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有效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番禺區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建立四級組織體系,抓實賦權增能減負三項措施,建設三級綜合指揮調度平臺,整合黨員、綜合執法、網格員、群眾四支隊伍,暢通「管服呼應」渠道,讓黨支部在基層工作中唱主角,黨員幹部衝在了基層治理的最前線。
把工作落實到網格,把問題解決在一線,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踐行「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番禺基本實現了「小問題不出網格、大問題不出村(社區)、複雜問題不出鎮(街)」,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群眾致電12345熱線,反映有人私宰家禽,番禺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馬上安排網格員現場核實,屬地環保中隊火速到場關停取締。
群眾向村網格站舉報某出租屋有非法行醫,網格員實地核查後,將情況上報大龍街「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綜合執法隊伍立刻趕到現場,當場對場所進行查封。
通過建立網格化服務管理機制,番禺積極探索創新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把工作落實到網格、問題解決在一線,暢通「管服呼應」渠道,推動資源下沉,黨員幹部紛紛走出機關奔赴基層工作一線,黨支部和黨員在基層工作中唱起了主角。
依託嚴密的組織體系,番禺區多措並舉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力組織力,全面構建「區—鎮(街)—村(社區)—網格」四級黨組織同向發力的基層治理架構,形成「社區—網格—樓棟—黨員戶—群眾」的五級黨建服務鏈條,實現了基層治理網格與黨組織網絡「雙網融合」。
打造「呼應」中樞
建設三級指揮調度平臺
在番禺區大龍街的一間750平方米的辦公室內,大龍街「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上的畫面不斷跳動。在這個集語音、視頻、圖像監控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智能化指揮中樞上,大龍街轄區2000多路視頻監控信號可隨時查看並指揮調度。
大龍街「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
6月9日,大龍街舊水坑村網格站收到群眾舉報,稱有人在三方路某出租屋非法行醫。隨後網格站站長迅速組織網格員前往上述地址實地核查。經查,該診所存在沒有配置滅火設備、電線亂拉接等安全隱患,沒有辦理租賃備案,沒有醫師執業資格證書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屬於無證經營且經營者在網格員抵達時已慌忙逃竄。網格員立即通過手持終端將情況上報大龍街「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並控制住了現場。
大龍街指揮調度平臺接案後馬上派綜合執法隊伍趕到現場調查取證。針對該診所無證經營,存在消防隱患等問題,執法人員當場查封了該診所,並要求出租屋主限期內完成整改。一起非法行醫案件短短幾個鐘頭便處理完畢。
番禺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像大龍街這樣的指揮調度平臺,番禺區每個鎮街都有一個。通過各級「齊步走」,番禺已全覆蓋完成「1+16+275」(1個區級、16個鎮街、275個村(社區))平臺實體化建設。其中區級平臺設在區城市運行指揮中心。鎮街平臺設在鎮街城市運行指揮中心,統一標準建設辦公區域和視頻監控、視頻會議等功能場室。村居平臺設在村居網格服務站,依託現有辦公場所優化升級,視頻監控、視頻會議三級貫通。
番禺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
