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堯——我國核物理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

2020-12-05 清華大學新聞網

趙忠堯——我國核物理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
(1902—  )

鄭文莉 毛振麟
  

  趙忠堯,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核物理、加速器、宇宙線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發現硬γ射線的反常吸收以及伴隨出現的「特殊輻射」,最早觀察到正負電子對的產生和湮沒現象,對正電子的發現和物理學家接受量子電動力學理論起了重要作用。主持建成我國第一、二臺靜電加速器,為在國內建立核物理實驗基地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後在東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央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所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物理人才。

  趙忠堯,1902年6月27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農村一個衰落的大家庭中。父親以行醫為生,常想為國出力,又感知識不足,力不從心,希望子女能多讀些書,將來為國為民出力。趙忠堯自幼聽從父訓,刻苦學習,打好基礎,以備日後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1916年進入諸暨縣立中學讀書。他學習興趣廣泛,文理科並重,國文老師常給他額外布置些古文閱讀,使他受益不少。但數理化等科目中的科學道理,更能吸引他的求知慾望。

  1920年秋中學畢業。按照他父親的意願和個人興趣,選擇報考了完全免費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進入數理化部就讀,從此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專業方面。後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發展為東南大學。分系時,他選擇了理科的化學系,但在學習中,一直對數學、物理課程同樣認真,為日後轉入物理界打下了基礎。

  1924年春,他提前半年修完高等師範的學分。當時因其父去世,家境困難,決定先就業,同時爭取進修機會。他擔任了東南大學物理系的助教,一面教書,一面聽課、考試,並進入暑期學校學習,次年便補足高等師範與大學本科的學分差額,取得東南大學畢業生的資格。

  1924年冬天,物理學界的前輩葉企孫教授從國外歸來,在東南大學講授近代物理,趙忠堯擔任助教,準備一些物理實驗。葉企孫對工作踏實的趙忠堯甚為滿意。1925年夏天,趙忠堯隨他前往清華大學,任助教、教員。這期間趙忠堯自習大學物理系的一些必修課程,還學習了德文和法文。

  趙忠堯看到國內水平與國外的差距,決定自費出國留學。他依靠積蓄、師友藉助和清華生活半費補助金(每月40美元),於1927年夏到了美國,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部,導師是校長R.A.密立根(Millikan)教授。密立根192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此時年事已高,又擔任學校行政職務,沒有時間對學生多作具體指導,可他對物理研究的進展非常注意,故指導學生的研究題目常屬物理研究的前沿。

  趙忠堯第一年學習基礎課,第二年順利通過預試,開始研究工作。由於導師密立根根據預試成績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有力推薦,從1928年秋季開始,他連續3年得到每年1000美元的科研補助金。1931年獲博士學位。1931—1932年在德國哈勒(Halle)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1932年趙忠堯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1937年「七七」事變後,趙忠堯全家輾轉南下到昆明,利用清華大學的休假在雲南大學物理系任教。第二年,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遷昆明,他便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直到1945年。這期間,除教學外,還與張文裕教授合作進行宇宙線方面的研究工作。

  1945年冬,中央大學的吳有訓校長請他到暫遷重慶的中央大學擔任物理系主任。半年後,被中央研究院總幹事薩本棟推薦去參觀美國在太平洋中的原子彈實驗,並委託他為中央研究院購置核物理實驗設備。原定參觀三個月,但趙忠堯為了進一步了解核物理實驗技術的新進展,併購置核物理實驗器材決定繼續留在美國,先在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的靜電加速器實驗室裡工作了半年,1947年春轉到華盛頓的卡內基地磁研究所。半年後又回到麻省理工學院。

  趙忠堯原定在1948年結束靜電加速器的準備工作和其他器材的訂購工作後立即回國。當他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就要成立時,便決定暫不回國,等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再返回。

