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寶」古北,找到社區治理「金鑰匙」

2020-12-06 紅星新聞

初冬的上海,銀杏正黃。位於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的古北國際社區,樹蔭伴著黃葉的街巷上,有遊人在倚著樹拍照。

古北社區裡黃葉飄落,有遊人拍照

社區裡還有遊客到訪,主要是因為這裡太有名了。黃金城道盡頭的三岔路口,一座歐式的三層小樓前面停滿了大巴車。那些都是全國各地各領域前來參觀考察的隊伍,而這座歐式的小樓,就是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

古北市民中心門前停著大巴車

超大城市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巨型、最複雜的聚落集群,帶來許多新的治理變量,也拋出了許多新的治理難題。

發達城市都面臨過或是正在面臨這些難題,並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解決之道。道路各有不同,但無疑都繞不開一個同樣的方向,從城市最末端著手,探索更精細化的社區治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內許多城市步入超大城市陣營。如何確保一座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安全、有序,又不失溫度地運轉,成功的樣本無疑能夠給人以啟迪。

擁有6000多平方公裡土地面積的上海,居住著2400多萬人口。它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但它秩序與活力並存,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超大城市運行規律的社會治理路徑。要破解這一路徑,鑰匙應該就在最基層最末節的社區之中。

古北市民中心,正是其中的典範。

少有社區中的市民中心會成為網紅打卡地,古北市民中心卻打破了這個常規。原因,正是這裡藏著解鎖上海社區治理樣本經驗的密碼。樣本不是用來無條件複製的,但解鎖後,卻能為更多城市帶來參考與啟發。

化被動為主動 「治理者是每個居民」

12月12日的下午,接二連三的考察團走進古北市民中心的這棟小樓,取經這裡的社區治理經驗。紅星新聞記者也在此時來到古北市民中心,這裡並非單純的社區辦事點,而是一個集為民服務、文化交流和社區共治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市民之家。

說是市民之家,是因為這裡的每一處功能點位,都連接著居民的日常。一樓有虹橋海外人才薈境外人員服務站、移民融入服務站、國學教室;二樓開設了崑曲澎派藝術研習中心、「融情客廳」;三樓設有老年助餐點、書畫教室、市民議事廳以及彩虹之橋志願者服務中心……

不同於大多數社區服務中心以「服務」為核心功能的定位,這裡一方面服務多元全面,另一方面,更顯現出居民「共治」的內核。

社區老人在古北市民中心休閒看書

「共治,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古北市民中心一名工作人員說,要讓居民化被動為主動參與社區的共治,「而這一點,從古北市民中心的幾處功能點位的設置上就能看出,在這裡,治理者是每一位居民」。

就拿古北市民議事廳來說,這是一個中外居民民主自治和協商共治平臺。

作為國際社區,古北居民人數超過3萬,且居住著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若以「管理」的視角來看,一定是問題多、不好管。

但議事廳不是「管理」邏輯而是「治理」邏輯,是自治、共治。由61名中外議事員組成的議事廳,包含了9名核心議事員、分區塊設立了10名區塊議事員,並進一步依照小區的不同設立42名小區議事員。他們中有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有調解中外鄰居之間摩擦的「老娘舅」,也有熱心發現小區問題的「洋啄木鳥」。

記者來到位於古北市民中心的3樓的古北議事廳,牆壁上掛著議事規則、議事流程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議事員們會代表區內的中外居民,就小區問題進行議事、討論。「比如,有荷蘭籍居民提議在一樓闢出了一塊空間專供社區居民舉辦個人展覽」,再比如,議事員們依照國際社會通行準則,一起制定了「文明養寵公約」。

古北市民議事廳裡掛著議事員照片和議事流程

此外,古北市民中心的一樓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繫點所在地。這也是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唯一設立在社區裡的基層立法聯繫點。來自居民區基層的意見建議,從這裡直通上海市人大、全國人大。

基層治,則天下安。在科層制的行政管理體系中,如何調動各個城市治理主體的積極性,把管理和服務力量放到基層,這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難題。許多城市洞悉到了從「管理」到「治理」的一字之變的要義,但未必掌握到了讓居民化被動為主動去參與「共治」的有效方法。

