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上海,銀杏正黃。位於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的古北國際社區,樹蔭伴著黃葉的街巷上,有遊人在倚著樹拍照。
古北社區裡黃葉飄落,有遊人拍照
社區裡還有遊客到訪,主要是因為這裡太有名了。黃金城道盡頭的三岔路口,一座歐式的三層小樓前面停滿了大巴車。那些都是全國各地各領域前來參觀考察的隊伍,而這座歐式的小樓,就是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
古北市民中心門前停著大巴車
超大城市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巨型、最複雜的聚落集群,帶來許多新的治理變量,也拋出了許多新的治理難題。
發達城市都面臨過或是正在面臨這些難題,並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解決之道。道路各有不同,但無疑都繞不開一個同樣的方向,從城市最末端著手,探索更精細化的社區治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內許多城市步入超大城市陣營。如何確保一座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安全、有序,又不失溫度地運轉,成功的樣本無疑能夠給人以啟迪。
擁有6000多平方公裡土地面積的上海,居住著2400多萬人口。它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但它秩序與活力並存,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超大城市運行規律的社會治理路徑。要破解這一路徑,鑰匙應該就在最基層最末節的社區之中。
古北市民中心,正是其中的典範。
少有社區中的市民中心會成為網紅打卡地,古北市民中心卻打破了這個常規。原因,正是這裡藏著解鎖上海社區治理樣本經驗的密碼。樣本不是用來無條件複製的,但解鎖後,卻能為更多城市帶來參考與啟發。
化被動為主動 「治理者是每個居民」
12月12日的下午,接二連三的考察團走進古北市民中心的這棟小樓,取經這裡的社區治理經驗。紅星新聞記者也在此時來到古北市民中心,這裡並非單純的社區辦事點,而是一個集為民服務、文化交流和社區共治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市民之家。
說是市民之家,是因為這裡的每一處功能點位,都連接著居民的日常。一樓有虹橋海外人才薈境外人員服務站、移民融入服務站、國學教室;二樓開設了崑曲澎派藝術研習中心、「融情客廳」;三樓設有老年助餐點、書畫教室、市民議事廳以及彩虹之橋志願者服務中心……
不同於大多數社區服務中心以「服務」為核心功能的定位,這裡一方面服務多元全面,另一方面,更顯現出居民「共治」的內核。
社區老人在古北市民中心休閒看書
「共治,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古北市民中心一名工作人員說,要讓居民化被動為主動參與社區的共治,「而這一點,從古北市民中心的幾處功能點位的設置上就能看出,在這裡,治理者是每一位居民」。
就拿古北市民議事廳來說,這是一個中外居民民主自治和協商共治平臺。
作為國際社區,古北居民人數超過3萬,且居住著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若以「管理」的視角來看,一定是問題多、不好管。
但議事廳不是「管理」邏輯而是「治理」邏輯,是自治、共治。由61名中外議事員組成的議事廳,包含了9名核心議事員、分區塊設立了10名區塊議事員,並進一步依照小區的不同設立42名小區議事員。他們中有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有調解中外鄰居之間摩擦的「老娘舅」,也有熱心發現小區問題的「洋啄木鳥」。
記者來到位於古北市民中心的3樓的古北議事廳,牆壁上掛著議事規則、議事流程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議事員們會代表區內的中外居民,就小區問題進行議事、討論。「比如,有荷蘭籍居民提議在一樓闢出了一塊空間專供社區居民舉辦個人展覽」,再比如,議事員們依照國際社會通行準則,一起制定了「文明養寵公約」。
古北市民議事廳裡掛著議事員照片和議事流程
此外,古北市民中心的一樓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繫點所在地。這也是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唯一設立在社區裡的基層立法聯繫點。來自居民區基層的意見建議,從這裡直通上海市人大、全國人大。
基層治,則天下安。在科層制的行政管理體系中,如何調動各個城市治理主體的積極性,把管理和服務力量放到基層,這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難題。許多城市洞悉到了從「管理」到「治理」的一字之變的要義,但未必掌握到了讓居民化被動為主動去參與「共治」的有效方法。
「成功的社區治理要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上海《理財周刊》副總編輯黃羅維說,在這一方面,構築由多方參與的公共對話平臺很重要。而這也正是古北實踐中最閃光之一的探索。
「真正的國際化,或許正是國際感的『無形化』」
超大城市必然會迎來國際化走向深入的階段。那就不再是僅限於遊客、商賈、投資客視角的國際化,而是深入到了社區、居民的日常視角的國際化。因而國際社區的治理,成為城市治理中面臨的更大挑戰。
事實上,「窗口城市」上海,更早的遇到了這個命題。基於更長久的探索,上海給出的答案也更加值得推敲。
古北社區有名的黃金城道
在古北市民中心的一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句話作為標語顯眼地掛在一面牆上。牆壁上,這句標語被譯成超過10種語言與漢語文字依次排列。
