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視域中的城市社會學發展

2021-01-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歷史悠久的社會學研究分支,城市社會學已經走過了約一個半世紀的歷程。從19世紀晚期的研究者(如查爾斯·布斯、費迪南·滕尼斯、格奧爾格·齊美爾、馬克斯·韋伯)到20世紀初的芝加哥學派,城市社會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研究領域,即城市環境下的社會行為。由此,城市社會學進一步演化出城市空間分異、城市意象、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城市區域發展等更細的主題。那麼,這樣一門已經高度成熟的學科還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城鄉關係決定各自發展模式

應該說,城市社會學的發展始終與城市的發展互為表裡。城市研究者是他們所處時代的觀察者,他們的研究都是在探究城市環境變化對人們的影響,並試著解釋各種困擾城市的問題。布斯的倫敦貧民研究反映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積累下來的城市貧困問題;滕尼斯的社區思想是對城市化時代逝去的鄉村生活唱響的輓歌;而齊美爾充分展示了城市化對人類精神的影響;至於芝加哥學派在城市的水泥叢林裡展開的各種調查,則是美國城市在「進步時代」高速擴張的註腳。到了後工業時期,哈維關注資本在經營城市過程中的新循環形式,而卡斯特爾用他氣勢磅礴的「網絡時代三部曲」闡述了信息化城市、網絡城市等新興的城市化現象。同樣,追問城市社會學下一步的發展,肯定也得結合當下的城市狀況。

幾千年的城市演化始終有一個最基本的社會背景,就是城鄉關係。深層次來說,城市和農村的關係決定了它們各自的發展模式。早期城市的雛形是大型的村莊或者聚居地,自然也是部落酋長或者部落聯盟首領的駐地。當這些地點擴大為城市之後,管理者把城市作為統治據點是順理成章之事。可以說,從上古時期開始,城市就行使著「治理社會」的職能。這裡是在廣義上使用「治理」一詞,即無論是政治城市、商業城市還是軍事要塞城市,概莫能外,只不過各自採用的是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和軍事權力。而城市治理的對象當然就是城市周圍的農村,即採用各種手段從農村汲取食物和原材料等資源,農村也在此過程中獲得各種手工產品。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農業時代,城市和農村治理與被治理的關係決定了二者之間的對立關係。它們在各自的約束條件之下發展,城市依靠貢賦、商貿、文化和手工業來維持自己的地位,農村則靠土地、耕作和自然環境來維繫生存。但這種對立也是一種相互依存,因為城市還遠遠沒有達到絕對宰制社會的程度,至少還無法改變大多數人生活在鄉村的事實。

工業時代的來臨不只是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城鄉關係。經過鄉村城市化的早期工業化階段,城市最終成為工業化的領頭羊。工業化後期的城市具備了超強的生產能力,從農村大量吸取各種資源,從區域發展中心變成了增長極。城市化現象既是城市的擴張過程,也是農村脫胎換骨的轉變過程,農村從簡單的被治理對象轉化成城市的產業夥伴,城鄉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了共同發展。於是,我們看到了城鄉融合這種前所未有的現象,其基本表現就是城市和農村的差別不斷減少,甚至消失。

 城鄉融合促城鄉研究一體化

在城鄉融合的狀態下,農村村民即使還在農村生活,其生活硬體和軟體也在按照城市的標準發生改變。比如,城市市民常用的家用電器、數碼設備,甚至汽車這種大型高價用品也在農村得到普及;農村的新建住房在外觀、裝修和審美上也越來越接近城市住房,甚至完全一致;村鎮建設不斷強調統一規劃,隨之出現公共環衛、停車、街道管理等傳統農村較為薄弱甚至匱乏的公共服務;電子商務、網絡社交、網上娛樂等行為模式在農村普遍化,使村民能以快捷無縫的方式與外部世界融為一體。而這種客觀狀況至少給當前城市研究者提出了城市研究與農村研究的一體化主題。

傳統城市社會學所研究的城市是與農村明確區別開的,由此也產生了城市社會學與農村社會學的分野。在城鄉差別明顯的時代,由於城市和農村兩種聚落涇渭分明,各有自己獨特的社會現象和發展規律,這種區分是合理的。但在城鄉融合的時代(至少在已經出現城鄉融合的區域),在城鄉融合已成事實的情況下,城鄉差別的縮小甚至消失使城市研究與農村研究的合流成為必然趨勢。

例如,要研究城市中的流動人口,這些人口流出的家鄉農村的狀況是一個必須納入的變量;要研究農村的留守兒童,不考慮他們外出父母在城市裡的經濟狀況及工作方式,肯定也是不得要領的;要研究某個區域鄉村旅遊的開展現狀和前景,多半也不可能脫離周邊城市的交通條件和客源構成這些關鍵的影響因素;要研究城市的擴張和郊區化,融合周邊村鎮也是必須考慮的主題。

