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豔春——吉林大學——計算智能與智能工程,包括人工神經網絡...

2020-11-26 生物谷

導師姓名:梁豔春         導師類別:博士生導師  

  • 姓名: 梁豔春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53-01
  • 所在院校: 吉林大學       所在院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計算機應用技術
  • 研究領域: 計算智能與智能工程,包括人工神經網絡、模糊系統和進化計算相關理論、模型、算法,以及智能計算方法在組合優化、超聲電機控制、微機電系統建模、金融時間序列預測、生物信息學等
  • 聯繫方式

  • E-Mail:       電話:       郵編: 0
  • 地址:
  • 個人簡介

      梁豔春 男,1953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於吉林大學數學系博士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90-1991年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訪問學者,2000-2001年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做訪問教授,2002-2004年到新加坡高性能計算研究所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為計算智能與智能工程,包括人工神經網絡、模糊系統和進化計算相關理論、模型、算法,以及智能計算方法在組合優化、超聲電機控制、微機電系統建模、金融時間序列預測、生物信息學等領域的應用。

    獲得獎項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著作及論文

      出版學術著作1部,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其中SCI收錄40餘篇,EI收錄60餘篇。

    承擔項目

      負責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6項。

    相關焦點

    • 莊鎮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計算智能方法...
      所在院系: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研究領域: 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計算智能方法及其在圖象處理、生物特徵識別、量子神經網絡方面的應用
    • 無處不在的人工神經網絡:機器人擁有意識的關鍵
      人工神經網絡,常常簡稱為神經網絡,是以計算機網絡系統模擬生物神經系統的智能計算系統,是對人腦或自然神經網絡的若干基本特性的抽象和模擬。簡單地講,人工神經網絡就是基於模仿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功能而建立的一種信息處理系統。人工神經網絡依靠系統的複雜程度,通過調整內部大量節點之間相互連接的關係,從而達到處理信息的目的,其中,這些節點就相當於生物大腦中的「神經元」。
    • 人工神經網絡及其應用
      在低潮時期,仍有為數不多學者堅持致力於神經網絡的研究,在此期間,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理論。例如,1969年美國波士頓大學的教授S.Grossberg和其夫人提出了著名的自適應理論模型。1972年,芬蘭的教授T.Kohonen提出了自組織映射理論,與此同時美國的心理學家J.Anderson提出了類似的神經網絡,被稱為「交互式存儲器」。
    • 人工神經網絡的定義
      人工神經網絡以對大腦的生理研究成果為基礎的,其目的在於模擬大腦的某些機理與機制,實現某個方面的功能。國際著名的神經網絡研究專家,第一家神經計算機公司的創立者與領導人Hecht Nielsen給人工神經網絡下的定義就是:「人工神經網絡是由人工建立的以有向圖為拓撲結構的動態系統,它通過對連續或斷續的輸入作狀態相應而進行信息處理」 這一定義是恰當的。
    • 清華施路平:類腦計算是發展人工通用智能的基石且時機到了!
      以下為施路平演講內容實錄:通過類腦計算發展人工智慧通用體類腦計算,即借鑑腦科學的基本原理,面向人工通用智能,基於神經形態工程發展的新技術,為什麼我們要發展這樣一個技術?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梳理了一下發展人工通用智能,現在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一種是計算機主導的,另一種是腦科學主導的。計算機主導的,像機器學習,在圖像識別、語音理解、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它的泛化性差,很難處理不確定的問題;而腦科學主導的,像神經計算機,神經形態計算發展也很快,但是由於我們不夠理解腦的機制,甚至極大的阻礙了它的發展。
    • 首顆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平臺晶片落地成都,人工智慧產業進入新階段
      實際上,人工智慧與硬體相結合後「進化」出的神經網絡晶片,在未來必將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深思創芯團隊這一想法和判斷並非毫無根據的憑空幻想。作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有能力開發硬體人工智慧晶片的高科技公司,深思創芯的核心研發團隊一直在專注於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晶片的設計、研發。這支由40%博士+60%碩士組成的核心研發團隊,從底層技術做起,將核心技術應用於硬體人工智慧領域。
    • 什麼是人工神經網絡(ANN)?
      每天使用神經網絡的應用程式有很多,例如Google的翻譯服務,Apple的Face ID iPhone鎖和Amazon的Alexa AI驅動的助手。神經網絡也在其他領域的一些重要人工智慧突破背後,例如診斷皮膚和乳腺癌,讓目光投向自動駕駛汽車。人工神經網絡背後的概念和科學已經存在了數十年。
    •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付景川院長會見日本高知工科大學任向實教授
      中國高校之窗近日,日本高知工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機互動研究所所長、國際交流中心委員任向實博士,在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梁豔春教授的陪同下來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訪問交流。院長付景川教授、院長助理、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許世立教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陳守孔教授會見來訪客人。
