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區域協調 探索出有中國特色的差異化發展之路

2021-01-09 財富頭條網

12月24日,第266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郭新雙以「發揮郵儲銀行特色優勢,支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主題,介紹了郵儲銀行支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與下一步計劃。

用心用力用情用技支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郭新雙介紹,自成立以來,郵儲銀行堅守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定位,用心、用力、用情、用技支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差異化發展之路。

一是用心謀事。郵儲銀行背靠中國郵政,依託郵政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優勢,加強組織領導,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創新服務模式,全力做好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截至9月末,涉農貸款餘額1.38萬億元,佔全行各項貸款餘額的四分之一,佔比在國有大行中保持前列。

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郵儲銀行深入基層、緊貼「三農」,積極探索金融扶貧有效支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徑,探索出了駐村第一書記合作模式、平臺合作模式、產業引領模式、能人帶動模式及信用村鎮模式等具有郵儲銀行特色的金融扶貧模式。其中,郵儲銀行在寧夏打造了「蔡川模式」,從2008年為14戶村民發放17萬元貸款開始,堅持十餘年,累計在蔡川村發放貸款1.37億元,幫助蔡川村發展養殖業,摘掉了貧困村帽子,入選了中國普惠金融助力脫貧攻堅典型案例,進入聯合國對發展中國家扶貧開發的課程。2008年,蔡川村的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在郵儲銀行的信貸支持下,經過12年發展,目前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約12000元。截至9月末,郵儲銀行金融精準扶貧貸款餘額近1000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過30%。

二是用力幹事。依託資金優勢,郵儲銀行以深耕戰略區域、聚焦重點領域、立足城鄉一體化發展為重點,積極助力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中小企業發展,服務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十三五」以來,累計發放公司貸款2.9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4.3萬億元、個人消費貸款3.2萬億元。

三是用情服務。郵儲銀行近4萬個營業網點遍及城鄉,4萬人的信貸員隊伍長期紮根在田間地頭,貼近農民,撲下身來深耕普惠金融。小額貸款業務開辦以來,累計發放近5萬億元,服務3000多萬人次、超1000萬客戶,筆均金額15萬元,放款總額、服務客戶數量位居行業前列,筆均金額在行業中處於較低水平,真正做到支農支小。截至9月末,郵儲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7902億元,佔全行各項貸款餘額的14%。

四是用技賦能。郵儲銀行通過科技賦能,為小微企業客戶信用精準畫像,小額「極速貸」、小企業「小微易貸」兩項線上化產品深受廣大客戶歡迎,客戶最快1分鐘就可以知道預授信額度。郵儲銀行依託5萬餘臺移動展業終端為客戶提供便利的服務,小額貸款全流程數位化已在全國推廣應用,客戶經理可攜帶行動裝置送貸上門,做到現場受理、審批、籤約、放款。截至9月末,本年小額貸款累計線上放款筆數佔比超過90%,線上化小微貸款產品餘額429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0%,資產質量保持優良。

五方面強化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

「展望『十四五』,郵儲銀行將繼續以客戶為中心,充分發揮特色優勢,通過機制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提升自身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強化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郭新雙說。

郭新雙介紹,郵儲銀行將從五方面進一步強化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具體來說,要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助推城鄉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強化發展綠色金融,推動城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持續發展零售金融,助力城鄉居民實現美好生活;著力發展公司金融,支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項目;突出發展數字金融,持續提升城鄉金融服務水平。

在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方面,郵儲銀行是普惠金融的倡導者和先行者,將繼續按照中央增強金融普惠性的要求,以網點為核心,推進「微商圈」「微客群」「微社區」建設,高度重視農村地區、低收入群體等的金融服務,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紮實推動城鄉居民共同富裕。

在強化發展綠色金融方面,郵儲銀行將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落實綠色發展要求,發展綠色金融,推動居民生活方式綠色化、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基礎設施智慧綠色化轉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服務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以金融力量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美麗中國。

在持續發展零售金融方面,郵儲銀行將繼續圍繞建設一流大型零售商業銀行目標,服務好廣大小微企業,助力為廣大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有效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城鄉消費市場不斷開拓,讓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

在著力發展公司金融方面,郵儲銀行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將圍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要求,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履行國有大行擔當,以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大信貸資金投放,全面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等重大戰略,切實增強對國家重大戰略的金融支持。

在突出發展數字金融方面,郵儲銀行高度重視數位化轉型工作,每年科技領域投入約佔營業收入的3%,今後將進一步發展金融科技,充分發揮數據的驅動作用,加快運營機制的敏捷重塑,聚焦業務模式的智慧再造,推動生態體系的協同共建,優化金融消費環境,以數位化方式為城鄉客戶提供更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

助力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11月23日,貴州宣布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郵儲銀行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對此,郭新雙表示,雖然貧困縣已全部宣布摘帽,但對於原來的深度貧困地區、新培育的扶貧產業、已脫貧人口和邊緣易致貧戶,還需要保持金融扶貧的穩定性,不但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防止脫貧後的返貧。