城鄉研究一體化要求擺脫在學術上把城市和農村刻意割裂開的思路,從城鄉融合、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角度出發,在研究城市問題時納入相關農村要素,研究農村問題時納入相關城市要素。形成一種「廣義」的城市研究範式,即城市研究不再局限於狹義的城區範圍,而是擴展到「城市影響」下的區域,以一種更為整體和全局的眼光來看待當下的城市。

探索城市社會學新發展方向

城鄉融合其實是城市化高度發展的結果,基本表現就是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城市化率甚至達到百分之八九十(比如2017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已在93%左右)。對於這些高度城市化的地區而言,城鄉融合把它們帶入了後城市化時代。但城鄉融合也是一個辯證演進的過程,在把城市文明引入農村,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例如,假如城市化率達到100%,社會將是什麼狀態?也就是說,城市化率到了100%這個終點之後,人類聚落是不是只會剩下城市一種形態?是不是意味著農村永遠消失?即使城市化率不可能達到100%,但在高城市化率的情況下,農村是會萎縮到需要人為幹預防止消亡的程度,還是會有自我發展的新機會新手段?

除了農村面臨的衰落前景,城市當中也有分化。在城鄉融合過程中,受益最多的是大中城市,小城鎮整體上處於劣勢(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比如,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表明,美國小城市的經濟抗壓能力明顯不如大城市,小城市在就業人口增長率、個人收入增長率、勞動參與率、經濟產出等指標上被大城市全面壓倒。隨之引發的思考就是:大城市贏家通吃的趨勢是否會一直持續下去,小城市如何尋求發展之路。

以上提及的現象,在世界各地已經有不同程度的表現,這給城市社會學打開了新的發展渠道。在城鄉融合時代,隨著城鄉差別的逐步淡化,即使農村仍然存留,但也許城鄉關係將不再居於城市研究的核心位置,大、中、小城市之間的關係與結構會成為城市研究的重心所在。不同規模城市間的人口流動將變得比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更為重要;大、中、小城市之間分工協作的意義會超過城鄉分工的意義;大、中、小城市之間對人口、資金、技術的競爭會成為今後很長時期內的普遍現象。「城市性」對社會成員的影響會達到新的高度和廣度,而在整個社會普遍城市化的情況下,「鄉土性」會以何種方式延續,也是無可迴避的問題。

