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閱讀量破40萬,第一次給小學生上課的浙大教授很開心

2020-12-06 錢江晚報

首席記者 王湛 通訊員 王葦佳

這兩天,「垃圾去哪裡」成了很多杭城小朋友們見面交流的話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暑假作業有這個要求,而且他們都在收看浙江24小時APP上推出的《大教授小課堂》第二季《垃圾去哪裡》。

自從上周二和上周五推出前兩講後 ,一周內閱讀量已經突破40萬。今天,我們推出第三講,在這一講裡,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李馨予將給大家講解「垃圾怎麼分類」這個最要緊也是最受人關注的問題。

第一次給小學生講課

浙大教授變得很活潑

《垃圾去哪裡》公開課,由浙大環境汙染防治研究所所長吳偉祥教授和他的課題組成員講授,一共5講,每周二、周五在浙江24小時APP上及時更新。

第一講中,吳偉祥介紹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發展歷程,國家及浙江省等各個層面的垃圾分類政策。截至發稿,第一講閱讀量突破20萬。

「我和我的學生看到這麼高的點擊量都很興奮,因為我們知道,點擊量背後是這麼多數量的讀者在關注。尤其是我的學生,他們更高興,他們感到自己努力工作而形成的課程得到了社會承認,同時他們覺得自己為社會做了些小小的貢獻。」吳偉祥告訴記者。

吳偉祥認為,有這樣的關注度,第一是社會剛好有需求,尤其是在上海已經正式施行垃圾分類而杭州也即將推行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對專業的垃圾分類法有巨大的需求;第二,垃圾分類的專業視頻教程目前還比較缺乏,「看起來,下一步我們可以製作更系統更完善的垃圾分類視頻教程。」

這是吳偉祥第一次給小學生講課,「要研究聽眾的特點特徵,小學生知識儲備沒大學生那麼高,所以上課時要更有耐心、更生動、更活潑。」

第二講的主講人尹筱思,則對自己參與策劃主講的視頻能夠獲得這麼高的閱讀量和關注度很驚喜,「作為我們團隊一員,在擴大了團隊影響力的同時也切實地為垃圾分類的宣傳推廣貢獻了自己一份力。」

她插播了幾個視頻播出後的小片段:上線當晚,她在宿舍樓下碰到一個不太熟的同學,對方第一句話就是:「你那個視頻我看了,講得很不錯啊」;第二講上線沒多久,有中學老師找她給中學生做相關培訓,線下將發展成連續講座。

給專家老師們當助手

一年級學生表現出色

在我們的《垃圾去哪裡》的視頻課中,出現了幾位可愛的小助手,他們其實是杭州市求是小學的一年級學生。視頻中,孩子們會執行老師們提出的很多指令,比如將廢電池、枯萎的花、快遞盒等丟棄到合適的垃圾桶中,分類難度較高的原子筆、塑料盒裝的菊花、塑膠袋裝的枸杞等等。

匡真萍在浙江大學基建處工作,她正是將這10名求是和家園一年級學生帶進《垃圾去哪裡》課堂的牽線人。她的孩子正在求是和家園小學讀一年級。她告訴記者,這是孩子的暑假作業,求是和家園小學布置給孩子的暑假社會實踐就是關於「垃圾分類」主題的,學校讓孩子們在暑假期間學習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據她介紹,視頻課後,孩子們還會在社區進行撿垃圾、發「垃圾分類」相關傳單。

「孩子一開始只知道要把垃圾丟進垃圾桶,沒有垃圾分類的概念,但她現在就會主動介紹她手上的垃圾屬於什麼垃圾。」求是和家園小學一年級的蔡沄沄參加了這次的課程錄製,她的母親告訴記者,小姑娘在旅遊途中還和一眾小夥伴介紹垃圾分類,在丟垃圾的時候會提醒夥伴把剩下的水先倒乾淨再丟,蓋子和瓶子分開丟。

