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hilosophic Significance about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ith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about ANN
LI Yong-jian Tu Feng-sh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Systems Scienc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作者簡介:李勇建(1973-),男,山東省菏澤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控制與管理,DEDS理論及其在製造與通信系統中的應用;南開大學 自動化系,天津 300071 塗菶生(1937-),男,江西省南昌市人,主要研究方向為線性系統理論、離散事件動態系統、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製造系統理論及優化,天津市授銜自動控制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 自動化系,天津 300071
原發信息: (京)2000年第02期 第25-28,53頁
內容提要:本文在簡單介紹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了人工神經網絡的自組織功能,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從普遍聯繫、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及結構和功能的關係三方面論述了人工神經網絡的哲學意義。
The achievement of research in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is introduced,the self-organization of ANN is required.And the philosophic significance about ANN is discussed in the general cont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ire and par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關鍵詞:人工神經網絡(ANN)/自組織理論/普遍與聯繫/結構與功能/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Self-Organization/PhilosophicSignificance of ANN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國家攀登計劃基金(項目號:97021101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69674013)資助課題。
1 引言
近年來,人工神經網絡(ANN)以特有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獨到的解算能力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呈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ANN是一種模仿人類神經系統的數學模型,它採用了大量簡單的處理單元即神經元來處理信息。在ANN中,神經元按層次結構的形式組織,每層上的處理單元都以加權的方式與其它層上的處理單元相連接。ANN能夠實現非線性映射,具有較強的自組織特點。所謂「自組織」,指的是這樣一種行為和過程,即在沒有從外部環境輸入特殊信息(組織指令)的條件下,系統自發地形成一種新的整體結構。
與傳統的人工智慧不同,ANN基於並行處理機制從結構上對人類的思維過程進行模擬,從而能實現人類思維的某些功能,如自學習、邏輯推理、聯想記憶和自組織性。馬克思指出,撇開事物的總體聯繫去把握事物,就「堵塞了自己從了解部分到了解整體、到洞察普遍聯繫的道路」。ANN的興起和飛速發展,對當代系統科學提出了許多尖銳的問題。例如,系統內部的普遍聯繫問題、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問題及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問題等。因此,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哲學系統論的角度探討ANN的哲學意義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
2 人工神經網絡(ANN)的產生和基本特點
(1)人工神經網絡(ANN)的產生和發展
早在1943年,心理學家麥克庫洛奇(McCulloch)和數學家庇茨(Pitts)合作提出了形式神經元的數學模型(稱之為MP模型),從此開創了計算神經科學理論研究的時代。1944年,希伯(Hebb)從條件反射的研究中提出了Hebb學習規則。到50年代末,以羅森布拉特(Rosenblatt)提出的感知器為代表,形成了ANN研究的第一次高潮。1969年明斯基(Minsky)和帕波特(Papert)的《洞察力》(Perception)一書出版,在大量數學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感知器的局限性,從而導致了神經網絡研究的降溫。到70年代,僅有少數學者還致力於神經網絡的研究。
進入80年代,國際上再次掀起了ANN的研究熱潮,並取得了一大批引人矚目的成果。1982年,物理學家霍普菲爾德(Hopfield)提出了HNN模型,從而有力地推動了ANN的研究;辛頓(Hinton)和賽伊諾斯基(Sejnowski)採用多層網絡的學習方法,提出了波爾茨曼(Boltzman)機模型,來保證整個系統趨於全局穩定點;魯莫拉特(Rumelhart)和麥克雷蘭(McClelland)等人提出了PDP(並行分布處理)理論,並發展了多層網絡的BP算法(反向傳播學習算法),它是迄今為止最普遍的網絡,可用於語言綜合、自適應控制等;1988年美國加州大學的蔡少堂(L.O.Chua)等人提出了細胞神經網絡模型,它是一個大規模非線性模擬系統,同時具有細胞自動機的動力學特徵。
ANN的研究引起了美國、歐洲與日本等國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巨大熱情,腦科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哲學等不同學科的科學工作者正在為此進行合作研究。新的研究小組、實驗室和公司與日俱增。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歐洲尤裡卡計劃都將神經網絡計算機作為重大研究項目,有關神經網絡的國際會議頻繁召開。ANN理論已經在以並行處理機制為基礎的第六代計算機,在專家系統、圖象識別以及智能控制等領域得到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