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與社會學,如何真正互動起來?

2020-12-06 騰訊網

近些年來,社會學學者在研究中日漸重視歷史維度,與此同時,歷史學學者廣泛應用社會學理論指導研究。那麼,如何看待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間的關係呢?如何使兩者真正互動起來,從而在對歷史過程的研究中總結出中國經驗呢?本文就上述問題展開了探討。

原文 :《重構經驗:歷史學與社會學互動》

作者 |中山大學歷史系(珠海)教授 杜麗紅

圖片 |網絡

在中國學界,社會學與歷史學之間的互鑑由來已久。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歷史學學者就已經開始運用社會學理論就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展開聲勢浩大的論戰。及至1990年代,在社會史再次興起的過程中,歷史學學者借鑑社會學理論和方法推進社會史研究,湧現出很多成果。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越來越多的社會學研究者將目光轉向歷史,中國的歷史社會學大有興起之勢。不少學者已注意到社會學與歷史學之間的互鑑,且屢有高論發表。作為一名歷史研究者,筆者認為,將社會學意識嵌入社會史研究,似可作為社會學與歷史學互動的可行之道。

社會史研究之惑

歷史學研究的基石是史料文獻,學術的推進依賴於對不斷發現的研究材料的探究。中國歷史文獻豐富,比如世代流傳下來的大量以刻本、抄本和稿本形式存在的古籍文獻,近代以來不斷發現的簡牘、文書資料和墓誌等出土文獻,以及大量個人日記、碑刻、族譜、契約文書等民間文獻。隨著新史料的不斷湧現,學者們對歷史的認識亦不斷深化。

史料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它受到製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的影響,需要研究者進行深入的考訂、校勘、辯證和比對。傳世文獻記載的大多是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建立在這些文獻基礎之上的歷史學,擅長於研究過去的政治,並且往往側重於事件,側重於個體和團體的動機,而不太擅長於研究過去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對於分析歷史長河中那些雖平淡無奇卻綿延流長的過程和結構,則顯得力不從心。

新史料更多指向社會生活,因此需要探尋新的研究路徑。由於社會史的材料多樣而瑣碎,研究者往往容易陷入史料的汪洋大海。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給社會史研究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要求,即既要解釋長期變化過程,也要解釋短期意外、決定與相遇。因此,社會史研究所要處理的社會生活、社會結構、社會文化以及社會分層等問題,與現實社會之間有著某種對應關係。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史要研究的問題是社會生活、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和社會分層演化為今天形態的歷史過程,以及在某個歷史階段社會生活、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和社會分層呈現出的形態。

社會學意識的嵌入

總體而言,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間雖互有借鑑,卻很難被冠以互動之名。歷史學的強項在於對特定情境中的具體事物和根本變化進行研究,它對中長時段的社會變遷研究往往不及歷史社會學有解釋力。

在向社會學學習和借鑑的過程中,社會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出現了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由於對社會學理論框架和脈絡缺乏整體性把握,因此,或對理論的部分借用削弱了某個具體理論的分析力度,或借用社會概念時忽視了其經驗意蘊。

社會學雖然研究現實社會,但也有著對長時段歷史的需求,需要對其進行比較、分析和闡釋。社會學理論著力於尋找有穿透力的概念,力求用歸納性或普世性術語對各種現象類型作出一般性解讀/闡釋,而不是對個別歷史事件作出具體解釋。最近出現了社會學的歷史轉向,即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模式和程序,分析有關過去的材料,例如對選舉模式、社會流動和經濟增長的研究。因此,筆者認為,歷史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其研究目的是通過對歷史題材的處理,來全面反省社會學的理論、模式和方法。

那麼,歷史學到底應如何處理與社會學的關係呢?筆者以為,將社會學意識嵌入史學研究可能是一種有效的互動形式。此處所謂的社會學意識指的是一種理解社會如何運作的方式。這需要整體性學習社會學理論體系,學會社會學的觀念,並加以應用去觀察人們是如何創造社會的,社會是如何互相依賴的,社會生活是怎樣由一個個模式組成的,權力是如何得以行使的,以及如何創造世界知識的。如此一來,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可為歷史學學者提供一套關於社會結構和社會運作的基本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對歷史演變的具體過程進行闡釋。

