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網絡
文字齊爾格特鮑曼《通過社會學去思考》
《通過社會學去思考》是傑出的社會學家齊爾格特鮑曼撰寫的闡述了社會學思想的巨著。該書通過對於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觀的不可言說的假設和希望的檢驗,闡述了從個人主義和社區到文明和現代性。
在通過勾畫了社會學主要關心問題的過程中,他也提供給讀者一系列的通過社會學去思考的典型的例子。他的洞察力應該可以鼓勵讀者在一個達到更加好的理解人類的願望和目的的多極性的目標的之下來探索我們自己的社會生活。當然, 這也能夠作為一個嚮導來引導讀者進一步系統的對社會學進行研究。
本書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洞察經驗,顯示如何用一種創新的方式闡釋,用不同的觀點去理解生活中那些顯而易見,司空見慣的方方面面
1.歷史學研究的是過去發生而現在不發生的人類行為,社會學關注的是現在的行為,是不會因時間而改變的行為的一般性質
人類學對我們講的是遠古社會的人類行為,社會學關注的是我們社會發生的行為,是不會因社會轉遷而改變的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
政治學主要討論的是有關權力和政府的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是與資源的使用,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有關的行為,法學的興趣在於規範人類行為的準則及如何制定和實施準則,使之成為必須履行的義務
2.我們真正了解的並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對世界所做的一切。我們把我們對世界的映像放到實踐中,這個映像是我們用從語言和練習中獲得的部件巧妙地創建出的一個模式
3.社會學探索的客體:結構,相互依賴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行動的相互制約以及行為者的自由的擴張或受限
社會學的中心問題:在什麼意義上,人們無論做什麼或者可能做什麼依賴於其他人,在什麼意義上人總是(並且不得不)以其他人為伴,與他們交流,交換,競爭和合作?
社會學首先是關於人類社會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社會學家開始考察人類行為及相互作用之前,它們已經是常識性知識的考察對象
4.用社會學去思考:使我們感知更敏銳,更全面地理解我們周圍的人們,理解他們的渴望和夢想,煩惱和不幸,促進團結,理解其他生活方式
第一章自由與依賴
1.自由意味著有決定和選擇的權力和能力
自由選擇本身不能保證自由地有效實踐選擇,除了自由意志之外還需要許多別的資源
2.我今天的自由受到昨天的自由的限制,我被過去的行為所「決定」——在現在的自由中受到限制
在我的自由中起如此矛盾又關鍵作用的群體(身處其中感到無拘無束,但為了自由又只能依附於它,在那裡才能充分行使我的自由),不是自己自由選出的群體
3.我所經歷的自由與依賴的矛盾是我想要做的事和我感到應該做的事(他人把我訓練或者打算訓練成的)之間的內在衝突
4.「主我」和「客我」的形成過程,本能受壓抑的過程及超我的產生過程,常被人們稱為社會化(米德——主我,客我;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社會化的過程貫穿人的整個一生,並將自由與依賴帶入複雜的互動中
5.自由和依賴的辯證關係由出生開始,隨死亡結束
自由與依賴的均勢不是固定不變的
自由與依賴的比例標示了一個人或一類人在社會中所佔有的相對位置
第二章我們與他們
1.「我們」代表了我所屬於的一個群體,對於發生在這個群體中的事情,我有著很好的理解,這個組織是我們的天然棲息地,「他們」代表了我或者是不能夠進入,或者是不希望屬於它的組織