    • 深度剖析人工智慧晶片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基於這一現實, 研究界還提出了 SNN(Spiking Neural Network,脈衝神經網絡) 模型。 作為第三代神經網絡模型, SNN 更貼近生物神經網絡——除了神經元和突觸模型更貼近生物神經元與突觸之外, SNN 還將時域信息引入了計算模型。目前基於 SNN 的 AI 晶片主要以 IBM 的 TrueNorth、 Intel 的 Loihi 以及國內的清華大學天機芯為代表。
    • 人工神經網絡發展歷程及特點
      人工神經網絡ANN簡稱為神經網絡或類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實際上是深度神經網絡DNN,即深度學習從人工神經網絡ANN模型發展起來的,因此有必要對人工神經網絡ANN作進一步探討。^_^ 最近十幾年來,人工神經網絡ANN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其在模式識別、智慧機器人、自動控制、預測估計、生物、醫學、經濟等領域已成功地解決了許多現代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表現出了良好的智能特性。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工神經網絡ANN呢?
    • 如何在統一架構的同時高效處理各種稀疏度人工神經網絡矩陣?
      由於剪枝和 RELU 等操作,神經網絡的權重和激活矩陣中存在廣泛的稀疏性分布,且不同網絡和同一網絡不同層的稀疏度各不相同,其稀疏度分布範圍高達 4-90%。由於不同稀疏度矩陣運算對於計算和存儲電路要求各不相同,提出一種統一架構同時高效處理各種稀疏度的人工神經網絡矩陣,是人工智慧晶片設計領域的一大難題。
    • 中國十大人工智慧公司排行榜
      利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深度學習架構、機器視覺、生物智能識別等人工智慧算法、無媒介支付等核心技術,在自動駕駛、智慧機器人、生物智能、AI晶片,智能零售、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能教育、軍工等領域都有深入布局,居行業領導地位。   發展至今,深蘭科技已在歐洲、美國、澳洲等多地設立區域總部和分支研發機構,國際銷售網絡覆蓋全球17個國家。
    • 科學家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神經網絡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人工樹突的高效神經網絡」(Power-Efficient Neural Network with Artificial Dendrites)的研究論文,通過引入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計算單元,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以及胞體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
    • 清華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發展人工通用智能需要多學科融合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在演講中。人工通用智能離我們還有多遠?11月3日,2019騰訊科學WE大會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在演講中介紹了人工通用智能(AGI)的發展路徑,第一是由計算機主導的,第二即腦科學主導的。
    • ...智能學院赴合肥中科大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開展調研
      7月21日,安徽理工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王成軍(主持工作)一行4人利用AI核心師資培訓間隙赴合肥中科大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開展專業調研、校企產學研合作。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助理湯進教授及中科類腦人工智慧團隊熱情接待了王成軍一行。
    • 人工智慧製造業應用場景
      隨著智能製造熱潮的到來,人工智慧應用已經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製造業的各個環節。   01 人工智慧技術的三個層次 人工智慧技術和產品經過過去幾年的實踐檢驗,目前應用較為成熟,推動著人工智慧與各行各業的加速融合。從技術層面來看,業界廣泛認為,人工智慧的核心能力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
    • 類腦計算:從神經網絡到真正的人工智慧丨 CCF-GAIR 2019
      在開展動物實驗研究大腦如何工作的同時,他的部分研究興趣轉移動到如何從大腦中找到規律,並把這些規律利用起來,設計出新一代更有效率、智能程度更高的人工智慧系統,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類腦計算。他提及,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從大腦到人工神經網絡的路途太遙遠,因為這兩者的機制、結構和實現形式都完全不一樣。但從他過去幾年的研究經驗看,他認為這兩者之間有著非常有效的連接和橋梁。
    • 我國首個類腦智能國家實驗室落戶合肥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新華社報導,我國首個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13日在合肥成立,將借鑑人腦機制攻關人工智慧技術,推進類腦神經晶片、類腦智慧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 據央廣網報導,5月13日上午,「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合肥)類腦智能高峰論壇在合肥舉辦。
    • 人工智慧簡史(一)——萌芽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在1946年誕生,用於美國國防部的飛彈彈道計算。正如計算機(computer)的本意所顯示的,人們最初只是將它作為一種計算的工具,通過各種表達二進位信號的方式來代替人類快速進行大量繁重枯燥的計算。
    • 關於人工神經網絡的哲學思考
      南開大學 自動化系,天津 300071  原發信息:  (京)2000年第02期 第25-28,53頁  內容提要:本文在簡單介紹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了人工神經網絡的自組織功能,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從普遍聯繫、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及結構和功能的關係三方面論述了人工神經網絡的哲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