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黑洞理論形成無國人身影,而今重大發現,揚眉吐氣

2021-01-08 幽幽龍仔

我們的太陽已是年過半百的中年人了。理論推測,太陽已持續燃燒了五十億年,而它的壽命約為一百億年。在這百億年中,是太陽的主序階段。這個階段太陽十分穩定。氫元素源源不斷地聚變為氦、鋰、鈹等其它元素,直到最穩定的鐵元素生成。核聚變的巨大能量產生了向外的推力剛好可以抵禦萬有引力造成的收縮力。

再過40多億年,太陽的氫元素都消耗完了。它會急速膨脹,成為一顆非常大的紅巨星,其邊緣甚至可達火星軌道。經過數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太陽會突然坍縮成為一顆白矮星。這時的太陽只剩一絲遊魂了。又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太陽最終會成為一顆冰冷、「死透」了的黑矮星。

如果一顆恆星內核的質量在太陽的1.4倍到3.2倍之間,在它生命的盡頭,星核遭受到迅猛的引力坍縮,會釋放引力勢能,這便形成了巨大的爆炸——超新星爆發。爆炸後,星核會形成新的緻密天體——中子星。

要是恆星內核的質量大於太陽的3.2倍,那麼它的中子簡併力無法抵禦萬有引力帶來的收縮,它還會繼續坍縮。當越過史瓦西半徑時,就會成為黑洞。

這就是現代的黑洞形成的理論。為了得出這些結論。在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一位位傑出的科學家刻苦鑽研,為之奉獻了一生。

他們比較著名的有:米歇爾、卡爾·史瓦西、錢德拉塞卡、巴德、約翰·惠勒、愛因斯坦、霍金……

(卡爾·史瓦西)

(愛因斯坦)

(霍金)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些科學家無一例外都是外國人。在這二、三百年的黑洞探索歷程中竟沒有一個中國人的身影。作為中國人確實為之感到惋惜。

1780年,米歇爾提出「暗星」理論,那時中國正值清朝乾隆年間。國人幸福地生活在康乾盛世下的天朝上國裡。

數十年後,1793年,英國的使團經過艱苦航行,歷時9個月的海上顛簸終於抵達中國,停靠在天津碼頭。乾隆大帝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們。

英國的使臣迫不及待地向乾隆展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產品:地球儀、望遠鏡、帕克透鏡、氣壓計,還有攻擊型的科技產品——連發火槍與英國大炮。可是乾隆認為這些都是「奇技淫巧」,只是不入流的小把戲而已。他並未看上眼,對英國使團的態度也漸漸冷淡了。

乾隆這一次的「拒絕」,使當時中國失去了和世界交流先進科學技術的絕佳機會。

你拒絕了世界,世界也不會接納你。大清仍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四書五經、儒家經典。連現代科學為何物都不知道。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大清的統治者才如夢初醒,迷茫地問道:「那些不入流的小把戲為何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接下來的一百多年,中華兒女承受了太多的屈辱、苦難。在那個連溫飽都尚且難保證的戰亂年代,更不可能有誰來研究科學,探索宇宙了。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從此站立了起來,屹立於世界之中。國家開始大力投入科教事業的發展。「兩彈一星」的成功,無疑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的輝煌偉業。我國的科技水平也在逐步與世界縮小差距。近幾年,我們在天體物理、宇宙探索方面,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9年11月28日,著名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重大發現。他們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發現了70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這一發現遠超黑洞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如果這一發現最後得到證實,它將顛覆人類對黑洞的認識,有望使人類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黑洞理論。