「郵儲銀行將一如既往地堅守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的定位,充分發揮網絡、資金、隊伍和專業優勢,積極布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要求,認真謀劃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助力廣大農村居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郭新雙說。

郵儲銀行將發揮網絡優勢,優化線下網點功能,加快線上渠道建設和線上業務發展,通過提升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不斷提高服務效率,改善客戶體驗,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村地區客戶的金融需求,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金融服務。

同時,郵儲銀行將發揮資金優勢,繼續加大對鄉村全面振興的金融支持,支持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改善,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金融扶貧政策不變、力度不減,繼續加強對脫貧摘帽地區和已脫貧人口的金融支持,防止返貧。

在發揮人員隊伍優勢方面,郵儲銀行將完善培訓和激勵機制,持續打造專心專注專業的為農服務隊伍,紮根鄉村,上山下鄉,把金融服務送到村、送進門,為廣大農村地區送去有溫度的金融服務。

此外,郵儲銀行還將繼續發揮長期服務鄉村形成的體制、機制、產品研發等專業優勢,因地制宜地為廣大農村地區客戶創新服務模式和產品,切實提升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針對性、有效性,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更加適宜的金融服務。

持續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

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郵儲銀行一直高度重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全力助推小微企業發展。

郭新雙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郵儲銀行加強頂層設計,圍繞小微金融服務「增量擴面,提質降本」出臺了八方面、20條具體措施,在績效考核、FTP補貼、獎勵費用、盡職免責等方面給予了政策的傾斜,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郵儲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7902億元,佔全行各項貸款的14%;服務客戶數量超過160萬戶,支持的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客戶佔比較高,單筆貸款金額低,小額貸款筆均金額僅15萬元。 與此同時,郵儲銀行給予小微企業真金白銀的服務優惠。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郵儲銀行發放的普惠小微貸款平均利率較去年全年下降了64個BP,為小微客戶讓利約40億元。此外,加強紓困緩釋支持,為中小微企業特別是普惠小微企業辦理延期還款,緩解小微企業壓力,疫情以來,郵儲銀行已經為普惠小微客戶辦理延期貸款超過了240億元。

在提升服務小微企業效率方面,郵儲銀行大力推廣「小微易貸」、小額「極速貸」等線上產品,客戶通過手機即可在線申貸,並積極引導客戶選擇「E捷貸」等線上支用方式,客戶「足不出戶」即可辦理貸款,大幅提高了服務的及時性和便利度。

「未來,郵儲銀行將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六穩』『六保』要求,持續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為客戶提供覆蓋更廣、價格更優、高效便捷的服務,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更好助力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郭新雙表示,郵儲銀行將從三方面進一步加強小微企業服務。

一是提供覆蓋更廣的綜合服務。依託遍布城鄉的近4萬個網點,郵儲銀行將充分發揮4萬名信貸員的隊伍優勢,進村入戶為小微企業提供身邊的服務。搭建「郵儲經營」線上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線上金融和「進銷存、人財物」等非金融管理服務,在提供「融資」服務外,提供「融商」支持。

二是提供價格更優的融資服務。郵儲銀行將加大5G、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科技手段應用,加快外部數據對接,搭建完善全流程智能風控體系,破除與小微企業的信息壁壘,減少對抵押擔保物的依賴,通過降低運營成本,為客戶提供更優惠的貸款定價,從而更多讓利小微企業,讓企業享受實實在在的優惠。

三是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郵儲銀行將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推動端到端客戶旅程優化,通過打造豐富多層的線上產品體系、推廣移動展業和線上支用等服務功能,為小微企業提供便捷、高效、全天候的金融服務。

