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網絡,自製
文字/帕克《城市社會學》
第一章 城市:對於開展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研究的幾點意見
1.城市絕不只是一種與人類無關的外在物,也不是住宅區的組合;相反,城市中包含著人類的本質特徵,它是人類的通泛表現形式,尤其是由空間分布特性而決定的人類社會關係的表現形式。
城市是一種心理狀態,各種禮俗和傳統構成的整體,是這些禮俗中所包含,並隨傳統而流傳的那些統一思想和感情所構成的整體。
城市絕非簡單的物質現象,絕非簡單的人工構築物。是自然的產物,尤其是人類屬性的產物。
2.人文生態學:研究各種可以將人口和社會機構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有秩序的「力」及其相互合作產生的人與社會結構的特有結構秩序的科學。
3.鄰居與相近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聯繫形式,是政治控制的基礎
4.勞動分工是一種秩序。
5.人口流動的兩個尺度:(1)城市生活的條件驅使勞動者從一個地方流落另一個地方去尋找適合的就業機會。(2)由於交通與通信的便利,人們走向更廣闊的地方去尋找主顧。
6.新的交通與通信的方法改變了社會組織進而改變社區中人與人的聯繫。
家庭中的親密關係削弱、道德秩序消逝;學校代替部分家庭職能;教堂部分職能被出版物代替,自身出現變化。
7.城市環境的影響導致人們對地方的依戀感情被破壞,首屬團體中原有的抑制作用與道德訓誡被削弱。
8.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公認的社會控制形式。「教育宣傳」成為專門技術,有特殊知識團體支持。在城市經濟中有重要地位。
與公眾打交道的組織都有自己的新聞代理人。輿論在次級關係為主的社會中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報紙公眾輿論的信息基礎。
9.個人流動使接觸機會增加、接觸短促而膚淺。城市人口分割形成道德相差,相連卻不滲透的區。
城市生活富有刺激性,對年輕人有誘惑力與吸引力。
10.相同的嗜好與性情把人分成種種道德區域。區域內多半只是脾氣、嗜好相同這暫時匯聚消遣,非永久居所
11.城市為我們研究特殊、反常的類型提供了機會。城市將各種人類的個性特徵充分展示並放大
第二章 城市發展:一項研究計劃的導言
1.關注領域:城市的形態結構及其發展過程
2.研究特點:過程論的視角+生態學的一些概念(侵入、替代、繼承等)——建構城市生態空間分布和城市發展的理想模型
3.研究內容:從城市的新陳代謝和城市的運動性入手來討論城市的發展(城市的延展、繼承和集中),並以芝加哥城作為其實證分析的個案, 構造了一個關於城市發展和空間組織方式的動態模型——「同心圓模型」,同時還根據此模型畫出了芝加哥城的城市空間結構——競爭 + 共生,城市表現出由中心向外圍擴散的圈層結構
4.研究目的:試圖提出一種觀點和研究方法,供社會學系現在正在進行的城市發展研究之用,可以為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正在進行的五,六項研究課題提供一個導言
第三章 人類社區研究的生態學方法
1.麥肯齊通過生態學中的「競爭」、 「適應」、「侵入」、「集中」、「分散」、「隔離」、「繼承」等概念來解釋城市中空間佔據模式的形成和變化。他從城市社區的生態學分類、生態學因素對城市社區發展和消亡、社區組織、社區內部結構等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入手,論述了生態學因素是如何影響著城市社區的分類、分布、發展、消亡過程、社區的內部結構和社區組織的整體狀況,以圖實現對於城市結構的總體把握。
2.人類生態學尤其注重研究區位(Position)包括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概念上,對於人類組結方式和人類行為活動的影響
3.人類自身形成這種空間上的聯繫形式是競爭和選擇的結果,並且,隨著新因素的參與影響競爭關係或促進人口流動,這種空間聯繫形式還在不斷地變化之中。人類的組結形式以及人性本身也在因不斷適應人類的空間聯繫形式而發生著變化。隨著這些空間形式的變化,社會關係的物質基礎也會改變,因而產生各種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4.社區的生態學分類:初級供應型社區、分配性的社區、工業型城鎮以及特殊社區。前三者的興起和規模都深受商品生產和流動的影響,並且是物質分配的環節。第四類則和特定的社會需要相關。決定各類社區的地址有兩大動力,即「工業競爭和勞動分工這兩種最能開發人類潛能的制度」。工業競爭導致了物品的流動,分工改變了人的流動,兩種流動在空間上的印記,就是城市社區的興起和變化。
5.社區的基本平面分布結構是由最先形成的交通路線走向決定的。隨著社區的發展,不僅它的房舍與道路有發展和增加、同時它的內部還在發生著一種分化與分隔的結構變化。社區發展過程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複雜,從綜合到專門化,此外,它的發展在前期表現為以集中為主,後期則表現為以分散為主的過程。
6.社區結構的發展模式,也很類似於植物群落構造發展過程中的更替現象
