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曼《通過社會學去思考》讀書筆記

2021-01-17 精進勤學

圖片網絡

文字齊爾格特鮑曼《通過社會學去思考》

《通過社會學去思考》是傑出的社會學家齊爾格特鮑曼撰寫的闡述了社會學思想的巨著。該書通過對於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觀的不可言說的假設和希望的檢驗,闡述了從個人主義和社區到文明和現代性。

在通過勾畫了社會學主要關心問題的過程中,他也提供給讀者一系列的通過社會學去思考的典型的例子。他的洞察力應該可以鼓勵讀者在一個達到更加好的理解人類的願望和目的的多極性的目標的之下來探索我們自己的社會生活。當然, 這也能夠作為一個嚮導來引導讀者進一步系統的對社會學進行研究。

本書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洞察經驗,顯示如何用一種創新的方式闡釋,用不同的觀點去理解生活中那些顯而易見,司空見慣的方方面面

1.歷史學研究的是過去發生而現在不發生的人類行為,社會學關注的是現在的行為,是不會因時間而改變的行為的一般性質

人類學對我們講的是遠古社會的人類行為,社會學關注的是我們社會發生的行為,是不會因社會轉遷而改變的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

政治學主要討論的是有關權力和政府的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是與資源的使用,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有關的行為,法學的興趣在於規範人類行為的準則及如何制定和實施準則,使之成為必須履行的義務

2.我們真正了解的並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對世界所做的一切。我們把我們對世界的映像放到實踐中,這個映像是我們用從語言和練習中獲得的部件巧妙地創建出的一個模式

3.社會學探索的客體:結構,相互依賴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行動的相互制約以及行為者的自由的擴張或受限

社會學的中心問題:在什麼意義上,人們無論做什麼或者可能做什麼依賴於其他人,在什麼意義上人總是(並且不得不)以其他人為伴,與他們交流,交換,競爭和合作?

社會學首先是關於人類社會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社會學家開始考察人類行為及相互作用之前,它們已經是常識性知識的考察對象

4.用社會學去思考:使我們感知更敏銳,更全面地理解我們周圍的人們,理解他們的渴望和夢想,煩惱和不幸,促進團結,理解其他生活方式

第一章自由與依賴

1.自由意味著有決定和選擇的權力和能力

自由選擇本身不能保證自由地有效實踐選擇,除了自由意志之外還需要許多別的資源

2.我今天的自由受到昨天的自由的限制,我被過去的行為所「決定」——在現在的自由中受到限制

在我的自由中起如此矛盾又關鍵作用的群體(身處其中感到無拘無束,但為了自由又只能依附於它,在那裡才能充分行使我的自由),不是自己自由選出的群體

3.我所經歷的自由與依賴的矛盾是我想要做的事和我感到應該做的事(他人把我訓練或者打算訓練成的)之間的內在衝突

4.「主我」和「客我」的形成過程,本能受壓抑的過程及超我的產生過程,常被人們稱為社會化(米德——主我,客我;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社會化的過程貫穿人的整個一生,並將自由與依賴帶入複雜的互動中

5.自由和依賴的辯證關係由出生開始,隨死亡結束

自由與依賴的均勢不是固定不變的

自由與依賴的比例標示了一個人或一類人在社會中所佔有的相對位置

第二章我們與他們

1.「我們」代表了我所屬於的一個群體,對於發生在這個群體中的事情,我有著很好的理解,這個組織是我們的天然棲息地,「他們」代表了我或者是不能夠進入,或者是不希望屬於它的組織

我們和它們之間存在的差別,被社會學表示為在群體內和群體外的概念

2.典型的內部群體:

①家庭,服務於一種相互同情的幫助,即那種我們打算描述的或是希望從群體內部中獲得的東西。互相地幫助和保護的友愛是這個組織內部的生活所理想的規則,它的邊界是被任何的代價來保衛的