  1949年春天,他來到當初求學的加州理工學院,在核反應實驗室進行短期的核物理研究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忠堯衝破種種封鎖,於1950年11月15日取道香港返回祖國。回國後,積極為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努力工作。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他從1930年起一直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1982年起擔任名譽理事,他還是中國核學會的名譽理事長。

  從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他多次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起當選為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趙忠堯的一生經歷過許多坎坷,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科學發達,祖國繁榮昌盛,並為之做出了載入史冊的貢獻。

  發現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

  趙忠堯在1927年到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學位,做硬γ射線吸收係數的測量工作。當時人們認為γ射線通過物質時的吸收主要是由自由電子的康普頓(Compton)散射引起的。用於計算吸收係數的克萊因-仁科公式當時剛剛問世,密立根讓他通過實踐驗證這一公式的正確性。

  趙忠堯用放射性元素釷衰變的中間產物Thc(即鉈208)作輻射源,它能輻射出能量為2.6MeV的γ射線。測量這種硬γ射線在幾種物質中的吸收係數之後,趙忠堯意外地發現,射線只在通過輕元素時吸收的情況才與公式相符,當通過重元素時,出現了反常現象,實際吸收量遠大於公式給出的量。例如,在鉛元素中,測得的數值比公式結果大了約40%。1929年底,趙忠堯將結果整理成論文。但由於實驗結果與密立根教授預期的不相符,密立根不甚相信。文章交他之後兩三個月仍無回音,幸而替密立根代管研究生工作的I.S.鮑恩(Bowen)教授十分了解該實驗從儀器設計到結果分析的全過程,他向密立根教授保證了實驗結果的可靠性,文章才得以於1930年5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發表。

  當趙忠堯在加州做硬γ射線吸收係數測量時,英、德兩國幾位物理學家也在進行這一測量。三處同時分別發現了硬γ射線在重元素上的這種反常吸收,並都認為可能是由原子核的作用所引起的。

  第一個實驗剛完成,為了探索這種反常吸收的機制,趙忠堯設計了新的實驗,進一步研究γ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他打算測量射線的散射輻射,以證實與康普頓效應預言的現象有什麼不同。他在上一個實驗中測量的吸收係數很準,因而對於測量散射充滿了信心。1930年春天,他開始用高氣壓電離室和真空靜電計進行測量。他發現,γ射線被鉛散射時,除康普頓散射外,伴隨著前述的反常吸收還有一種特殊的光輻射出現。當時測定的這種特殊輻射的強度是大致各向同性的,並且每個光子的能量與一個電子質量的相當能量很接近。這一結果表明,γ射線在重元素中的特殊吸收不是由康普頓效應引起的,它揭示了一種新的反應機制。趙忠堯將這個實驗結果寫成第二篇論文,題目為《硬γ射線的散射》,並於1930年10月在美國《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後來,密立根教授在他1946年出版的專著《電子、質子、光子、中子、介子和宇宙線》中多處引述了趙忠堯論文中的結果。

  1932年C.D.安德遜(Anderson)用雲室做宇宙線的實驗,在照片中發現了一條和電子徑跡相似但在磁場中彎曲方向相反的徑跡,從而發現了正電子。但是從雲室的照片上卻看不出正電子是如何消失的。1933年,物理學家們在討論正電子的性質,尋找正電子產生和消失過程的實驗證據時,重新想起了三個研究組觀察到的重原子核對γ射線的反常吸收,以及趙忠堯首先觀察到的伴隨著這種反常吸收而出現的特殊輻射現象。P.M.S.布萊克特(Blackett)和歐查裡尼(Occhialini)指出,硬γ射線的反常吸收是由於γ射線和原子核發生作用而產生了一對正-負電子,而特殊輻射則是正電子和負電子重新結合併轉化為兩個光子的湮沒輻射。這種機制被以後的許多實驗所證實。

  趙忠堯的兩項實驗結果對於確立人們對於量子電動力學的認識起了很大作用。正電子的發現者安德遜1983年在一篇文章中特別指出,趙忠堯的發現促進了他的工作。1989年,楊振寧教授專門撰文,指出趙忠堯1930年的兩個實驗對物理學界接受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的貢獻,並稱讚這兩項工作「具有樸素、可靠的經典之美,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創辦國產工業

