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鄉村是城市化空間演化的兩端,城鄉關係演變直接影響城市化的走向。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統籌城鄉發展綱要,圍繞統籌城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就業和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等,已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路,統籌城鄉發展水平已進入全面融合階段。
對未來一個時期我省城鄉發展態勢,可從三個視角判斷。從發展階段看,201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65.8%,按照城市化S型曲線,如果延續年均增長0.8個百分點的速度,浙江至少還有6至7年的城市化中高速增長期。從增長潛力看,不同空間格局和資源稟賦的區域,達到城市化相對穩定狀態的水平值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地廣人稀的國家偏低,如美國、法國、德國城市化率均略超80%並相對穩定;而地少人多的國家或地區相對較高,如韓國和日本的城市化率都超過90%。浙江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對應城市化水平空間可能尚有20個百分點左右,未來還將有大量人口要素集聚在城市地域。從集聚效率看,全世界1/4的國家,超過一半的國民收入是由不及國家總面積5%的地區貢獻的,美國有一半人口居住在5個州;佔韓國面積0.6%的首爾集聚了約1/4人口。我省杭州、寧波中心城區(除蕭山、餘杭、建德、鄞州外)人口密度,僅為上海、天津和廣州中心城區的20%、7%、22%和33%、8%、13%。從都市區視角看,杭州和寧波都市區內的郊縣人口密度是中心城區的6.2%和3.3%,低於上海的13.57%、廣州的13.51%,更低於東京的36.6%、大阪的71.45%。我省的都市區、中心城市都還需要進一步提質發展。
另一方面,在資訊時代下,城鄉之間的資源配置方式、區域聯動模式、時空發展效率等正發生變化,傳統城鄉關係產生了新的內涵。比如,網絡化模糊了時空距離,城鄉聯繫的緊密度和互補性更強,就地城市化的發生概率提高,打破城鄉制度障礙更為緊迫。再如,虛擬化拓展了人的活動範圍,減弱了城市空間集聚的積極意義,鄉村在城市化中的重要性將更為突出。在創新驅動、開放合作背景下,如果政府、大學、醫療、產業等環節緊密協作,一些具備人文底蘊和優質服務的中小城市甚至特色鄉村,可能轉型成為新一輪城鄉發展的主角。
可見,浙江的城市化進程還遠未完成,未來一個時期區域人口、資金等要素的主流方向仍是城市,但集聚方式和區域將呈現多元化特點。鄉村不僅將繼續發揮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的保障作用,還將承擔生活回歸和創意研發等調適作用,城與鄉將進入一個更為複合、多向的融合發展階段。因此,優化城與鄉的差別化特色優勢、強化功能互補,是下一階段我省推進新型城市化的重點所在。對應,相關任務與舉措建議為:
空間組織上,全力建設都市區,構築我省城市化發展和城鄉協調的主平臺。都市區能夠較好地滿足城鄉空間綿延、要素配置多元的發展需求,有利於形成巨型的城鄉發展綜合體。當前,要加快培育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主平臺,帶動台州、嘉興等新興都市區發展,配套高效便捷的快速交通設施體系,培育形式多樣的「城鄉連續體」,促進周邊要素更大規模向該地區集聚,帶動我省城市化水平繼續提升。
要素配置上,率先破除中小城市的城鄉制度障礙,培育城鄉高度融合的新興單元。考慮我省大城市人口壓力相對較大、產業轉型需求緊迫等客觀因素,建議在城鄉聯繫緊密、地域文化融洽的中小城市,加快推進農村產權、金融等制度改革。通過城鄉一體的制度先發優勢,儘快完成既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形成相對和諧的城鄉人居環境,進而示範推廣,引導全省城鄉人口要素的合理分布。
人文培育上,著力保留和優化鄉村的天然風貌和人文特色,不斷增強鄉村發展軟實力。不僅要繼續提升農村設施服務水平,而且應高度重視城鄉生活方式、人文精神等「慢變量」建設,逐步提高農村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質。同時,主張與城市開發邊界劃定工作相結合,維護一定的農村發展空間,因地制宜地建立農村整治和社區建設方案,審慎按照模板化方式推進鄉村建設。適當保留具有地方特色和傳統風貌的村落,形成自然原生態的鄉野田園美景、鄉土人文氣息,增強農村的特色吸引力,為城鄉互融、互通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