②階級,性別和民族,由於缺乏面對面接觸所產生的緊密的關係,它們本身並不是成為內部群體的。它們必須被製造出來並且產生內部群體,並且經常地要拋棄那些使得這個群體被撕裂的力量,需要被一貫的信仰和情感所支持,劃出並且保衛一條邊界線對群體有巨大的重要性

3.對組織外邊的事情的懷疑敵意→偏見(拒絕允許敵人擁有任何的優點,擴大他們的真正的和虛構的惡意)→增大偏見→抹黑形象→拒絕和反對的證據

偏見阻止了一個人接受群體外部意圖的誠實的可能性,以雙重的標準來表達它自己,傾向不是被一致的反對

①埃麗亞斯,解釋在群體內和群體外部之間的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衝突

伴隨著安全感的傳統的根基被破壞→廣泛的緊張情緒,有時候以完全的種族主義的方式來表達,有時候以欺騙性地戴著反對異端文化的假面具

②貝蒂森用裂配增殖來稱呼伴隨著敵意態度的行為。

通過激起敵意的行為來表達他們自己的態度的行為,從而產生一系列的行為和反應,每種行為都要求一種更加強烈的反應,於是雙方都導致了一種深深的和持續的分裂

一種是對稱的裂配增殖,每一方都反作用於對方力量的增長,強更強,進一步互相影響的鏈條被打破了

另一種是互補的裂配增殖,由明確的對立面的假設發展而來的,導致關係的打破,強弱

第三種互相影響而發生作用的框架,互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雙方的行動達到一種平衡,保持自己的特點不加以改變,互相作用的平衡的和穩定的框架中

第三章陌生人

1.陌生人不僅是一個不熟悉的人,而指我們沒有很好地了解的任何人。首先是沒被邀請就進入我們視野,其次我能注意到他們的存在,不能忽略。既不能接近他,也不能遠離他,既不是我們中的一部分,也不是他們的一部分,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

2.道格拉斯,在人們的優點中相當一些關鍵的角色是那些使得人為的秩序停滯,而它本身卻從無止境的角色,對於人類生活來說,大部分差別並不是本身就天然存在的,它們一定是被引入和被小心保護的

對於一些事物,它們都是需要保持它們之間的穩定的和不可以破壞的清楚的分界線,這樣才能夠使得我們的世界是有秩序的,是可以生活的,並且是容易在它中間活動的

3.群體內和群體外之間的分界線,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分界線,屬於一種被最熱心的保護並且是吸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的分界線,這個分界線被兩方面威脅——內部的東西所侵蝕,外部的東西所攻擊

4.存在很多原因來懷疑把陌生人看成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第一個反應就是把陌生人送回他們來的地方,而恢復已經被丟失的分界線的清晰,一個最普遍的應用方案之一是隔離(土地上的,精神上的,兩者兼顧的)

5.我們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們本身也是陌生人,在這個世界中陌生人不能被限制或牽制。我們必須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

6.高夫曼發現,在一個城市中謀生,在一群陌生人中謀生,成為可能的技術,即使得內部人不注意是最高級的技藝

第四章集體和個體

1.馬克思韋伯把一個當代社會中的組織輪廓看做是一個社會生活的不斷理性化。在理性的行為裡所要達到的終點被清楚地標識出來並且演員們集中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以及努力地選擇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方法。組織是理性的工具(滿足的原則:人們必須僅僅施展他們的官方能力,即它一直被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所限定的規則所束縛;某人應該為整個任務的基本環節負責;對這個任務的每個部分來說其負責人必須是清楚的)

2.在理想的組織模式中,把原則統一起來的東西是推測,即每個人的決定和行為選擇應該是服從於這個組織被要求執行的任務,不僅角色必須被分離和保持分開,並且它要符合整個任務的內在的可分性

3.真正的人類的行為在真實的環境下,反對這種根本性的分離

4.強制的作用在於依賴於保持不可能通過的被分裂的兩邊的縫隙

5.這種自我保護和一個作為嚴格的實體組織的持續性是一個與保持成員的常規路途問題相一致的問題,這符合一個恰當的行為組織模式的一種精神上被分享的設想

第五章天賦和交換

1.人們的相互作用要服從於兩個完全自相矛盾的原則,即等價交換和天職的原則。在等價交換原則中,自我利益原則是第一位的,天職原則被認為是潛意識的人,是需要和權利的法定義務