「成功的社區治理要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上海《理財周刊》副總編輯黃羅維說,在這一方面,構築由多方參與的公共對話平臺很重要。而這也正是古北實踐中最閃光之一的探索。

「真正的國際化,或許正是國際感的『無形化』」

超大城市必然會迎來國際化走向深入的階段。那就不再是僅限於遊客、商賈、投資客視角的國際化,而是深入到了社區、居民的日常視角的國際化。因而國際社區的治理,成為城市治理中面臨的更大挑戰。

事實上,「窗口城市」上海,更早的遇到了這個命題。基於更長久的探索,上海給出的答案也更加值得推敲。

古北社區有名的黃金城道

在古北市民中心的一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句話作為標語顯眼地掛在一面牆上。牆壁上,這句標語被譯成超過10種語言與漢語文字依次排列。

古北社區是較早迎來國際居民的。上世紀90年代,這裡是全國第一個國際社區。也是在90年代,這裡掛牌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涉外居委會——榮華居委會,並同年成立榮華居民區黨支部。

彼時,不僅各小區公共區域到處粘貼著多語指示牌,居委會的幹部們還會「加課」學習英語、涉外禮儀、國旗和各國文化等知識。到居民家中上門走訪,也實行「國際接軌」的預約制,並帶著年輕大學生作為翻譯。

20多年後的如今,在這個居民比例有51%為境外人員的社區中,能夠看到的國際社區治理方式不僅僅體現為便利和服務,這裡還讓外籍居民參與了治理和共建。國際化不再刻意,化為無形,根植於細節之處。

走進古北市民中心的一層,能看到虹橋海外人才薈、境外人員服務站、移民融入服務站、國學教室等等功能點和服務站,這裡能讓外籍居民不出社區一站式完成常需的外事服務。

而走進3樓的古北議事廳,能看到牆上公示的議事員當中,不乏來自日本、菲律賓、西班牙等不同國家的外籍議事員。

菲律賓籍華人王煊熔就是出現在公示名單當中的核心議事員。作為這裡的元老議事員,她參與議事廳多年,開會的時候會提出一些主題諸如垃圾分類、回收,或是收集一些居民生活中的困難來討論解決。

「議事員中有幾名外籍成員還是社區明星志願服務團隊『洋啄木鳥』的核心成員」,虹橋街道社區黨建辦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洋啄木鳥」的志願服務主要是開展社區尋訪,尋找和發現社區問題提供議事廳討論,以及對不文明行為進行督導。

古北市民中心裡的志願服務中心掛著運作機制流程圖

「外籍居民參加志願者服務,這也是他們參與社區共治的一個重要渠道」,該負責人說。虹橋街道有117支志願服務團隊,其中就有不少外國志願者團隊或中外參與的志願者團隊。比如日本人佔比較多的「互人多」,他們是一個慈善義賣的志願服務團隊。原本只是在古北社區黃金城道自發義賣手工製品,以對接幫助困難者,但很快被志願服務中心發掘吸納,註冊後逐漸發展成為了轄區內外赫赫有名的明星志願隊。

「無論中外居民,其實大家都是很有意願參與自治、共治的,需要的是平臺和引導」,該負責人說,虹橋街道註冊志願者數量達到1.9萬,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志願者,從小學生到老年人。這自然是基於已經形成的共治共享的共識,同時也離不開平臺的搭建,比如從志願者註冊認證平臺、服務時長積分激勵,再比如社區志願服務中心對志願團隊的服務供需對接、資源整合等等。這些平臺,讓任何人的參與,都變得順理成章和自然而然。