如今,番禺區突出黨建引領,聚焦「一網統管」「聰明智慧」「務實管用」,進一步優化升級綜合指揮調度平臺,融合智慧黨建、網格化、綜合治理、經濟運行、公共衛生、來穗人員、行政審批、執法信用、企業服務等9大主題,貫通全區16個鎮街和各個部門,整合16個業務系統,對接省市數據中心180多個專題數據表,多維度展現城市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全流程監管網格化「管服呼應」、實時了解重點工作推進情況,實現「橫向數據融合、縱向四級貫通」,推動「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城市」,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級指揮調度平臺運行以來,對於番禺區基層治理髮揮了巨大作用。數據顯示,2020年1-5月,番禺全區上報問題105146宗,已辦結105131條,辦結率為99.99%,其中99%在鎮街一級及以下處置,真正實現「小問題不出網格、大問題不出村(社區)、複雜問題不出鎮街」。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工作中,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建立數據共享機制,統籌調配全區防護物資,有效解決涉疫情事件8415宗,疫情防控常態化以來平均每日處理網格事件2187宗。
打通「呼應」梗阻
為鎮街賦權「增能」「減負」
搭建好了綜合指揮調度平臺,「有呼必應」機制要真正發揮好作用,如何讓基層鎮街更好地調動各領域力量是其中的一大關鍵。
過去,行政資源和權力重心偏高,鎮街任務重、職責多,手中的權力反而最小,總是在被考核、被打分。番禺通過加快「賦權增能明責」提升鎮街黨(工)委領導力,賦予鎮街對區直部門派出機構人事考核和徵得同意權等,創新構建履職「雙向」考核評議機制,設置「鎮街評價機關『令行禁止、有呼必應』考核指標」,讓鎮街能夠更好地調動各領域力量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推動鎮街有「呼」、部門即「應」。
賦權鎮街,權責上升;部門「俯身」,資源下沉。番禺還向鎮街劃轉69名編制,統籌安排63名科級以下公務員轉隸鎮街工作,設立鎮街組織辦,配備專職副書記和組織委員,專門招聘77名黨建指導員,建立高素質專業化的基層黨建隊伍。
通過推動資源下沉為鎮街「增能」,番禺一大批區直職能部門的黨員幹部紛紛走出機關,眼睛向下、直奔鎮街工作一線,從過去坐在辦公室看「轉播」,變成了現在的現場看「直播」。疫情爆發之後,番禺區一共集中抽調了1181名機關幹部,組建黨員幹部疫情防控「尖刀班」,全脫產支援村(社區)、疫情防控檢查站(點)、居家隔離防護點、機場口岸入境人員服務專班。
番禺區黨員幹部走出機關,奔赴基層治理第一線。
樊敏聰原本在番禺區行政辦工作,疫情之後他來到了抗疫一線,加入到了機場專班轉運服務組。家住增城的他,上班路程50公裡,參加轉運服務以來,或是凌晨出發,或是黎明回家,沒有固定規律的工作、休息和用餐時間,工作中需長達6小時穿戴防護服,長時間忍受飢餓、脫水、高溫,但他依然毫無怨言,時刻準備出發。
番禺區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疫情期間,番禺組建了417支在職黨員先鋒「突擊隊」,共增援村居抗疫一線1.9萬人次,夯實區-鎮街-村居-網格四級黨組織責任鏈條,築牢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嚴密防線,構建「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疫情防控體系。
除了「增能」,番禺還通過明晰權責邊界為鎮街「減負」。探索編制鎮街職責清單、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和向上「呼應」問題清單,將400多項網格入格事項簡化為4大類29項具體任務,破除網格任務過多、主責不專困局。
下沉「呼應」力量
黨支部在基層工作中唱主角
建設三級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實現「小問題不出網格、大問題不出村(社區)、複雜問題不出鎮街」;推動資源下沉,黨員幹部紛紛走出機關奔赴基層工作一線。番禺區通過深化「支部建在網格上」,以全區2025個基礎網格為基準,按照「一網格一支部」原則成立網格黨支部,推動黨建資源在網格聚集、問題在網格解決,實現社會治理網格與黨組織網絡「雙網融合」。
番禺區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該區將在冊、在職、流動黨員和團員劃分進基礎網格,納入網格黨支部常態管理。按照就近就便原則,村(社區)黨組織統籌安排每名黨員常態化聯繫若干戶群眾,重點聯繫困難黨員、老黨員、老幹部、困難群眾、獨居老人、殘疾人士、留守兒童、下崗失業人員、困難學生及其他弱勢群眾等家庭戶,並形成黨員聯繫服務群眾名冊清單。
番禺區黨員幹部疫情防控「尖刀班」。