  在30年代,愛國人士中工業救國的思想十分普遍,趙忠堯也很想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他拿出自己工資的節餘,又在朋友中間徵集了一些股金,籌辦起一個小小的鉛筆工廠。當時我國的工業十分落後,簡單的商品也是從國外購入半成品,然後在國內加工為成品。趙忠堯力爭全部生產過程都在國內完成,不以贏利為目的,小則發展實用科學,大則創辦國產工業,以此作為從事實際生產、為國出力的起點。趙忠堯與幾位技工進行削木頭、制鉛芯等必需的工藝實驗,先後經歷了不少困難。

  工廠的廠址原計劃設在北京,但因日本侵華活動日益猖獗,華北局勢動蕩,於是改在上海建廠。生產的鉛筆取名為「長城牌」,因為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廠名也就定為「長城鉛筆廠」。由於資金薄弱,缺乏管理經驗,加上政局動蕩,工廠幾經盛衰起落,度過了抗戰時期,堅持到勝利,實為不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個廠改建成「中國鉛筆廠」。50年代,「長城牌」鉛筆改名為「中華牌」,工廠也得到很大發展。

  國內核物理實驗基地的建立

  趙忠堯1932年回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授時,中國的核物理研究還是空白。他積極組織建設核物理實驗室,在極為簡陋的條件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他和物理系的同事一起,用蓋革計數器進行γ射線、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的研究工作,研究結果有的發表在《中國物理學報》上,也有一些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如《硬γ射線與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和《Ag、Rh、Br核的中子共振能級的間距》等。著名物理學家E.盧瑟福(Rutherford)教授在前一篇論文前加了按語,說這一實驗結果提供了正-負電子對產生的又一證據,並對趙忠堯回國後能自己動手創造條件,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很加讚賞。

  趙忠堯從切身經驗深感要在國內開展核物理研究,首先要有一臺加速器。他準備用委託他在美購置核物理實驗的款項添置一臺加速器,但經費實在太少,在當時條件下,不可能購買任何完整的設備。經與友人多次商討,他決心自己設計一臺規模較小但結構比較先進的高氣壓型靜電加速器。因經費少,就只在美國購置國內買不到的器材,加工國內無法加工的部件,然後運回來配套組裝。

  這時有人勸他,加速器非他本行,何不趁在美國的機會多做些研究工作。趙忠堯認為,一個人在國外做出成績,只能給自己帶來榮譽,對於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對於國家的富強,作用並不大。他希望在國內建立起核科學的實驗基地,能在國內開展研究工作,培養人才。為此,他認為個人做出犧牲是值得的。

  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正在安裝一架高氣壓型的質子靜電加速器,趙忠堯就向該系要求實習,以便自行設計主要部件。1947年春到華盛頓的卡內基地磁研究所學習離子源技術,並請電子學家畢德顯(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幫助他繼續設計靜電加速器。半年後又回到麻省理工學院。他還落實了加速器運轉部分、絕緣柱和電極的加工單位,學習了無線電方面的知識,訂製了一臺多極雲室及其配套的照相設備。

  1949年春天,他來到當初求學的加州理工學院,在核反應實驗室進行短期的核物理研究工作。有一篇合作的論文是《質子轟擊F19時所產生的低能α粒子的研究》。這類問題正是當時核反應研究的前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趙忠堯就立即著手準備回國。首先是將加工好的靜電加速器部件和幾年來採購的核物理實驗器材發運回國。

