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推進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深度融合紀事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讓每一個社區都成為共同體

如同細胞之於人體,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社會運行的質量。

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在這裡,社區黨組織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個人籤訂協議,不僅聚合多方力量,更把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深入到社區治理的管理、組織、聯動、服務等多重環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這紙合約,歷久彌新。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加快從「事」到「制」「治」「智」轉變?如何讓社區變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紹興正聚合各種力量,對此作出新探索。

組織的引領力

——核心作用落到實處,基層治理有了「中樞」

「契約化」共建誕生于越城區府山街道越都社區,這並非偶然。

這個地處紹興市中心的社區,較早遭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脫節的問題:社區黨建曾經「掛在牆上」,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上萬人的社區,辦事缺人缺錢,如何提升服務能力?社區凝聚力不強,大事小事「幹部一頭熱、居民冷眼看」,如何激發自治活力?

2008年5月,越都社區率先破題,與轄區內20多個單位籤訂協議,探索「契約化」共建。社區黨組織通過走訪,了解黨建需求,提供個性服務;駐社區單位根據自身優勢,開放共享資源,助力社區建設;雙方還用公示、考評等方式確保合約履行……

自從有了這一抓手,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和引領作用,在紹興落到了實處。如今,紹興全市共有2426家單位參與共建,實現315個社區全覆蓋,並被列入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優秀案例。

更難得的是,「組織籤約」還向「人人契約」延伸,在職黨員到出生地、居住地「兩地報到、雙崗服務」,非在職黨員到社區「亮身份、履契約」。其中300餘名共建單位黨組織負責人,被吸納為街道、社區黨(工)委兼職副書記或委員。

「籤下協議,就要履行黨員職責。」柯橋區機關幹部潘邵明說,過去到社區報到,有些只是填張單子、走個形式,人到心未到。而這紙協議讓每位黨員每年至少參與兩次社區服務,履約情況直接與選拔任用、單位集體榮譽掛鈎。

分布在各行各業的8.5萬名黨員相繼融入,使社區黨組織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中樞」,社區結構也從鬆散變為緊密。「黨建聯盟」「大黨委」「紅色矩陣」等一個個新型組織在社區湧現,打破行政壁壘、破除條塊限制、凝聚黨建合力,釋放強勁的能量。

上虞區百官街道金魚灣社區有一個聯勤黨支部,由街道牽頭成立,社區與公安、綜合執法、市場監管、應急救援等共建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支委委員,每月召集會議,共商大小事務。基層治理有黨組織引領,小區盲道移位、整棟房屋漏水等困擾多年的難題逐一解決。

「開展『契約化』共建,基層黨建從『掛在牆上』變為『幹在實處』,從單位制『小黨建』變為區域化『大黨建』,提升了黨組織的統籌、動員、服務能力,引領社會治理不斷創新完善。」紹興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琴英說。

責任的驅動力

——共建共享既是柔性協議,也是剛性制度

從社區上門求助,到單位下沉服務,柯橋區柯橋街道雙瀆社區黨總支書記周燕玲切身感受到「契約化」共建帶來的變化。

今年初以來,柯橋區供水集團、電力公司、瑞豐銀行等12家共建單位在社區創設輪值主席制度,每月由一家單位牽頭,召集大家實施一項民生工程,電錶箱換新、頂樓供水系統改造、個體工商戶小額貸款工程等相繼開展。

有形的協議背後,是無限的機會共享。

藉助這一方式,籤約單位最大程度開放資源,使城市治理的細胞充滿活力。2019年以來,紹興千餘家駐區共建單位梳理出公益資金、醫療衛生等236項資源,助力社區滿足小區停車、環境改善、健康諮詢等民生需求。

「通過約定單位向社區開放資源,實現共建共享、雙向互利,為這一機制注入了可持續的動力。」紹興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周樹森說。

在越城區府山街道書聖故裡社區,居民大多住平房,平日在家門口支個三腳架曬衣服,秩序雜亂。社區想建幾個晾衣場,但缺場地和資金。同處一個空間,書聖故裡景區有不少資源,卻擔心居民晾曬會影響遊客體驗。