2.帕森斯: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類模式必須進行選擇的四大對立性矛盾:

「品質和過程是對立的」(模式變量)

普遍化和特殊化

下一個可得到的案例模式

有效情緒和無效情緒的對立

3.任何真實的存在必須真實的為其他東西存在

4.使得愛的關係變得特別脆弱和易破碎的東西是對於互惠的需要

5.理解就是每個夥伴將要努力在其他夥伴的世界中發現意義

6.斯耐特:「被破壞的天真」,把一個人赤裸裸地剝光在他的夥伴面前是有損傷性的,一種永遠持續的關係,特別是永遠持續的愛的關係,能夠被樹立在互相有限的親密的基礎上

7.愛和交易是一條條持續的線的兩端,沿著這條線,所有的人際關係被勾畫

8.我們的夢想和渴望看起來是在兩種需要中撕裂,第一種需要促使我們尋求強壯的和安全的與其他人聯繫的需要,第二種需要使得我們偏離私人的目的,它是一種狀態

沒有私人感情的社會比「有自己」的社會更可能感到孤單

第六章權力和選擇

1.一個人在制定決定的過程中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替代品沒有被理智的衡量,它沒有成為考慮的替代品,一個人能夠指出兩種類型的沒有經過思考的行為:

①習慣行為(傳統行為),是日常的常規,是過去學習的積累

②有效果的行為,出於強烈的情緒的行動

2.不同的人們有不同程度的自由,他們在一系列的,他們決定做的事情中,選擇的自由程度上存在差異。自由程度上的差異經常與權力的差異一起存在

3.擁有權力是能夠更加自由的行動,但是沒有權力或權力比其他人更少則意味著這個人選擇的自由被其他人的決定所限制

4.在互惠關係中權力如果是不平等地分配即這是一個非對稱的權力關係

5.權力是在它自己的選擇的結局和辦法的算計過程中能夠被其他人的自由所強制的限制別人的能力,這是一種對另一些人的自由的貶低或等於自己的自由的提高,或者是通過兩種方式同時達到目的

6.權威的方式(傳統主義,魅力,法律理性)會影響人的價值觀

7.傳統主義和魅力都使得它們的權利服從於做出價值的判斷,它們是另一個個體或是集體的實踐者

第七章自我保護和道義責任

1.所有權從來不是一種私人的東西,它一直是一種社會的東西,它傳遞了一種在東西和它主人之間一種特別的關係,它同時傳遞了一種主人和其他人之間的特別關係,擁有一件東西意味著反對其他人接近它,所以所有權建立了一種互相的依賴

