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實驗室裡那些重大的生命科學發現!

2020-11-25 騰訊網

閱讀時間:本文約需11分鐘。

回顧科學2019年

2019年的實驗室都發生了哪些事?

2019年的生命科學研究或是從前所未有的角度思考地球生物,或是從微小處入手,卻改變了傳統理論,或是從需救急,開發出民生最需要的科研成果。還有讓這個世界辨偽存真的紛紛擾擾科研事件,這些組成了2019年生命科學事件全景圖像。今天森拉普爾就帶你一起回顧下2019年生命科學的重大事件。

2019年生命科學的重大事件

1、開闢全新研究方向:首次發現糖也可以與RNA分子結合

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被稱為聚糖的複合糖可能可以與某些RNA分子結合。這一發現可能會大大改變目前對RNA功能的看法,也將改變生物化學研究的軌跡。

2、第一次發現神經活動對人類壽命的影響

哈佛醫學院Blavatnik研究所的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很早之前被證實與痴呆症和癲癇有關的大腦神經活動,在人類衰老和壽命中也發揮著作用。這一重要發現公布在10月16日的Nature雜誌上,這項研究基於人腦,小鼠和線蟲,表明大腦過度活動與較短的壽命有關,而抑制這種過度活動可延長壽命。

3、CRISPR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後,中國頒布新管理條例

繼去年CRISPR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發生後,醫學新技術研究中的安全和倫理問題引發了社會關注,為此相關部門制定了更嚴格的指導方針,這將為未來中國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提供更好的保障。

4、科學家首次將絕對異養型生物改造成完全自養型生物

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自然界裡不存在的大腸桿菌,讓它們學會了「吃」二氧化碳。這首次改變了一種細菌的生長模式,讓我們腸道裡的細菌學會了植物才有的技能。

5、DNA顯微技術:開闢一種將基因型與表型聯繫起來的新方法

顯微鏡再次被顛覆了。這是一種全新的顯微鏡類別,而且這不僅僅是一種新技術,還開創了新的領域,帶來了之前我們從而想到過的事情。

6、在皮膚中發現新的疼痛器官

這一發現改變了我們對身體感覺的細胞機制的理解,增加對慢性疼痛的理解。

7、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新藥GV-791引發爭議

今年11月,國產阿爾茨海默病原創新藥:甘露特鈉膠囊(GV-971)獲批上市,商品名為「九期一」。但隨機引發了一些科學家的質疑,其中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該藥物的基礎論文,指出「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

8、大腦真的可以返老返童?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僵硬度的增加會導致腦幹細胞功能障礙。但劍橋大學發現,通過控制表面蛋白,老化的腦幹細胞可逆轉回年輕狀態。

9、多項研究證實染色體外DNA(EcDNA)對癌症的影響

人類癌細胞的這種獨特形狀與正常的人類DNA非常不同。它確實為扭曲的癌症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的三維組織帶來了新的曙光。

10、死亡數小時後,科學家讓死亡豬腦恢復某些功能

耶魯大學科學家在豬死亡4小時後,恢復了其大腦中循環系統和細胞活性,之前長期以來科學家都認為死亡後某些腦功能會停止作用,而且這是不可逆轉的,這項新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11、新型CRISPR基因組編輯系統

Prime Editing帶來無可匹敵的精確性David R. Liu帶來的這項全新精準基因編輯工具令人驚嘆,我們還沒有發現別的基因編輯技術能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提供這樣高水平的多功能性和精確度,而副產物又如此之少。

12、合成生物學壯舉

讓DNA鹼基從4個變成8個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使用的是基於四個核苷酸的遺傳密碼。現在,科學家創造了八個。這一擴增的遺傳密碼系統可能為支持生命的更大、更複雜的分子結構提供新的線索。

