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關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上海會議」和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專題培訓班精神,以城市基層黨建創新引領社會基層治理創新為突破口,著力構建以區委政府為領導、街道黨工委為核心、以社區黨組織為基礎,駐區單位黨組織和新興領域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城市發展共同體,真正實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
一、工作背景
拉薩市城關區是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核心首府城區,區、市兩級黨、政、軍等核心重要機關單位均設於此。現轄12個街道辦事處,51個村(社區),包容漢、藏、回等37個民族,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共計60餘萬,2018年經濟總量突破266.55億元,經濟同比增長速度位居全國前茅。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大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基層治理存在的短板愈加凸顯,新的社會矛盾不斷增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期望。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區域共建共治理。通過完善工作機制、深化活動共聯、推行資源共享,調動轄區單位主動參與街道社區社會事務管理,形成了「城市黨建聯建、宣傳思想聯做、社會治安聯防、生態環境聯抓、轄區資源共享、服務群眾聯促」的強大合力。一是健全區、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體系,完善區域議事制度、通報反饋制度、定期公開制度等區域工作機制。全區累計建立500餘項區域議事協調製度,常態化組織開展座談協調、雙向服務,推動形成「整體、聯動」的區域組織體系。二是推行「大工委」、「大支委」制,在保持「大工委」、「大支委」班子主體框架不受影響的基礎上,對21名作用發揮不明顯的兼職委員進行調整;堅持每季度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討論區域內黨的建設、社會管理等方面的重大事項,動員轄區各單位共同參與社區社會事務。三是堅持按照「每月至少開展一次、每次至少吸引兩家成員單位」的要求,組織駐區1200餘家(次)單位、5900餘名(次)黨員,開展黨建載體活動500餘場次;動員區域內志願者和各類專業人員,開展意識形態引導、文明引導、醫療義診、維穩巡邏等志願服務100餘場次。
(二)黨員報到推治理。以網聯+物聯的形式,築牢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聯建體系。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進社區「雙報到」。活動開展以來,共開展各類「四聯」活動500次,參與在職黨員1730人次。網聯,就是通過研發的「城關區智慧化黨建」APP,將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錄入系統,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共駐共建「共同體」。物聯,就是通過線下簽訂結對共建協議,明確聯席會議、相互通報、主題活動等形式,把組織聯建用「契約」的方式確定下來。全區已有381個駐區單位與街道社區黨組織籤訂了共建協議,組建「大工委」「大支委」53個,聘任機關兼職委員49名,機關黨組織負責人98%進入「大工委」「大支委」,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170個黨組織、670餘名黨員到城市社區開展服務群眾工作,解決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問題30餘項;駐區單位與社區黨員群眾結成對子260餘個,與社區黨組織既各自履職又協同合作,形成了推動城市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
(三)街道兜底助治理。在非公領域將各行各業「紅色力量」凝聚起來,走出了一條富有「城關特色」的可複製、可借鑑的樣板智慧、樣板經驗。一是在非公行業相近、地域相鄰的領域內,探尋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共振點。建立自治區首家醫療行業黨支部,共吸納11名黨員,覆蓋轄區53家醫療企業,1200餘名從業人員。通過「健康義診」等讓利惠民活動,各醫療企業形成了「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的行業風尚和「患者為上、竭誠服務」的行業共識。二是在非公經濟組織集中的集貿街區,探索尋求區域內各類商戶的利益、情感和價值結合點,以區域「龍頭」為中心,以一帶多、以點帶面,推動形成「組織吹號、商家報到」的工作局面。建立公德林巴爾庫路商圈黨支部。幫助近40名流動黨員找到了「家」,幫助20餘名積極向黨靠攏的企業主找到了「路」。組織專場公益招聘會,幫助162名群眾解決就業,實現「黨」與「民」無縫連接,「黨」與「商」有機結合。三是在農牧民務工人員集中的項目工地,按照「項目建到哪裡,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裡」的理念,把支部建在項目上,形成了指揮部、項目部、黨支部「三位一體」的黨建融入機制,探索形成了在工地項目成立臨時黨支部的新模式。「東城一號」項目臨時黨支部通過設立「晚間普法講堂」,為工地項目農牧民普及勞動合同法等相關知識,積極引導他們在遇到勞務糾紛時能夠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四)關聯包片促治理。在轄區非公經濟組織較為分散的街區,以街區為「大單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為「小單元」,「小個專」組織為「微元素」,按照「相近相鄰、便於管理」原則,將多個「小個專」組織劃分為一個黨建「集合」,打造自治區首個「小個專」黨建街區。一是充分整合街道社區以及駐區單位的黨建工作資源優勢,通過組織共建、陣地共享、活動共聯,真正實現「小個專」黨建工作規範化、常態化。「小個專」街區黨支部組織商戶每逢敏感節點主動佩戴「紅袖標」,充實基層維穩工作力量。二是組織召開專項招聘會、專家義診、惠民大酬賓等居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既讓利於民、又創收於商,努力實現黨建引領「小個專」組織發展「雙贏」目標。三是引領工青婦群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廣泛吸引和團結群眾。2018年以來,各級群團組織結合各自職能優勢開展活動20餘場次,婦聯組織大力開展婦女就業「春風行動」,幫助211名婦女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等。