接下來的視頻課內容很豐富,第四講將會讓小朋友親自實踐垃圾分類,第五講將講述「分類後的垃圾去哪裡」,歡迎收看哦。

相關焦點

  • 「都來讀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教授與小學生共讀詩詞哲學
    12月19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攜手浙江大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小學。5位來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教授,與當地25名小學生同堂共讀人文經典,抖音號@浙江大學 全程直播記錄。據介紹,這場「都來讀書」舉辦的線下讀書會,旨在通過大學教授與小學生的交流互動,讓孩子們在閱讀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本次讀書會,也是一場「前緣再續」。80年前,為了盡力保存戰時學術力量,「浙大西遷」到貴州遵義、湄潭。
  • 微積分成搶手課:浙大教授「礦爺」開直播
    視覺中國 圖  【編者按】  近日,人稱「礦爺」的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蘇德礦成了「網紅」。和直播間裡的爭奇鬥豔的美女們相比,這名貌不驚人的老教授是個靠內涵的「實力派」。大學校園裡公認最難的「微積分」,在蘇德礦教授手裡瞬間成了搶手課。  3月23日,蘇教授在課堂上用三腳架架起手機開始直播。
  • 浙大教授玩起直播 高大上的微積分課火了
    「當你喜歡一個人,他的一點變化你都看在眼裡,別人都變成了常數,TA才是唯一變量……」近日,浙江大學的蘇德礦教授將傳統的課堂搬到了網絡直播間,最多時有2萬多人收看,儼然成了新晉「網紅」。
  • 浙大教授一直播,用生活段子教高等數學獲央視點讚
    日前,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對浙大教授在一直播授課進行了報導,事件一出即受到廣泛關注,連王思聰也為之點讚。蘇德礦是一名數學教授,在浙大有著這樣一種說法:蘇德礦的課,你一定要上。浙大人把這句話寫在學生手冊上屆屆相傳。
  • 浙大教授莊表中: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作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用一生踐行著以教為本、快樂拼搏  浙大教授莊表中:  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從莊表中教授家裡出來的時候,錢報記者拿回來一疊學術資料和一袋子魔術道具,老先生關照:「回去好好練練。」  今年85歲的莊表中教授,是浙江大學力學系的退休教師。他出生在日寇侵華的戰爭年代,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 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差,靠提高閱讀量還不夠,而是題做得太少
    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小學生,表達能力也差,這是連鎖反應。到了四五年級,想考閱讀大量圖書來提高閱讀能力,幾乎很難。那麼語文究竟該怎麼學?到了四五年級閱讀能力差就沒救了嗎?小島老師想分享一些學習經驗,希望對廣大家長有一些啟發和借鑑。
  • 浙大研究生畢業典禮上 創意寫作專業只有一個人
    昨天,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在浙大紫金港校區體育館舉行,浙大2015級創意寫作專業(方向)研究生侯倩也早早地來到了現場。侯倩穿著藍色的碩士學位服,整理好頭上學位帽的穗子,雙手捧著學位證書等待上臺。但是和她一起的並不是和自己同專業的同學,因為侯倩是2015級創意寫作專業(方向)唯一的學生。
  • 浙大教授用愛情哲學教微積分受學生追捧(圖)
    這條近期被瘋轉的微博,出自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蘇德礦。而在他的數學世界裡,許多抽象的概念和公式,都可以找到生動的類比。  做題、賣萌、秀女神  礦爺的課基本靠搶  浙大本科部的學生,幾乎無人不識蘇德礦。
  • 中國工程院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公布,5位浙大教授上榜
    根據中國工程院網站公開信息,2019年院士增選的第二輪評審將在今年10月的最後一周進行,最終確定的總名額不超過80人。在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中,浙大教授佔據5個名額。以下是入選的浙大教授名單:童水光 浙大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候選人之一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他主要從事重大機械裝備的結構強度與輕量化設計技術、數位化設計及仿真技術、鍋爐熱力學分析與仿真系統、逆向工程技術等領域的研究。
