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有人惡意切斷養殖場監控意圖偷羊,智能報警裝置自動報警,戶主宋某及社區民警立即趕往養殖場,嫌疑人還未得手便落荒而逃。
此事發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馮記溝鄉葽冰窪自然村。
「馮記溝鄉地廣人稀,離派出所最遠的自然村有70多公裡,接處警壓力大。如今,藉助智能報警裝置、『雲廣播』等一系列科技應用,警務工作水平有了顯著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隨之增強。」馮記溝派出所教導員陳建鵬告訴《法治日報》記者。
近年來,寧夏、內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公安機關立足農牧區地域廣袤的特殊情況,不斷創新信念、拓展思路,通過智能應用、發動群眾、內部挖潛等方式,極大彌補了警務工作短板,有力提升了轄區整體治安環境水平。
智能科技廣泛應用
今年6月以來,針對轄區面積大、群眾居住分散、道路不便、安全防範缺失等實際情況,馮記溝派出所為54個自然村安裝了45個具有「雲廣播」功能的大喇叭。
陳建鵬介紹說,民警通過手機App可以實時通報轄區警情,提醒群眾做好治安防範,宣講治安防範知識,還可以設置相關錄音定時播放。
「老百姓通過大喇叭不僅可以聽到村裡頭天的發案及治安情況,知道該注意什麼,如何防範應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還可以了解常用法律知識和相關政策,有效提升安全防範意識。」馮記溝鄉馬兒莊行政村黨支部書記馮立珍說。
當前,馮記溝鄉「雲廣播」大喇叭基本實現全覆蓋,馮記溝派出所近3個月各類警情接警數同比下降17%,盜竊案件實現零發案。
「以前民警經常為村裡丟了一隻羊長途奔波,如今群眾安全防範意識提高了,偷羊等案件發案率明顯降低,解放了大量警力。」陳建鵬告訴記者。
智能科技的廣泛應用,為公安工作帶來強大助力。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公安局以公安大數據為支撐,充分運用移動互聯、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為廣大民警提供人、車等信息查詢、比對、採集等功能,成為民警入戶走訪、偵查辦案、信息查詢的「掌中寶」,讓每名民警成為全天候不打烊的「移動警務室」,大大提升了打擊違法犯罪的戰鬥力。
青海省剛察縣公安局通過整合、新建,設立261個治安卡口、一鍵報警柱等設施,基本覆蓋全縣重要路段、重點部位。同時安裝視頻資源管理、視頻巡邏、治安卡口、信息採集應用等信息化應用平臺,在案件偵破、牲畜盜竊案件防範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社會治理呈現「兩升兩降」的良好態勢。
「用科技撬動公安社會治理現代化,靠智慧警務為公安基層實戰賦能,是新時代警務改革與創新的路徑選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警務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永忠教授說。
發動群眾群防群治
「趙警官,我家附近有許多人聚集,像是在做違法的事情。」近日,鹽池縣公安局花馬池派出所龍翔社區警務室民警趙志剛接到轄區治安積極分子的舉報電話。花馬池派出所立即組織警力摸排相關地點周邊區域,抓獲11名正在賭博的違法人員。
今年年初,花馬池派出所主動對接鹽州路街道辦事處,打造由政府出資、社區管理、派出所聯動的加強基層治理新模式——愛心積分超市。這種模式科學制定了愛心積分兌現獎勵管理辦法,發動治安積極分子建立信息員隊伍,對參與義務巡邏、幫助化解矛盾糾紛、提供案件線索、提供情報信息等行為給予積分獎勵,群眾每季度或每半年憑積分到社區愛心積分超市兌換相應物品。
今年1月至9月,鹽池縣街道辦10個社區的愛心積分超市全部運行治安積分制度,共獲得有價值線索30多條,破獲刑事案件1起,查處治安案件3起,抓獲違法犯罪人員15人,先後有90多名群眾獲得積分獎勵。
「愛心積分超市推行以來,群眾參與積極性高,各種大小治安問題剛一露頭就被舉報並得到及時處理,社區比以前更安全了。」龍翔社區綜治專幹李莎莎說。
廣泛發動群眾群防群治,實現對警力的有效補充。
內蒙古公安機關創新適應農牧區的群防群治模式,呈現出鮮明的草原特色。
阿拉善盟阿左旗公安局組織農牧民成立草原「都貴楞」(聯防隊),成為一支巡防自治力量,在生態環境管護、維持社會治安穩定、應對突發事件和救助救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呼倫貝爾鄂溫克旗推出「阿睦爾」(平安)警務助理新舉措。警務助理分別從社區、嘎查(行政村)兩委和積極分子中選聘,助力實現「警務前移、強基固本」的工作目標,形成破解公安機關基層警力不足、基礎工作薄弱等問題的長效機制。
呼倫貝爾市公安機關結合牧區、邊境特點,在草原110的基礎上,選擇綜合素質高、群眾基礎好、願意為公安機關工作的牧民群眾基本戶,建立草原110「蒙古包哨所、牧民哨兵」,確保了邊境地區社會大局安全穩定。
內部挖潛提升效能
農牧區地域廣闊,經濟基礎薄弱,居民居住分散,社會治安狀況相對複雜。
2018年年初,包頭市公安局對派出所警務機制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將全市原有的109個派出所撤併整合為72個,精簡率達到34%;390名民(輔)警下沉到基層派出所,將撤銷的責任區刑警中隊警力充實到派出所。同時採取優化配置、科學整合、相鄰合併的原則,撤銷地處偏遠、人口稀少、治安相對穩定的農牧區派出所,以「警務工作站」和「流動派出所」模式作為補充。
經過一系列改革,包頭農牧區派出所基本警力達到10人左右,警力不足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江達縣公安局結合江達地區地廣人稀實際,對全局警力進行崗位調整,將警力下沉至一線,進一步充實了城區各警務站、鄉鎮各派出所、各級檢查站的警力。」西藏自治區江達縣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尼瑪珠扎介紹說。
據了解,此次調整覆蓋江達縣公安局20個機關部門、10個便民警務站、14個鄉鎮派出所的全部警種,調整後警務站警力相較之前增長1%,派出所總人數較之前增長38%。
尼瑪珠扎告訴記者,此舉進一步優化了江達公安機關的人員結構,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警力配置,不斷激發民(輔)警活力,切實提升了公安工作運行效率。
「農牧區警務創新著眼於地域廣袤帶來的警力不足痛點,通過科技應用、群防群治、內部挖潛等方式彌補了短板、增強了實效,使打擊更有力、管控更高效、防範更精準。可以進行深入總結,以便形成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經驗,為情況相似地區的警務改革創新工作提供更多有益參考。」魏永忠對記者說。
來源:法治日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法治日報】警務創新破解地域廣袤地區社會治理難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