13、更多功能!明星抗癌療法CAR-T還可以治療心臟病和愛滋病

兩項研究驚訝的發現明星抗癌療法CAR-T不僅可以幫助高血壓性心臟病小鼠恢復心臟功能,而且還能減少愛滋病患者體內病毒儲庫。

14、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氧氣的重要作用

10月,美國癌症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臨床醫學家Sir Peter J.Ratcliffe和美國臨床醫學家Gregg L.Semenza因為發現了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的機制,榮獲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5、在多能幹細胞之上還有一級細胞這項研究開闢了一套全新的標準,以及一種觀察細胞系統的新方式。

16、針對中國科學家的不公平行為,華裔學者聯名抗議

在3月Science雜誌上,十八位華裔科學家發表了以「Racial profiling harms science」為題的通訊文章,指出美國NIH和聯邦調查局最近的一些提案會導致針對中國科學家的不公平行為。之後Nature也發表了麻省理工華裔學者的抗議,認為美科技界種族歧視正在加劇。

17、有史以來最大的噬菌體這些「巨噬菌體」的基因組比普通噬菌體大10倍,比人類先前發現的任何噬菌體大兩倍,它們只存在於食用非西方、高纖維、低脂肪飲食人的腸道中。

18、今年的腸道細菌研究新花樣:讓A型血變成O型血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人體糞便,在腸道細菌中找到一組酶,只需極低的濃度,就可以把A型血變成更通用的O型血。

19、解答生命起源之謎:不用胺基酸也能合成多肽先

有雞還是先有蛋?今年一組科學家們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證明肽在原始地球上相對溫和的條件下,在不使用胺基酸的情況下,在水中形成。

20、俄羅斯分子生物學家宣布重複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實驗

6月10日,俄羅斯分子生物學家Denis Rebrikov表示計劃開展基因編輯嬰兒實驗,並公開了他將跨越「紅線」的研究計劃。是什麼原因讓他在違背國際科學共識(即在國際倫理框架就環境和安全措施達成一致之前禁止此類實驗)而一意孤行?

21、糖尿病可以自愈?

糖尿病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今年一組挪威的科學家意外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在這種策略下,身體可以藉助某些初創者重新開啟胰島素生產。

22、又一進階版CRISPR:「分子膠水」

不用引入DNA斷裂,依賴細胞來修復斷裂,INTEGRATE可以直接在基因組的精確位置上插入用戶定義的DNA序列,這是分子生物學家幾十年來一直尋求的能力。

23、歷史上首位HIV為陽性的活體腎捐贈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今年3月完成了HIV感染者到HIV感染者的活體腎移植手術。這是全球第一個允許HIV感染者捐贈腎臟的案例,意義重大。

24、第三種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是兩種不同的繁殖類型。今年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形式:雄性可用於雌性繁殖,但沒有發生遺傳混合。

25、更精準便宜,不依賴於亞硫酸氫鹽測序的新一代DNA甲基化測序方法

目前,亞硫酸氫鹽測序是DNA甲基化檢測的金標準。今年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們報導了一種新的DNA甲基化測序方法:TAPS,這是一種破壞性更小、效率更高的單鹼基解析度DNA甲基化測序方法。

26、蛋白質新功能:電導體傳統上,單蛋白質分子被廣泛認為是電絕緣體。今年的一項發現推翻了這一觀點,指出蛋白質是強的電導體。

27、不打針不吃藥,無創治療阿爾茲海默症蔡立慧教授今年在Cell上證明讓類似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小鼠模型聽聲音、照光,這種組合療法可以改善認知和記憶障礙。同時,今年還有幾項成果也劍指阿爾茲海默症,獲得了不錯的療效。

28、世界首例人-猴混合胚胎化測序方法

一份西班牙報紙ElPaís於7月31日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創造出了人-猴混合胚胎,而且「為了避免法律問題」,ElPaís稱這項研究在中國完成。

這項研究由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與西班牙穆爾西亞天主教大學(UCAM)的科學家合作完成,領銜研究的是幹細胞領域知名的科學家Juan Carlos Izpisúa Belmonte教授,他的實驗室開發了一種新型技術,能將一類成熟細胞變為另一類成熟細胞(比如把皮膚細胞變成血細胞),從一定程度上精簡了幹細胞領域的實驗流程。

