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重大科學發現的歷程

2020-11-26 光明網

編者按近日,中國最大的外語出版機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的科學論文選集《〈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的第一部分,這套選集收錄了源自英國的世界著名科技期刊《自然》自1869年創刊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科學論文。選集由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擔任中方主編,《自然》雜誌前任主編約翰・馬多克斯爵士和《自然》雜誌現任主編菲利普・坎貝爾擔任英方主編,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擔任總顧問。在這套雙語的論文精選集中人們可以讀到對近現代科學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論文原文,了解未來科學的發展、變遷和走勢,更可以理解科學精神的真意。

《自然》簡介

《自然》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期刊之一,由英國天文學家約瑟夫・諾曼・洛克耶於1869年創立,其辦刊宗旨之一是將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的重大成果呈現給公眾。創刊近150年來已發表過10萬餘篇論文,涵蓋物理、化學、天文、地理和生物等基礎學科及眾多交叉學科。從狹義相對論的提出到量子理論的日趨成熟,從同位素的發現到納米管的誕生,從進化論之爭到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記錄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歷史足跡。

自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斷加深,隨著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手段與方法不斷豐富,技術創新、產業進步已成為推動生產力空前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使人類社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20世紀是科學革命的世紀。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創立與發展,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和對物質與能量統一性的認識,成為了20世紀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理論基石;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標誌著人類在揭示生命遺傳奧秘方面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奠定了生物技術的基礎,對現代農業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信息科學的發展為計算機科學、通信技術、智能製造提供了知識源泉,並為人類認知、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等提供了理論基礎;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理論,對地震學、礦床學、古生物地質學、古氣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新的宇宙演化觀念的建立為人們勾畫出了基本粒子和化學元素的產生、分子的形成和生命的出現,乃至整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圖景。

20世紀也是技術革命的世紀。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市場的強勁拉動,使人類在技術領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能源、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發生了全新變化。新能源技術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動力;新材料技術為人類生活和科技進步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材料基礎,推動了製造業的發展和工業的繁榮;信息技術使人類邁入了信息和網絡時代;航空航天技術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和視野;醫學與生物技術的進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歷史上,中國曾經創造出輝煌的科學技術,支撐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延續。在15世紀之前的數百年裡,中國的科技水平曾遙遙領先於歐洲。李約瑟博士曾經指出,從雪花的形狀到繪圖的藝術、血液循環、造紙、養蠶,包括更有名的指南針和火藥,都是首先由中國人發現或發明的。中國的「四大發明」影響了世界的發展進程,古代中國的天文記錄至今仍為天文學家在研究天體物理現象時所使用。中華文明同其他悠久的人類文明一樣,成為了近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源泉。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發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科學革命、18-19世紀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現代科學教育與知識的傳播,加快了西方現代化的進程,同時也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鴉片戰爭的失敗給古老的中華帝國敲響了警鐘。就在《自然》創刊前後,中國的一批精英分子看到了科學技術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一批批中國學子到西方高校及研究機構學習,其中一些人在科學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一大批留學生回國,同國內的知識分子一道,為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很短的時間裡,獨立自主地研製出「兩彈一星」;在陸相生油理論指導下,發現了大慶油田;成功合成了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化學方法人工合成的蛋白質;雜交水稻研發及其品種的普及,顯著提高了水稻產量,造福了全世界幾億人。中國人在材料科學、航天、生命科學等許多領域,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這些都展現了中國在現代科技領域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當前,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科研產出日益增加,中國的許多重要成果已經發表在像《自然》這樣的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上,擴大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影響,推動了中國科學家和國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科技力量。

可以預見,在未來,中國將在科學和技術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伴隨著現代科學產生的科技期刊,忠實地記錄了科學發展的軌跡,在傳播和促進現代科學的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科技期刊及時地報導學術進展,交流科學思想和方法,探討未來發展方向,以帶動學術爭鳴與繁榮,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中國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應更加重視科技期刊的發展,學習包括《自然》在內的世界先進科技期刊的辦刊理念和方法,提高期刊的數位化水平,使中國的一些科技期刊早日具備世界影響力,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創建高水平的平臺。

