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8年前,一棵棵來自江蘇的鹼蓬,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安固裡淖的乾涸鹽湖上紮下根。如今,在江蘇團隊的帶領下,曾經寸草不生的10萬畝鹽鹼荒漠變成了綠洲,「點土成金」的鹽土農業,變了生態,美了環境,富了百姓。
金秋時節,安固裡淖項目再結碩果。由中國工程院尹偉倫、鄭綿平兩位院士領銜的專家組在科學技術評價報告中肯定:「該項目獲得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示範和引領作用。」在專家們看來,從先治理後開發,到邊治理邊開發,鹽土農業在全新的模式下,有了更廣闊的生長沃土。
八年耕耘治理,端掉「北京頭上一盆沙」
記者隨專家組來到安固裡淖時,眼前的景象讓人震撼。連片的大草原上,一株株離地二三十釐米高的鹼蓬頑強地生長,不知名的野花散落其間,再也看不到大塊的裸露土地。成群的駱駝和馬群、牛群,從人們身邊飛奔而過,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盛景。往草場深處走去,成群的大鳥鳴叫著騰空升起,划過遼遠的天空。人們感慨:美麗的安固裡淖,正在回來。
安固裡淖曾是華北地區第一大高原內陸湖,水域面積超過十萬畝,歷史上有「壩上明珠」之稱。由於多種原因,安固裡淖在2004年徹底乾涸,鹽鹼湖盆PH值超過10,地下水鹽分是海水濃度的兩三倍。乾涸的鹽湖周邊草場、農田退化,荒漠化加劇,並以每年20%的速度向四周蔓延。安固裡淖與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143公裡,且海拔比北京高1250米,是北京出現鹽鹼塵暴的源頭之一,被稱為「懸在北京頭上的一盆沙」。
一顆「江蘇種子」改變了乾涸的鹽湖。2013年,鹽城綠苑鹽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著多項發明專利來到安固裡淖,經過一年的萬畝試種後,鹼蓬生長良好,張北縣隨即把10萬畝鹽鹼地都交給他們來治理。「這些年,公司捨得投入巨資,換來了喜人成效,我要用畢生心血做成這件事。」該公司董事長張春銀說。
「環境惡化的平衡點已經被打破,正向著良性發展。」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專家周義峰告訴記者,他們在9月份發布評估報告顯示,安固裡淖從不毛之地到現在已有維管植物65種,草原等級達到中質中產,有約一半區域的物種多樣性較豐富。周義峰笑言,「懸在北京頭上的一盆沙」,終於被端掉了。
院士領銜產學研,論文寫在乾涸鹽湖上
安固裡淖的治理,並非一帆風順。江蘇團隊入駐前,當地也曾請人在這裡種草,雖然投入不少,不過種下去就被燒死或者被風沙覆蓋,多次以失敗告終。「京津冀鹽鹼塵暴源頭」的帽子讓張北壓力山大,為此他們向國家科技部求援,面向國內外尋找解決方案。在科技部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引薦下,鹽城綠苑鹽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荒漠鹽湖生態治理的艱辛攻關。
鹽鹼地被形象地稱為地球的「牛皮癬」,而荒漠鹽湖無疑是瘡疤之核。「這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現在取得了初步成功,關鍵在於改變觀念,把這片不毛之地當成了可利用的資源。」多年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鹽鹼地研究中心主任張華新曾多次來到安固裡淖,在他看來,得益於政府、企業和學者的產學研合作,推動項目落地落實。
張華新的觀點,與國際土壤研究權威、中科院院士趙其國不謀而合。作為張春銀所在公司的技術顧問,趙其國院士在近年來一直為江蘇團隊出謀劃策。他認為,只要選對合適的品種,並且運用科學的方法,在鹽鹼地上完全有可能實現「邊利用、邊改良」。
江蘇團隊培育優選的鹼蓬新品種,從黃海之濱的鹽城來到安固裡淖後並沒有「水土不服」,而是很好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土壤環境。在種植技術上,專家們更是摸索出一套「獨門絕技」。比如播種,就要一年進行多次。首先在冬天雪融前「頂凌」播種,其次在氣溫上升至5℃時搶時播種。遇到寒流、風沙覆蓋和嚴重乾旱造成死苗時,利用降雨過程補種,並在雨季對出苗不好地段再次補種。
「看到不毛之地成為綠洲,看到鹼蓬為百姓造福,我覺得一切付出都值了。」這些年,年近6旬的張春銀離開鹽城老家,常年泡在安固裡淖。作為國家科技特派員的老張,和一個個專家把論文寫在這片乾涸鹽湖上,交出了一份動人的綠色答卷。
尹偉倫院士認為,在安固裡淖發展鹽土農業,具有開創性,通過不斷加深產學研合作,提升了其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鹽湖,鹽鹼灘,「包袱」可以變「財富」
鹼蓬不僅是草,還是一道「菜」。2015年,安固裡淖種植的鹼蓬、海蓬子被列入國家新資源食品特色蔬菜名錄。記者在當地吃上一道由鹼蓬調拌的涼菜,鹹度適中、口感爽脆。蒙古營村村民陳起還向記者推薦,用鹼蓬做餃子和餡餅的餡料,吃起來更是別具風味。
研究顯示,我國有鹽湖1500多個,由西向東分布於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遼寧等12個省,鹽鹼地面積有約15億畝。「安固裡淖項目用的方法,被證明是可行的,有很大的推廣意義。」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中心研究員孔凡晶說。
「這些鹽鹼地大多沒被汙染,可以發展綠色鹽土農業,這樣既改善生態,又能豐富菜籃子,增加百姓收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賀超興告訴記者,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發展鹽土農業對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提高綜合經濟效益,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升級增值與永續利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當前我國鹽土農業的主戰場在鹽鹼地和沿海灘涂,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海水稻就是成功的典型案例,而旱作鹽土農業具有「海(鹹)水能灌溉,鹽土能種菜,與農田不爭土地,與淡水不爭資源」的特點,更適合廣袤的「三北」乾旱半乾旱地區。
對於江蘇來說,鹽土農業同樣是「潛力股」。我省擁有綿延上千公裡的海岸線,沿海灘涂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裡,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國首位,且每年還以2萬畝的速度自然淤長。前些年,針對灘涂改良利用中存在的技術難題,我省組織實施50多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最近,鹽城、南通等地不斷好來好消息:灘涂上種出「噸糧田」、「超高產」。
作為鹽土農業的「探路者」,張春銀從事鹽土農業研究已有20年。這些年,他的公司曾承辦過全國性的鹽城鹽土農業高層論壇,還參與了內蒙古查幹諾爾鹽鹼幹湖盆治理項目。2011年,他們公司參評的「鹽土農業植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獲國家七部委組織的首屆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初創組一等獎。如今在安固裡淖,張春銀和江蘇團隊已在耐鹽植物的植物鹽、青汁粉等產品開發上取得突破,被專家組評價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張春銀算了一筆帳,未來,他想把在安固裡淖發展鹽土農業的模式,在全國推廣擴大到2億畝,這樣算下來,預計每年可為農牧民增收近200億元,新增就業機會50000人。一直參與該項目的鹽鹼地改良專家茆訓東研究員很欣慰:「通過治理『土地癌症』,在『農業死海』上種出了寶貴財富。」
「今後應運用現代農業聯合體、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思路,把政產學研用等各方面力量更好動員起來,把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更好地銜接起來。同時加強戰略設計,把鹽土農業真正作為『21世紀的產業』來研究。」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國家級專家周文龍說。
交匯點記者 劉宏奇 王巖 張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