相關焦點

  • 城鄉統籌,促進整體功能更加協調
    在推進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進程中,近年來,青海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富有青海特色、符合青海省情的城鄉統籌建設之路:農村社會事業得到明顯改善,統籌城鄉發展、城鄉關係調整取得進展,協調發展提檔升級,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城鄉區域格局已經形成。
  • 區域一體化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南京開啟「雙主城」格局
    推進交通一體化,公鐵航喜報頻傳區域協調發展,交通一體化先行。2020年,南京公鐵航建設喜報頻傳——7月29日,T1重裝歸來,祿口機場正式邁入「雙航站樓、雙跑道」時代。與此同時,江北大道等一批城市道路完成環境整治;百裡風光帶上,升級新堯新城等一批節點景觀;結合街巷特色,喵喵街、琵琶街等多條主題特色街區驚豔亮相……地上地下、平面立面、裡子面子,全方位的整治,讓人居環境煥然一新。改變不止發生在城市。城鄉統籌發展,讓農民也享受到了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去年11月1日,南京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開啟了垃圾減量、綠色發展的新階段。
  • 李兵弟:堅持城鄉差異化發展 應解決三農問題
    如何匯聚民間智慧和意願、依照可持續發展理念,科學、客觀、公正地樹立城市化典範以起到標杆作用?  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和國土資源部等提供學術指導,由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綜合開發研究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等提供學術支持的《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研究工程,承載著巨大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應運而生。
  •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應重視「三個關係」
    作者: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副院長 張學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創造性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 融合發展培育城鄉連續體
    城市和鄉村是城市化空間演化的兩端,城鄉關係演變直接影響城市化的走向。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統籌城鄉發展綱要,圍繞統籌城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就業和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等,已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路,統籌城鄉發展水平已進入全面融合階段。  對未來一個時期我省城鄉發展態勢,可從三個視角判斷。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走出城鄉融合振興之路三水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區級試點,要取得成效,並為全省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必須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一條具有三水特色的道路。本月初召開的三水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區委書記黃福洪指出,三水鄉村振興要在城鄉融合發展走出一條路子,體現三水特色。
  • 加快構建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至此,標誌著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從「東、中、西三大地帶」向「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振興、中部地區崛起」各有側重的「四大板塊」戰略的轉化。  要研究制定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下的區域政策,從而真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就必須深刻認識和理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內涵。
  • 【回眸2019 展望2020】區域協調發展書寫新答卷
    2019年,中國區域協調發展進程中不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從京津冀到長三角,從黃河到長江,從西部到中部,跨越東西南北,如果將這些考察線路連接起來,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黨中央對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精心謀劃、縝密布局,以及貫穿始終、熠熠生輝的新發展理念。
  • 探索新時代證券公司差異化高質量發展路徑
    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  當前,我國有131家證券公司,競爭非常激烈。據中國證券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018年底,前十大證券公司的淨利潤佔全行業70.72%,比上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小證券公司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對於中小證券公司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這為「十四五」時期我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以新理念、新內容、新措施、新機制,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60.6%,《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預測,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70%。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穩步提高,大規模、高強度的人口流動一定程度上仍將持續,城鄉統籌發展、城鎮化格局優化、城鎮體系建設將是未來區域協調發展關注的重點,城市群將成為促進宏觀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載體。  未來的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在理念上賦予新內涵。
  • 海綿城市:一條光明的中國特色城市發展之路
    國家(省)試點城市既為試點,可以說是國家主導的一種有關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試驗,而作為試驗和探索,走一些彎路在客觀上也是正常的,是應該被允許的。國家在總結這些成果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後,可以制定出更符合國情和先進理念的政策,有序地推動海綿城市建設。6.記者:除了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外,目前全國各地省市級試點工作也在陸續展開,您如何看待省市級試點工作進展?
  • 彭珮雲:探索中國特色人口控制之路
    在彭珮雲看來,當前中國人口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這就要求我們抱著對國家民族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的高度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著力研究和回答新時期我國人口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前瞻性、戰略性研究,不斷探索我國人口發展的客觀規律」。
  • 成渝地區探討雙城經濟圈與城鄉高質量發展
    第一、梳理總結了成渝地區規劃歷程,並提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發展規劃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促進雙循環的重要保障,構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打造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連接點,積極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也推動四川盆地各城市均衡發展。
  • 凝聚共識 形成合力 加快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
    二是有利於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範。早在浙江、上海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就開始謀劃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構想。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後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
    馮教授強調,國土空間規劃保護與發展要有區域觀,從區域協調發展和區域協同治理的角度考慮,在「五級三類」規劃體系基礎上,建議進一步打破行政單元,增加跨區域的規劃層級,構建「六級三類」的規劃體系,從而更好地與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京津冀協同等國家戰略結合落地;在區域觀視角下,馮教授指出,國土空間保護與發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不能割裂開來規劃,生態空間也有生活、生產價值
  • ...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共進,嶗山區走出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之路
    2018年國家批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來,嶗山區主動作為、先行先試,對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共進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嘗試,並取得積極成效,「產業綠」成為嶗山區地域新名片。株洲路片區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早在2016年,根據青島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嶗山區便確定按照青島的「深圳」、青島的「中關村」目標,探索推進在體制機制、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創客發展等方面創新,推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打造成為全市產業升級、騰籠換鳥的示範區,建設成為產城融合的國際創新走廊。
  • 唱和如一,宮商協調 在協調發展中拓展新空間
    這是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破解發展瓶頸的應對之策,也是著眼未來謀劃全局的戰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要發展理念之一。  破解二元結構:城鄉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經天緯地,中國變化翻天覆地。
  • 區域協調發展 池州貴池下活現代化首善之區建設「一盤棋」
    近些年來,池州市貴池區將區域協調發展列為統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舉措之一,著力提高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耦合性、均衡性,全力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大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貴池區域發展呈現出融合互動、協同共進的良好態勢。
  • 金昌—武威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的通知
    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與創新型區域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功能更加完善,循環經濟示範區和節水型社會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體制改革和開放合作深入推進,努力走出一條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城市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與和諧發展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 不是城鄉均質化
    城鄉一體化並非要消除一切城鄉差別,使城鄉完全變得均質和雷同,而是要在消除城鄉之間存在的各種歧視和不平等基礎上,保持和發展城鄉之間在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方面的協調互補性。 城鄉一體化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改善民生與擴大內需的必然選擇,對於實現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也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