我們和它們之間存在的差別,被社會學表示為在群體內和群體外的概念
2.典型的內部群體:
①家庭,服務於一種相互同情的幫助,即那種我們打算描述的或是希望從群體內部中獲得的東西。互相地幫助和保護的友愛是這個組織內部的生活所理想的規則,它的邊界是被任何的代價來保衛的
②階級,性別和民族,由於缺乏面對面接觸所產生的緊密的關係,它們本身並不是成為內部群體的。它們必須被製造出來並且產生內部群體,並且經常地要拋棄那些使得這個群體被撕裂的力量,需要被一貫的信仰和情感所支持,劃出並且保衛一條邊界線對群體有巨大的重要性
3.對組織外邊的事情的懷疑敵意→偏見(拒絕允許敵人擁有任何的優點,擴大他們的真正的和虛構的惡意)→增大偏見→抹黑形象→拒絕和反對的證據
偏見阻止了一個人接受群體外部意圖的誠實的可能性,以雙重的標準來表達它自己,傾向不是被一致的反對
①埃麗亞斯,解釋在群體內和群體外部之間的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衝突
伴隨著安全感的傳統的根基被破壞→廣泛的緊張情緒,有時候以完全的種族主義的方式來表達,有時候以欺騙性地戴著反對異端文化的假面具
②貝蒂森用裂配增殖來稱呼伴隨著敵意態度的行為。
通過激起敵意的行為來表達他們自己的態度的行為,從而產生一系列的行為和反應,每種行為都要求一種更加強烈的反應,於是雙方都導致了一種深深的和持續的分裂
一種是對稱的裂配增殖,每一方都反作用於對方力量的增長,強更強,進一步互相影響的鏈條被打破了
另一種是互補的裂配增殖,由明確的對立面的假設發展而來的,導致關係的打破,強弱
第三種互相影響而發生作用的框架,互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雙方的行動達到一種平衡,保持自己的特點不加以改變,互相作用的平衡的和穩定的框架中
第三章陌生人
1.陌生人不僅是一個不熟悉的人,而指我們沒有很好地了解的任何人。首先是沒被邀請就進入我們視野,其次我能注意到他們的存在,不能忽略。既不能接近他,也不能遠離他,既不是我們中的一部分,也不是他們的一部分,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
2.道格拉斯,在人們的優點中相當一些關鍵的角色是那些使得人為的秩序停滯,而它本身卻從無止境的角色,對於人類生活來說,大部分差別並不是本身就天然存在的,它們一定是被引入和被小心保護的
對於一些事物,它們都是需要保持它們之間的穩定的和不可以破壞的清楚的分界線,這樣才能夠使得我們的世界是有秩序的,是可以生活的,並且是容易在它中間活動的
3.群體內和群體外之間的分界線,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分界線,屬於一種被最熱心的保護並且是吸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的分界線,這個分界線被兩方面威脅——內部的東西所侵蝕,外部的東西所攻擊
4.存在很多原因來懷疑把陌生人看成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第一個反應就是把陌生人送回他們來的地方,而恢復已經被丟失的分界線的清晰,一個最普遍的應用方案之一是隔離(土地上的,精神上的,兩者兼顧的)
5.我們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們本身也是陌生人,在這個世界中陌生人不能被限制或牽制。我們必須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
6.高夫曼發現,在一個城市中謀生,在一群陌生人中謀生,成為可能的技術,即使得內部人不注意是最高級的技藝
第四章集體和個體
