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 大柴旦翡翠湖,位於青海省西北部。蒙古語稱「大柴旦」為伊克柴達木,意為大鹽湖。攝影/熊可
-風物君語-
既能「貌美如花」,又能「賺錢養家」
每年盛夏,青海都炙手可熱。人們去青海,為了看青藏高原上湛藍的天空,更是為了看與天同色的茶卡鹽湖。茶卡,藏語意為「鹽池」。
▲ 茶卡鹽湖。攝影/張自榮
茶卡鹽湖被稱為中國的「天空之鏡」,但在2018年,卻也不得不把瑞斯拜的目光投向一個因電影《七十七天》而出名的湖泊——位於西藏的扎布耶茶卡。當扎布耶茶卡出現在大屏幕上時,電影院裡一片驚呼,「不知天在水還是水在天」,那驚心動魄的美,讓人近乎窒息。
對人類來說,鹽是日常的調味品;對地球來說,鹽是一種遼闊的景觀。
鹽湖為什麼那麼美?
鹽湖,是湖泊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殊產物。
▲ 新疆艾比湖。艾比湖雖鹽資源豐富,但嚴格來說,它是一個鹹水湖。 攝影/傅鼎
數億萬年間,各種地質作用塑造壯美河山的同時,也為中國塑造了大大小小24880個湖泊。其中深居內陸的湖泊,由於地形封閉,湖水不能外洩,鹽分通過內流河不斷進入湖泊,再加上多風少雨、蒸發量大的特殊氣候,湖水越來越鹹、鹽分越積越多,久而久之,遂成鹹水湖。
當鹹水湖每升的含鹽量大於35克時,鹽湖就出現了。
▲按湖水礦化度劃分的鹽湖類型。 製圖/王躍
鹽湖裡的鹽,並非我們狹義所理解的食用鹽(氯化鈉),而是泛指一切酸和鹼反應與水同時生成的鹽類物質。由於酸與鹼的種類極多,所以鹽湖裡的鹽豐富異常。
當這些豐富的鹽類物質平整地分布湖底,光便均勻地反射出來,湖面於是成為一面巨大的鏡子,倒映出白雲藍天,成為我們所嚮往的「天空之鏡」——顏值,是鹽湖最不缺的。
▲ 茶卡鹽湖,是著名的「青海四大景「之一。 攝影/萬瑞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曾盛讚洞庭湖「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洞庭湖是淡水湖,闊大固然闊大,但每升含鹽量1克都不到,哪兒有鹽湖那種「虛涵混太清」的壯美。詩人就是喜歡誇張,怪不得張九齡張丞相沒有提拔他。
但若以此來斷定,鹽湖只是負責「貌美如花」,則不免小瞧了她們——其實,「賺錢養家」,鹽湖也是一把好手。
▲ 扎布耶茶卡 —— 世界三大鋰鹽湖之一。 攝影/熊可
鹽湖是一種綜合性資源,除了好看,還蘊含了大量的礦產、生物、水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科研、醫療價值。據學者程芳琴估計,單是前文提到的扎布耶茶卡,經濟價值便高達1500億元。要知道2019年,整個西藏自治區的生產總值才1600億元,而扎布耶茶卡只是西藏眾多鹽湖中的一個。
類似的鹽湖,中國還有很多很多。
鹽湖,是如何影響中國的?
翻開一張中國地圖,找到500毫米等降水量線,其線以西、以北的半壁河山中,1500多個鹽湖如星似月,從遙遠的西北一路灑落至東北,將中國內陸打扮得珠光寶氣。更多的鹽湖,則組團進入青藏高原,以廣闊的湖面扮演起「天空之鏡」的角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中國主要鹽湖的分布及其區劃。 製圖/王躍
由於我國鹽湖分布廣泛,按照鹽湖形成的地貌、地質構造條件和物質構成特點,可劃分為四個鹽湖區:青藏高原鹽湖區、西北鹽湖區、東北鹽湖區和東部分散鹽湖區。
每個鹽湖區內,都有自己的「當家花旦」,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些鹽湖,用自己的方式,影響甚至改變著中國。
青藏高原鹽湖區,不缺「高富帥」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雪山、草原和「離天最近」的誘惑,讓她既神秘又遙遠。賦予她這種魅力的,還有300多個鹽湖,她們是高原上的星星,讓雪域高原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 察爾汗鹽湖及其中的工業設施。 攝影/jackie_lb 圖/圖蟲·創意
這些鹽湖裡,名頭最大的當屬茶卡鹽湖、扎不耶鹽湖,但這兩個鹽湖加起來,面積和實力也遠不如察爾汗鹽湖。
經由青藏鐵路、青藏公路進入青藏高原的人,一定對察爾汗鹽湖印象深刻。無邊荒漠裡,平坦的察爾汗鹽湖寂靜浩瀚,車過湖上,如行天空。
▲ 察爾汗鹽湖裡的敦格公路。 攝影/HORAN霍蘭 圖/圖蟲·創意
這個面積達5856平方千米的鹽湖,在柴達木盆地南部長期經受風吹日曬,天長日久,練得「皮糙肉厚」。高濃度滷水中分解出鋰、硼、鎂等元素,結成鹽鍾乳,形成豐富多彩的鹽喀斯特地貌。
▲ 察爾汗鹽湖中的鹽喀斯特地貌。 圖/視覺中國