而外籍居民的歸屬感,很大程度就來自主動參與感,參與共治共建,然後享受家園。

「可能有人認為雙語標識是國際化,服務便利是國際化」,在古北市民中心一樓,一名工作人員對著前來參觀的團隊講解著:在古北,國際化是潛移默化。

就是沒有刻意和隔閡,一切順理成章的交織融合。

古北市民中心的雙語功能指示

其實,在中國城市的發展紛紛駛入快車道、世界距離不斷縮短的當下,包括成都在內的許多城市都更迅速地步入了更深、更廣的國際化。尤其面臨居民、社區的國際化,必然需要匹配更大程度的治理能力的提升。而這種提升來不及像上海、古北一樣,走數十年的循序探索之路。因而已有的這份古北經驗,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記者手記:

社區治理 成都向上海學什麼

今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來到了位於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社區內的市民中心,了解社區治理與服務情況。

11月13日,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也率隊在上海學習考察,並前往了古北市民中心,深入了解社區發展治理經驗做法。

作為一座國際化的超大城市,上海的治理能力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而古北則是其社區治理水平和實踐的一個縮影。

古北市民中心裡的規劃沙盤

成都和上海一樣,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實際管理人口已超2100萬。當超大城市治理的大命題擺在面前,成都究竟要向上海學什麼,這也是我們此行希望找到的答案。

古北社區裡黃葉飄落

事實上,成都的社區治理路徑探索和理念在國內是處於領先地位的,是獨樹一幟的。成都在全國率先成立中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在城市戰略中提出社區發展治理的議題,並把社區工作提高到城市黨委層面來統籌。

成都也在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並把「從群眾中來、讓群眾認同」貫穿城市治理全過程。

例如,成都創新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化渠道,推動市場主體、社會團體、全體市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建設共同體,在全國首創社區志願服務日,引導1.2萬家社會組織、220萬志願者有序參與社區發展治理,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基層組織引領、社會各方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新型治理格局。

當前,成都的社區發展治理已經進入理論創新和發展實踐的「無人區」「深水區」,可學習的他山之石已經不多。但作為超大城市,在治理經驗上,成都仍有應向上海借鑑的地方。無論是對群眾參與共建共治的機制與平臺的構建,亦或對日益增多的國際社區的治理路徑的探索,古北無疑都是先進的,是真正帶給居民以參與感、獲得感的。而這其中的「自治」邏輯,其實許多城市是有著共識的,但卻未必擁有古北這麼成熟的實踐。這之中,我們能夠借鑑的不是樣本的實踐方法,而是對治理手段的創新意識,以及對細微之處的由衷關懷。

城市服務管理必須在細微處見功夫、見質量、見情懷,這遠比多蓋幾棟樓來得重要。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鄒悅 上海攝影報導