  回國後,趙忠堯積極為發展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努力,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核物理方面的工作。不久,他千辛萬苦從美國運回的加速器部件和各種器材也陸續到達。1955年他利用從美國帶回的部件,主持建成了我國第一臺能量為700KeV的質子靜電加速器。1958年又用這些器材建成了能量為2.5MeV的質子靜電加速器。通過這兩臺加速器的研製,使我國加速器技術邁出了第一步,還發展了真空技術、高電壓技術、離子源技術,這對我國高技術工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在他主持下,以靜電加速器為基礎又建設了核物理實驗室,開展了我國最早用加速器的核物理實驗,培養了一大批實驗人才。

  50年代中期,我國向蘇聯訂購了一座原子反應堆,兩臺回旋加速器。1958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原子能研究所落成,趙忠堯指導並直接參加在回旋加速器上開展的質子彈性散射、氘核削裂反應以及核參數測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趙忠堯負責籌建近代物理系並擔任該系主任。在他的主持下建立起一個專業實驗室,開設了β譜儀、氣泡室、γ共振散射、穆斯堡爾效應、核反應等較先進的實驗。他很注意科學方法培養,使學生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得到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能在短時間內躋身於國內一流大學、一流系科行列,與趙忠堯及廣大師生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趙忠堯熱情關心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他經常考慮如何從我國經濟實力出發,儘快發展國內的科研和教育事業,為此他先後曾就建造串列式加速器、中能加速器,建立中心實驗室,縮短學制,成立研究生部等許多問題向各級領導提出了建議。

  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他擔任副所長並主管實驗物理部的工作。幾代人為之奮鬥的目標——在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已提上了議事日程。儘管趙忠堯年事已高,但他積極參加有關高能實驗基地建設以及有關學術會議的討論。1984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破土動工。1989年以來,加速器、北京譜儀和同步輻射應用設施相繼完成,並投入運行。一批批新的科研成果陸續問世。這一切積累了包括趙忠堯在內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心血,也是他們培養出來的一代代中青年科學家努力奮鬥的結果。

  趙忠堯正直、忠厚,襟懷坦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他終生信奉的格言。無論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他都堅持真誠、實在的原則。凡是他認為有利於國家、人民的觀點,都敢于堅持到底。他認為錯誤的東西,都明確地表示反對。

  50年代初,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群眾對美帝國主義懷有強烈的敵對情緒,有些偏激的青年人甚至說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科學的目的也是殺人。趙忠堯不贊成這種說法,當場反問:「難道發明青黴素也是為了殺人嗎?」他認為科學家與當權的帝國主義分子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趙忠堯待人誠懇、謙虛,關心青年人的成長。工作中他把握方向,放手讓年輕人幹,注意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他們的獨立工作能力。他平易近人,青年人向他提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清楚。他對青年人要求十分嚴格,他的一絲不苟精神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實際工作中,他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幹,深受物理學界人士的愛戴。

  趙忠堯從不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熱情的幻想上,而力求一點一滴的實際進步。在50年代中期討論建造我國自己的加速器時,他從我國的經濟實力出發,主張先搞個在科研上有用,但能量較低的加速器,以便取得經驗。

  趙忠堯認為實驗是物理學發展的源泉,因此十分重視學習實驗技術和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他工作起來細緻、踏實、嚴謹,做什麼都喜歡自己動手。進實驗室和看文獻資料,是他的兩大樂趣。

  在慶祝趙忠堯從事科研、教育工作58周年的報告會上,他激動地講道:「由於我的才能微薄,加上條件的限制,我的工作沒有多少成績。唯一可以自慰的是,五六十年來我是在為祖國兢兢業業地工作著,沒有虛度光陰。……希望組織和老朋友們不斷給我以鞭策。」這是一個老科學家的心聲。他殷切地希望無私有為的青年再接再厲,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簡歷

  1902年6月27日 生於浙江省諸暨縣。

  1920—1924年 在南京高等師範數理化部學習至畢業,1925年補滿學分,東南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

  1925—1926年 任北京清華學校物理系助教、教員。

  1927—1930年 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和工作,獲得博士學位。

  1931—1932年 在德國哈勒大學工作。

  1932—1937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

  1937—1945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5—1946年 任中央大學物理系主任。