社會學意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以一種互動的視角理解社會是複雜多元的,而且有助於我們在研究歷史問題時保持使用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例如,近代以來國家對日常生活進行治理,拓展與社會之間的邊界,其中所處理的問題涉及知識、法律、經濟、政治等社會的方方面面。當社會舊有的結構、模式和慣例受到衝擊時,各個利益團體或組織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國家介入的情況下保存自己的利益。以此思路,可以將中國社會的近代化概述為日常生活的制度化和制度的日常生活化兩個面向。

日常生活制度化指的是新制度在國家與社會之間互構的過程:一方面,國家自上而下推行新制度;另一方面,社會促使國家認可其自下而上的踐行。制度日常生活化則意味著,制度所具有的那些觀念不僅從書本知識轉化成為人們生活中堅定不移的共識,而且人們利用這些觀念構建一套權力話語,並通過制度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大家共同遵循的常識性的知識。

回到日常生活

回到日常生活,用社會學意識重新審視社會的歷史,將隱含在現象背後的制度和制度環境挖掘出來,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社會變遷等內容,可為我們提供一個可行的研究路徑。當我們從生活中的人的角度去理解過去時,就會設身處地考慮:如果你是他/她會怎麼考慮問題,面對的具體狀況是什麼,影響做抉擇的要素有哪些。當我們學會用當時的語言去理解當時的制度和情景時,就會把過去的隱含在社會現象背後的一套制度描述和解釋出來,對社會機制有一個切實的闡釋。基於以上方式,我們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去理解隱含其中的社會結構、社會過程和社會文化等問題。

在此以為例,對回到日常生活作具體說明。雖然歷史地理學者和環境史學者對水的歷史已經作出了很多好的研究,但從日常生活的視角切入仍可呈現出水所具有的豐富的社會內涵。作為一種社會物的水,具有經濟與法律屬性,存在著水的產權、所有權和使用權。

傳統社會裡,在不同自然地貌的地區,水因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也就有不同的產權形式,有的歸私人所有,有的歸社會組織所有,有的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劃。由於水的產權的存在,社會為了維持正常的秩序,就衍生出一套買賣和保護機制,並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此外,由於城鄉社會結構的差異,水的產權形式有城鄉之別。城市與鄉村對水權的獲取和維護有著不同的社會機制。

進入近代,水不僅涉及產權和交易問題,而且關乎衛生問題。城市用水變成一項公用事業,其生產技術、買賣方式和消費形式發生了改變。區別水質好壞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其標準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水質的好壞必須依靠新的專業機構通過實驗檢驗的方式來確定。以前,水質以清澈與否為判斷標準,到了近代,水質的好壞有了新的技術標準,不僅包括化學成分、物理成分,還要看是否有細菌。為了讓人們接受這一套標準,國家還要負責知識的推廣工作,將實驗室生產出來的知識通過一套教育、宣傳的方式轉變為人們的常識性知識。回到日常生活,按照社會學意識對水進行研究,可能揭示出其背後所隱含的社會結構、社會機制和社會運作,從而更好地理解社會的歷史。

重構經驗

社會學意識對於社會史研究的拓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將社會學意識嵌入史學研究,可幫助我們回到日常生活,理解社會變遷的各種過程是多元複雜、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社會學意識還可促使研究者努力尋找研究問題,以作為進入複雜的多種過程的切入點,來關注事件的發生演變。在研究問題的指引下,社會史研究者可以呈現此前被既有觀念遮住的關係世界,發現一個全面的、整合的、複雜多樣的世界。

在新思路的指引下,歷史學學者依賴已有史料以及新發現的材料,大規模地去開拓過去人類經歷的某一個巨大領域。由於某種原因,這個領域仍是隱性而不為人知的,卻蘊含著歷史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不止於此,社會學意識可以推進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互動,推動學界重新審視已有的中國經驗,甚而重構中國經驗。當歷史學運用社會學理論和方法拓展社會史研究的內容,對一些問題展開開創性研究時,就可能會發現並闡釋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經驗,也可能改變以前研究所形成的經驗。筆者希望,社會學與歷史學通過彼此互動,探索新老問題,為中國學術的發展提供突破點,進而更好地理解歷史中國和現實中國。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96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焦點