編輯 劉宇鵬

相關焦點

  • ...第二站:開在社區裡的市民中心有大作為,老百姓對立法有更多話語權
    11月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的第二站,來到了位於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社區內的市民中心,了解社區治理與服務情況。古北市民中心坐落於長寧區富貴東道99號,2013年9月29日正式啟用,總面積約為2500平方米,共三層樓。集事務受理、生活服務、文化交流、社區共治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立足古北、輻射虹橋,為生活和工作在古北的中外人士打造一個便利、溫馨、精彩、融合的市民之家。古北社區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是滬上第一代國際社區,社區佔地2.02平方公裡,包含42個居民小區。
  • 火車南站街道長壽苑社區組織殘疾人開展「有愛同行 趣味尋寶」活動
    為了唱響「愛成都·迎大運」主題,迎接即將到來的大運會,也為了豐富社區殘疾人的日常娛樂生活,成都市武侯區有愛社會服務中心在長壽苑十街坊廣場圓滿開展「有愛同行 趣味尋寶」活動,近80名殘疾人積極參與。本次活動以是「有愛同行 無礙一生」殘疾人關愛項目中大型融樂類活動之一,分別在十街坊廣場、9號院園藝坊、附13號院運動器械區、老黨員工作室及便民服務廳、黨群服務中心活動設置會場,將社區講解、各類遊戲、尋寶活動有機結合,旨在通過活動鼓勵殘疾人走出家門,走進社區的各個院落去了解、熟悉社區的暖心規劃、各項公益活動安排,利用一起遊社區,一起趣味遊戲,一起尋寶,促進殘疾人群體交流
  • 溫職實踐隊走進社區開展主題公園尋寶活動
    甌網訊 (夏真) 7月6日,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同心同行」社會實踐隊的學生們在鹿城區南浦街道春秋社區內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崇科學·反邪教」主題公園尋寶活動,吸引了大批的大小朋友們前去參加。據悉,「同心同行」暑期社會實踐隊由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的10名學生組成。
  • 恆大社區:「夏日趣味尋寶、探索自然奧妙」科普活動
    恆大社區:「夏日趣味尋寶、探索自然奧妙」科普活動為進一步推進社區科普宣傳教育,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7月24日,駱仙街道恆大社區聯合郴州市林科所、四十二完小組織未成年人在南嶺植物園科普館開展「夏日趣味尋寶、探索自然奧妙」科普活動。上午9點,同學們在老師及社區志願者的帶領下來到南嶺植物園,近距離的觀看各種千奇百態的植物,了解有趣的植物知識。
  • 「新時代文明實踐」古田街古雅社區舉辦「親子尋寶環保行」活動
    古田街古雅社區舉辦「親子尋寶環保行」活動 圖片來源:古田街11月15日,古田街古雅社區在招商江灣國際小區廣場舉辦「文化古雅樂吾家」&親子尋寶活動,社區70多位居民與下沉黨員志願者一起參與活動。為了讓社區居民養成環保意識形成良好的未成年人生活環境,特別設計了親子尋寶與垃圾分類相結合的遊戲。親子定向運動是一項親子大自然的戶外運動,結合親子,不僅可以給孩子帶來歡樂,同時父母也能配孩子一起運動。本次親子定向遊戲活動中,在陪伴孩子鍛鍊身體的同時,在運動過程中言傳身教,親子教孩子識別地圖,與孩子溝通,配合完成定向比賽。
  •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激活基層組織細胞
    九真社區的路燈亮起來了,車站社區的困難「黑戶」有戶口了,漢光社區的300多個「攔路虎」拆除了,曬書臺社區的「一核多元」組織體系建起來了……市直單位下沉主城區社區開展「雙報到、雙報告」工作兩月有餘,下沉工作隊活躍在組織建設、入戶走訪、志願服務、矛盾調處、興辦實事的第一線,為基層組織添活力,讓居民群眾得實惠,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成效初顯。
  • 青島市北區四方街道:激發社區治理「活力之源」深耕社區治理「實效...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8日訊 青島市北區四方街道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主動擔當中心城區核心區的特殊使命和責任,構建井然有序又充滿活力的社區治理格局,激發社區治理的「活力之源」,深耕社區治理「實效之功」。
  • 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
    摘要:對治理共同體的內涵做了界定,並基於近年來城市社區治理的現實經驗,闡釋了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研究結果表明,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可通過「網絡—互構—團結」的行動邏輯得以實現。可以說,「治理共同體」概念的提出,為促進當前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團結形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和思路。社區作為人們生活的空間共同體,是國家治理的「最後一公裡」,也是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是重塑社會關係、促進社會整合和社會團結的重要載體。因此,能夠推動和體現「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最佳場域也在社區。  就城市社區治理而言,治理共同體的建構實際上涉及治理主體結構研究。
  • 城市社區治理四重新挑戰