29、第一個能產生葉綠素,但不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這種奇特的生物被稱為「corallicolid」,存在於全世界70%的珊瑚中,這將為保護珊瑚礁提供新的幫助。

30、新人種「呂宋人」 改寫人類單線進化史

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此前未知的新人族物種:「呂宋人」(Homo luzonensis)。這一發現進一步驗證了人類進化史並不是原先以為的單線發展過程。

SLP建造專業實驗室

森拉普爾專業建設科學、環保、專業的實驗室。服務範圍包括規劃設計、裝修施工、氣路系統、排水系統、通風系統、家具設備等一系列實驗室建設服務,專業的一站式實驗室建設服務值得您的信賴!

相關焦點

  • 2020 年重大科學突破:太空旅行和實驗室人造肉
    北京時間 12 月 24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挑選出 2020 年全球重大科學突破,其中包括:AI 人工智慧技術、食物領域、太空技術,以及最新新冠病毒響應,展示了科學力量如何改變全球後疫情時代。1、太空旅行
  • 2020年重大科學突破:太空旅行和實驗室人造肉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挑選出2020年全球重大科學突破,其中包括:AI人工智慧技術、食物領域、太空技術,以及最新新冠病毒響應,展示了科學力量如何改變全球後疫情時代。1、太空旅行
  • 2019年,十大科學發現
    這則來自太陽系遠端的新聞,為科學成就碩果纍纍的2019年拉開了序幕。轉眼間,我們已然來到年末,又到了總結過往的時節。現在,就請隨我們一起回顧在今年發生的那些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除了各個領域挑選出來的這些重大發現之外,今年我們也共同見證了許多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踏足月球的背面;第一次合成了一種含有8種不同鹼基的DNA;第一次創造出了一個由18個碳原子構成的穩定碳環;第一次捕捉到量子糾纏的視覺證據
  • 回望2019:那些關於黑洞的7大科學發現
    首張黑洞照片一經公布,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學家的反響,也堪稱人類天文史上重大發現之一。黑洞可能是所有星體的賜予者雖然黑洞附近的物質都會被吞噬掉,但根據2019年5月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們發現黑洞在不斷吞噬靠近它附近的物質時,也在無時無刻向外輻射著熾熱的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本身帶著較高的溫度,從某種角度來看能避免一些剛誕生星體快速的冷卻,最後將成為像地球孕育生命般的萬物賜予者。
  • 2019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和數學突破獎得主公布
    2200萬美元用於獎勵治療致命嬰兒疾病的藥物、超解析度成像、新型電子材料的發現和其它重要成就 2019生命科學突破獎得主為弗蘭克-貝內特、阿德裡安-克雷納、安吉麗卡-阿蒙、莊小威和陳志堅 2019基礎物理突破獎得主為查爾斯-凱恩與尤金-梅萊 2019
  • 2019年十大科學發現:新發現的這類古菌,讓整個生命科學大廈開始動搖
    2019年12月20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公布了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詳情點擊:《科學》2019十大科學突破 其中一項是關於一類新發現的古菌——阿斯加德古菌,這類古菌的發現,
  • 顯微鏡下RELX悅刻: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公布10年科學計劃
    有細胞,有小白鼠,探秘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按照標準作業程序提供健康聲明,換上專用防護服,走過風淋室除塵,記者進入了RELX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的核心:SPF( Specific Pathogen Free,無特定病原體) 級動物實驗房。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主辦單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教授主持發布會,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康樂院士,入選項目負責人饒子和院士、匡廷雲院士、隋森芳院士、喬傑院士等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等30多家媒體的記者出席新聞發布會。
  • 李彥宏:資助生命科學大獎 希望鼓勵更多孩子走上科學道路
    2020年12月30日,第五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線上落幕。88歲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因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了本屆的「生命科學獎」。 APL(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
  • 2019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黃俊教授實驗室招聘1人公告
    招聘啟事 本單位擬公開招聘員工1名,派遣至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Life Sciences Institute,LSI)黃俊教授實驗室,招聘將堅持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凡符合招聘崗位要求且有意向者,請將帶照片的個人簡歷(包括學習、工作和研究經歷)以及其它證明本人能力、水平的相關資料發至jhuang@zju.edu.cn,並註明「姓名+應聘技術員」,經考核後擇優錄取