  1946—1950年 去比基尼群島參觀美國原子彈試驗,並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研究。

  1950年11月 回國。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

  1956年 擔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1958—1973年 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1958年起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主任。

  1973—1984年 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論著

  1 C.Y.Chao(趙忠堯).The problem of the ionized hydrogen molecule.Proc.Nat.Acad.Sc.Amer.,1929(15):558—565.

  2 C.Y.Chao.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hardγrays.Proc.Nat.Acad.Sc.Amer.,1930(16):431—433.

  3 C.Y.Chao.Scattering of hard γ-rays.Phys.Rev.,1930(36):1519—1522.

  4 C.Y.Chao.Kurze oriqinalmitteilungen.Die Naturwissenschaften,1931(19):752.

  5 C.Y.Chao.The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of hard γrays.Sc.ReportTsing-Hua Univ.,1932(1):159—176.

  6 C.Y.Chao.The abnormal absorption of heavy elements for hard γ-rays.Proc.Roy.Soc.,1932(A135):206—211.

  7 C.Y.Chao and T.T.Kung.Interaction of hard γrays with atomicnuc1ei.Nature,1933(132C):709.

  8 C.Y.Chao and T.T.Kung.Interaction of hard γ-rays with atomicnuclei.Acta Physica Sinica,1934(1):56—65.

  9 C.Y.Chao and C.Y.Fu.The resonance absorption of neutrons.Sc.Report Tsing-Hua Uaiv.,1936(3):451—455.

  10 C.Y.Chao and C.Y.Fu.There sonance levels of neutrons in silvernuclei.Acta Physica Sinica,1936(2):135—145

  11 C.Y.Chao and C.Y.Fu.Resonance levels of neutrons in silver nuclei.Nature,1937(139):325.

  12 C.Y.Chao and T.H.Wang.Spacing of the resonance neutron levelsof silver,rhodium and bromine nuclei.Nature,1937(140):768—769.

  13 C.Y.Chao.Nuclear level spacing deduced from the resonance absorption of neutrons.Sc.Report Tsing-Hua Univ.,1941(4):257—267.

  14 C.Y.Chao.Mixed cosmic-ray showers at sea level.Phys.Rev.,1949(75):581—590.

  15 C.Y.Chao,T.Lauritsen,V.K,Rasmussen.High energy gammaradiation from Be9+D2.Phys.Rev.,1949(76):582.

  16 C.Y.Chao,A.V.Tollestrup,W.A.Fowler,etal..Low energyalphaparticles from fluorine bombarded by protons.Phys.Rev.1950(79):108—116.

  17 C.Y.Chao.The angular distributions of the alpha-particles and of thegamma-rays from the disintegration of fluorine by protons.Phys,Rev.,1950(80):1035—1042.

  18 周德鄰,毛振麟,趙忠堯等.6.8MeV質子對,Cr,Co,Ni,Cu,Zn的彈性散射.物理學報,1960(16):413—421.

  19 葉銘漢,孫良方,趙忠堯等.質子靜電加速器.物理學報,1963(19):60—69.

  20 葉銘漢,夏廣昌,趙忠堯等.Na23(p,α)反應的兩個很靠近的共振能級.物理學報,1964(20):728—730.

  21 趙忠堯,鄭林生,張宗燁等.低能原子核物理學的發展.科學通報,1965:659—663.

  22 毛振麟,梁文學,趙忠堯等.C12(d,p)C13,Ca40(d,p)Ca41基態反應質子的角分布.物理學報,1966(22):440—448.

  23 姜承烈,餘泮水,趙忠堯等.C12(d,p)C13和Ca40(d,p)Ca41基態反應質子極化的研究.物理學報,1966(22):554—568.

  參考文獻

  [1]B.A.Li and C.N.Yang.Chao,Pair creation and annihilation.Z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1989,A4:4325—4335.

