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原地旋轉實驗是有意讓前庭器官出錯,導致虛擬空間與真實移位,暴露出大腦裡虛擬空間的「影子」。那在大腦工作的正常狀態下,有辦法讓真實物體與大腦虛擬物體相分離嗎?這種裝置是有的,可惜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發明,人們對它早就失去了新奇感,這就是銅鏡。
不過,那時不是用來證實虛擬實境的,當時由於銅鏡的稀有與怪異,秦始皇曾用銅鏡來威懾群臣。然而,現今鏡子的普及,對於照鏡子這件事我們不再有一點疑惑,用它來證明大腦的虛擬空間已經沒有震撼力了。除非是幼童或動物還會感到驚奇,他們會走到鏡子背後一探究竟。
我們看到平面鏡中的像,教科書是這樣解釋的:是由光的反射光線延長交點形成的,所以平面鏡中的像是虛像。這就引出3個問題:1、我們真的可以看到虛像嗎;2、虛像的載體在哪裡;3、反射光與入射光的性質有區別嗎?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1、鏡子當中的圖像確實是虛像,因為鏡子後面不存在看到的物體。2、虛像的載體不在鏡子背後,也不在鏡子表面,更不在鏡子前面,剩下的只能是在大腦之中。3、鏡子反射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強度會減弱但性質沒有變。那麼,如果鏡子當中的是虛像,鏡子外的實景也一定是虛像了。
這樣客觀的事實也會被「習以為常」所吞沒,很多人不承認鏡子當中的是虛像,他們覺得鏡子只是反射了實像而已。 至於為什麼反射的像到了鏡子裡面,認為這就是反射現象,物體就在外面,沒有進入到鏡子裡面。這種認知就是經常照鏡子的感受,見怪不怪。
那麼,平面鏡究竟有什麼特殊呢?它的特點是表面質地緻密,又非常光滑,使得相鄰的點對每一束光的反射都保持一致。平面鏡除了按入射角對等的角度向外反射光線外,沒有破壞原有漫射光線之間的關係,在鏡面上只是把所有的漫射光線同等的轉換了一個方向。
它除了會吸收一部分光線外,自身不發生漫反射,如果表面沒有汙跡的話,不會暴露自身的面貌。而其它的物體表面都有自己獨特的漫反射,於是就反映出自身的形象。因此,有很多魔術道具都用鏡子來製造隱身效果。
鏡子除了反射了一次光線(相位變反)以外,什麼也沒做。光線沒有進入鏡面,那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鏡子裡面有虛像呢?這就是大腦出現的計算差錯。
我們看到的所謂實像,其實也是大腦中形成的虛像。在正常情況下,大腦的計算是準確的,大腦中的虛像與實物的位置是高度重疊的;鏡子經過一次反射,大腦卻沒跟隨轉換,還是按照常態進行計算,虛擬景物與真實物體的位置就此被分離了。
小水果店用整面牆的鏡子,把隔壁的空間佔為己有,卻不構成違法。那是因為擴大了一倍的賣場並沒有實際佔用隔壁的空間,只是多佔用了每個顧客大腦中的一倍虛擬空間。
以上的事實可以看出,大腦中所有景象都是虛像,這種虛擬的圖像當然可以穿透任何的固體。因此,大腦中的虛擬景物穿越到鏡子裡面並沒有一點障礙。
但千萬不要嘗試用自己的身體去穿越牆上的鏡子,雖然大腦裡的圖像是虛擬的,可是鏡子和牆是真實地存在;儘管實物位置與大腦裡的虛擬位置也可能有一點微小的偏差,但它們就在那裡,穿越的後果可想而知。
平面鏡是一個絕佳的把虛擬實景與真實景物位置套偏的實驗裝置。從而證明不管是鏡子裡的,還是鏡子外的,其實都是大腦裡還原的虛擬物理世界。大腦中的虛擬實景是以光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還原的外界真實。
儘管鏡子是日常生活必備,每當對著鏡子裡的自己也許會有一番感慨,而對鏡子本身基本不會泛出一點漣漪,因為這太平常了。然而在許多常識下還隱藏著深刻的原理,當下一隻蘋果掉下來時,我們是否能夠揭示「萬有引力」。
是的,在認知層面,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一切都隔著一層虛擬。不過,在認知的第一層面雖然隔著一層虛擬,但這個虛擬還是比較真實的還原了外界形象,是「真實的虛擬」;而第二層面的虛擬——事理世界,就並非是完全的外界真實,而是「虛擬的真實」:一件衣服看上去合不合身,是外界的真實;好不好看,就不是外界的真實,要看這件衣服還是不是流行。儘管這是碳基有機體自我管理的最佳模型,但也因此鬧出很多誤會與爭論。
利用攝像傳感器,在智能設備中還原一個與真實世界一樣的虛擬世界,是最簡潔、最完整的了解外界的方法。高等動物都選擇了這種進化方式,可見它的高效性。
揪心的是,人工雙目建模至今未獲成功。不是計算具有視覺角度差的兩幅畫的立體位置有多難,難的是機器沒有自我,雙目不能形成注意力,計算公式無法對所有的像素都進行立體計算。
目前,用光學攝像機進行3D建模成功的案例,就是用於球類賽事上的鷹眼技術。它們在球場周圍布置了8-10部高速相機,進行分區建模。這其實是一種單目分區定位、3D拼湊縫合技術。這項技術在2001年初問世,獲得了英國皇家電視協會頒發的科技革新獎。
最近興起的,中德合作項目,「四維看看」攝像機,其實也是單目分區定位、拼湊縫合技術。所謂的,運用光學技術打造立體空間的數位化三維復刻,不過是圖像3D測量拼湊技術。儘管實現了輕量和廉價的目標,效率上還是十分低下。與雙目視覺,立體建模技術的實現,距離還相差甚遠。
大腦的雙目3D建模,給我們的行動帶來巨大方便。同時,還蘊藏了下一個陰謀:高度仿真的虛擬世界讓我們有了「眼見為實」的篤信,如果大腦中另一個器官在我們看到的虛擬世界裡動了點手腳,加一點感覺,我們同樣會認為這是外界的事實,這就為下一步人體細胞管理人的機制(趨利避害)埋下伏筆。
在智能設備裡單純引入一個與外界的虛擬空間還不夠,還要為這個物理世界裡的方方面面加上性質。比如,家畜的可愛性和猛獸的可怕性。這套感覺機制通過學習,就能自動生成應景反映,對虛擬物理世界自動疊加上 不同感受。之後機器就像人一樣可以親眼看到那些可愛和可怕的事物。使得原本純物理性世界添加了事理性。事理是思辨的載體,認知計算缺少了事理,計算機深度學習就只能浮於表面。
未完待續
華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