一紙合約,就是制度創新,打開了雙向互動的窗口。2018年以來,景區、社區聯合選址,統籌5萬元新建4處晾曬場,難題迎刃而解。

這種互惠互利的模式,激活企業、商戶、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熱情。在越城區靈芝街道外灘社區,24家商戶組成黨建聯盟,兩年來開展大量公益活動和志願服務。在頻繁互動中,商家和居民不只是買賣關係,而成為植入社區、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服務商。

籤約履約,包含的不只是雙方的柔性協議,也意味著相互約束的剛性制度。

今年4月,府山街道舉辦一場特殊的拍賣會,牽動西小路社區居民的心:競拍的不是商品,而是社區和居民代表商議達成的民生事項。成交與否,關係社區建設成效。

「以往社區和共建單位商議,辦什麼事、辦成什麼樣很隨意,也有擺花架子的情況。」社區黨委書記周麗麗說,近年來推行共建項目化管理制度,讓社區列項目,共建單位以競拍、眾籌等形式履約,居民代表監督評議,確保事項都是社區要辦、居民想辦的。

今年西小路社區提交的「水岸法庭」項目,由市質監局、派出所等單位聯合競拍成功。他們每月派人開展「防詐防騙」「食品安全」等授課,每次有上百居民參加,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在這裡,每個約定項目都有明確的任務書、時間表、責任人,一個「社區資源社區共享,社區問題社區解決」的治理閉環逐漸成型。

共治的協同力

——社區成為有黏度、有互動的共同體

更有意義的事,在柯橋區華舍街道龍城社區發生。

這個兩年前才建成的新社區,1萬多居民來自全國各地,還有海外人士,鄰裡之間較為陌生,相互交流不多。

隨著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等16個單位入駐,社區開展「契約化」共建,情況明顯改變。這些單位不僅組織文體活動、開展各種服務,還在社區成立旗袍隊、太極拳協會、孔子課堂等10餘個團體,吸引500多居民參加。「有了這些紐帶,鄰裡關係越來越緊密了。」社區黨支部書記周良英說,今年初推選樓道長,一些原先不關心社區事務的居民也報名了。

「契約化」共建,使社區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安居樂業的家園。更多居民與社區有了情感聯繫,成為基層治理的創新力量。

越城區城南街道高立社區曾被一個難題困擾:7名工作人員,如何服務好7000多居民?他們忙得腳不沾地,卻經常吃力不討好。

通過「人人契約」這個槓桿,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積極性被激發起來。在黨員帶動下,社區先後成立沿街業主自治小組、徐姐調解小組等27個自治小組,300多居民主動參與,幫助社區分擔矛盾調解、環境整治等事務。華濱路因環境髒亂差被居民投訴多年,去年8月沿街業主自治小組成立後,不到一周就眾籌資金進行整改,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社區主任徐愛意說:「有了自治小組,社區工作好做多了。」

這紙協議的指向,就是讓居民成為治理主體,最終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而在不少社區幹部看來,深化服務的過程,就是組織群眾、精準治理的過程。

一個叫「生活北海」的智慧服務微信小程序,今年初在越城區北海街道上線。小程序設置政府服務、百姓服務、社區商業三大版塊,打破17個社區、上百個共建單位的邊界,實現資源共享,居民不僅可以享受各種民生服務,還可以線上投訴、曝光問題,後臺專屬基層幹部、黨員、志願者承諾3天內處理結案。

「社區治理要下足繡花功夫。在滿足居民需求過程中,我們同步把治理工作做好了。」街道黨工委書記趙國良說,目前平臺註冊用戶近6萬人,超過居民總數的85%,日活近3000人次。

無論線上線下,一個有黏度、有互動的社區治理共同體,都已成為現實。

(責編:郭揚、王麗瑋)