好一個揚眉吐氣的重大發現!這一次將是我們中國人對世界黑洞研究做出的巨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北大學者發現宇宙中迄今最亮類星體 挑戰黑洞形成理論
    原標題:北大學者發現宇宙中迄今最亮類星體 挑戰黑洞形成理論   北大學者發現宇宙中迄今最亮類星體   挑戰現有黑洞形成和演化理論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3日電 (記者劉霞 徐玢)在北京大學3日上午舉行的通報會上,物理學院天文學系教授吳學兵稱,他所領導的團隊在距離地球128億光年的類星體中,發現了質量為120億個太陽的黑洞,該黑洞在宇宙大爆炸9億年後形成,最新研究向現有的黑洞形成和演化理論提出了挑戰。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26日出版的《自然》上。
  • 黑洞形成過程的發現與證實
    在航行途中,他擺弄表達恆星穩定性的公式來解悶,幾行推導之後,他得出了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的天文學家對恆星的運行只有粗淺的了解。他們理解了恆星是在宇宙的平衡條件限制下燃燒的火球。恆星的氣體想要散發到周邊的真空空間中,但重力將它們吸引在一起。類似太陽的恆星中保持著這樣的平衡,但這需要恆星氣體的燃燒,即我們現在所講的核聚變反應的持續進行。
  • 什麼是恆星級黑洞?中國科學家的這次新發現,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科學家介紹說,在宇宙中,恆星級黑洞分布非常廣泛,包括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中,恆星級黑洞的數量至少在上億個。為何會這麼多呢?因為恆星是宇宙中最普通的居民之一,拿銀河系來說,恆星的數量至少在1000億顆~4000億顆左右,恆星的壽命一般都在百億年,所以,新舊交疊,每天都有大量的恆星死去,其中大質量的恆星,就會變成恆星級黑洞。
  • 天文學家發現巨型磁星 對黑洞理論形成挑戰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一些天文學家8月18日稱,一顆擁有超強磁場的中子星的發現對恆星演化和黑洞理論形成挑戰。這顆磁星位於距地球1.6萬光年的天壇星座裡的Westerlund 1星團。該星團是1961年瑞典天文學家發現的,它是銀河系裡擁有質量超級龐大恆星最多的星團之一,達數百顆,有些恆星的亮度幾乎是太陽的100萬倍,有些的直徑是太陽的2000多倍。對於宇宙的年齡而言,這個星團非常年輕,大概只有350萬到500萬年。Westerlund 1星團裡有一些銀河系裡為數不多的磁星,這些磁星是由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特殊的中子星,其磁場比地球的磁場強百萬甚至是10億倍。
  • 宇宙發現「超大」黑洞 專家:現有理論無法解釋
    科學家稱,如此巨大的黑洞的形成無法用現有黑洞理論解釋。【環球綜合報導】據英國路透社2月26日報導,25日,科學家稱在一座發光類星體裡發現了一片質量為太陽120億倍的黑洞,並且該星體早在宇宙形成的早期就已經存在。科學家稱,如此巨大的黑洞的形成無法用現有黑洞理論解釋。該發現對目前的宇宙形成理論帶出了挑戰。
  • 黑洞的形成及發現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耐性與骨氣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黑洞的形成及發現。黑洞黑洞是宇宙空間中體積極小但密度極大的天體,連光都不能逃脫其巨大的引力。大質量恆星在其自然生命周期結束時,燃料耗盡並向內坍縮,就會形成黑洞。
  • 黑洞再添新成員!首個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它讓科學界轟動
    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共同宣布了一次人類天文史上的重大發現:在距離地球70光年之外的地方,一個中等質量黑洞出現在那裡。這個發現顛覆了目前已有的黑洞形成理論,同時,也增加了新的黑洞類型。
  • 黑洞王者被科學家發現,顛覆以往科學認知,或將改寫黑洞研究理論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另外還有蟲洞和白洞,這三種宇宙中的自然現象,可以說是物理學家研究的重點。從現在的研究成果來看,蟲洞目前還是一個理論上的天體,至今科學家沒有找到任何直接證據。雖然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見解的證據,但是這些證據都不能指明蟲洞的真實性。
  • 15億倍太陽質量黑洞首次發現,科學家:黑洞形成理論遭最大挑戰!
    天文學家在美國夏威夷的三個Maunakea天文臺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二遠的類星體,這是第一個以夏威夷本土名字命名的類星體——Poniua'ena,在夏威夷語中意思是「看不見的旋轉的創造之源,周圍環繞著輝煌」。它的發現,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類的對宇宙早期黑洞形成的認識。
  • 科學家探測到最大規模黑洞合併事件,或將改變黑洞形成理論
    天體物理學家對這一引力波事件非常關注,因為這對目前的黑洞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宇宙中充滿了時空漣漪——引力波——的迴響,現在,在我們所聽到的「宇宙交響樂」中,又增加了一段新的聲音。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這個被稱為GW190521的奇怪信號使科學家相信,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其形成的142倍太陽質量黑洞也是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即質量為太陽質量100倍至1000倍的黑洞)。