  • 一年閱讀100本書,驚人閱讀量的背後,是你毫不知情的閱讀陷阱
    驚人閱讀量的背後,是家長的虛榮和揠苗助長,也是我們應該進行的教育反思。家長拼命追求閱讀的數量,無疑是想通過閱讀這一行為,讓孩子在同學之間脫穎而出。殊不知,這個閱讀的陷阱就是讓你不斷投資閱讀,卻看不到一點利好。那麼小學生究竟該怎麼樣閱讀呢?
  • 小學生滿分作文《第一次與親人離別》,平淡的語言,寫最悲傷的事
    文/凌說 曾經的「小學生」是單純、不諳世事、祖國的花朵的代名詞,現在的小學生依舊是美好的、希望的象徵,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小學生的思想變得越來越成熟,不像以前那麼不懂人情世故了。
  • 國內首個「腦科學」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來上課
    院士任院長,將「全力以赴為本科生上課」「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段樹民說,在美國神經科學年度交流大會參會人員有3-4萬,已經成為最大的學科。據了解,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400多種,還沒有一個是神經科學的專業。
  • 94歲浙大老教授"稱霸"泳池 一口氣遊一公裡
    譚天恩194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1948年起在浙大執教。曾任第一屆全國化工原理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參與編寫的《化工原理》獲得優秀暢銷教材獎。在科研方面同樣獎項多多,還獲得過中國老教授協會為離退休後繼續奮鬥、成績顯著的老教授頒發的科學與技術工作優秀獎。
  • 浙大網紅鄭強教授,兒子兩次被開除,如今卻是復旦高材生!
    前些日子,原浙大副校長、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教授被任職到山西太原理工大學任職,此前,鄭強教授因為種種演講視頻而走紅,一夜之間可謂是捕獲了大批的粉絲,很多人 都是因為他的直言不諱、演講富有激情、和他的愛國精神所打動,而當鄭強教授調任太原理工之後更是使得太原理工大學成為人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大學」「網紅大學
  • 浙大教授建議學生不必寫論文 稱造假丟導師面子
    教育部擬出新規:論文造假者,學位撤銷且3年不能再申請  浙大有教授建議:本科生不必寫論文  「申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所提交的學位論文,如果出現購買、他人代寫,或者抄襲、剽竊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
  • 浙大本科生院本學期開新課 放混搭音樂機械課很搖滾
    課前課後放混搭音樂潘教授的機械課很搖滾    浙大本科生院本學期開新課,全英文授課,上課搶答成功會飛來一塊巧克力    上周,浙大發布「三位一體」招生計劃,規定學生在報名時即要鎖定專業,入圍後要籤訂意向,且不能轉專業。
  • 浙大開了個高中升大學銜接班 就為給大一新生補補高數
    兩位浙大教授正在講解高數(截屏)。大家都聽說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銜接班,但你聽說過上大學還要上銜接班的嗎?教授上課,助教答疑錢報記者採訪獲悉,每一位浙大新生收到錄取通知書時,都會收到一份入學須知,包括新生報到之前需要完成的相關事宜,其中就包括讓學生修讀這門銜接課。
  • 訪南科大陳忠仁教授:真理使人自由
    在我畢業之後,浙大召開高分子國際會議,大概有一百多人參加,來的都是高分子領域頂尖學者。我很榮幸得到了一個名額,於是在會議召開兩周前,我就著手準備,讀了報告人相關文章。在會上我向很多教授提出問題,其中包括Grubbs教授。當時大家剛接觸外國人,因為英語不好,很多人不敢提問,錯過了機會。
  • 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為本科生上課
    院士任院長,將「全力以赴為本科生上課」「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段樹民說,在美國神經科學年度交流大會參會人員有3-4萬,已經成為最大的學科。據了解,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400多種,還沒有一個是神經科學的專業。
  • 小學生作文《爺爺》,全文26個字獲得全國比賽二等獎,網友:人才
    那時候天真可愛,思想單純,依然記得老師每天布置寫日記,自己就東湊西拼寫300字,更讓花小妹印象深刻的是每周要寫一篇周記,並要求字數600字以上,唉,那真是讓學生「叫苦連天」啊,但是沒有辦法,當時學生們都比較「乖」,知識閱讀量有限,只好湊字寫上六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