臺,從鄰裡糾紛、車輛管理,到環境衛生、消防安全……不論大事小情,中巷社區的居民們都可以來「19:00議事廳」說一說、議一議。

對於議事過程中居民提出的問題,社區會迅速督辦,居民在下周同一時間就能得到答覆,已辦理、未辦理或辦理進度都會給出相應的公示。此外,社區還會邀請主管部門派員到場,現場答疑解惑,更加突出高效便民的原則。

2019年2月以來,薛家鎮在轄區14個農村社區普遍開展「19:00議事廳」活動,針對村民生活中的難點、堵點,深入傾聽意見訴求,群商共治。

除了這裡的「19:00議事廳」,常州其他地區也有類似議事機制。比如溧陽「百姓議事堂」、天寧「民生茶室」、武進「民情氣象站」等,都是促進基層協商向經常化、規範化、制度化發展的重要抓手。

同時,在常州市民政局的指導下,各轄市區還深入培育挖掘「新鄉賢」和「鄉賢文化」,因地制宜制定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矛盾,做到「民事民治、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評」。

遇上不方便

就找幫幫團

華勝社區,是金壇區一個居民達4700多戶、1.2萬多人的拆遷安置集中區。這裡安置居住了14個自然村的村民。如今社區安定祥和,「紅色幫幫團」正是法寶之一。其下設問題收集團、法律援助團、環境巡查團、假期幫學團等10支團隊,現有成員1000多名。他們各有所長,熱心公益,力所能及地為社區群眾提供各類服務。

有一次,問題收集團成員李平了解到,通向華勝幼兒園的一條臨時便道一到雨天就泥濘不堪,給小朋友和家長的出行帶來困難。社區向上級部門作了匯報。不久後,500米水泥路便修好了。

社區居民馮建民騎電瓶車發生車禍,撥打「紅色幫幫團」的便民服務熱線求助。法律援助團成員徐金亮律師受理了他的求助,為他分析事故情況,梳理案件主要證據,並主動擔任他的訴訟代理人。

「紅色幫幫團」成立以來,收到社區居民反映行路不便、管道堵塞等各類問題建議和求助服務300餘條,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紅色幫幫團」成員們主動處置的。

有了社區自治管理的模式,居民們逐漸由「要我參與」變成「我要參與」,上千起矛盾糾紛就地化解,沒有出現一起「回爐」或越級上訪現象,社區精細化管理水平有效提高。

這些年,針對新型農村社區特點,常州市民政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意見》,鼓勵基層單位大力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圍繞村民融入、留守老人關愛、文明習慣養成等開展活動。截至目前,常州市共有社區社會組織7981個,平均每個社區達到7.7個。

辦事沒頭緒

去問小百科

「小李啊,你幫我看看,這個大病救助怎麼申報?」「小李,我的殘疾證到期了要怎麼申領?」

在新北區三井街道府新社區,居民來辦事,已經習慣性地先走到第三張桌子前詢問,這是「全科社工」李一豐的辦公桌。

去年,常州市民政局在全市開展「全科社工」服務標準化窗口建設:將原先專人專崗、一專多能的社區工作模式,轉化成全科全能,即一位社工幫居民辦理N項業務,並將「一人受理、全程辦理」後節省下來的人力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打通服務百姓的「最後一公裡」。

以往,社區工作人員按照條線分工,民政、社保、殘聯等每條線都有一名專人負責。這樣雖然職責清晰、政策熟悉,但是如果對口社工不在崗位時,其他社工無法接替工作,居民就會「跑空趟」。

在全新的工作要求下,李一豐一下子成了居民公共服務的「小百科」。除了日常的網格管理,他幾乎要熟悉社區所有條線的事宜,以便能在第一時間為居民服務。

前一陣,一位居民向李一豐諮詢大病救助的事宜。通過前期的「補課」和實戰,再加上實地走訪了解情況,他很快就為居民提供了救助方案。

一直以來,社區作為基層最小單元,承擔著各種職能。常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常州將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統一要求、規範設置、立足實際、注重實效」的原則,形成「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的「全科社工」服務模式,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全科社工」服務品牌。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5日 14 版)