1.馬克思韋伯把一個當代社會中的組織輪廓看做是一個社會生活的不斷理性化。在理性的行為裡所要達到的終點被清楚地標識出來並且演員們集中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以及努力地選擇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方法。組織是理性的工具(滿足的原則:人們必須僅僅施展他們的官方能力,即它一直被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所限定的規則所束縛;某人應該為整個任務的基本環節負責;對這個任務的每個部分來說其負責人必須是清楚的)
2.在理想的組織模式中,把原則統一起來的東西是推測,即每個人的決定和行為選擇應該是服從於這個組織被要求執行的任務,不僅角色必須被分離和保持分開,並且它要符合整個任務的內在的可分性
3.真正的人類的行為在真實的環境下,反對這種根本性的分離
4.強制的作用在於依賴於保持不可能通過的被分裂的兩邊的縫隙
5.這種自我保護和一個作為嚴格的實體組織的持續性是一個與保持成員的常規路途問題相一致的問題,這符合一個恰當的行為組織模式的一種精神上被分享的設想
第五章天賦和交換
1.人們的相互作用要服從於兩個完全自相矛盾的原則,即等價交換和天職的原則。在等價交換原則中,自我利益原則是第一位的,天職原則被認為是潛意識的人,是需要和權利的法定義務
2.帕森斯: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類模式必須進行選擇的四大對立性矛盾:
「品質和過程是對立的」(模式變量)
普遍化和特殊化
下一個可得到的案例模式
有效情緒和無效情緒的對立
3.任何真實的存在必須真實的為其他東西存在
4.使得愛的關係變得特別脆弱和易破碎的東西是對於互惠的需要
5.理解就是每個夥伴將要努力在其他夥伴的世界中發現意義
6.斯耐特:「被破壞的天真」,把一個人赤裸裸地剝光在他的夥伴面前是有損傷性的,一種永遠持續的關係,特別是永遠持續的愛的關係,能夠被樹立在互相有限的親密的基礎上
7.愛和交易是一條條持續的線的兩端,沿著這條線,所有的人際關係被勾畫
8.我們的夢想和渴望看起來是在兩種需要中撕裂,第一種需要促使我們尋求強壯的和安全的與其他人聯繫的需要,第二種需要使得我們偏離私人的目的,它是一種狀態
沒有私人感情的社會比「有自己」的社會更可能感到孤單
第六章權力和選擇
1.一個人在制定決定的過程中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替代品沒有被理智的衡量,它沒有成為考慮的替代品,一個人能夠指出兩種類型的沒有經過思考的行為:
①習慣行為(傳統行為),是日常的常規,是過去學習的積累
②有效果的行為,出於強烈的情緒的行動
2.不同的人們有不同程度的自由,他們在一系列的,他們決定做的事情中,選擇的自由程度上存在差異。自由程度上的差異經常與權力的差異一起存在
3.擁有權力是能夠更加自由的行動,但是沒有權力或權力比其他人更少則意味著這個人選擇的自由被其他人的決定所限制
4.在互惠關係中權力如果是不平等地分配即這是一個非對稱的權力關係
5.權力是在它自己的選擇的結局和辦法的算計過程中能夠被其他人的自由所強制的限制別人的能力,這是一種對另一些人的自由的貶低或等於自己的自由的提高,或者是通過兩種方式同時達到目的
6.權威的方式(傳統主義,魅力,法律理性)會影響人的價值觀
7.傳統主義和魅力都使得它們的權利服從於做出價值的判斷,它們是另一個個體或是集體的實踐者
第七章自我保護和道義責任
1.所有權從來不是一種私人的東西,它一直是一種社會的東西,它傳遞了一種在東西和它主人之間一種特別的關係,它同時傳遞了一種主人和其他人之間的特別關係,擁有一件東西意味著反對其他人接近它,所以所有權建立了一種互相的依賴
2.所有權是一種能夠使得我們有能力的東西,它擴展了一個人的自主性和行動及選擇的自由,使得一個人有不依賴性,允許人按照他自己的意願行動和追求它自己的價值觀
3.人類的行為服從於自我保護原則時,互相之間都採取競爭的模式,競爭產生了一個趨於壟斷的趨勢,長期致使永遠的機會的極端化
4.一個道德的態度出現在它為其他人的需要而考慮的表現形式上,或是更加經常地是不導致自我限制及期盼個人利益回報
5.自我保護和道德的責任是站在相互對立的立場上的
第八章天性和文明
