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簡史(一)——萌芽

2020-08-28 海中楓葉

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這從計算機在中文裡也被翻譯成「電腦」(插電的大腦)可以看出來。事實上現在的人工智慧就是基於計算機這個載體來實現核心的算法,體現出機器的智能來的。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在1946年誕生,用於美國國防部的飛彈彈道計算。正如計算機(computer)的本意所顯示的,人們最初只是將它作為一種計算的工具,通過各種表達二進位信號的方式來代替人類快速進行大量繁重枯燥的計算。

ENIAC

與此同時,人類在幾個學科中的先驅者們的目光也開始逐漸轉向了「擁有智能的機器」這個課題。

1948年,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控制論》,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進行控制和通訊的科學》。在書中,維納指出,所有的智能活動都是反饋機製作用的結果,而反饋機制是有可能用機器來模擬的。這事實上指明了智能在機器上的一種落地方式。

沃爾特·皮茨(Walter Pitts)和沃倫·麥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分析了理想化的人工神經元網絡,並且指出了它們進行簡單邏輯運算的機制。他們是最早描述所謂「神經網絡」的學者。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是他們的學生,當時是一名24歲的研究生。1951年他與Dean Edmonds一道建造了第一臺神經網絡機,稱為SNARC。在接下來的五十年中,明斯基是AI領域最重要的領導者和創新者之一。他奠定了人工神經網絡的基礎(這個也是最近十年人工智慧領域當之無愧的主角,明斯基與神經網絡的愛恨情仇在後文中也還會提到)。

SNARC上的一個神經元元件

人工智慧作為一個學術概念而被正式提出,目前公認的是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這次會議由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聯合了明斯基等人發起的,就是在1955年這次大會的籌備文件中,麥卡錫第一次提出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概念。也因此,麥卡錫被人尊為「人工智慧之父」。

2006年達特茅斯會議當事人重聚,左起:摩爾、麥卡錫、明斯基、塞弗裡奇、所羅門諾夫

在這次會上,麥卡錫和明斯基的建議書裡羅列了他們計劃研究的七個領域:一、自動計算機(所謂「自動」指的是可編程);二、 程式語言;三、神經網絡;四、計算規模的理論(theory of size of a calculation, 這裡說的是計算複雜性),明斯基後來一直認為計算理論是人工智慧的一部分,他早期對理論問題時不時會動動手,後來一手組建了MIT的計算理論隊伍;五、自我改進,這個是說機器學習;六、抽象;七、隨機性和創見性。