  • 最大恆星級黑洞被發現,現有黑洞理論被顛覆,中國科學家功不可沒
    當然,理論上的數值都需要在宇宙中找到答案,在2010年,科學家們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600萬光年的恆星級黑洞,它的質量要比在2007年發現的處於M33星系中的恆星級黑洞大很多,後者只有太陽質量的15倍,而前者的質量估算是太陽質量的23倍左右。
  • 迄今質量最大類星體現身 宇宙早期的它或將改寫黑洞形成理論
    迄今質量最大類星體現身 宇宙早期的它或將改寫黑洞形成理論天聞頻道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其中心黑洞瘋狂吞噬周圍物質而發出極強的光芒。通過長期的觀測研究,天文學家確定早期宇宙的類星體中含有超大質量黑洞。
  • 中國LAMOST發現改寫恆星演化理論的黑洞
    2019年11月28日,《自然》期刊在線發布了我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重大發現,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我國LAMOST望遠鏡發現黑洞的新方法。
  • 藉助超級計算機模擬,日本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新線索
    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目前仍存在很多難以解釋的謎題。而據日本國立天文臺網站近日消息稱,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的模擬,首次在重元素氣體雲中發現了超大質量黑洞的「前身」,在這一理論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前身」不僅吞噬了星際氣體,而且還吞噬了較小的恆星。
  • 物理學家提出新理論:黑洞形成於宇宙早期,同時還帶來了重元素
    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物理學家們對宇宙早期黑洞的形成,以及它們在重元素(Heavy Elements,如金、鉑和鈾)出現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刊登在物理學評論快報上。
  • 黑洞理論被顛覆!科學家發現一個奇怪黑洞,直呼這顯然不可能存在
    多年來,科學家們不斷對恆星級黑洞進行研究,根據此前的恆星級黑洞研究理論,如果一顆恆星想要變成黑洞,那麼至少它的質量要是太陽的3倍以上,才有機會。那麼,恆星級黑洞的質量又是太陽的多少倍呢?目前已知的最大恆星級黑洞,是LB-1,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70倍;而最小的黑洞,質量僅為太陽的3.8倍。
  • 黑洞理論被顛覆!科學家發現一個奇怪黑洞,直呼這顯然不可能存在
    而在科學家們的研究中,這已經是恆星級黑洞的極限了,這意味著,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著質量是太陽100倍以上的恆星級黑洞,一直到近日,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了GW190521,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GW190521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 人類發現「中等質量黑洞」!黑洞理論被打臉是肯定的了
    那就是當年發現引力波的超大實驗儀器LIGO發現了一個極其奇怪的引力波信號。因為這次LIGO發現的是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不僅如此,這個黑洞還是由更小一點的兩個黑洞合併形成的:一個是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另一個是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令科學家們奇怪的就是這顆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根據我們現有的「黑洞理論」,宇宙中是不應該存在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的。現有的理論認為,黑洞可以特別小,也可以特別大,就是不能夠中等大小。
  • 三大相鄰黑洞被發現,星系形成理論又添新知
    這一發現為理解宇宙中最大星系如何形成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為理解宇宙中最大星系如何形成提供了新思路。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大多數大星系(擁有數千億顆恆星的星系)中央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些黑洞的質量為太陽質量的數億倍,但由於「外形」獨特,NGC 6240有點與眾不同。該星系距地球約3億光年,星系中的黑洞彼此相鄰。
  • 對發現黑洞作出理論研究的彭羅斯,到底有何獨特貢獻?
    瑞典當地時間10月6日中午,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表彰他對「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堅實預測」,以及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蓋茲(Andrea Ghez),表彰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