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鹽鹼地,一年變良田!10月8日,記者在鹽城東臺市沿海的條子泥條北墾區看到,昔日的鹽鹼地變幻出一望無際的稻田。湛藍的天空下,黃燦燦的稻穗,與田埂上火紅的鹽蒿和遠方成排的風力發電機組,組成了這個秋天裡最美的詩篇。我國著名的農學家,曾擔任副省長、省人大副主任、80高齡的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逐田核驗,對條子泥墾區頭年種植出平均畝產超千斤的水稻讚嘆不已:「新墾灘涂第一年種稻,畝產破千斤,部分田塊有望突破700公斤。滄海變良田,條北只用一年,創下沿海灘涂大面積快速高效改良的成功範例,堪稱奇蹟!」
條子泥墾區是我省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進行匡圍的省重點圍墾工程,被譽為「江蘇第一圍」匡圍工程。據介紹,條子泥首次大面積種植7230畝水稻,是由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灘涂生物農業協同創新中心和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沿海開發(東臺)公司、南京北盛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與以往鹽鹼地改良先養七八年魚,再進行水稻種植不同,這片處女地頭年直接播種水稻。眼下開鐮在即,鹽城市農科院技術人員對其中18個田塊進行測產,理論畝產523.3公斤,其中408號田理論單產高達737.5公斤,達到每公頃10.5噸的「超高產」指標。以凌啟鴻為主任委員的專家組對水稻進行測產核驗,認為「數據與所在田水稻實際情況甚為符合」。
據悉,條子泥灘涂為粉沙質重鹽土,「幹的時候像麵粉,溼的時候像澱粉」,土壤結構差、肥力低、土質易板結。「滄海變桑田是個自然過程,往往要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在技術人員的努力下,一年鹽鹼地變良田,不容易!這就是科技的力量。」省農委原副主任張堅勇說,今年插秧期間他到現場察看過,當時水田旋耕過以後,如果不及時栽插,泥漿很快就會板結得無法紮根立苗。秋天能結出一望無際沉甸甸的稻穀,實在了不起!
在不毛之地種稻,還要穩奪高產,唯有技術創新。負責項目技術的鹽城師範學院兼職教授、鹽鹼地改良專家、研究員茆訓東說:「我們摸索出『5N』快速高效脫鹽法』『三幹法奪三苗』以及鹹水灌溉等關鍵技術,克服難題。4月1日開始土壤改良作業,到5月20日播種插秧時,耕層含鹽量總體已降至3‰以下。」與此同時,在插秧之前,每畝施用了5噸含鹽量低的牛糞,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了有機質。以深耕、勤灌、多旋來「改土」,用良種、密植、足肥促豐產,一系列綜合配套措施讓灘涂當年就成為「米糧倉」。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者走在稻浪起伏的田頭,只見每塊農田的兩頭都有3畝左右的魚塘,這些魚塘與排水溝串連在一起,進行水產養殖。據了解,未來條子泥墾區將推行稻蝦魚蟹共作模式,既可以增加農產品的供給,又可以給遷徙的鳥類提供美好的溼地,提供足夠的餌料,讓人和自然、人和野生動物更加和諧共處。「鹽鹼地是人類的後備糧倉,全國15億畝鹽鹼地,江蘇佔1000萬畝,而鹽城沿海灘涂達683萬畝。加速鹽鹼地改良,可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保障糧食安全打開廣闊的空間。」茆訓東表示:「過去,灘涂種稻後的五年不種麥,今年水稻收割後,我們將撒下麥種、栽上油菜,挑戰『灘涂頭年噸糧田』的更高目標。」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沈春良 編輯/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