在這次會後,之前一些零碎的關於機器智能的研究就逐漸聚攏到了「人工智慧」這面大旗之下,開啟了後世至今60多年AI的興衰創奇。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簡史(二)——第一次勃興與衰弱
    這時整個AI研究界都瀰漫著一股樂觀的情緒,1958年,西蒙和紐厄爾提出十年之內計算機將獲得西洋棋的世界冠軍。(」within ten years a digital computer will be the world’s chess champion」)1965年,西蒙又提出機器將在二十年內機器將能完成人類的所有工作。
  • 2020,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飛躍的一年(上)
    2020,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飛躍的一年(上)IHS Markit在近日發布AI普及度調查中預測,到2025年AI應用將從2019年的428億美元激增至1289億美元,在將來越來越多的領域將會應用到人工智慧技術,將成為行業前沿進展的首要研究方向。
  • 人工智慧威脅論,評論區百家爭鳴 (第2篇)
    人工智慧會越來越像人,但是他們卻會有人沒有的優勢,所以說要謹慎發展@哇哩機器人少兒編程:人工智慧關鍵是人工,也就是它的智能是人類賦予的。@蕭寒_MAX):再怎麼優化,能突破其作為「人工」的底線嗎?大概率!@軒轅:名字而已何必當真?也可以叫宇宙智能不是嗎?是人造的沒問題,電腦也是人造的,你去跟他比一下運算速度和精度去,人工怎麼了?我們都是父母在生物層面造出來的,是不是我們一輩子就不能趕超父母的能力和成就了?
  • 人工智慧芯中缺「心」(4)
    鏡子除了反射了一次光線(相位變反)以外,什麼也沒做。光線沒有進入鏡面,那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鏡子裡面有虛像呢?是的,在認知層面,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一切都隔著一層虛擬。不過,在認知的第一層面雖然隔著一層虛擬,但這個虛擬還是比較真實的還原了外界形象,是「真實的虛擬」;而第二層面的虛擬——事理世界,就並非是完全的外界真實,而是「虛擬的真實」:一件衣服看上去合不合身,是外界的真實;好不好看,就不是外界的真實,要看這件衣服還是不是流行。
  • 人工智慧芯中缺「心」(1)
    一文章中講述:「這兩年,頻頻有專家警示 深度學習即將進入寒冬。而同時,一個名叫『類腦智能』的詞彙火起來,這個概念說的是一種比目前深度學習更加接近人腦的智能。」「認知計算」包涵了感知、理解、行動、學習等一系列的類腦活動。通過前兩次的起伏,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又化了10年時間投入巨資,雖在在一些弱智能設備上取得可觀的效益,但對強智能機器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在「認知」上久攻不下,如今換一個名詞就能管用嗎。
  • 《未來簡史》作者Yuval Harari: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
    [億歐導讀] 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以「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為主題深度解析了人類意識與智能的交織關係與發展趨勢。 2017年7月9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導,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ACM(美國計算機協會)、IEEE(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浙江省委人才辦公室、浙江省科技廳協辦的「未來已來」全球人工智慧高峰論壇在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拉開帷幕。億歐作為支持媒體參與了本次報導。億歐作為支持媒體參與了本次報導。
  • 解讀| 中國人工智慧國家政策及解讀(一)
    2018年1月18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宣布成立國家人工智慧標準化總體組、專家諮詢組,負責全面統籌規劃和協調管理我國人工智慧標準化工作並發布了《人工智慧標準化白皮書(2018版)》。
  • 從學術到實踐:AI落地面面觀(文末有禮)
    將於10月22-24日在北京(主會場)舉行的CNCC,特設「從學術到實踐:AI落地面面觀」 技術分論壇,邀請業界知名學者及企業技術負責人深入探討如何利用開放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驅動企業的智慧化轉型,展示機器學習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行業實踐的全過程。
  • 材料力學發展簡史(一)
    ~1519)最早利用實驗手段研究了材料的強度問題。在達文西的手稿中,還可以發現一些有關立柱強度的研究,他說明了柱(壓杆)的強度是和其長度成反比而與其橫截面的某些高寬比成正比。達文西的這一結論很可能已經意識到了壓杆失穩問題,某些高寬比,可能就是說明壓杆強度需要尋找最小慣性矩。而「強度與長度成反比」是錯誤的,應該是與長度的平方成反比。
  • 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
    能夠成功升級的那一部分人就是神人(Homo Deus),他們是一個新的人種,階級分化會更加嚴重,人類將會分成幾個層級,最高層級的人類掌控著人工智慧並通過人工智慧統治下層人類,屆時整個人類社會為一小撮精英把握,而90%以上的人將成為無用的階級。
  • 人工生命:模擬智能的社會互動
    不少研究人員對這一目標提出質疑,他們指出,算力增長未必會讓人工智慧擁有類人智力。劉偉教授認為,社會環境中的類人互動對類人智能的形成至關重要。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AL),也稱「數字生命」,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分支,主要利用多智能體系統模擬自然界的進化和相互作用過程,而系統中的諸多分類模塊正好可以模擬某些互動過程。
  • 火星探測簡史5(揭秘「火星人臉」,探尋火星生命)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火星照片(圖片來自網絡)一、尋找自水手4號發射成功以來,世界各國又向火星發射探測器39次,取得了一些成果(詳細信息請閱讀《火星探測簡史1》)。因為科技發展所限,目前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都沒有安裝直接探測微生物的儀器,只能探測火星上是否存在適合生命存在的條件,重點探測火星上是否具備生命三要素。
  • 譯馬當先,空中傳譯開啟「人工+智能」多元翻譯新模式
    翻譯促進互通,空中傳譯秉承「人與人,無國界」的發展理念,致力於人工翻譯,在此基礎上融入人工智慧技術,將人與機器有效結合,最大程度上幫助企業跨越語言障礙。翻譯行業經歷了1979~1991年的萌芽階段、1992~2002年的成長階段、2003~2013年的發展階段,從2014年開始正式進入繁榮階段。
  • 人工智慧製造業應用場景
    場景一:智能分揀 製造業上有許多需要分撿的作業,如果採用人工的作業,速度緩慢且成本高,而且還需要提供適宜的工作溫度環境。如果採用工業機器人進行智能分揀,可以大幅減低成本,提高速度。  以分揀零件為例。需要分撿的零件通常並沒有被整齊擺放,機器人雖然有攝像頭可以看到零件,但卻不知道如何把零件成功地撿起來。
  • 科學(普)有道:原子論簡史
    以下是原子理論的簡史:原子與原子論原子理論起源於古代印度和希臘的一個哲學概念。&34;這個詞來自古希臘單詞atomos,意思是不可分割的。根據原子論,物質是由離散的粒子組成的。然而,這個理論只是對物質的眾多解釋之一,並不是基於經驗數據。在公元前5世紀,德謨克利特提出物質由不可摧毀的、不可分割的單位組成,這些單位被稱為原子。
  • 《未來簡史》作者7月8日重磅分享 揭秘智能未來
    7月8日,《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將首次在華分享其觀點!他在2011年出版的《人類簡史》一書讓他一舉成名,隨後成為世界超級暢銷書。在最新一本《未來簡史》當中,尤瓦爾預測了一個可怕的場景——「隨著人工智慧加速進化,未來99%的人類將變成無用之人」。  演講嘉賓:John Hopcroft 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教授,1986年圖靈獎得主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秋  崔曉冬】以色列75後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於2014年撰寫了一部《人類簡史》。這本書一經上市便轟動國際,引發30個國家爭相購買版權,併入選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諸多名人的年度書單。時隔兩年多,《人類簡史》的姐妹篇《未來簡史》問世,再度引發西方思想界熱議。
  • 第一顆人工心臟曾引發了巨大爭議 | 人工心臟背後的故事(二)
    兩人度過了一段親密合作比翼齊飛的美好歲月,尤其是在體外循環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德貝齊與庫利的貝勒醫學院團隊,成為繼明尼蘇達州的柯克林(梅奧醫院)和李拉海(明尼蘇達大學醫院)之後,又一個完善設備技術使心臟手術成為常規手術的團隊,他們聯手開創了許多手術方式。
  • 《未來簡史》:人機大戰,誰才是未來的主宰
    他在2012年出版的《人類簡史》已成為全球現象級暢銷書,與2017年的《未來簡史》,2018年的《今日簡史》,並稱為簡史三部曲。在這部《未來簡史》中,作者分三個部分討論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將會代替人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歪論音樂萌芽 -- 香水有毒/費玉清
    為了抵消這一痛苦,寵物狗能做的就是以嚎叫的聲音來附和。有些人以為這樣好玩,諸不如小狗的聽覺系統正因此受著折磨。所以,如果要對寵物狗好點的話,就不要在家吹口琴。     這個現象也讓我們在研究音樂智能上需要多思考一個問題,即同樣的聲音對不同動物、不同人可能心理感受是不同的,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感受。這種差異既有身體差異造成的原因,也可能有心理感受上誘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