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王湛 通訊員 王葦佳
這兩天,「垃圾去哪裡」成了很多杭城小朋友們見面交流的話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暑假作業有這個要求,而且他們都在收看浙江24小時APP上推出的《大教授小課堂》第二季《垃圾去哪裡》。
自從上周二和上周五推出前兩講後 ,一周內閱讀量已經突破40萬。今天,我們推出第三講,在這一講裡,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李馨予將給大家講解「垃圾怎麼分類」這個最要緊也是最受人關注的問題。
第一次給小學生講課
浙大教授變得很活潑
《垃圾去哪裡》公開課,由浙大環境汙染防治研究所所長吳偉祥教授和他的課題組成員講授,一共5講,每周二、周五在浙江24小時APP上及時更新。
第一講中,吳偉祥介紹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發展歷程,國家及浙江省等各個層面的垃圾分類政策。截至發稿,第一講閱讀量突破20萬。
「我和我的學生看到這麼高的點擊量都很興奮,因為我們知道,點擊量背後是這麼多數量的讀者在關注。尤其是我的學生,他們更高興,他們感到自己努力工作而形成的課程得到了社會承認,同時他們覺得自己為社會做了些小小的貢獻。」吳偉祥告訴記者。
吳偉祥認為,有這樣的關注度,第一是社會剛好有需求,尤其是在上海已經正式施行垃圾分類而杭州也即將推行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對專業的垃圾分類法有巨大的需求;第二,垃圾分類的專業視頻教程目前還比較缺乏,「看起來,下一步我們可以製作更系統更完善的垃圾分類視頻教程。」
這是吳偉祥第一次給小學生講課,「要研究聽眾的特點特徵,小學生知識儲備沒大學生那麼高,所以上課時要更有耐心、更生動、更活潑。」
第二講的主講人尹筱思,則對自己參與策劃主講的視頻能夠獲得這麼高的閱讀量和關注度很驚喜,「作為我們團隊一員,在擴大了團隊影響力的同時也切實地為垃圾分類的宣傳推廣貢獻了自己一份力。」
她插播了幾個視頻播出後的小片段:上線當晚,她在宿舍樓下碰到一個不太熟的同學,對方第一句話就是:「你那個視頻我看了,講得很不錯啊」;第二講上線沒多久,有中學老師找她給中學生做相關培訓,線下將發展成連續講座。
給專家老師們當助手
一年級學生表現出色
在我們的《垃圾去哪裡》的視頻課中,出現了幾位可愛的小助手,他們其實是杭州市求是小學的一年級學生。視頻中,孩子們會執行老師們提出的很多指令,比如將廢電池、枯萎的花、快遞盒等丟棄到合適的垃圾桶中,分類難度較高的原子筆、塑料盒裝的菊花、塑膠袋裝的枸杞等等。
匡真萍在浙江大學基建處工作,她正是將這10名求是和家園一年級學生帶進《垃圾去哪裡》課堂的牽線人。她的孩子正在求是和家園小學讀一年級。她告訴記者,這是孩子的暑假作業,求是和家園小學布置給孩子的暑假社會實踐就是關於「垃圾分類」主題的,學校讓孩子們在暑假期間學習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據她介紹,視頻課後,孩子們還會在社區進行撿垃圾、發「垃圾分類」相關傳單。
「孩子一開始只知道要把垃圾丟進垃圾桶,沒有垃圾分類的概念,但她現在就會主動介紹她手上的垃圾屬於什麼垃圾。」求是和家園小學一年級的蔡沄沄參加了這次的課程錄製,她的母親告訴記者,小姑娘在旅遊途中還和一眾小夥伴介紹垃圾分類,在丟垃圾的時候會提醒夥伴把剩下的水先倒乾淨再丟,蓋子和瓶子分開丟。
接下來的視頻課內容很豐富,第四講將會讓小朋友親自實踐垃圾分類,第五講將講述「分類後的垃圾去哪裡」,歡迎收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