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每一個社區都成為共同體
如同細胞之於人體,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社會運行的質量。
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在這裡,社區黨組織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個人籤訂協議,不僅聚合多方力量,更把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深入到社區治理的管理、組織、聯動、服務等多重環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這紙合約,歷久彌新。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加快從「事」到「制」「治」「智」轉變?如何讓社區變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紹興正聚合各種力量,對此作出新探索。
組織的引領力
——核心作用落到實處,基層治理有了「中樞」
「契約化」共建誕生于越城區府山街道越都社區,這並非偶然。
這個地處紹興市中心的社區,較早遭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脫節的問題:社區黨建曾經「掛在牆上」,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上萬人的社區,辦事缺人缺錢,如何提升服務能力?社區凝聚力不強,大事小事「幹部一頭熱、居民冷眼看」,如何激發自治活力?
2008年5月,越都社區率先破題,與轄區內20多個單位籤訂協議,探索「契約化」共建。社區黨組織通過走訪,了解黨建需求,提供個性服務;駐社區單位根據自身優勢,開放共享資源,助力社區建設;雙方還用公示、考評等方式確保合約履行……
自從有了這一抓手,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和引領作用,在紹興落到了實處。如今,紹興全市共有2426家單位參與共建,實現315個社區全覆蓋,並被列入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優秀案例。
更難得的是,「組織籤約」還向「人人契約」延伸,在職黨員到出生地、居住地「兩地報到、雙崗服務」,非在職黨員到社區「亮身份、履契約」。其中300餘名共建單位黨組織負責人,被吸納為街道、社區黨(工)委兼職副書記或委員。
「籤下協議,就要履行黨員職責。」柯橋區機關幹部潘邵明說,過去到社區報到,有些只是填張單子、走個形式,人到心未到。而這紙協議讓每位黨員每年至少參與兩次社區服務,履約情況直接與選拔任用、單位集體榮譽掛鈎。
分布在各行各業的8.5萬名黨員相繼融入,使社區黨組織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中樞」,社區結構也從鬆散變為緊密。「黨建聯盟」「大黨委」「紅色矩陣」等一個個新型組織在社區湧現,打破行政壁壘、破除條塊限制、凝聚黨建合力,釋放強勁的能量。
上虞區百官街道金魚灣社區有一個聯勤黨支部,由街道牽頭成立,社區與公安、綜合執法、市場監管、應急救援等共建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支委委員,每月召集會議,共商大小事務。基層治理有黨組織引領,小區盲道移位、整棟房屋漏水等困擾多年的難題逐一解決。
「開展『契約化』共建,基層黨建從『掛在牆上』變為『幹在實處』,從單位制『小黨建』變為區域化『大黨建』,提升了黨組織的統籌、動員、服務能力,引領社會治理不斷創新完善。」紹興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琴英說。
責任的驅動力
——共建共享既是柔性協議,也是剛性制度
從社區上門求助,到單位下沉服務,柯橋區柯橋街道雙瀆社區黨總支書記周燕玲切身感受到「契約化」共建帶來的變化。
今年初以來,柯橋區供水集團、電力公司、瑞豐銀行等12家共建單位在社區創設輪值主席制度,每月由一家單位牽頭,召集大家實施一項民生工程,電錶箱換新、頂樓供水系統改造、個體工商戶小額貸款工程等相繼開展。
有形的協議背後,是無限的機會共享。
藉助這一方式,籤約單位最大程度開放資源,使城市治理的細胞充滿活力。2019年以來,紹興千餘家駐區共建單位梳理出公益資金、醫療衛生等236項資源,助力社區滿足小區停車、環境改善、健康諮詢等民生需求。