7.對於城市社區而言,必然經歷一個「侵入—繼替」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是通過土地變更的兩種形式實現的:其一,土地利用形式的變化;其二,土地佔有者的更迭。之所以侵入,導源於(1)交通形式和交通線路變化;(2)環境惡化使用目的與方式變化導致土地被廢棄;(3)新建公用設施,或者私人建築、樓房、橋梁、機構等對社區人口產生引力或者推力;(4)新型工業引進或者現有工業組織形式的改組;(5)收入重新分配導致居住空間的再分配;(6)某類固定資產退出造成對某一特殊地點激烈爭奪等一系列的原因。而伴隨著侵入過程的是社區內的再適應過程,適應不良抑或是無法適應都會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第四章 報紙形成的歷史
1.帕克認為,報紙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同現代都市一樣,報紙不完全是理性的產物,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並根據人們的喜好而更換內容和形式
第五章 社區組織和未成年人犯罪
1.比起低等動物來,人類對自己出身的社會似乎是很不能適應的,其原因之一是人類的生活環境,基本上是由他們前人的生活經驗、記憶和約定俗成的習慣所造成的。而這些經驗和記憶逐漸形成傳統,時尚和民俗,於是乎形成了我們所知的社會環境
2.帕克遵從「人性本惡」的學說,認為一個自然的、未經社會秩序馴化的人來說,所有健康的普通人的自然衝動,同社會強加於他的要求,是如此不相適應和不合諧。因此,如果一個人的童年時代是在學習各種訓誡中度過的,那麼他在青年時代將大多數表現為反叛。
3.人在社會環境中獲得了幾乎全部的人類特徵,並且在與環境的聯繫中形成了自身的人格。這種環境,帕克稱之為「社會」。我們既生活在這個社會環境之中,同時又是它的一部分
4.家庭和鄰裡是保持親密的和所謂「初級關係」的圈子,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有影響的大圈子,那就是社區:包括地區性的社區,以及以城市和國家為代表的更大的有組織的社區。在這個更大的和無所不包的社會環境,即「大社區」中,生活在其中的個人不僅僅是作為個人生存著,而且過著社會人的生活
5.在社區中,各種組織機構(教堂、學校等)的出現,補充了家庭和鄰裡對個人的約束和控制。
6.機器工業帶來的分工和交通運輸手段的變化等運動和變革導致以家庭、鄰裡和本地社區為代表的舊式的社會控制被破壞了。這個早期控制社會的文化制度,其權威和影響的削弱以致被破壞的過程,就是社會的解體。
在社會解體的時代裡,一切事物似乎都在進行變革,並且隨時隨刻都會引起動蕩,打破現有的社會秩序,摧毀現存的文化和經濟的價值,以致出現各式各類的犯罪行為。
為了解決這些由於現代生活迅速變化帶來的問題,新的組織和機構(未成年人保護協會等)就會出現,並力圖為解決社會問題而研究新的技術。
7.帕克認為,犯罪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群體的問題。想要改造犯罪分子,就必須為他創造一個環境、一個群體,讓他生活在其中,而不僅是為其提供物質和生理意義上的生活
第六章 社區組織和浪漫情緒
1.社區:是佔據在一塊被或多或少明確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的匯集。一個社區不僅僅是人的匯集,也是組織制度的匯集。並且,社區與其他社會群集的最終的、決定性的區別在於組織制度,而不是人。
2.社區的組織制度中包括家庭和另一些機構:如教會、學校、運動場以及工商企業等。
3.社區的體制:生態體制(人口和組織機構的地理分布),經濟組織(職業體制),文化和政治的體制
4.社區組織要致力於發現、組織以及動員地方社區的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來為地方社區服務。這項工作的成效是社區效能的尺度。對社區生態分布的規劃以及社區內職業數量和類型等都構成了測量社區效能的尺度。
第七章 魔力、心理與城市生活
1.在不確定的領域,我們都傾向於按照魔力的方式來思維
科學,作為人類對外部世界控制的手段。當手段與結果之間的關係表現為一種科學論證的確切性和肯定性時,我們就不會再對魔力感興趣。
第八章鄰裡工作可否有個科學基礎
1.鄰裡工作走向科學基礎,第一階段:嘗試同社會實際發生密切聯繫。第二階段:對社會情況中諸因素的研究
2.」社區」一詞系對社會和社會集團的一種稱述:當從地理分布上來考慮社會和社會集團所含的個人和體制時,我們就把社會或社會集團稱為社區
社區生活系由個人與體制在該地區的地理分布所決定,它至少具有以下三個不同的方面:生態社區,文化社區,政治社區
一個地區的生態學邊界,文化邊界,以及政洽邊界,極少完全吻合。
3.在究研一個地區內的社會力量時,應當把社區設想為(或者把鄰裡理解為)三種主要的決定性影響因素的合成運動:
①生態學力量是指那些與競爭過程有關聯的力量,以及因居住和職業而形成的人口分布和分隔現象而言。
②文化力量。城市生活中的各種力量,諸如汽車、混雜性等,對於鄰裡,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影響總起來看,可以說是破壞性的和瓦解性的。
③政治力量:政治力量則與較為正式的公眾輿論控制和法律有關。
第九章流動工人的意向:關於心理與流動關係的思考
1.意向是移動的隨附物。我們決定自己朝什麼方向移動。
正是在不斷變換環境、變換地點的移動過程中,人類才逐漸具備了那種為人類所特有的腦的功能,亦即進行抽象思維的能力和習慣。而且,也正是在移動的過程中,我們稱之為「社會」的那種特殊組織形態才得以發展起來
2.流動工人犧牲了他對交往、友誼、組織的人性需要,換取到對個人自由的狂放追求。流動工人最初是掙斷了自己同家庭、同鄰裡的社會聯繫紐帶而開始其流浪生涯的;而到最後他已經掙脫了其他一切社會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