  • 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發布2019年多項研究新成果
    中新社青島1月12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12日在青島結束2019學術年會。會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集中展示了「透明海洋」 「海底發現」 「藍色開發」等重大任務推進情況及2019年新取得的眾多科研碩果。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稱,2019年,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 從生命的「隱秘角落」出發——重點實驗室巡禮
    2017年,劉默芳研究組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合作,篩查了413例臨床無精、弱精症患者,發現有3例病人存在Piwi基因的雜合性突變。運用小鼠動物模型,他們在國際上首次證明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這項工作發表於《細胞》雜誌,還入選了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 RELX悅刻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1+4"科學路徑探索未知
    9月17日,在深圳舉辦的"向科學進軍"媒體開放日上,RELX悅刻宣布已於近期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該實驗室將系統性研究電子霧化氣溶膠在人體細胞、動物層面的減害程度,並開展臨床前安全評估。記者在位於深圳國際生物谷的RELX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看到,這裡正開展悅刻產品對小動物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毒理及組織影響的研究項目,以此進一步完善氣溶膠成分的安全性評估。
  • 重溫重大科學發現的歷程
    《自然》簡介 《自然》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期刊之一,由英國天文學家約瑟夫・諾曼・洛克耶於1869年創立,其辦刊宗旨之一是將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的重大成果呈現給公眾。創刊近150年來已發表過10萬餘篇論文,涵蓋物理、化學、天文、地理和生物等基礎學科及眾多交叉學科。
  • 簡論重大科學發現誕生的時機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63364.html 縱觀科學史,幾乎每一項重大科學發現誕生的時機需要:(1)當時已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資料儲備;(2)基於此,某位(或某幾位)名不見經傳的智者橫空出世。
  • 德國馬普學會2019年重大科學發現亮點匯總
    為了向公眾及其資助者介紹馬普研究所開展的科學研究狀況,馬普學會每年以年鑑的形式發布科學研究亮點報告,展示其最重要的科學進展。2019年12月,馬普學會官網發布了本年度具有重大社會意義或引起媒體巨大反響的研究亮點,以饗讀者。本報告就其主要內容進行摘編。
  • RELX悅刻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1+4」科學路徑探索未知
    9月17日,在深圳舉辦的&34;媒體開放日上,RELX悅刻宣布已於近期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該實驗室將系統性研究電子霧化氣溶膠在人體細胞、動物層面的減害程度,並開展臨床前安全評估。記者在位於深圳國際生物谷的RELX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看到,這裡正開展悅刻產品對小動物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毒理及組織影響的研究項目,以此進一步完善氣溶膠成分的安全性評估。
  • RELX悅刻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公布10年科學計劃 | 鈦快訊
    RELX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鈦媒體快訊 | 9月17日消息:今日,在深圳舉辦的「向科學進軍」媒體開放日上,RELX悅刻宣布已於近期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據悉,RELX悅刻生命科學實驗室位於深圳國際生物谷,該實驗室將系統性研究電子霧化氣溶膠在人體細胞、動物層面的減害程度,並開展臨床前安全評估。
  • 2020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獎揭曉
    」,獲獎者將於11月3日(周日)參加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現場電視直播的頒獎典禮 舊金山2019年9月6日 /美通社/ -- 2019年9月5日,科學突破獎基金會(Breakthrough Prize Foundation)及創始捐贈人 -- 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
  • 《2019年NOAA科學報告》發布,總結年度重大研究成果
    2月底,最新發布的《2019年美國NOAA科學報告》強調了其在發現以前從未見過的深海珊瑚棲息地、將機器學習應用於惡劣天氣預警和魚類調查、升級美國的全球天氣預報模型等一系列最新科研成果。這份報告強調了NOAA在海洋、天氣、五大湖和大氣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及在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支持國家經濟和加強國家安全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