2.所有權是一種能夠使得我們有能力的東西,它擴展了一個人的自主性和行動及選擇的自由,使得一個人有不依賴性,允許人按照他自己的意願行動和追求它自己的價值觀

3.人類的行為服從於自我保護原則時,互相之間都採取競爭的模式,競爭產生了一個趨於壟斷的趨勢,長期致使永遠的機會的極端化

4.一個道德的態度出現在它為其他人的需要而考慮的表現形式上,或是更加經常地是不導致自我限制及期盼個人利益回報

5.自我保護和道德的責任是站在相互對立的立場上的

第八章天性和文明

1.文明是關於取代或是代替天性的人造秩序(周圍的環境,個體),意味著一種優化,是一種人類的積極性→有更多規則的世界

天性與文明之間的分界線的確切地點依賴於獲取什麼技術和知識,並且依賴於是否有雄心來利用它們達到以前沒有嘗試過的目的

2.文明法則→人類學習→理解各種文明信號

3.文明作為一個規則是致力於統治權,霸權

第九章國家與民族

1.你的身份,每個成員關係都使你捲入了關係很不同的種類,「屬於」具有法律意義

2.成為一個國家主體的事實是一個權利和責任的集合體,它使我們同時感到保衛和被控制

3.國家個體:監護情結及這個國家的治療態度,不對稱關係

4.一個國家區別於其他國家:狀態,開拓出替代性的民族主義的潛力

5.國家需要民族主義為他立法,用民族的情感來保護對社會的統治和維護秩序;民族主義需要國家來為他有效執行服務

6.國家的本性:以其所統治的價值觀來培養成員,伴隨於理論宣傳之中

7.民族主義喚起一種文明聖戰的趨勢,目的是為了同化

第十章有序和無序

1.秩序的觀點作為一個事件的正規結果,一個被很好操作的零部件協調一致的集合體,一個可能被保持為它們應該是那個樣子的東西

無序被想像為一種失敗的,使得事物有秩序的企圖,被看做是一種秩序的缺少,是一種不確定性,無計劃和沒有被設計的事件流,一種模稜兩可的狀態

2.有序與無序的邊界,有序與無序的鬥爭

3.這個現代的不明智的模稜兩可,產生於它自己的在我們每天計劃和謀生中的一個逼真的複製品

第十一章家常事

1.專家和專業技術的出現是作為一個對於我們已經擁有的技術的反應

專家和專業技術的發展是自我推進,自我強化的過程

這些專家和專業技術相當清楚地限制了我們的自由

我們歡迎它們是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我們必須被說服,即這個信任已經被很好地定位和有很好的基礎

2.經常,得到意味著購買,這些有趣的,充滿技術性的和權力的東西大部分被稱為商品

3.廣告必須得到兩個效果:一是指出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需要和那些使得我們滿意的理解是不足夠的,二是指出那裡有許多可靠的辦法來為我無知和可憐的判斷進行彌補

廣告的說服性努力是為了關注已經被建立起來的消費者的態度,並且輪換著強化它

4.擁有並展示一個消費者的關注意味著

——把生活看做是一系列的問題,它能夠被具體化,或多或少能夠被清楚的定義,指出來並且處理它

——相信處理這個問題並解決它是人的責任

——對於每個問題,無論是已經知道的或是在未來將要出現的,都有一個解決它的答案

——承認這個東西是必然能夠得到的

——把學習這種藝術的努力翻譯為一種發現這個東西的技術性努力並得到購買的技術和購買的權力

5.一點一點的,一個一個問題的,消費者對日常生活的態度變成了以市場為依據

消費者的態度使得我們的生活變成一種個人化的事情並且消費者的行為使得我變成了個體,最終仿佛我被我所購買的和擁有的許多東西所構成

6.我們的終點看起來完全是我們選擇的事情,是我們過去所經歷的自由的方式的結果

我們都是自我構造的人

7.所有的商品都被貼上一個價格的標籤,這些標籤選擇了潛在的消費者群體,它們並不決定消費者的最終所做出的決定,這些是保持自由的,但是它們卻劃定了實際和可行之間的界線,這個界線是一條特定的消費者才能夠跨越的界線。

在這個市場所提倡和廣而告之的表面的機會均等,隱藏著一個實際的不平等

這種不平等使得人們同時感到壓迫和刺激→經歷被剝奪的經驗的痛苦+所有的對於我們以前所追求的自我評價的病態的結果+狂熱的提高自己消費能力的努力(這種努力→對於市場所提供的必不可少的供給的一種追求)