相關焦點

  • 讓每一個社區都成為共同體——紹興推進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深度...
    如同細胞之於人體,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社會運行的質量。  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在這裡,社區黨組織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個人籤訂協議,不僅聚合多方力量,更把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深入到社區治理的管理、組織、聯動、服務等多重環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這紙合約,歷久彌新。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加快從「事」到「制」「治」「智」轉變?如何讓社區變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紹興正聚合各種力量,對此作出新探索。
  • 如何讓社區變成治理共同體?紹興聚合力量作出新探索
    如同細胞之於人體,社區治理的優劣決定社會運行的質量。著眼於構建一個個社區治理共同體,紹興市探索以「契約化」共建,推進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在這裡,社區黨組織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個人籤訂協議,不僅聚合多方力量,更把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深入到社區治理的管理、組織、聯動、服務等多重環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這紙合約,歷久彌新。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加快從「事」到「制」「治」「智」轉變?
  •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激活基層組織細胞
    九真社區的路燈亮起來了,車站社區的困難「黑戶」有戶口了,漢光社區的300多個「攔路虎」拆除了,曬書臺社區的「一核多元」組織體系建起來了……市直單位下沉主城區社區開展「雙報到、雙報告」工作兩月有餘,下沉工作隊活躍在組織建設、入戶走訪、志願服務、矛盾調處、興辦實事的第一線,為基層組織添活力,讓居民群眾得實惠,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成效初顯。
  • 河南平頂山衛東區:基層黨建有力度 社區治理有溫度
    如何推動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相融合是做好新時代基層黨建的必答題。近年來,河南省平頂山市衛東區全面加強以黨的建設為核心的基層工作,聚焦強化基層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探索建立以城市社區為依託、以「紅色引擎」為抓手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機制,打造具有衛東特色的社區治理模式。
  • 探索黨建引領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 王森近年來,鶴峯縣立足黨建引領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變化新特點新規律,以「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堅持把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擺在重要位置,凸顯政治屬性,突出政治功能,強化政治引領,不斷完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工作格局,加大基礎保障力度,開闢了黨建引領城鄉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新路徑和新境界。
  • 創新推動「黨建+社區警務」模式 黃岡片警躍上基層治理前臺
    社區民警,俗稱片警,是公安機關最基層的力量。片警人少、權小、事雜,以往無論在公安業務環節,還是在社區工作中,都居於「配角」。今年,針對抗疫中暴露的基層治理短板,黃岡市加快警力下沉,探索「黨建+社區警務」模式,片警正成為推動基層治理升級的重要力量。
  • 凝心聚力 崑山陸家以基層黨建"大磁場」引領基層治理有作為
    2020年以來,崑山陸家鎮按照年初制定的「書記項目」計劃,依託社區「大黨委」制度,積極探索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整合資源力量、強化協同聯動,聚焦基層黨建和治理難題,不斷推進組織網絡與黨建網格「兩網融合」,實現了黨建引領下基層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的「雙提升」。全體黨員幹部充分發揚艱苦奮鬥優良作風,用實際行動踐行黨員先鋒「十帶頭」,勇當高質量發展「熱血尖兵」。
  • 沛縣工程化推進基層黨建工作
    根據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新定位新要求,沛縣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實踐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以「鑄魂強基」統領全縣基層黨建工作,重點實施基層黨建「八項工程」,全面推進「三地一新」新實踐,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沛縣,描繪出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力量」。
  • 廣州番禺:探索基層治理「雙網融合」,暢通「管服呼應」實現「有呼...
    依託嚴密的組織體系,番禺區多措並舉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力組織力,全面構建「區—鎮(街)—村(社區)—網格」四級黨組織同向發力的基層治理架構,形成「社區—網格—樓棟—黨員戶—群眾」的五級黨建服務鏈條,實現了基層治理網格與黨組織網絡「雙網融合」。
  • 打造「神經末梢」讓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
    執紀監督向一線覆蓋,向基層傾斜,向縱深推進,推進基層網點最後一公裡,通過在農村網點設立廉政監督員,向農村網點神經末梢延伸,改進工作作風,嚴肅工作紀律,提高工作效率,聚焦「怕、慢、假、庸、散」頑疾,開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集中整治,重點解決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的問題。