相關焦點

  • 分享自治良方共解治理難題
    珠江時報訊(記者/林一峰)昨日,「新思維,新視角」獅山鎮2020年度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經驗交流會在獅山樹本產業家園舉行,為近百名獅山及周邊的社會工作者搭建一個多單位參與、多角色互動、多層次交流的平臺,共同探索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下的獅山鎮社會治理創新路徑。
  • 雲南紅河蒙自:全民吹哨齊治理 多元響應解難題
    23個社區建立由社區黨組織書記任指揮長、掛聯街道班子成員和市級部門領導任副指揮長的「一線指揮部」,從市級部門抽調63名精幹力量下沉常駐,幫助社區提升治理水平。全市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組建「三支隊伍」,發動交通文明勸導員112人、社區文明宣傳員1200人、城管衛生監督員530人,增添治理力量。「4+N」執法力量下沉街道,推動治理問題在一線解決。
  • 即墨藍村街道「1165」社會治理體系入榜省級典型
    12月1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公布《2020年度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名單》。其中,即墨區藍村街道創建的「1165」社會治理體系入榜,通過黨建一核引領、社會多元共治,較好地解決了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基礎薄弱、人員力量不足、矛盾排查化解不暢、治理隊伍管理分散等難題,取得了「問題及時解、群眾心氣順、鄉村共和諧」的良好效果。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野下的社區轉型與社區治理效能改進
    為平衡各方需求,就需要在強調組織化和秩序化的同時,較好地平衡「他治」與「自治」力量,培植「社會協同」和「民主協商」參與渠道,儘快建成「社區辦社會」的治理格局,建設與新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體系。
  • 紅棉論壇|以「政府-社會-技術」良性互動 促進大數據賦能社區治理
    一方面,大數據技術不但作為客體被嵌入社區治理體系中,以適應不同治理場域的具體治理需求;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又反過來作用於治理主體,從而對社區治理體系及其治理效能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 由於我國社區普遍存在資源投入不足、治理能力較弱、社會資本缺失等難題,因此行政主導、自上而下的推進路逕往往成為社區大數據技術治理創新的主要模式之一。
  • ...維度監測、精細化治理,山東各地因地制宜解好基層治理「方程式」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5日訊(記者 楊廣科 盧偉霞 孫小茹 胡高彤) 人居環境提升、多維度監測、精細化治理……近年來山東各地在基層治理中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創造性落實、創新性轉化的過程中,解好基層治理「方程式」,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指出:「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如何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精細化和更加有效?
  • 創新社區基層治理,築牢小康生活的「壓艙石」
    長山花園社區的幸福密碼在長春,有這樣一個「魅力十足」的社區:30多年房齡的老樓,價格卻比周圍貴;住進來的居民,兒女裝修好的新房也接不走;小區有了啥活計,大傢伙爭著搶著幹。這就是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裡的生活。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還曾來到這個社區,了解基層社會治理的情況。
  • 讓每一個社區都成為共同體——紹興推進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深度...
    如同細胞之於人體,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社會運行的質量。  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在這裡,社區黨組織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個人籤訂協議,不僅聚合多方力量,更把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深入到社區治理的管理、組織、聯動、服務等多重環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這紙合約,歷久彌新。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加快從「事」到「制」「治」「智」轉變?如何讓社區變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紹興正聚合各種力量,對此作出新探索。
  • 雲浮:小小微網格,撬動社區大治理
    「藍精靈」當群眾有需要時他們就是最快到達群眾身邊的「貼心人」從廣西來到雲浮務工已有十餘年本想把孩子接到身邊照看但沒成想,孩子的上學卻成了難題企業、學校、小區、樓棟等單元依靠「微網格」體系各級資源都可下沉各種服務都可體現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準的治理和服務
  • 專家熱議「社會治理精細化」:社會管理創新的升華和進步
    《建議》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中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 紹興推進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深度融合紀事
    原標題:讓每一個社區都成為共同體 如同細胞之於人體,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社會運行的質量。 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在這裡,社區黨組織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個人籤訂協議,不僅聚合多方力量,更把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深入到社區治理的管理、組織、聯動、服務等多重環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這紙合約,歷久彌新。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加快從「事」到「制」「治」「智」轉變?如何讓社區變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紹興正聚合各種力量,對此作出新探索。
  • 「尋寶」古北,找到社區治理「金鑰匙」
    古北市民中心門前停著大巴車超大城市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巨型、最複雜的聚落集群,帶來許多新的治理變量,也拋出了許多新的治理難題。發達城市都面臨過或是正在面臨這些難題,並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解決之道。道路各有不同,但無疑都繞不開一個同樣的方向,從城市最末端著手,探索更精細化的社區治理。
  • 黨建引領開闢小區治理新路徑,中國車谷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樣板
    武漢經開區工委組織部負責人說,住宅小區不僅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單元,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委和政府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百米」,小區治理水平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關係居民幸福指數。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 毛大春:充分調動公眾積極性參與社會治理
    變「你和我」為「我們」,提升認知度過去,我們一直使用「社會管理」,在基層管理中,往往以指令推動執行,容易造成行政機關和人民群眾的矛盾,產生「你和我」的對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治理」概念,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並非是文字和概念的變化,更強調從行政單一手段向社會多元共治的轉變。
  • 【法治日報】警務創新破解地域廣袤地區社會治理難題
    同時安裝視頻資源管理、視頻巡邏、治安卡口、信息採集應用等信息化應用平臺,在案件偵破、牲畜盜竊案件防範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社會治理呈現「兩升兩降」的良好態勢。 「用科技撬動公安社會治理現代化,靠智慧警務為公安基層實戰賦能,是新時代警務改革與創新的路徑選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警務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永忠教授說。
  • 治安亂、群眾怨,基層難題怎麼破?湖北沙洋基層社會治理探出路徑
    核心提示:近年來,湖北沙洋縣著力破解治安亂點、群眾怨點、基層痛點和工作難點問題,培育地方特色和亮點,形成了積分制管理、「123綜治例會」制度、「五位一體」家長志願護學崗模式等管理經驗,以及精神障礙患者「四位一體」服務管理、「監地四同五聯」等對特殊群體的管理機制,創新推進了該地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
  • ...區:構建社會企業培育發展「生態鏈」 讓社區發展治理有活力有溫度
    清源社區的幸福生活只是青羊眾多社區院落的小小縮影。今年以來,青羊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社會力量多元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積極探索構建社會企業培育發展「生態鏈」,不斷提升治理體系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努力建設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樣板區,受到廣大居民群眾好評。
  • 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
    可以說,「治理共同體」概念的提出,為促進當前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團結形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和思路。社區作為人們生活的空間共同體,是國家治理的「最後一公裡」,也是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是重塑社會關係、促進社會整合和社會團結的重要載體。因此,能夠推動和體現「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最佳場域也在社區。  就城市社區治理而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實際上涉及治理主體結構研究。
  • 青島市北區四方街道:激發社區治理「活力之源」深耕社區治理「實效...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8日訊 青島市北區四方街道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主動擔當中心城區核心區的特殊使命和責任,構建井然有序又充滿活力的社區治理格局,激發社區治理的「活力之源」,深耕社區治理「實效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