20世紀的生物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和物理學等領域的許多重大發現,都被記錄在《自然》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和自然出版集團攜手合作,從《自然》創刊近一百五十年來發表過的十萬餘篇論文中擷取精華,並譯成中文,以雙語的形式呈現,纂為《〈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叢書。我認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並相信本套叢書的出版將跨越不同的文化,促進國際間的科技交流,向廣大中國讀者提供高水平的科學技術知識文獻,為提升我國科學技術研發水平發揮積極的作用。我贊成並積極支持此項工作。

叢書將帶領我們回顧近一百五十年來科學的發展歷程,從中探索科學發展的規律,尋求思想和智慧的啟迪,感受科學家們百折不撓的鑽研精神。閱讀這套叢書,讀者可以重溫科學史上一些科學巨匠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歷程,拓寬視野,拓展思路,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學道德。我相信,這套叢書一定能成為社會各界的良師益友,增強他們對科學的了解與熱情,加深他們對科學的尊重與信心。

(此文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長,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重溫中國航天追夢歷程
    雲展覽分為「太空奏響東方紅」「五十年砥礪前行」「精神的力量」「航天強國立新功」四個單元,回顧「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歷程,充分展現「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年來,中國空間事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動闡述在重大工程實踐中不斷傳承發展的航天精神。
  • 簡論重大科學發現誕生的時機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63364.html 縱觀科學史,幾乎每一項重大科學發現誕生的時機需要:(1)當時已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資料儲備;(2)基於此,某位(或某幾位)名不見經傳的智者橫空出世。
  • 「北疆科學考察歷程展」開展 再現百年前中國北方科研過程
    「北疆科學考察歷程展」開展。 宋天寧 攝「北疆科學考察歷程展」開展。宋天寧 攝中新網哈爾濱9月8日電 (宋天寧 記者 劉錫菊)8日,由黑龍江省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北疆科學考察歷程展」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開幕,通過展出120餘張精美圖片,60餘件實物展品向觀眾展現了百年前博物學家桑志華在我國北方科考研究過程。
  • 張超凡:31歲博士後的重大科學發現
    提起張超凡,大家都會羨慕他的求學歷程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報告,在《科學》期刊發表,這是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0多年後,人類首次實現「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如今,張超凡和研究小組在0.6納米單層薄膜上發現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是該領域又一次重要的科學發現。「我現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於軍事領域。」
  • 175個年度關鍵詞,丈量世界科學歷程
    魯弗斯·波特 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到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從萊特兄弟的飛機改變人類的交通方式,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顛覆科學體系;從雙螺旋結構破解生命密碼,到引力波打開探索宇宙的全新窗口,無數改變了世界面貌的科學發現與科技成果
  • 請跟蹤當今科學最前沿最重大發現
    請跟蹤當今科學最前沿最重大發現:當今科學最前沿最重大發現應該=《宇宙物理體系》。《宇宙物理體系》是一套全新的物理學體系。它全文11萬字。它邏輯完全自洽。它對整個宇宙大自然萬象運行機理作出統一解釋,邏輯無紕漏。它對整個物理學基礎概念定義作了一次全面檢查維修及重建,讓基礎概念定義準確,清晰,生根,簡潔。《宇宙物理體系》的正確性可接受任何公開辯論,確保邏輯屹立不倒。
  • 《科學美國人》3位作者獲得諾獎,讓我們一起重溫他們寫就的經典
    作為《科學美國人》中文版,我們十分榮幸地宣布,迄今已有155位諾貝爾獎得主為《科學美國人》撰寫了249篇文章。讓梶田隆章獲獎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工作完成於1998年,讓阿瑟·B·麥克唐納獲獎的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的工作完成於2002年,兩位科學家均在成果發表的次年,就為《科學美國人》撰文,介紹自己的重大發現。
  • 2012年度十個重大科學發現:神秘的上帝粒子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2年有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從長期尋找的亞原子粒子,至美國宇航局「好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以下是美國《連線》雜誌評選的2012年度十項重大科學發現:
  • 受自然的啟示做出的重大科學發現︱科學史
    日本著名的化學家福井謙一說:「大自然深不可測,在科學的自然認識中,對科學創新最有影響的,就是直接地、如實地認識自然。整天和複雜而單純的大自然打交道的科學工作者,若不靠這種認識方法,就不可能創造出推進科學前進的理論和新的科學法則。」
  • 2019年,實驗室裡那些重大的生命科學發現!
    回顧科學2019年 2019年的實驗室都發生了哪些事? 2019年的生命科學研究或是從前所未有的角度思考地球生物,或是從微小處入手,卻改變了傳統理論,或是從需救急,開發出民生最需要的科研成果。還有讓這個世界辨偽存真的紛紛擾擾科研事件,這些組成了2019年生命科學事件全景圖像。
  • 張宇: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
    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對於當前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同志有一個經典的概括,這就是人們熟知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 哪些重大科學發現,來自生活的啟示 ︱ 科學史
    他說:「完整化了的常識就是科學。」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道理,積累起來的生活經驗是科學認識的重要源泉。在科學史上,一些重大的科學發現得益於在生活中得到的啟示。Glaser,1926—2013)在1952年發明的,他由於該項重大的發明榮獲了196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蝙蝠等野生動物攜帶冠狀病毒的本底情況以及野生動物如何突破生態和生理屏障發生跨種傳播和感染,在科學層面都尚不清晰。該問題對於揭示冠狀病毒跨物種的傳播機制和預防未來冠狀病毒導致的流行病具有重要意義。●問題2:引力波將如何揭示宇宙奧秘?
  • 重溫經典:肖廣嶺導讀《自然辯證法》
    重溫經典:肖廣嶺導讀《自然辯證法》 機關黨建
  • 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連結前沿科學問題●問題1:冠狀病毒跨種傳播的生態學機制是什麼?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病毒學家曾多次警示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是大概率事件。蝙蝠等野生動物攜帶冠狀病毒的本底情況以及野生動物如何突破生態和生理屏障發生跨種傳播和感染,在科學層面都尚不清晰。該問題對於揭示冠狀病毒跨物種的傳播機制和預防未來冠狀病毒導致的流行病具有重要意義。●問題2:引力波將如何揭示宇宙奧秘?
  • 重溫童年神劇《西遊記》,卻發現儒雅的唐僧是個雙標渣男?
    最近我在B站與各位小夥伴重溫這部《西遊記》的時候,通過劇中一些人物的臺詞和大夥發的彈幕,越發覺得這好像和我小時候看的有點偏差。孫悟空倒還是那個武藝高強的大師兄,雖然現實中六老師兩開花不過不影響悟空在我心中的形象。沙僧也還是那個打小報告的人:「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啦!」
  • 《科學》凌晨發文:重大考古重大發現!古人類DNA證實,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今天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遺址所保存的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人類活動遺存中,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約10萬年至6萬年前,甚至有可能到4.5萬年間,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為何黑洞理論形成無國人身影,而今重大發現,揚眉吐氣
    在這二、三百年的黑洞探索歷程中竟沒有一個中國人的身影。作為中國人確實為之感到惋惜。1780年,米歇爾提出「暗星」理論,那時中國正值清朝乾隆年間。國人幸福地生活在康乾盛世下的天朝上國裡。數十年後,1793年,英國的使團經過艱苦航行,歷時9個月的海上顛簸終於抵達中國,停靠在天津碼頭。乾隆大帝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們。
  • 被忽略的七個重大科學發現
    今年,科學家發現,即便地球毀滅,它們也能繼續存活。伽瑪射線暴、小行星撞擊……幾乎所有類型的滅頂之災都消滅不了它。4.火星會下雪今年8月,科學家發現,火星晚上會有嚴重的暴雪現象——天上會砸下許多乾冰小顆粒。5.百年老藥竟對自閉症有奇效這種藥物通常用於治療昏睡症。
  • 傳染病背後的科學與科學家——戰勝恐懼的力量從哪裡來?
    因為造成瘟疫的「元兇」就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細菌和病毒;因為只有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才有能力去發現、徵服「瘟疫」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可是我們還沒有完全徵服這種災難,甚或對徵服當今面臨的災難還有太多的未知;所以我們有必要從徵服「瘟疫」的歷史長河中,去發現或重溫那些為之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及重大的科學事件,從而增加我們的科學知識,提高我們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