於是這個市場就產生和重複了一種存在於消費者所組成的社會中的不平等並永遠通過價格體系來再造。

被市場化了的生活模式就鼓勵後天的差別→增加了它的吸引力並輪流的支持被附屬於它們身上的高價

第十二章社會學的途徑和方法

1.語言是一個生命的形式,每種語言都把一張世界地圖拼接在一起並且是一個行為準則

生命的形式是有秩序的,被分享的模式

2.社會學是一種日常生活中被擴展的評論,是一個反饋另外一些解釋的一種解釋

相關焦點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雖然將大屠殺視為一種內生於現代「理性化」社會的特有現象存在諸多解釋學上的困難,但憑藉著敏銳的洞察、巧妙的敘事和漂亮的用詞,鮑曼還是給見識不多的中國讀者帶去了不少靈感。《社會學之思》是鮑曼繼《現代性與大屠殺》之後,於1991年發表的又一力作,內容聚焦於反思當代日常生活和價值形態。
  • 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新東方網高考頻道為您整理最新的讀書筆記大全,讀後感,讀書筆記摘抄,以下內容是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更多讀書筆記範文請關注讀書筆記大全 點擊進入讀書筆記大全   讀書筆記怎麼寫?讀書筆記格式   讀者將自己在閱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
  • 社會學有所謂的「入門書」嗎?
    這也是許多所謂的社會學「入門書」並不入門的原因,在向社會學入門者推薦的時候需要慎重! 比如,讀鮑曼《社會學之思》的時候,能夠非常清晰的把握到他在《現代性與大屠殺》《自由》《流動的現代性》等著作中所闡發的思考與他的核心立場,他的這本「教材式」的著作並非對社會學核心議題與思想的「價值中立」式的評述。
  • 掌握六個步驟,做好讀書筆記
    在做讀書筆記時,許多人都是書上有什麼,就摘抄什麼,其讀書筆記充其量只是一個摘抄本。有的人雖然記著讀書筆記,但只是在讀書時記下了,之後再也沒有翻過,更談不上去整理和複習,去應用了。這樣的讀書筆記絲毫沒有什麼用處,最終使讀書筆記成了一種形式和一種浪費。把書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才能體現讀書筆記真正的價值和作用。那麼,如何記讀書筆記?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巧用讀書筆記,將書籍變成財富
    在斟酌筆記的過程中,重點標記的內容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多讀幾遍,這樣不僅加深了理解也可以篩選出自己通過閱讀全書已經理解通透的知識。通過這種方式,讀書就不再是「讀完就好」,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如果我們的筆記是書裡面是一大段話,我們要嘗試儘可能將內容提煉,精簡成讀書筆記裡面的一句話。其實,這是在強迫我們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認知。
  • 古典的《躍遷》的讀書筆記
    古典的《躍遷》的讀書筆記1、個人成長的理論今天,大部分的關於個人成長、生涯發展和人生設計的理論,都源自於心理學、教育學,這些學科的視角主要是從個體出發,希望個人通過整合、學習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一種內在的豐盛而更多的人期待的是提升競爭力、發揮優勢、快速增值等概念,這些東西是來自社會學、經濟學和商業,從這個角度望過去,個體在其中只不過是一個
  • 《深度閱讀》:運用這7個技巧做筆記,積累屬於自己的讀書經驗
    徐捷在《深度閱讀》第八章「筆記:積累屬於自己的經驗」中講述到做筆記的一些技巧,以及做筆記需站立的立場、所持的態度。單純的摘抄形式不是做筆記的真實要求,閱讀者自身的邏輯思維才是關鍵。閱讀完一本書,最大的收穫應該是經思考後將書中知識轉化成為自身知識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讀書筆記中評論與思考的那一部分。
  • 帕克《城市社會學》讀書筆記
    圖片/網絡,自製文字/帕克《城市社會學》第一章 城市:對於開展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研究的幾點意見1.城市絕不只是一種與人類無關的外在物,也不是住宅區的組合;相反,城市中包含著人類的本質特徵,它是人類的通泛表現形式,尤其是由空間分布特性而決定的人類社會關係的表現形式。
  • 讀書筆記大全: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2013-08-22 12:03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社會學的想像力》堪稱米爾斯一生學術精華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國社會學界的成果作為全書的探討主題,運用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並結合作者在社會階層等方面的研究經驗,批判傳統學科的抽象與僵化界限,由此強調「社會學想像力」的重大意義。