  • 訪談︱彼得·伯克: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我認為,宏觀方法對於文化史應該有著積極作用,但其作用不如在社會史中明顯,而社會史與文化史結合起來,可以對微觀史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郭臺輝:幾十年來,比較歷史分析成為歷史社會科學的主流範式,在美國尤其如此,但一直以來也遭到諸多非議。那麼從您的新史學來看, 比較歷史分析如何可能運用自變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間進行比較?
  • 歷史社會學的構成性難題:由來、演化與趨勢
    由於歷史研究本身的根本屬性帶來歷史社會學陣營的獨特變化和內在緊張,這種反潮流的學術運動不僅成為同時期社會科學的「異數」,而且不斷超越其自身傳統,使歷史社會學的學術史只是停留在學者與作品的系列拼接,6隻是階段性的、反思性的更新與迭代,難以產生連貫一致的公認主題、概念、方法、理論和命題,不可能成為一個學科領域。那麼,如何理解歷史研究的根本屬性?這些屬性如何影響歷史社會學的自我反思、批評與更新?
  • 國內首部總結升華全民閱讀的理論著作《閱讀社會學》問世
    黃曉新等同志所著的《閱讀社會學》一書,主要運用社會學、傳播學、歷史學等學科理論,考察研究閱讀這一人類獨有和普遍的社會行為,結合國際國內全民閱讀實踐,從閱讀的社會過程、社會效能、社會心理、社會結構、社會互動、社會產業、社會組織、社會保障、社會控制、社會調查監測評估等中觀、宏觀層面進行結構化研究,首次提出並形成閱讀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理論架構。
  • 張經緯:天氣變冷怎麼辦——從災害社會學到氣候史丨享讀會
    災害社會學和氣候史研究分別是當前社會學與歷史學研究的最新熱門分支。自然界中的氣候現象,比如嚴寒,是這兩個領域之間的共有特點。氣候變冷,是氣候史認為古代遊牧民族遷移,入主中原的關鍵因素。但來自災害社會學的認識,對這一觀點提出了重要的反思。天氣變冷就一定導致人口遷移嗎?其中或許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環。人類學家希望結合這兩個學科的交叉點,為人類與氣候的關係,補上這個缺失之環。
  •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社會學的想像力》堪稱米爾斯一生學術精華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國社會學界的成果作為全書的探討主題,運用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並結合作者在社會階層等方面的研究經驗,批判傳統學科的抽象與僵化界限,由此強調「社會學想像力」的重大意義。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對今天社會學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社會學的經典人物涂爾幹當屬於傾向於「社會」這一派。在涂爾幹傳統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社會學,例如1979年後恢復起來的社會學,大有隻見森林不見樹木(只見社會不見個人)的特徵,也經常被反思學科範式的人所詬病。可以說,費孝通對社會學視角下的人的位置反思,也是對這類研究的一個反思。
  • 鮑曼《通過社會學去思考》讀書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齊爾格特鮑曼《通過社會學去思考》《通過社會學去思考》是傑出的社會學家齊爾格特鮑曼撰寫的闡述了社會學思想的巨著。該書通過對於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觀的不可言說的假設和希望的檢驗,闡述了從個人主義和社區到文明和現代性。在通過勾畫了社會學主要關心問題的過程中,他也提供給讀者一系列的通過社會學去思考的典型的例子。
  • 齊美爾逝世百年︱鄭作彧:齊美爾的社會學與計算機仿真技術
    齊美爾即是如此,研究遍及哲學、宗教學、歷史學。然而各科之中,或許只有對於社會學,他才是不可替代的。人們已有共識,齊美爾位列「社會學之父」:只有社會學才是齊美爾的親生孩子,齊美爾也只能算是社會學的父親。值得一提的是,1909年德國社會學會在柏林初創時,眾人一致推舉齊美爾出任學會的首任會長,卻為他婉拒。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現象學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研究對象的研究生活,從理解他們「經歷過的體驗」從而建構起來個人意義。根據胡塞爾所言,現象學的研究動力「不是來自各種哲學,而是來自事實和問題」,現象學的目的「不是向上建築,而是一再地向下挖掘,以給既有洞見奠定比以往更加堅實的基礎」。
  • 未成年人網絡行為調查的社會學意義
    過去20多年,網絡社會學一直是我國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一段時間內還形成了「網絡社會學」討論和研究的熱潮。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網絡社會學」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過去20多年,網絡社會學一直是我國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一段時間內還形成了「網絡社會學」討論和研究的熱潮。
  • 努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歷史學
