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悠久的社會學研究分支,城市社會學已經走過了約一個半世紀的歷程。從19世紀晚期的研究者(如查爾斯·布斯、費迪南·滕尼斯、格奧爾格·齊美爾、馬克斯·韋伯)到20世紀初的芝加哥學派,城市社會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研究領域,即城市環境下的社會行為。由此,城市社會學進一步演化出城市空間分異、城市意象、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城市區域發展等更細的主題。那麼,這樣一門已經高度成熟的學科還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城鄉關係決定各自發展模式
應該說,城市社會學的發展始終與城市的發展互為表裡。城市研究者是他們所處時代的觀察者,他們的研究都是在探究城市環境變化對人們的影響,並試著解釋各種困擾城市的問題。布斯的倫敦貧民研究反映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積累下來的城市貧困問題;滕尼斯的社區思想是對城市化時代逝去的鄉村生活唱響的輓歌;而齊美爾充分展示了城市化對人類精神的影響;至於芝加哥學派在城市的水泥叢林裡展開的各種調查,則是美國城市在「進步時代」高速擴張的註腳。到了後工業時期,哈維關注資本在經營城市過程中的新循環形式,而卡斯特爾用他氣勢磅礴的「網絡時代三部曲」闡述了信息化城市、網絡城市等新興的城市化現象。同樣,追問城市社會學下一步的發展,肯定也得結合當下的城市狀況。
幾千年的城市演化始終有一個最基本的社會背景,就是城鄉關係。深層次來說,城市和農村的關係決定了它們各自的發展模式。早期城市的雛形是大型的村莊或者聚居地,自然也是部落酋長或者部落聯盟首領的駐地。當這些地點擴大為城市之後,管理者把城市作為統治據點是順理成章之事。可以說,從上古時期開始,城市就行使著「治理社會」的職能。這裡是在廣義上使用「治理」一詞,即無論是政治城市、商業城市還是軍事要塞城市,概莫能外,只不過各自採用的是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和軍事權力。而城市治理的對象當然就是城市周圍的農村,即採用各種手段從農村汲取食物和原材料等資源,農村也在此過程中獲得各種手工產品。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農業時代,城市和農村治理與被治理的關係決定了二者之間的對立關係。它們在各自的約束條件之下發展,城市依靠貢賦、商貿、文化和手工業來維持自己的地位,農村則靠土地、耕作和自然環境來維繫生存。但這種對立也是一種相互依存,因為城市還遠遠沒有達到絕對宰制社會的程度,至少還無法改變大多數人生活在鄉村的事實。
工業時代的來臨不只是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城鄉關係。經過鄉村城市化的早期工業化階段,城市最終成為工業化的領頭羊。工業化後期的城市具備了超強的生產能力,從農村大量吸取各種資源,從區域發展中心變成了增長極。城市化現象既是城市的擴張過程,也是農村脫胎換骨的轉變過程,農村從簡單的被治理對象轉化成城市的產業夥伴,城鄉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了共同發展。於是,我們看到了城鄉融合這種前所未有的現象,其基本表現就是城市和農村的差別不斷減少,甚至消失。
城鄉融合促城鄉研究一體化
在城鄉融合的狀態下,農村村民即使還在農村生活,其生活硬體和軟體也在按照城市的標準發生改變。比如,城市市民常用的家用電器、數碼設備,甚至汽車這種大型高價用品也在農村得到普及;農村的新建住房在外觀、裝修和審美上也越來越接近城市住房,甚至完全一致;村鎮建設不斷強調統一規劃,隨之出現公共環衛、停車、街道管理等傳統農村較為薄弱甚至匱乏的公共服務;電子商務、網絡社交、網上娛樂等行為模式在農村普遍化,使村民能以快捷無縫的方式與外部世界融為一體。而這種客觀狀況至少給當前城市研究者提出了城市研究與農村研究的一體化主題。
傳統城市社會學所研究的城市是與農村明確區別開的,由此也產生了城市社會學與農村社會學的分野。在城鄉差別明顯的時代,由於城市和農村兩種聚落涇渭分明,各有自己獨特的社會現象和發展規律,這種區分是合理的。但在城鄉融合的時代(至少在已經出現城鄉融合的區域),在城鄉融合已成事實的情況下,城鄉差別的縮小甚至消失使城市研究與農村研究的合流成為必然趨勢。
例如,要研究城市中的流動人口,這些人口流出的家鄉農村的狀況是一個必須納入的變量;要研究農村的留守兒童,不考慮他們外出父母在城市裡的經濟狀況及工作方式,肯定也是不得要領的;要研究某個區域鄉村旅遊的開展現狀和前景,多半也不可能脫離周邊城市的交通條件和客源構成這些關鍵的影響因素;要研究城市的擴張和郊區化,融合周邊村鎮也是必須考慮的主題。
城鄉研究一體化要求擺脫在學術上把城市和農村刻意割裂開的思路,從城鄉融合、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角度出發,在研究城市問題時納入相關農村要素,研究農村問題時納入相關城市要素。形成一種「廣義」的城市研究範式,即城市研究不再局限於狹義的城區範圍,而是擴展到「城市影響」下的區域,以一種更為整體和全局的眼光來看待當下的城市。
探索城市社會學新發展方向
城鄉融合其實是城市化高度發展的結果,基本表現就是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城市化率甚至達到百分之八九十(比如2017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已在93%左右)。對於這些高度城市化的地區而言,城鄉融合把它們帶入了後城市化時代。但城鄉融合也是一個辯證演進的過程,在把城市文明引入農村,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例如,假如城市化率達到100%,社會將是什麼狀態?也就是說,城市化率到了100%這個終點之後,人類聚落是不是只會剩下城市一種形態?是不是意味著農村永遠消失?即使城市化率不可能達到100%,但在高城市化率的情況下,農村是會萎縮到需要人為幹預防止消亡的程度,還是會有自我發展的新機會新手段?
除了農村面臨的衰落前景,城市當中也有分化。在城鄉融合過程中,受益最多的是大中城市,小城鎮整體上處於劣勢(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比如,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表明,美國小城市的經濟抗壓能力明顯不如大城市,小城市在就業人口增長率、個人收入增長率、勞動參與率、經濟產出等指標上被大城市全面壓倒。隨之引發的思考就是:大城市贏家通吃的趨勢是否會一直持續下去,小城市如何尋求發展之路。
以上提及的現象,在世界各地已經有不同程度的表現,這給城市社會學打開了新的發展渠道。在城鄉融合時代,隨著城鄉差別的逐步淡化,即使農村仍然存留,但也許城鄉關係將不再居於城市研究的核心位置,大、中、小城市之間的關係與結構會成為城市研究的重心所在。不同規模城市間的人口流動將變得比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更為重要;大、中、小城市之間分工協作的意義會超過城鄉分工的意義;大、中、小城市之間對人口、資金、技術的競爭會成為今後很長時期內的普遍現象。「城市性」對社會成員的影響會達到新的高度和廣度,而在整個社會普遍城市化的情況下,「鄉土性」會以何種方式延續,也是無可迴避的問題。
總之,城鄉融合時代的來臨不只是城市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更是對全社會工作與生活方式的改造,對市民和村民空間意識的重構。這是人類聚落幾千年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的轉折,對此做出回應是城市社會學的新任務,也是學科轉型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葉涯劍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