結晶的鹽粒,在湖面上形成厚厚的鹽蓋,足以支撐起一段32千米的青藏鐵路與公路。路面光滑平坦,湖光山色相映,將湖面分為兩半,當路面受損時,只需澆一些滷水,路面即可復原。「鋼鐵彩虹」、「萬丈鹽橋」的奇觀,與鹽湖組成青藏高原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 察爾汗鹽湖中厚厚的鹽結晶。 攝影/樊小喆_川西 圖/圖蟲·創意
作為中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蘊含著巨大的寶藏,單是氯化鈉的儲藏量,便高達500億噸,可供全世界60多億人口食用1000年。然而,對察爾汗鹽湖來說,氯化鈉只不過是她的副產品而已,她真正寶貴的,是一卡車一卡車運往各地的氯化鉀。1958年,中國在這裡成立了鉀肥基地,填補了中國沒有鉀肥生產的空白,如今,這裡不負眾望,每年產出的鉀肥超過400萬噸,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
▲ 大柴旦翡翠湖。攝影/熊可
與察爾汗鹽湖並稱「青海極具開發價值的富湖」的西臺吉乃爾鹽湖,則走上了另一條路線——提取碳酸鋰,並初步形成規範化生產能力,打破了鋰市場長期以來受國外控制的局面。此外青海境內的大、小柴旦鹽湖等,與西藏境內的206個碳酸鹽湖、硫酸鹽湖,在稀有金屬的開發利用上,還有難以估量的價值。
她們,是高原上沉默的寶藏。
西北鹽湖區,極致才能創造奇蹟
西北鹽湖區,主要以新疆和內蒙古西部為主,境內鹽湖鹽類化學沉積類型豐富,基本以硫酸鹽類為主。羅布泊,無疑是西北鹽湖區300多個鹽湖中,最廣為人知的。
▲ 羅布泊,並非「死亡之海」。圖/視覺中國
羅布泊廣為人知,是因為它是著名的「死亡之海」。與青海的察爾汗鹽湖一樣,羅布泊也是典型的幹鹽湖,一年內絕大時間都是乾枯的,只有在潮溼季節,才有短暫性的表面滷水。由於強烈的日曬與蒸發,羅布泊最高溫度可達50攝氏度,寸草不生。
▲ 羅布泊無人區戈壁灘地貌。 攝影/XXN攝影 圖/圖蟲·創意
2001年時,由於從這裡開發出鉀鹽滷水,加工生產的鉀肥被一車車運往內地,鹽湖滷水則被留了下來並匯集成湖,至今已有10350平方千米的淼淼湖面。誰能想到,鹽湖的開發居然奇蹟般地使羅布泊重現往日風採!
▲ 從空中俯瞰,羅布泊像一直巨大的耳朵,被譽為「地球之耳」。其旁天青色部分為鉀鹽廠。 圖/谷歌地球
羅布泊在塔裡木盆地東部創造了奇蹟,翻過天山,瑪納斯鹽湖則在準格爾盆地西部創造了另一個奇蹟。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水利工程改造,瑪納斯鹽湖及其周圍,已經形成550平方千米的溼地,直接促使石河子、克拉瑪依、烏魯木齊等地的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北疆地區因此近些年出現沙塵暴的頻率也明顯減少。
▲ 瑪納斯鹽湖及湖中的鹽鍾乳。 圖/視覺中國
新疆東部,巴裡坤鹽湖,被南北向的沙堤分為東西兩部分。每年盛夏時候,帳篷星點、駝馬成群,哈薩克族牧人在湖邊的草原上舉辦盛大的「阿肯彈唱會」。在冬不拉的樂聲中,豐茂的水草靜默生長,新疆的夏天格外熱鬧。
▲ 巴裡坤鹽湖。 攝影/Fang_BZ 圖/圖蟲·創意
如果說,巴裡坤鹽湖的生機是人文色彩的,那麼「火州」吐魯番的艾丁湖,這個比海平面低近160米,位於中國陸地最低點的鹽湖的生機,則是自然且亙古的。
遠古時期,先民曾在湖畔留下中國海拔最低的峰遂。如今,這裡的鹽鹼地上,梭梭草、黑刺、駱駝刺等,在這裡勃勃生長;雪豹、北山羊、藏野驢、棕熊、盤羊、馬鹿、猞狸等珍稀動物,來這裡尋水覓食。
▲ 艾丁湖,中國陸地最低點。 圖/視覺中國
艾丁湖,這個「矮個子」的小不點,在世界上最酷熱的乾燥地區,硬是憑一己之力,營造了一個天然的「鹽生植物園」。
東北鹽湖區,承包了你家的鹼
東北鹽湖區,西起阿拉善高原和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東至錫林郭勒高原及呼倫貝爾盆地,全區約有鹽湖220多個。逐個翻看這220多個鹽湖的名字,一個耳熟能詳的也找不出來,但正是這些寂寂無名的鹽湖,支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 內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鹽湖,俗稱「紅海子」。 圖/視覺中國
論數量,東北鹽湖區內的鹽湖不比前兩個鹽湖區少,但鹽湖規模較小,而且成鹽期短,故沒有氯化物型鹽湖,所以境內鹽湖沉積物以鹼(碳酸鹽類)為主。從鄂爾多斯盆地的白彥淖、察漢淖、吾都淖、哈馬太淖、討好吐淖等,到錫林郭勒高原的察幹裡門諾爾、察哈諾爾等,都是我國蘇打、小蘇打、天然鹼的主要產地。
▲ 內蒙古阿拉善沙漠中的達不蘇湖景觀。 圖/視覺中國
說不定,你家廚房裡正在用的鹼,就產自東北鹽湖區。
東部分散鹽湖區,塑造中華文明
