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0年,人類還有一大遺憾:「人工智慧」在「能力」上與時俱進,而在「智力」上進展緩慢,成為了沒有靈魂的變形金剛,大大地阻礙了人工智慧的進程。究其原因,就是人工智慧缺少「內心」。
萬門大學人工智慧講師許鐵在《模擬人類大腦:人工智慧的救贖之路?》一文章中講述:「這兩年,頻頻有專家警示 深度學習即將進入寒冬。而同時,一個名叫『類腦智能』的詞彙火起來,這個概念說的是一種比目前深度學習更加接近人腦的智能。」
然而,「深度學習」的發端是「認知計算」。「認知計算」與「類腦智能」只是換了一個說法而已。「認知計算」包涵了感知、理解、行動、學習等一系列的類腦活動。通過前兩次的起伏,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又化了10年時間投入巨資,雖在在一些弱智能設備上取得可觀的效益,但對強智能機器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在「認知」上久攻不下,如今換一個名詞就能管用嗎。
「小i機器人」董事長袁輝在2016夏季達沃斯演講時表述:「對人工智慧來講,我們現在人類對自己的認知是遠遠不夠的,即便人工智慧在特定的領域、特定的規則,甚至在未來超出邊界之外的話,如果人類對自我的認知能夠有重大提升和進一步的覺醒,人工智慧在我們的面前依然是小兒科。」
袁輝為他的服務機器人取名小i,寄予了深切期望,機器人最大的心結就是缺i,一個自我靈魂。小愛不缺知識,也不缺信息,缺的是自主分析能力。
很難想像,大腦的運作模型在未被揭曉之前就能獲取開發「類腦智能」的鑰匙。
那麼大腦是怎樣的運作模型,它為什麼深不可測?亞里斯多德曾問:感覺和感知是什麼?這種屬性為什麼會在動物中出現?現代人也發出靈魂拷問:「人類經過幾千萬年形成,碳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可以做到的,為什麼矽不可以?」
其實大腦並非是個黑箱,它到處充滿漏洞,只是我們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如果我們不放過一些疑點,已經有太多的技術可以讓它暴露無遺。我們可以看到大腦元器件所做的電腦同樣可以做到,而且比人腦優越的多,類腦元器件大部分已經具備,只是沒有按人腦的形式組合。
這個模型雖然精巧但不複雜,它讓我們憑藉有限的幾個感覺器官就能和外界無縫對接,達到天人合一。
下面就隨我的假說,進入大腦認知模型,抽絲剝繭,一層層地揭曉它的奧秘。
大腦的認知架構共分3層。第1層為虛擬物理世界,第2層為虛擬事理世界,第3層是認知世界。
首先講第一層虛擬物理世界。虛擬物理世界!是不是很像虛擬實景?不錯,它與當前日漸火起來的VR技術很近似,內核都有一個三維空間。所不同的是虛擬三維空間上的素材來源不同,VR來源於資料庫,而大腦來源於眼底。大腦憑藉視神經傳輸,兩個具有視角差的眼底信息就能在大腦裡還原出一個以光波形式描寫的外界景象。
不過,這個三維空間我們不會認為它是虛擬的,甚至有時我們感覺不到眼睛的存在,我們好像就沉浸在這個真實的世界。然而解剖學告訴我們,這些真實的外部景象已經生存在大腦內部。粗略的講(如圖一)就是:外部景象的散射光,經眼球晶狀體聚焦到視網膜轉換成電信號,視神經對信息進行初步加工整合後將電信號向下一級腦區外膝體的中繼細胞進行傳遞,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主要通過化學突觸來完成,輸送到大腦後進行三維空間的建模、渲染,這裡才是我們感知到的外部世界。
未完待續
華紅平
20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