「通過約定單位向社區開放資源,實現共建共享、雙向互利,為這一機制注入了可持續的動力。」紹興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周樹森說。
在越城區府山街道書聖故裡社區,居民大多住平房,平日在家門口支個三腳架曬衣服,秩序雜亂。社區想建幾個晾衣場,但缺場地和資金。同處一個空間,書聖故裡景區有不少資源,卻擔心居民晾曬會影響遊客體驗。
一紙合約,就是制度創新,打開了雙向互動的窗口。2018年以來,景區、社區聯合選址,統籌5萬元新建4處晾曬場,難題迎刃而解。
這種互惠互利的模式,激活企業、商戶、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熱情。在越城區靈芝街道外灘社區,24家商戶組成黨建聯盟,兩年來開展大量公益活動和志願服務。在頻繁互動中,商家和居民不只是買賣關係,而成為植入社區、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服務商。
籤約履約,包含的不只是雙方的柔性協議,也意味著相互約束的剛性制度。
今年4月,府山街道舉辦一場特殊的拍賣會,牽動西小路社區居民的心:競拍的不是商品,而是社區和居民代表商議達成的民生事項。成交與否,關係社區建設成效。
「以往社區和共建單位商議,辦什麼事、辦成什麼樣很隨意,也有擺花架子的情況。」社區黨委書記周麗麗說,近年來推行共建項目化管理制度,讓社區列項目,共建單位以競拍、眾籌等形式履約,居民代表監督評議,確保事項都是社區要辦、居民想辦的。
今年西小路社區提交的「水岸法庭」項目,由市質監局、派出所等單位聯合競拍成功。他們每月派人開展「防詐防騙」「食品安全」等授課,每次有上百居民參加,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在這裡,每個約定項目都有明確的任務書、時間表、責任人,一個「社區資源社區共享,社區問題社區解決」的治理閉環逐漸成型。
共治的協同力
——社區成為有黏度、有互動的共同體
更有意義的事,在柯橋區華舍街道龍城社區發生。
這個兩年前才建成的新社區,1萬多居民來自全國各地,還有海外人士,鄰裡之間較為陌生,相互交流不多。
隨著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等16個單位入駐,社區開展「契約化」共建,情況明顯改變。這些單位不僅組織文體活動、開展各種服務,還在社區成立旗袍隊、太極拳協會、孔子課堂等10餘個團體,吸引500多居民參加。「有了這些紐帶,鄰裡關係越來越緊密了。」社區黨支部書記周良英說,今年初推選樓道長,一些原先不關心社區事務的居民也報名了。
「契約化」共建,使社區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安居樂業的家園。更多居民與社區有了情感聯繫,成為基層治理的創新力量。
越城區城南街道高立社區曾被一個難題困擾:7名工作人員,如何服務好7000多居民?他們忙得腳不沾地,卻經常吃力不討好。
通過「人人契約」這個槓桿,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積極性被激發起來。在黨員帶動下,社區先後成立沿街業主自治小組、徐姐調解小組等27個自治小組,300多居民主動參與,幫助社區分擔矛盾調解、環境整治等事務。華濱路因環境髒亂差被居民投訴多年,去年8月沿街業主自治小組成立後,不到一周就眾籌資金進行整改,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社區主任徐愛意說:「有了自治小組,社區工作好做多了。」
這紙協議的指向,就是讓居民成為治理主體,最終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而在不少社區幹部看來,深化服務的過程,就是組織群眾、精準治理的過程。
一個叫「生活北海」的智慧服務微信小程序,今年初在越城區北海街道上線。小程序設置政府服務、百姓服務、社區商業三大版塊,打破17個社區、上百個共建單位的邊界,實現資源共享,居民不僅可以享受各種民生服務,還可以線上投訴、曝光問題,後臺專屬基層幹部、黨員、志願者承諾3天內處理結案。
「社區治理要下足繡花功夫。在滿足居民需求過程中,我們同步把治理工作做好了。」街道黨工委書記趙國良說,目前平臺註冊用戶近6萬人,超過居民總數的85%,日活近3000人次。
無論線上線下,一個有黏度、有互動的社區治理共同體,都已成為現實。
(責編:郭揚、王麗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