總之,城鄉融合時代的來臨不只是城市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更是對全社會工作與生活方式的改造,對市民和村民空間意識的重構。這是人類聚落幾千年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的轉折,對此做出回應是城市社會學的新任務,也是學科轉型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葉涯劍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融合發展培育城鄉連續體
    城市和鄉村是城市化空間演化的兩端,城鄉關係演變直接影響城市化的走向。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統籌城鄉發展綱要,圍繞統籌城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就業和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等,已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路,統籌城鄉發展水平已進入全面融合階段。  對未來一個時期我省城鄉發展態勢,可從三個視角判斷。
  • 基於「滲流模型」的城鄉融合發展機理與路徑選擇
    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協調發展、融合發展,這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均衡配置以及有效應用,這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促使城鄉有機融合的關鍵所在。城市和鄉村,作為兩種經濟和社會形態都明顯存在差異的地理空間系統,其要素交換、相互融合是一個動態、複雜的過程,只有通過動態模型的演示探討,才能揭示城鄉要素交換的機理及效應。
  • 城鄉融合發展跑出「加速度」
    2019年7月,廣東賦予了南海為全省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探路的使命,省委深改委批覆同意南海區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而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正是實驗區建設的「牛鼻子」。2020年伊始,南海區向「村改」這一硬骨頭髮起攻堅戰,吹響了「起跑就是衝刺,開局就是決戰」的號角。
  • 精彩回顧丨「綠色城鄉融合發展」分論壇要點集錦
    【中國環保在線 會議新聞】「水生態文明與綠色城鄉融合發展國際會議」的「綠色城鄉融合發展」主題系列論壇:「城鄉融合發展與特色小鎮建設」、「海綿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和「景觀生態與健康城市理論前沿及實踐」分別於2018年10月27日、28日下午在西交利物浦大學舉行。
  • 從首位度到城鄉融合輻射作用如何發揮
    從城市群到城鄉融合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王開泳曾在年初解讀濟南萊蕪行政區劃調整時表示,長期以來,濟南都市圈在區域整合和協作上做得不夠,與省中、省南的聯繫和互動性不足,各自為政,同時濟南的首位度低,這些區域也就缺少中心城市輻射極帶動。
  • 裡水著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標杆鎮
    當前,裡水搶抓南海區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機遇,圍繞「點上出彩、線上成景、面上開花」的鄉村振興目標,聚焦「兩個連片」,著力打造南海區城鄉全面融合發展標杆鎮、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最美嶺南水鄉,為南海區城鄉全面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樣本。
  • 強化電網規劃建設 助推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產業轉型升級
    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對接武漢的橋頭堡、轉型發展的增長極、融合發展的試驗區、公園城市的先行區、幸福家園的示範區,確定了建設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
  • 科學社會學:聚焦科技與社會的互構
    在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科學社會學的發展,周程表示,必須始終立足於國際視野和本土實踐,一方面,可以在學術薪火傳承的過程中,指導青年學者夯實科學社會學理論基礎。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林聚任表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於科學和技術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技術在社會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社會學需要對科學技術新發展的社會意義進行解釋。
  • 城鄉融合看南海|從廣州到裡水,一邊是高樓一邊是廠房,裡水如何樹...
    廣東城鄉融合看南海,南海城鄉融合看裡水。裡水是2019年7月佛山市南海區獲批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後,首個啟動的城鄉全面融合發展標杆鎮。作為全區先行者,裡水提出以「環境共美、產業共融、家園共管、服務共享」四共理念為導向,深入推進南海區城鄉全面融合發展標杆鎮建設。
  • 中國首發社區發展報告 城鄉融合型社區成趨勢
    中國首發社區發展報告 城鄉融合型社區成趨勢 2014-06-04 14:50:03  據中國社區發展協會會長、中國民政部副部長姜力介紹,報告對2013年中國社區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概括,並首次通過數據分析研究,對城鄉社區基層組織成員結構、社區服務設施建設覆蓋率、社區網絡信息數量等進行全方位的歸納和梳理。  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關於社區建設與管理的政策法規密集出臺,「服務」成為城鄉社區建設與發展的第一主題詞。
  • 【行業利器】城鄉規劃中,GIS如何發揮最大優勢?
    用精細的過程管理模式提供優質的服務 用先進的地理信息技術推動社會的發展 GIS(地理信息系統)對於城市規劃是一項重要的技術。
  • 2020《社會學概論》形考任務答案
    2020《社會學概論》形考任務答案(1-3)形考任務一1、中國社會學的起始人A. 嚴復B. 陳千秋C. 康有為D. 梁啓超正確答案是:C. 康有為2、中國社會學者獨立進行的社會調查始於A. 費孝通的江村調查B.
  • 劉寧作品《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出版
    唐詩詠長安散發出的芬芳似乎千餘年來尚在西安這座古都裡瀰漫,近日由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寧撰寫的《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在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仍然充盈著濃鬱的漢唐芳香。該書作為陝西出版資金精品項目成果,共計33萬餘字,是劉寧耗時多年,以文本細讀、史料考證、田野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完成的一部百年西安城市史、文學地理學研究專著。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陳靜)2020年11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京召開。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
  •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2018年08月31日 07: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薛剛 字號 內容摘要:政治哲學是公共闡釋理論重要的實踐領域。
  • 區域一體化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南京開啟「雙主城」格局
    江心洲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南京真正開啟「雙主城」格局;鐵路南京北站樞紐配套工程開工,江北新區邁入「高鐵時代」指日可待;T1航站樓重裝亮相,祿口機場「雙樓合璧」;生活垃圾開啟強制分類,從城市到鄉村流行起「新時尚」;汙水處理設施覆蓋80%農村,其中行政村實現百分百覆蓋……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南京城鄉同頻共振,綜合交通樞紐地位不斷強化,城市功能品質持續提升,引領「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教材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也蘊涵著豐富的社會學思想,涉及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涵蓋社會學的各個領域,對中國的社會學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發展指明了現實途徑;深刻闡明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思想,為促進農村社會建設、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深刻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為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供了理論依據,等等。
  • 楊保軍: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今天,我們能在安吉召開2020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大會,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親身感受綠色城鄉建設成果,共商「數字經濟賦能綠色發展」路徑,機會難得,意義重大。  綠色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數字經濟則是助力和推動綠色發展模式、路徑更新升級的重要手段。
  • 成渝地區探討雙城經濟圈與城鄉高質量發展
    此外,大量政策軟環境的統一和協同也會推進這一地區資本流、信息流加快融合與流動。他提到,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將走向一條外循環引領下的內循環、雙循環聯動式的發展路徑。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既是外循環戰略的支點及其動力的承接者和擴散者,也在內循環的引領中起到首位的作用。
  • 全國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農村社會學試題
    全國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農村社會學試題課程代碼:00290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