  • 青年學者怎樣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讀書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當然有許多沒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經驗信息堆積類的著作,有的價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貴的參考書。我這裡關心的不是參考書的編撰,而是學術專著的寫作),而為了精確地掌握一本書,也是為了鍛鍊自己概括能力與養成連接經驗與概念的思維習慣,我特別強調讀書筆記要總結作者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並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
  • 論書|莫斯《禮物》一書分享提綱及讀書筆記
    《禮物》對於人類社會秩序的譜系學研究:基於信用與義務約束的贈禮與交換(熟人社會下的人情關係)——基於貨幣和市場的買與賣(個人權利與物權的區分,道德義務和契約的各自獨立)——經濟與社會秩序層面的革命4.基於禮物的關係與基於市場的關係之間的二元對立——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費孝通先生語),社區與社會(滕尼斯語)——由《禮物》引出的社會學、人類學關於現代性的核心命題
  • 私募大佬歸江的讀書筆記:《愛因斯坦傳》-埃斯克森版
    基金商城1折起購   私募大佬歸江的讀書筆記:《愛因斯坦傳》-埃斯克森版  【導讀】上海信璞投資公司合伙人歸江的讀書筆記。  讀傳之樂   讀傳記就像壘個屬於自己的蠟像咖啡館,每一位名人從名字變成為一個鮮活的人,陪你喝茶聊天。
  • 你會讀書嗎?你以為的認真讀書可能只是在反覆做大量無用功
    因為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一種最舒適的閱讀方式去讀書,普通閱讀只要一本書,躺著趴著都可以閱讀,但如果要做讀書筆記就非常麻煩了,動筆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種種原因讓閱讀者無法堅持下來。但是,閱讀儘量要讓自己跳出「閱讀舒適區」,用自認為最好用又舒服的方法去閱讀,那只是一種消遣,這樣的讀書方式只適用於閱讀生活雜誌沒有營養的小故事等。
  • 讀書筆記大全:恰同學少年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恰同學少年讀書筆記 2013-08-22 12:20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社會學吧群學精讀會擴招啦!
    社會學吧群學精讀會是由社會學吧打造的線上讀書會,2017年共有50人參與,分成兩個小班同時進行。
  • 讀書的4個好處,寫給不愛讀書的你
    而你想通過學習技能,從容勝任不同的工作崗位,就得多讀書。因為讀書不僅讓你不斷增長知識,了解新的領域,還能從書中學到各種工作技巧來提升工作能力。以我前同事為例,她學的是社會學專業,卻從事外貿工作,還通過了司法考試,這都源於她十幾年來堅持讀書的結果,無論做什麼工作都很快勝任。
  • 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是翅膀 | 讀書筆記
    讀書的時候,總有一些句子直擊人心,發人深省,甚至淚流滿面。我們想做的事,就是一起尋找,一起分享,然後一起記住。所以這是我們共同的抄錄、一本不用擔心會消失的筆記,畢竟讀書不止,我們一直在。壹極度誇張的語言是嫉妒虛偽的社會的反映,而暴力的語言是社會暴行的前驅。
  • 讀書的意義在於促進思考,認知生命,努力去改進不斷地發展!
    一本書看完,當你再去回看自己的記錄,你會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都在你的記錄上了,所謂取其精華,就是這個道理。讀書的動力來自需求。你有多想要,你的目標有多明確,你的讀書的動力就有多強。讀書,就是讓我們不斷認清這個世界,看清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再努力去改進不斷地發展吧。如果不努力,人生就會陷入虛無,我們的心就會陷入虛空而毫無依著。我不願意這樣,我想你也不願意。讀書的意義在於促進思考,認知生命。
  • 《窮查理寶典》讀書筆記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子茂,ID:BookwormCat】來自專輯子茂的讀書筆記《窮查理寶典》是一本比較厚的書,將近36萬字,我花了大概9個小時讀完,閱讀速度大概是660字/分鐘。讀這本書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在不同平臺上看到許多人推薦過這本書;二是這本書在微信讀書上有20多萬人讀過,且評分高達9.0。以自己在微信讀書上的經驗來看,閱讀量上萬且評分在8.5以上的書大部分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