(五)社會力量融治理。結合群眾實際需求,充分挖掘整合各村(社區)現有社會資源,開展黨群志願服務工作,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切實打通了基層服務治理「最後一公裡」的難題。一是成立時間銀行,進行「雙向服務」。全區首家「時間銀行」在公德林街道新福社區揭牌,真正打通了志願服務由「單向服務」向「雙向服務」的橋梁。截至目前,共有志願者37名,為轄區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上門開展家政、巡診、接送等7項服務180餘次,通過開展巡邏檢查處理火災隱患10餘起。二是打造義行社區,進行「精準服務」。扎細新村社區開展「義倉義集義坊」志願服務活動, 幫助城市低收入人群實現就業增收,點亮300餘名生活困難群眾「微心願」,產生民生經濟效益近200萬元,幫助15名困難群眾實現穩步就業。三是搭建陽光社區,進行「教育服務」。通過政府與第三方教育機構合作的模式,將西藏首個服務社區兒童和青少年綜合能力成長的教育項目「陽光社區」吸引到社區,免費為轄區中小學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學習習慣,促進綜合能力提升,累計為1100餘名學生進行教育培訓。
(六)試點改革強治理。在公德林街道和嘎瑪貢桑街道先試先行,將城管和食藥執法全部下移至街道辦事處,成立了公德林街道執法中隊和嘎瑪貢桑街道執法中隊,實行執法單位和街道辦事處「雙重管理」的模式。兩個執法中隊成立以來,有效遏制了流動商販、私搭亂擺以及店外店各類違章行為,對維護轄區市政市容的乾淨整潔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共發放《給廣大市民的一封信》800餘張;清理私搭亂擺1200餘起;店外店2300餘起;亂堆亂放200餘起;夜間燒烤3000餘起;整治鐵焊市場38家;規範非機動車輛7000餘起。同時,辦結簡易案件400餘起,一般程序案件60起,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80份,共計罰款金額22600元整,公德林街道和嘎瑪貢桑街道轄區內市容市貌得到顯著改善。
(七)幹部下沉護治理。城市基層黨建創新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做優做強街道社區是「一招破題、全盤皆活」的「殺手鐧」,城關區堅持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向基層傾斜,將下沉到社區的人員經費和工作運轉經費下撥到社區,在村(社區)現有45萬元/年經費的基礎上,增加黨建專項經費5萬元,使村(社區)經費保障達到50萬元/年。真正構建起以第一書記、「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大學生村官、紀檢監察員、下沉幹部、社區工作者、「基層助理」等「八支」力量為主體的人員配備模式;持續推動街道三分之二幹部下沉到社區開展工作的基礎上,財政支出近400餘萬元招聘第一書記助理、書記助理、主任助理,逐步壯大公益性崗位和社區工作者隊伍。同時,根據市委「3+1」模式選派基層專幹的要求,城關區212名基層專幹將穩定在村(居)開展工作3年。目前,共有247名街道幹部下沉到社區開展工作,73名「基層助理」年後充實到基層一線,各村(社區)幹部均在45人左右。
(八)志願益行保治理。城關區以行業工委為「龍頭」,成立了「紅袖標·治安巡邏」志願服務、「紅袖標·最美夕陽」志願服務、「紅袖標·黨員先鋒」志願服務等9支志願服務「小分隊」。一是區委老幹部局成立「紅袖標·金色夕陽」志願服務分隊,開展「五下鄉·四進社區」「3·5學雷鋒志願服務」等活動,為村(社區)轄區居民帶去精彩紛呈的節目。二是區委政法委成立「紅袖標·治安巡邏」志願服務分隊,組織全區51支巡邏隊在轄區內開展維穩巡邏工作。三是區委組織部成立「紅袖標·黨員先鋒」志願服務分隊,56名黨員志願者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建立兒童作業輔導站為學生輔導功課,通過「愛心使者」活動為轄區空巢老人、孤殘重病等特困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家政服務、資金慰問等服務;建立「安全隱患排查巡邏隊」,處理火災、安全隱患10餘期。
三、經驗與啟示
一是建立健全四級聯動體系。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黨組織完美嵌合在城市基層黨建的主體架構內,推行「條條圍著塊塊轉、機關圍著基層轉、上級圍著下級轉」的運作模式,使四級單位部門緊緊擰在一起,貫通起來、聯動起來,以下帶上、以下促上,形成一貫到底、強勁有力的「動力主軸」。
二是探索推進執法力量下移。通過認真分析公德林街道和嘎瑪貢桑街道執法力量下沉的工作經驗和方法,針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執法力量下移的措施與辦法,逐步實現城管、公安、食藥、住建、國土消防等多種執法整合,實行「社區收集—街道吹哨—分隊報到—處理反饋—核實辦結—綜合評價」的閉環管理,打造簡約高效的社會治理運行體系。
三是推進街道權責對等。按照「應減必減、應放必放」的原則,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梳理街道的權責清單,明確界定街道的具體職能,消除街道職能的「全能主義」現象,增強街道的統籌協調能力和社區的自治能力,堅持重心下移、權力下放,將人員編制、財政保障等一併賦予街道社區,保證權利下放後人員、財政等得到保障,避免因單一的權力下放而造成的保障不到位、隊伍不充實等問題。
四是完善社區幹部管培體系。把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當作一個長期性、基礎性的工作,充分學習借鑑上海「班長工程」模式,構建「進、培、管、用、退」的「五位一體」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體系鏈,建立社區工作者等級序列制度,完善考核評優制度,強化正向激勵機制,健全從優秀社區工作者隊伍中挑選後備幹部和轉為行政、事業幹部的政策。、
五是加強與新興領域黨建的融合共享。更多的利用柔性方式和互利思維對待新興領域黨建工作,努力尋求政企雙方的利益、情感、價值切合點,在登記註冊、消費維權、品牌打造、融資貸款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幫扶指導、解決經營難題,切實增強「黨」與「商」的「親」「清」關係,彰顯黨組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