    ◇社區大型化、人口結構提升、流動速度加快,讓傳統的治理手段不管用了◇居民原子化,增大了日常管理的難度,也暴露出網格化「網眼」過大的問題◇利益群體及訴求多元化,意味著社區承擔的服務管理職能更加豐富,對網格及時調整劃分、網格員配備、制度機制保障等提出了新要求◇進一步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催生社區自治發育程度本地戶籍人口5.9萬、外來人口25.3萬,數倍於本地人的外來人口,分布在1.2萬家各類生產經營單位裡。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野下的社區轉型與社區治理效能改進
    社區的實體結構與治理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政府以組織建設從供給側自上而下形塑社區「理想型」的同時,居民也通過需求側的「民主協商」建構其預期的「理想型」。社區以居委會為主體,通過與環境互動形成自身的利益結構。這些因素的動態博弈不斷形塑社區的「營造」動力,使之呈現出治理方式的科層化、社區類型的多元化、社區居民的異質化、治理經費的財政化等特徵,形成了「強他治」與「弱自治」。
  • 掌上「神器」讓社區治理不再難
    掌上「神器」讓社區治理不再難 2020-10-15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鄰裡鄉親·城鄉治理隨手拍⑪成都恆大城社區:萬人小區有社區 居民都是一家人
    、四川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基層治理黨旗紅·隨手拍」短視頻系列展播活動第二季「鄰裡鄉親·城鄉治理隨手拍」持續更新中。這次,我們在成都市溫江區找到一個「年輕」的社區,成立於2018年的恆大城社區,雖然服務居民超過1.2萬人,但整個社區居然只有一個小區組成。通過鏡頭,讓我們去看看那裡居民們是如何生活得就像一家人。
  • 雲南鹽津縣團結社區:「紅黃綠」分類標記 治理易遷安置社區
    【打破傳統,撒網排查向精細網格治理轉變】記者了解到,當前,團結社區結合自身實際,打破傳統方式,組織社區幹部、片支部書記、樓棟長、小組長等,組建了一支56人網格員隊伍,收集群眾訴求、排查群眾問題到戶到人,確保3065戶14346人的所有問題都納入社區治理範圍。
  • 尋寶做泥挑戰,燈泡隱藏材料線索?找到了"非牛頓泥"教程
    尋寶做泥挑戰,燈泡隱藏材料線索?找到了"非牛頓泥"教程 原標題:尋寶做泥挑戰,燈泡隱藏材料線索?
  • 讓每一個社區都成為共同體——紹興推進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深度...
    如同細胞之於人體,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社會運行的質量。  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在這裡,社區黨組織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個人籤訂協議,不僅聚合多方力量,更把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深入到社區治理的管理、組織、聯動、服務等多重環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這紙合約,歷久彌新。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加快從「事」到「制」「治」「智」轉變?如何讓社區變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紹興正聚合各種力量,對此作出新探索。
  • 省民政廳調研組調研雨城區社區治理工作
    近日,省民政廳二級巡視員王小平率調研組到雨城區調研指導社區治理工作。調研組一行先後來雨城區東城街道上壩路社區、河北街道康藏路社區、青江街道孝廉社區,實地察看了社區召集平臺建設和功能設置、賦能減負等相關情況,並召開座談會,聽取了雨城區有關社區治理工作的情況匯報。
  • 半月談|深圳40年,社區成了基層治理「能量場」
    深圳40年,社區成了基層治理「能量場」半月談記者 孫飛 陳宇軒 印朋城中村隱患一大堆,志願者服務一陣風,智慧治理停留在「紙上談兵」……這些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攔路虎」,困擾著許多城市的治理升級之路。看起來是「死結」,是否一定解不開?有座城市說出了帶著底氣的「不」。這座城就是深圳。
  • ...西關社區:「3+2+X」深化居民小區治理 打通服務群眾「神經末梢」
    甘肅清水西關社區:「3+2+X」深化居民小區治理 打通服務群眾「神經末梢」 2020-12-02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雲南勐海:把「一片葉子」作為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把「一片葉子」作為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闖出綠色減貧之路  被列為滇西連片特困縣之一的勐海縣,把「一片葉子」作為脫貧攻堅的「金鑰匙」,通過茶葉品質提升、產業規模發展和市場培育擴大三措並舉,全縣茶產業快速發展,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渠道。通過五年的脫貧攻堅,在特色產業、「直過民族」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龍頭企業帶動、生態保護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闖出了一條具有勐海特點的綠色發展、綠色減貧之路。
  • 黨建推動力激發社區治理原動力
    今年75歲的張守志是舜華路街道舜信社區的一位居民。2019年老伴去世後,原本腰和眼睛就不好的張守志更覺孤單。在鄰居的邀請下,張守志加入社區朗誦隊,不久被大家推選為隊長,老人的心情逐漸開朗起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張守志主動報名參加防疫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