東部分散鹽湖區,雖然河網密布,但從北到南,多匯入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流入大海,再加上降水量大於蒸發量,故而鹽湖數量較少,從北到南,可分為四個亞區:嫩江鹽湖亞區、濱海地下滷水湖亞區、黃河源局部鹽湖亞區、運城鹽湖亞區。
▲ 運城鹽湖。 攝影/薛俊
零星分布在這些亞區內的鹽湖,多是些不知名的小鹽湖。唯有河東鹽湖(也叫運城鹽湖),是整個東部分散鹽湖區的一個例外。
然而,正是這個總面積132平方千米的「例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 運城鹽湖七彩景觀。 攝影/薛俊
河東鹽湖,地處晉南盆地腹地,秦晉豫黃河轉彎處,南依中條山,北靠峨眉鳴條崗,東連涑水瑤臺,西接黃河古渡。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地理位置,使得4600年前,運城鹽湖便被先民開發並利用。圍繞著河東鹽湖100千米範圍內,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開創了中華民族有史可考的文明;圍繞河東鹽湖200-500千米範圍內,古文化遺址的分布密度,在全中國首屈一指。
▲ 運城鹽湖。上圖為曬鹽工人在曬鹽,下圖為鹽花。 攝影/薛俊
數千年不衰的鹽業,直接促使晉南大地上崛起了一座「鹽運之城」——。數千年不斷的開發與利用,也使這裡形成了獨特的「運城鹽湖文化」——在古代,是眾多的歷史遺蹟:鹽湖神廟、鹽池禁牆等;在現代,運城鹽湖發展了新興的旅遊業,人們來這裡,體驗「鹽療」,也感受「中國死海」的神奇。
古老的鹽湖,從歷史深處走來,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融入了現代生活中,繼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海岸線上,到處都是「鹽系」少女
鹽湖之外,還有鹽場,環繞著海岸線從渤海一直蔓延到南海。
▲中國沿海地區主要鹽場分布。 製圖/王躍
我們日常所吃的鹽,多半產自這些沿海鹽場。
長蘆鹽場是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主要分布於河北與天津的渤海沿岸,自北向南,依次由南堡鹽場、漢沽鹽場、塘沽鹽場、黃驊鹽場和大清河鹽場五大子鹽場組成,全長370公裡,共有鹽田230多萬畝,年產海鹽300多萬噸,產量佔中國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 圖1: 天津長蘆塘沽鹽場的工人正在收鹽。圖/視覺中國;圖2: 鹽場。攝影/tuelekza/deposit 圖/圖蟲·創意
長蘆鹽場以南,沿海岸線依次分布的山東鹽場、蘇北鹽場、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以及最北的遼寧鹽場,也是我國沿海地區鹽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鹽場多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尤其蘇北鹽場(也叫兩淮鹽場),早在西漢時期就已開始開採。鹽業的興盛,使得佔據運河之利的揚州,在唐代時超越富庶的成都,一時繁華無二,詩人們想要「騎鶴下揚州」,必須得「腰纏三萬貫」,時稱「揚一益二」。
▲ 在陽光照射下,鶯歌海鹽場的方形鹽田色彩斑斕,蔚為壯觀。圖/視覺中國
從來沒有一種物質,像鹽一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這些產出鹽、鹼的中國鹽湖與鹽場,曾經見證了華夏文明的崛起,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使得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 曬鹽。攝影/cc_best 圖/圖蟲·創意
如果說,鹽湖是打扮陸地的珠玉,那麼海岸線就是圍繞著陸地的紗,鹽場則是紗上的錦繡,她們與鹽湖一起,將中國打扮得更加明麗壯美。
- END -
文丨鄭禮
圖片編輯丨陶子
地圖編輯 | 王躍
製圖 | 王躍
封圖攝影 | 熊可
參考資料
張彭熹著 《沉默的寶藏,鹽湖資源》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0
胡東生 《察爾汗鹽湖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程芳琴等 《中國鹽湖資源的開發歷程及現狀》
鄭喜玉 《內蒙高原的鹽湖》
方建英 《運城鹽湖文化及旅遊價值探尋》
原標題:《中國的鹽鹽鹽鹽,到底有多美美美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