  • 橫崗街道「融合式」特色黨建匯聚服務民生「大能量」
    這一年,龍崗區橫崗街道以創建「融合式」黨建服務品牌為抓手,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著力推進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有機融合,讓「融合式」黨建連接到轄區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名黨員,探索出一條「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治」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提升品質,打造全域黨建工作新特色 「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太贊了!」
  • 紅河蒙自:一抹黨建「紅」擦亮基層社會治理底色
    蒙自市大力推進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範市建設,將機關黨組織和黨員融入中心工作、嵌入城市治理——一抹黨建「紅」擦亮基層社會治理底色機關黨員參與志願服務活動 圖片由蒙自市委市直機關工委提供原來的衛生死角變成一塊塊花園綠地,農貿市場和背街小巷與「髒亂差」說再見,越來越多的小區讓居民住得更舒心,從「市民吹哨、多元響應」到職能部門上門「跑腿」,更多的問題在基層解決
  • 崇明以黨建「葉脈工程」為抓手,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
    村級管理示意圖一、網「覆」全域,體現社區治理的細度堅持將黨建「微網格」作為社區治理的基本模塊,推動網格科學化設置、實體化運作,提高社區治理的精細化程度。根據村居所轄範圍、人口數量以及生產生活習慣等,合理劃分黨建「微網格」,每個網格覆蓋範圍一般在1平方公裡左右,形成「15分鐘治理微圈」。目前全區共建立黨建「微網格」1009個。在此基礎上,以黨建「微網格」為基本依託,將沉疊在社區的綜治網格、服務網格等,融合成一張網,實現「多網融合」,帶動資源和功能的有效整合。二是有堅強的領導核心。
  • 董亞煒:不斷創新基層黨建的結構和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針對流動黨員增加、基層黨組織建設軟弱渙散等問題,黨中央加強了基層黨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關於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的推動下,基層黨建得到進一步加強,同時中央確立了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來引領和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戰略,現代社會治理為基層黨建開闢了新空間。
  • 西藏拉薩市城關區:區域共建共治理 推動城市基層黨建高效聯動
    近年來,城關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上海會議」和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專題培訓班精神,以城市基層黨建創新引領社會基層治理創新為突破口,著力構建以區委政府為領導、街道黨工委為核心、以社區黨組織為基礎,駐區單位黨組織和新興領域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城市發展共同體,真正實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
  • 「基層治理「方程式」(第16期)」公民鎮全力打造基層治理樣板社區
    一條主線為核心公民鎮楠木寺社區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主線,將轄區劃分為6個黨員網格責任區,形成網格長、網格員、村社幹部參與社區管理服務工作新格局,輻射帶動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公民片區工作組、公民派出所、南光公司、內江市強制隔離戒毒所協同配合,持續探索「黨建5+」思維,將「好班子、好門路、好服務、好鄉風、好山水」串聯融合,從而激發「黨建+基層治理」工作新活力。
  • 黨建引領開闢小區治理新路徑,中國車谷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樣板
    「人民群眾在哪裡,民生需求在哪裡,黨建就應該覆蓋到哪裡。」武漢經開區工委組織部負責人說,住宅小區不僅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單元,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委和政府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百米」,小區治理水平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關係居民幸福指數。
  • 濟南市人民政府 政務聯播 擦亮基層黨建萊蕪品牌
    去年以來,萊蕪區嚴格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突出目標導向抓提升,從嚴履行責任、從實推進工作,強化組織引領、優化人才支撐,配強幹部隊伍、夯實發展基礎,將黨的全面領導落到基層、沉到一線,推動基層組織工作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
  • ...小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山東聊城增強基層黨建工作的精確度和...
    實現黨建工作進小區、進樓宇,打通服務居民「最後一公裡」,激活城市黨建的「末梢神經」,增強基層黨建工作的精確度與時效性,解決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困難。 調解到基層 服務進家門 從「黨員進社區」到「黨員在小區」,聊城將黨建工作向基層延伸,為黨員發揮作用提供舞臺。
  • 濟南杆石橋街道:黨建引領激活社會治理「一池春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通過社區「微改造」「微提升」,讓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杆石橋街道一直以來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居民為導向,著力建設「紅色社區、韌性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智慧社區」五大社區,不斷夯實社區治理和發展的基礎。紅色引擎激活發展動能要把社區建設好,首先必須把社區黨委建設好,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