53歲的吳文生是區老乾局的一名普通黨員,從2月12日開始,他帶上紅袖章,下沉繽紛匯網格,變身為居民測溫掃碼的「社區大爺」。2月份是社區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時刻,時間緊任務重,他白天帶領年輕的隊員上街張貼宣傳海報,夜晚跟隨居委登門落戶指導居民使用穗康碼,創造了自己連續一個月不休息的新紀錄。組織上擔心他年紀大,擬安排他輪換回原單位,他一聽就急了:「我剛摸透了社區工作的套路,還沒有教會新來的90後隊員們,我還年輕,黨和社區還需要我。」
「尖刀班」對復工商戶防疫宣傳。
在番禺區,像吳文生一樣,深度融入基層網格的黨員幹部還有很多。近年來,番禺區著力構建「鎮街-村(社區)-網格」三級黨組織網絡和基層治理架構,形成以鎮街為主導、社區為樞紐、網格為末梢、其他單位參與的基層黨建組織體系。疫情期間,番禺區把2518個基層黨組織和5萬多名黨員有效發動起來,深化「支部建在網格上」,以基礎網格這根「針」穿起聯防線,編織好「黨建+網格」的防疫網,全面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
如今,番禺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效,已從區、鎮街、村居,延伸到了網格、小區、樓棟、園區等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通過社會治理網格與基層黨組織網絡「雙網融合」,破解基層治理「最後一公裡」難題,番禺區正在推動黨建工作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推動實現「令行禁止、有呼必應」。
■對話
專訪番禺區委組織部負責人
凝聚非公企業「紅色」力量 推進企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當前,番禺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基層黨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構建起「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疫情防控責任體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番禺區非公企業在推進復工復產和構建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方面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呢?對此,番禺區委組織部負責人接受了南方日報專訪。
南方日報:面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番禺區如何發揮非公企業作用推進企業復工復產?
番禺區委組織部負責人:我們主要是通過推動「民呼黨應」服務融合,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黨員包幹,為企業解決問題。建立重點企業聯繫制度和訴求快速響應機制,區領導掛點聯繫企業,及時協調解決復工復產突出問題。將「尖刀班」「突擊隊」就地同步轉化為復工復產工作組,協調解決法律糾紛、物資緊缺等問題。
二是牽線搭橋,助企業用好政策。區「兩新」組織黨工委、區非公經濟組織黨委發出倡議書,倡導非國有經營用房業主、區內各大產業園區為3000多家企業減免租金4200多萬元。區金融協會聯合黨支部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為880多家企業提供超過81億元的金融支持。
三是強化擔當,促企業提升產能。區內防疫物資企業黨組織凝聚各方科研和專業力量,推動復工達產、積極轉產防疫物資。番禺區興世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投入過千萬元改造設備轉產口罩,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區黨代表吳婉寧帶領科研人員完成超高速全自動化口罩機生產線的組裝調試,實現快速生產。
南方日報:番禺區如何凝聚非公企業力量,構建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番禺區委組織部負責人:主要通過分級分領域實施園區、行業、鎮街非公企業「紅聯共建」,採取 「六共模式」(組織共建、陣地共享、活動共辦、黨員共訓、難題共解、合作共贏),實施「五大工程」(紅色領航、頭雁培育、禺山英才、紅領先鋒、禺商擔當),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非公企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一是區級統籌發力,構建園區紅聯共建。依託番禺產業園區集中的優勢,由番禺節能科技園黨委牽頭,聯動區內11家產業園區黨組織實行紅聯共建,舉辦「民營企業家懇談會」等活動,組織共建園區交流經驗;在各大產業園區巡迴舉辦8場融資對接會、政銀企對接會,為企業提供精準化的金融服務;舉辦產學研精準對接會,推動實現人才、項目、產業等的資源對接。