1.文明是關於取代或是代替天性的人造秩序(周圍的環境,個體),意味著一種優化,是一種人類的積極性→有更多規則的世界
天性與文明之間的分界線的確切地點依賴於獲取什麼技術和知識,並且依賴於是否有雄心來利用它們達到以前沒有嘗試過的目的
2.文明法則→人類學習→理解各種文明信號
3.文明作為一個規則是致力於統治權,霸權
第九章國家與民族
1.你的身份,每個成員關係都使你捲入了關係很不同的種類,「屬於」具有法律意義
2.成為一個國家主體的事實是一個權利和責任的集合體,它使我們同時感到保衛和被控制
3.國家個體:監護情結及這個國家的治療態度,不對稱關係
4.一個國家區別於其他國家:狀態,開拓出替代性的民族主義的潛力
5.國家需要民族主義為他立法,用民族的情感來保護對社會的統治和維護秩序;民族主義需要國家來為他有效執行服務
6.國家的本性:以其所統治的價值觀來培養成員,伴隨於理論宣傳之中
7.民族主義喚起一種文明聖戰的趨勢,目的是為了同化
第十章有序和無序
1.秩序的觀點作為一個事件的正規結果,一個被很好操作的零部件協調一致的集合體,一個可能被保持為它們應該是那個樣子的東西
無序被想像為一種失敗的,使得事物有秩序的企圖,被看做是一種秩序的缺少,是一種不確定性,無計劃和沒有被設計的事件流,一種模稜兩可的狀態
2.有序與無序的邊界,有序與無序的鬥爭
3.這個現代的不明智的模稜兩可,產生於它自己的在我們每天計劃和謀生中的一個逼真的複製品
第十一章家常事
1.專家和專業技術的出現是作為一個對於我們已經擁有的技術的反應
專家和專業技術的發展是自我推進,自我強化的過程
這些專家和專業技術相當清楚地限制了我們的自由
我們歡迎它們是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我們必須被說服,即這個信任已經被很好地定位和有很好的基礎
2.經常,得到意味著購買,這些有趣的,充滿技術性的和權力的東西大部分被稱為商品
3.廣告必須得到兩個效果:一是指出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需要和那些使得我們滿意的理解是不足夠的,二是指出那裡有許多可靠的辦法來為我無知和可憐的判斷進行彌補
廣告的說服性努力是為了關注已經被建立起來的消費者的態度,並且輪換著強化它
4.擁有並展示一個消費者的關注意味著
——把生活看做是一系列的問題,它能夠被具體化,或多或少能夠被清楚的定義,指出來並且處理它
——相信處理這個問題並解決它是人的責任
——對於每個問題,無論是已經知道的或是在未來將要出現的,都有一個解決它的答案
——承認這個東西是必然能夠得到的
——把學習這種藝術的努力翻譯為一種發現這個東西的技術性努力並得到購買的技術和購買的權力
5.一點一點的,一個一個問題的,消費者對日常生活的態度變成了以市場為依據
消費者的態度使得我們的生活變成一種個人化的事情並且消費者的行為使得我變成了個體,最終仿佛我被我所購買的和擁有的許多東西所構成
6.我們的終點看起來完全是我們選擇的事情,是我們過去所經歷的自由的方式的結果
我們都是自我構造的人
7.所有的商品都被貼上一個價格的標籤,這些標籤選擇了潛在的消費者群體,它們並不決定消費者的最終所做出的決定,這些是保持自由的,但是它們卻劃定了實際和可行之間的界線,這個界線是一條特定的消費者才能夠跨越的界線。
在這個市場所提倡和廣而告之的表面的機會均等,隱藏著一個實際的不平等
這種不平等使得人們同時感到壓迫和刺激→經歷被剝奪的經驗的痛苦+所有的對於我們以前所追求的自我評價的病態的結果+狂熱的提高自己消費能力的努力(這種努力→對於市場所提供的必不可少的供給的一種追求)
於是這個市場就產生和重複了一種存在於消費者所組成的社會中的不平等並永遠通過價格體系來再造。
被市場化了的生活模式就鼓勵後天的差別→增加了它的吸引力並輪流的支持被附屬於它們身上的高價
第十二章社會學的途徑和方法
1.語言是一個生命的形式,每種語言都把一張世界地圖拼接在一起並且是一個行為準則
生命的形式是有秩序的,被分享的模式
2.社會學是一種日常生活中被擴展的評論,是一個反饋另外一些解釋的一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