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海西州11月30訊(記者石晶) 當第一縷晨光照進祖國大地,柴達木一片霞光。仿佛看到了當年開發柴達木的熱血知青們響應國家號召,到柴達木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口號響徹五湖四海……血氣方剛的知青們擠坐在綠皮汽車上,開拔格爾木察爾汗鹽湖那風雷激蕩的歷史畫面。從那時起,幾代柴達木人前赴後繼,用汗水和智慧、擔當和堅守創造了今日鹽湖工業發展格局。
11月30日,海西鹽湖工作會議在海西州會議中心召開。柴達木鹽湖開發60多年後的今天,海西州各級政府、來自全國多家鹽湖化工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和柴達木循環經濟實驗區的54家企業負責人匯聚海西州府德令哈,探討新形式下的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工作。
在會議中青海鹽湖、格爾木藏格鉀肥、中信國安等7家企業代表發言,就現階段鹽湖產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紛紛建言獻策。海西州3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擁有我國90%以上的鹽湖資源。 近年,根據崛起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產業發展狀況顯示,未來柴達木盆地將是我國21世紀重要的礦產資源接續地。
青海鹽湖集團代表在會上表示,鹽湖股份以利用好鹽湖資源,建設好循環經濟,發揮好示範作用,用5-10年建成全球鎂鋰鉀行業最大的領軍企業為目標,努力培育特色的鹽湖經濟,著力打造鹽湖循環經濟升級版和中國循環經濟先行區。支持鹽湖鉀肥走出去,推進剛果布鉀肥項目,以鹽湖循環經濟模式建設黑角臨港工業區。
格爾木藏格鉀肥負責人談到,現階段,鹽湖礦區經過多年開採資源儲量逐步在減少,目前,應大力推進資源轉換戰略,優化產業布局、強化創新驅動、為大規模開發、綜合利用鹽湖資源創造技術、經濟依據提供技術依託積極研發新技術,對鈉、鎂等資源進行開發,使公司產品多元化,鹽湖資源得到綜合利用。
在今天的議程中,中國柴達木循環經濟研究院落地海西州,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廳長解源和海西州州長孟海為研究院揭牌。解源談到,希望海西州深化對供給側改革的認識,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驅動,並通過金融創新,激活中小企業發展能力。
海西州州長孟海提出,海西將加快實施「創新攻堅工程」和「重點產業科技支撐工程」,用足用好10億元科創基金和1000萬元技術創新獎勵資金,圍繞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融合等,篩選確定一批關鍵技術,集各方之力聯合攻關,力爭在鋰電池正負極材料、鎂合金新材料研發等方面突破技術瓶頸,優化工藝流程,支撐鹽湖產業快速發展。深入實施「十百千萬」引智引才計劃,精心培養一批鹽湖創新、創業人才,著力解決鹽湖資源綜合開發急需人才和智力短缺問題。同時,利用對口援青機制,尋求智力支持。
「鹽湖資源的有序利用應該引起重視,精準定位,有序發展,我認為海西應該立足當下做好產品的精深加工」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會長王孝峰在接受採訪時談到。
孟海表示,海西要嚴格實行生態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底線和紅線,建成全省生態文明先行區。發揮地方政府市場監管職能,切實承擔監管主體責任,實現鹽湖資源整合、市場整頓、環境整治等工作常態化,實施規範動態管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綜合運用行業準入、生產許可、行政執法、礦權認證、認證認可等手段,對存在違反規範條件等問題的進行公告、處罰,促進部門間政策聯動,加速落後產能出清,倒逼違法違規企業和低效產能退出。
曾經因為多種現實制約因素,察爾汗鹽湖提鉀產生大量鎂害,鹽湖股份搶抓世界鎂工業格局調整及挪威海德魯公司退出鎂行業、出售鎂技術的歷史性機遇,謀求鎂資源突破。
如今青海鹽湖通過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的建設。項目建設10萬噸/年金屬鎂和配套裝置,主要工程項目為10萬噸/年金屬鎂、100萬噸/年煤制甲醇、100萬噸/年MTO、16萬噸/年聚丙烯、80萬噸/ PVC、30萬噸/年氫氧化鉀項目、100萬噸/年純鹼、240萬噸/年焦化、400萬噸/年選煤、80萬噸/年電石、配套供熱中心等項目,未來,鹽湖鎂業將引領新一輪製造業的變革。
伴隨鎂材料的出現,帶來汽車輕量化的突破,與此同時,隨著國內環境壓力的加大、傳統能源供應日益緊張,在環保與能源雙重施壓的背景下,受到政策的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成為我國發展迅猛的新行業。同時,鹽湖化工所產業下遊,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材料鎂和核心鋰電池也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截止2014年底,柴達木累計探明的鋰資源儲量為1831萬噸,保有儲量1594萬噸,佔全國保有儲量的83%。具有發展鋰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
60年前,青海鹽湖保障了國內糧食生產所需的鉀肥生產,形成了世界鉀肥價格窪地,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應有的貢獻。60年後的今天,鹽湖又一次肩負起了我國新能源發展要素保障的接續地。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