古北社區是較早迎來國際居民的。上世紀90年代,這裡是全國第一個國際社區。也是在90年代,這裡掛牌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涉外居委會——榮華居委會,並同年成立榮華居民區黨支部。
彼時,不僅各小區公共區域到處粘貼著多語指示牌,居委會的幹部們還會「加課」學習英語、涉外禮儀、國旗和各國文化等知識。到居民家中上門走訪,也實行「國際接軌」的預約制,並帶著年輕大學生作為翻譯。
20多年後的如今,在這個居民比例有51%為境外人員的社區中,能夠看到的國際社區治理方式不僅僅體現為便利和服務,這裡還讓外籍居民參與了治理和共建。國際化不再刻意,化為無形,根植於細節之處。
走進古北市民中心的一層,能看到虹橋海外人才薈、境外人員服務站、移民融入服務站、國學教室等等功能點和服務站,這裡能讓外籍居民不出社區一站式完成常需的外事服務。
而走進3樓的古北議事廳,能看到牆上公示的議事員當中,不乏來自日本、菲律賓、西班牙等不同國家的外籍議事員。
菲律賓籍華人王煊熔就是出現在公示名單當中的核心議事員。作為這裡的元老議事員,她參與議事廳多年,開會的時候會提出一些主題諸如垃圾分類、回收,或是收集一些居民生活中的困難來討論解決。
「議事員中有幾名外籍成員還是社區明星志願服務團隊『洋啄木鳥』的核心成員」,虹橋街道社區黨建辦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洋啄木鳥」的志願服務主要是開展社區尋訪,尋找和發現社區問題提供議事廳討論,以及對不文明行為進行督導。
古北市民中心裡的志願服務中心掛著運作機制流程圖
「外籍居民參加志願者服務,這也是他們參與社區共治的一個重要渠道」,該負責人說。虹橋街道有117支志願服務團隊,其中就有不少外國志願者團隊或中外參與的志願者團隊。比如日本人佔比較多的「互人多」,他們是一個慈善義賣的志願服務團隊。原本只是在古北社區黃金城道自發義賣手工製品,以對接幫助困難者,但很快被志願服務中心發掘吸納,註冊後逐漸發展成為了轄區內外赫赫有名的明星志願隊。
「無論中外居民,其實大家都是很有意願參與自治、共治的,需要的是平臺和引導」,該負責人說,虹橋街道註冊志願者數量達到1.9萬,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志願者,從小學生到老年人。這自然是基於已經形成的共治共享的共識,同時也離不開平臺的搭建,比如從志願者註冊認證平臺、服務時長積分激勵,再比如社區志願服務中心對志願團隊的服務供需對接、資源整合等等。這些平臺,讓任何人的參與,都變得順理成章和自然而然。
而外籍居民的歸屬感,很大程度就來自主動參與感,參與共治共建,然後享受家園。
「可能有人認為雙語標識是國際化,服務便利是國際化」,在古北市民中心一樓,一名工作人員對著前來參觀的團隊講解著:在古北,國際化是潛移默化。
就是沒有刻意和隔閡,一切順理成章的交織融合。
古北市民中心的雙語功能指示
其實,在中國城市的發展紛紛駛入快車道、世界距離不斷縮短的當下,包括成都在內的許多城市都更迅速地步入了更深、更廣的國際化。尤其面臨居民、社區的國際化,必然需要匹配更大程度的治理能力的提升。而這種提升來不及像上海、古北一樣,走數十年的循序探索之路。因而已有的這份古北經驗,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記者手記:
社區治理 成都向上海學什麼?
今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來到了位於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社區內的市民中心,了解社區治理與服務情況。
11月13日,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也率隊在上海學習考察,並前往了古北市民中心,深入了解社區發展治理經驗做法。
作為一座國際化的超大城市,上海的治理能力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而古北則是其社區治理水平和實踐的一個縮影。
古北市民中心裡的規劃沙盤
成都和上海一樣,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實際管理人口已超2100萬。當超大城市治理的大命題擺在面前,成都究竟要向上海學什麼,這也是我們此行希望找到的答案。
古北社區裡黃葉飄落
事實上,成都的社區治理路徑探索和理念在國內是處於領先地位的,是獨樹一幟的。成都在全國率先成立中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在城市戰略中提出社區發展治理的議題,並把社區工作提高到城市黨委層面來統籌。
成都也在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並把「從群眾中來、讓群眾認同」貫穿城市治理全過程。
例如,成都創新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化渠道,推動市場主體、社會團體、全體市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建設共同體,在全國首創社區志願服務日,引導1.2萬家社會組織、220萬志願者有序參與社區發展治理,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基層組織引領、社會各方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新型治理格局。
當前,成都的社區發展治理已經進入理論創新和發展實踐的「無人區」「深水區」,可學習的他山之石已經不多。但作為超大城市,在治理經驗上,成都仍有應向上海借鑑的地方。無論是對群眾參與共建共治的機制與平臺的構建,亦或對日益增多的國際社區的治理路徑的探索,古北無疑都是先進的,是真正帶給居民以參與感、獲得感的。而這其中的「自治」邏輯,其實許多城市是有著共識的,但卻未必擁有古北這麼成熟的實踐。這之中,我們能夠借鑑的不是樣本的實踐方法,而是對治理手段的創新意識,以及對細微之處的由衷關懷。
城市服務管理必須在細微處見功夫、見質量、見情懷,這遠比多蓋幾棟樓來得重要。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鄒悅 上海攝影報導
編輯 劉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