二是行業重點發力,依託協會實施紅聯共建。由華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黨委牽頭,聯動區內7家網際網路企業黨組織進行紅聯共建,開設「兩新」黨建直播間,展示番禺非公企業黨建成果;組織開展了25場「直播帶貨援企」行動和「線上援企行動」,直播觀看總人數累計超3000萬人次,為企業復工復產、拓寬銷路提供支持。依託物業管理協會推動物業企業紅聯共建,將「黨建+物業」服務引入小區,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引入物業管理等熱點難點問題,合力打造「紅色物業」。
三是鎮街精準發力,打造特色紅聯共建。全區16個鎮街根據轄內產業特點推進紅聯共建,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非公黨建格局。如小谷圍街充分利用大學城豐富的教育、人才、科研、創新資源優勢,推動構建科技型企業紅聯共建機制,以黨建匯聚科技創新強大動力。
■案例
「尖刀班」築牢「紅色堤壩」
「病毒不控制,我們不歇息,戰疫不打贏,我們不收兵!」今年2月,在疫情防控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刻,廣州市番禺區40名黨員幹部組成了「尖刀班」,「全副武裝」地深入祈福新邨疫情防控第一線,為廣大群眾築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紅色堤壩」。如今,一些防疫「尖刀班」的成員又穿上了紅色志願者馬甲,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尖刀精神。
疫情防控形勢最嚴峻的時刻,番禺區40名黨員幹部組成了祈福新邨「尖刀班」。
今年2月14日,祈福新邨多次被廣州市衛健委通報,確診病例達到了十餘例。面對嚴峻的防疫形勢,番禺區委組織部從區內機關幹部中抽調40名成員,組建「尖刀班」投入祈福新邨疫情防控工作當中。
身穿雨衣做成的「防護服」,頭戴口罩和護目鏡,「尖刀班」黨員幹部集結之後,個個挺身而出站在了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和第一線。他們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對轄區湖北籍人員、特別是春節期間外出人員進行全面、重點排查。
「尖刀班」個個都是排頭兵,人人都是戰鬥員,對祈福新邨防疫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何玉坤曾是防疫「尖刀班」的一員。由於工作單位需要,他離開了祈福新邨「尖刀班」,但是離隊並不是意味著任務的結束,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尖刀精神。他依然心繫群眾,心繫社區,每周都回居委會報到,披上「紅馬甲」,成為黨員志願者,風雨無阻,繼續戰鬥。他主動申請到最艱苦的崗位:「我本是尖刀班的一員,由於工作,我只能周末回來,我希望能去最困難的崗位為我的隊友們分擔一下。」
祈福繽紛匯社區疫情一線「馬甲紅」志願者。
從此,何玉坤從「排頭兵」變成了「守門員」,守住門、管好人成為了他新的職責。「您好,請測量體溫」「您好,請登記信息」......每次值班時,何玉坤都不厭其煩地重複著這樣的話語。為進出小區的人員進行測量體溫,嚴控外來人員、車輛進入;真正做到進口必攔、進口必查、出入信息必登、身份必問、體溫必測。
有著30年黨齡的張萃林也是祈福紅色志願者中一員。從疫情開始以來到現在的每個星期三,張萃林都會準時來到社區,聽從社區的統一安排,配合做好防疫工作以及社區工作。無論是前期社區嚴峻的疫情形勢,還是烈日下雨,都沒有令他退縮,只要是安排給他的工作,他都會不折不扣地完成。有時候站邨口一站就是一上午,志願者服都溼了。從剛開始的邨口執勤,到後來的宣傳穗康,從入戶調查走訪到黨員志願崗執勤,實現了個人的「抗疫全體驗」。
疫情雖兇險,但志願者們從不畏懼,一直在堅守。他們以疫情警報不解除,志願服務不停歇的決心,眾志成城、凝聚力量,讓紅色力量綻放在防控「第一線」,用無私奉獻築起戰勝疫情堅不可摧的「紅色防線」。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