    無論社會科學家還是自然科學家,只有透徹了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了解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才能明了本學科發展的方向,以及本學科如何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否則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對社會也難有有用之處。 歷史學是基礎科學,基礎科學研究是「坐冷板凳」的學問,是要求嚴謹學風的學問。
  • 社會學類+民族學類——大眾生活離不開的小眾學科
    社會學類 社會學類共包含5個專業,分別是社會學、社會工作、家政學、人類學和女性學。 一. 專業介紹 1.社會學(授法學或哲學學士學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新的問題困擾著人們的生活,如勞資關係惡化、貧富差距加大、童工問題、犯罪問題等。一部分學者開始研究這些問題,於是社會學這個專業便產生了。 主要課程:社會學概論、社會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中外社會思想史、古典及現代社會學理論、社會統計與計算機應用、中國社會等。
  • 社會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在此, 本文將在這些爭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社會學方法論的幾個核心問題, 以期提供一種更加徹底的關係主義的回應, 從而為社會學的方法論建構提供一種不同的思路。  一、作為社會事實的「社會關係」  恐怕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學家會否認社會學是以社會現象為其研究對象的學科, 實際的分歧往往在於如何界定這裡所說的社會現象。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真正提出「情境社會學」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學家卡爾(Lowell Juilliard Carr)。他於1945年在《美國社會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情境社會學」的文章,並第一次較為系統地闡釋了情境社會學的理論主張和方法論意義。
  • 一位美國社會學博士生CV,透露了文化社會學的4項理論前沿
    中國社會學理論「趕英超美」的【拐點】議題是什麼?介紹過,一些歐美社會學者,喜歡在CV裡,放一些自己正在研究的項目(包括手稿未發、還沒寫、已寫待發等等)。在這些working projects裡,能看出一些社會學前沿,或者不是前沿也是當下已經需要著手能做的理論工作。
  • 歷史學前景如何?是文科最冷門專業嗎?看清這3個出路,前途光明
    高考填志願該不該選擇歷史學?歷史學的就業出路在哪裡?對於苦戰三年或四年的高考學子而言,轟轟烈烈的高考終於熬了過去。但你以為高考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接下來填報高考志願才是重中之重,高考志願的選擇直接關乎你將來從業的方向和薪資報酬。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教材深入分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思想,指出毛澤東思想中關於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分析、關於舊中國階級階層的分析、關於改造舊中國社會的思考、關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關於動員組織群眾的討論以及關於社會調查的實踐,不僅與舊中國社會學的局限性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對於建設科學的中國社會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法國與英國的學術空間:社會學與民族學
    法國社會學學派的建立既基於一方面與哲學,另一方面與歷史學進行批判式的對話,又基於對來自大英國協的民族志材料的依附。事實上,涂爾幹的作品就體現出一 種「集體智慧」,其中十幾位年輕的學者聚集在一起,在1898年創建了《社會學年鑑》雜誌,並毫無間斷地從事他們的研究工作,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2020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練習題
    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練習題一、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7分)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
  • 重新認識社會學本土化爭論
    社會學本土化是為數不多的從中國社會學誕生之初就已開始討論的問題。在多種多樣的討論中,社會學本土化已經成為一個專門議題,包括對本土化的概念和歷史源流、本土化的實現路徑、本土化的不同層次、本土化背後的認識論根源、本土化的知識社會學等問題的討論。討論問題的視角繁多,爭論也幾乎涉及社會學各分支領域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