  [2]科學家傳記.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5:25—54.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相關焦點

  • 趙忠堯——我國核科學的啟蒙者與奠基人
    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發現正負電子對產生的物理學家之一,而且首先觀察到正負電子湮滅輻射的實驗現象。1956年,在他的主持領導下,建成了我國第一臺70萬伏質子靜電加速器,主持研製了250萬伏高氣壓質子靜電加速器。1958年,他領導了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的建立。1972年,參與了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籌建,並長期擔任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名譽理事長等職。
  • 他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卻被無數國人遺忘
    他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卻被無數國人遺忘,他就是趙忠堯。 趙忠堯,浙江諸暨人,我國物理學家,1920年考入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大學前身), 1930年(民國十九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圖為趙忠堯。
  • 國之柱石趙忠堯:物理學界的泰山,卻因別人錯誤失去諾貝爾獎
    此後,在經過一年多對伽馬射線的研究,趙忠堯觀察到了正負電子。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正電子。原本他可以通過對這個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獎的,但是卻因為別人的失誤,他遺憾的與諾貝爾獎項失之交臂了。為什麼說趙忠堯可以憑藉發現正負電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項呢?原來在趙忠堯發現正電子後的兩年時間,另一位國外科學家就憑藉著在實驗中發現正電子從而一舉斬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國之柱石趙忠堯:物理學界的泰山,卻因別人錯誤失去諾貝爾獎
    此後,在經過一年多對伽馬射線的研究,趙忠堯觀察到了正負電子。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正電子。原本他可以通過對這個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獎的,但是卻因為別人的失誤,他遺憾地與諾貝爾獎項失之交臂了。為什麼說趙忠堯可以憑藉發現正負電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項呢?
  • 趙忠堯:中國核物理鼻祖,差點獲得諾貝爾獎,為何一度淪為乞丐?
    其中,我國共有2位獲獎人,還有7位外籍華人曾獲此殊榮。現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是李政道和楊振寧。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早在1936年,第一位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應該誕生了。▲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舊照01這位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叫做趙忠堯,美國原子彈研製的理論基礎便來源於趙忠堯30年代的研究成果。趙忠堯後來又為中國的核物理學和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1898—1977)     葉企孫,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與合作者一起利用X射線短波限與加速電壓的關係測定普朗克常數,獲得當時該方法最精確的實驗數據。
  • 留學美國能回國,趙忠堯沒有諾貝爾獎,卻為中國培養了許多科學家
    憑實力,自然是趙忠堯無疑,可是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在1936年,為了表彰正電子的發現這一20世紀的重大發現和重要成就,瑞典皇家科學院跳過了1930年首先發現了正電子和正負電子產生與湮滅的趙忠堯,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安德森,最後卻以「疏漏」為藉口,不了了之。
  • 趙忠堯:「世界欠中國一個諾貝爾獎」? | 歷史
    撰文 | 田筱超然  1902年6月,中國核物理學家趙忠堯出生於諸暨城關鎮趙家弄堂。他不僅是第一個在實驗上發現了正電子存在的物理學家,也是中國核物理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為中國核物理學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 李政道透露科學家趙忠堯70年前就應獲諾貝爾獎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科學家趙忠堯教授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近舉辦了紀念趙忠堯教授誕辰100周年活動,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發來書面發言。李政道盛讚趙忠堯教授是「中國核物理的開拓者,也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先驅者之一」。他透露,中國科學家早在70年前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獲獎者應該是趙忠堯教授。  據中國科技大學介紹,趙忠堯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
  • 核物理學家趙忠堯:冒死從美偷運核製造設備,曾因歧視錯失諾獎
    他叫趙忠堯,一個忠於國家,忠於人民,貢獻巨大卻鮮為人知的國士。01趙忠堯,1902年出生,浙江諸暨人,中國核物理學家,核研究先驅者。可惜的是,當時的德國物理學家對趙忠堯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異議,再加上當時的中國太過弱小,以至於中國人走到哪裡,都會被人瞧不起,德國人認為趙忠堯的研究成果有問題,他們不相信一個如此積弱的國家出來的人,都夠有這麼重大的發現。趙忠堯就這樣,背著偏見和歧視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失之交臂。
  • 愛國志士趙忠堯:為了祖國核事業發展,扮乞丐進清華卻被保安刁難
    但是趙忠堯認識到發展核物理的重要性,他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自己掏錢包購買了很多實驗道具和相關設備。他引導學生學習和試驗,為中國培養了這一領域的人才。在研究中,還發明了加速器。趙忠堯的研究為中國後來的核物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我國核物理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運材料,喬裝成乞丐核物理的發展離不開核物理實驗,核物理實驗離不開實驗設備和原料。
  • 致敬老一輩科學家,趙忠堯!
    說起趙忠堯,我想在這裡的每一位讀者都不會知道這個人!趙忠堯,1902年6月27日出生於浙江諸暨,1998年5月28日逝世,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核事業的先驅之一,南京大學傑出校友!
  • 趙忠堯:曾是鄧稼先、楊振寧老師,卻為何要將50克鐳放進酸菜罐?
    等到解放後,隨著領導人的一聲令下,展開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核武器研究,最終將這一武器納入囊中,並躋身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中國核物理鼻祖要說起中國的核物理研究,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是中國核物理的鼻祖,幫助加速推動著中國核武器研究的發展,可以說如今的中國能夠在聯合國佔有一席之地,是託了他的福。
  • 這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被借鑑,借鑑者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說起非常遺憾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定少不了王淦昌院士和趙忠堯院士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趙忠堯院士。趙忠堯:全球首位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趙忠堯院士是中國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在1927年的時候,趙忠堯就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從師於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密立根教授。
  • 中國核物理的鼻祖中國物理學大師們共同的老師趙忠堯院士
    中國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先驅和啟蒙者。這樣趙忠堯才答應下來,事後密立根和別人開玩笑的時候說,這真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國人,當時的趙忠堯並不知道就是這個題目差點就敲開了自己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門,經過刻苦和耐心的實驗研究,1930年趙忠堯最早發現正電子存在的證據這是諾獎級的發現然而,1936年當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正電子的發現授獎時趙忠堯榜上無名獲獎的卻是他的同學安德森,這個諾貝爾獎本應該是趙忠堯的,結果卻被他的同學安德森獲取了,安德森在晚年時候承認他的研究是建立在趙忠堯的基礎之上
  • 中國核物理的鼻祖中國物理學大師們共同的老師趙忠堯院士
    黃昆、葉篤正等卓有成就的人才(可以說以上大佬的老師都是趙忠堯院士)趙忠堯浙江省諸暨市人,中國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先驅和啟蒙者。其早期對γ射線散射中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的實驗發現,在正電子、反物質的科學發現史上有重要意義。他在1930年成為歷史上首名捕捉正電子的人,其研究直接促成物理學家卡爾·戴維·安德森於193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安德森在晚年承認他的研究是建立在趙忠堯的基礎之上的。
  • 物理學家趙忠堯:世界欠中國一個諾貝爾獎,這是沒法再彌補的疏漏
    他就是科學家趙忠堯,他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為我國核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在他的主持下我國建成第一、二臺靜電加速器,另外他對國內建立核物理實驗基地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時隔多年後,正電子的發現者安德遜,就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1983年一篇文章中特別指出,趙忠堯的發現促進了他的工作,算是為趙忠堯正名。
  • 愛國科學家趙忠堯:美國三道軍令攔截回國,離諾貝爾獎僅一步之遙
    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他們創造了無數可以聽到和聽到的故事,他們保護了一個時代人民的和平。正是因為有這麼多愛國者,我們才有了新中國的現在和未來。趙忠堯是新中國的建設者之一。趙忠堯1902年出生於浙江。他從小就勤奮好學。成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南京師範大學錄取。畢業後,他來到東南大學任教。在這裡他學習了物理學並對它產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