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首府駐德令哈市,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這裡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處於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也曾是通往西域的古「絲綢之路」輔道。
這裡的戈壁與草原,有著別樣遼闊的風情,也讓詩人海子寫出了《今夜我在德令哈》。一起來看看這片土地上至今留存的小眾古址,或許你也值得一遊。
1 諾木洪遺址
諾木洪文化遺址位於海西都蘭縣諾木洪鄉,是我國解放以後新發現的一種古文化遺存,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考古學上稱之為「諾木洪文化」。該文化遺存相當於中原地區青銅器時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環境下的土著文化。諾木洪文化主要分布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部的諾木洪、他裡他裡哈、巴隆他溫陶亥、香日德下柴克、上柴克、察漢烏蘇夏日哈、可兒溝等20餘處。該文化對我國羌族、吐谷渾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他裡他裡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諾木洪文化遺址範圍東靠海西哇河,西臨搭裡他裡哈村,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遺址由三個小沙丘組成,呈品字形,三個沙丘之間是一片天然廣場。其文化遺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圍牆、牲畜圈欄和本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圍牆是以黃土土坯疊砌而成,土坯呈長方形。圍牆有兩種,一種是平面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一種是呈長方形或不規則長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圓形的木結構建築。另外還有一座大型牲畜圈欄,平面呈橢圓形。經發掘的只有他裡哈(1959年)發掘有房屋11座,土坯坑9個,圍欄一座,甕棺葬墓3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文化遺物,數量近數千件。
諾木洪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有各種石、骨制的生產工具,如石刀、骨針等;有陶製的生活用具,如曲腹陶盆、圈足陶碗、深腹陶杯、帶耳盆等,陶質為夾砂粗紅陶和夾砂灰褐陶;有銅製的斧、刀、鏃、鉞等形器,以及煉銅的用具殘片與銅渣等;還有許多毛織品,原料為綿羊毛。有的還經過染色加工成線;並且織成毛布。出土文物中,還有骨笛、骨哨、陶犛牛等。骨笛和骨哨,是由獸骨加工而成,磨製精細。它說明當時人們在勞動之餘還從事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上述文物收藏在青海省博物館內。
2 塔溫搭裡哈遺址
位於都蘭縣巴隆鄉西南約10公裡的塔溫搭裡哈,由於該地區降雨量極少甚至多年不遇,遺存保存相當完整,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由四個大山包和三個小沙包包圍成一圈,中間是一塊黃土鋪墊的廣場,長約250米,寬約150米,廣場上沒有發現遺址和遺物,這樣獨特的布局在全國還是首次發現,是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遺址文化層直接堆積於地面之上,這與其它地區遺址埋藏於地下形成截然的對比,十分獨特。遺址丘平面呈不規則形,上有松木木柱,木柱上有榫卯結構的建築遺存和土坯牆建築遺存。遺址中發現的房址有平面方形或圓形兩種,房址周圍有土坯建築的大型圍欄,裡面堆積大量羊糞。遺址0土了大量的遺物,有絲毛織品、青銅器等。尤其是出土的繩線上,有的打著死扣結、有的打著活扣結,個別的繩上連續打著幾個結,可能是古人結繩記事在歷史遺物上的體現。
遺址延續時間較長,其上限在西周時期,下限可能到戰國秦漢時期。結合有關文獻記載,可能是古代羌人的一支創造的,對研究我國民族歷史變遷以及柴達木盆地古代文明的發展和氣候的變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塔溫搭裡哈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德令哈外星人遺址
在青海,有一處神秘的景點,被稱為外星人遺址,這裡存在著種種奇怪的地質現象,專家們至今無法解釋。它就是青海德令哈外星人遺址,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裡的白公山。
外星人遺址坐落在白公山腳下,是三個不規則的深6米的三角形巖洞(兩個現已被沙石掩埋)。白公山南鄰託素湖,這裡寸草不生,極為荒涼。
據說發現時,洞口上有10餘根褐紅色的鐵管從山頂斜穿到洞內,在離洞口40多米的沙灘上,也可見許多鐵管散落分布,甚至在湖裡,也散布著鐵管,有的露出水面,有的藏在湖裡。在這荒無人煙寸草不生之地,這些鐵管是哪裡來的,又怎麼插進巖壁洞穴裡的?由於不合常理,也被認為是外星人遺蹟。
4 阿力騰德令哈寺
阿力騰寺院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塔爾寺賽多-創建,法名「丹巴培吉林」,意為「佛法興旺洲」。寺院總佔地面積2383.2平方米,經堂一座(165平方米),寺內藏有珍貴的文物、琳琅的法器、千姿百態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獻藏書,是一座佛教藝術的寶庫。經歷了重重劫難後,現遷於德令哈市河東幸福路北側,座向朝東,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地處幽靜,是德令哈市的人文景觀之一,也是各族信教群眾拜佛燒香進行各項宗教活動的聖地。
5 都蘭寺
都蘭寺位於縣城以東20公裡的他延山上,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都蘭寺的歷史從元世祖元年開始,明朝時得到三世達賴喇嘛的準許修建了一座靜慮室,這是都蘭寺的雛形。到清朝的時候,格魯派得勢,順治年間在靜慮室的基礎上正式建起了都蘭寺。一座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古寺。
寺院後面茂密的森林布滿山坡、雲杉、柏樹遮天蔽日,目前都蘭寺有僧侶46人,房屋87間先後有8名-在此轉世。現在有九十處座均有大量的柏樹遮蔽。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八進津呼圖克圖,座禪前有一株圓柏樹,樹冠極像心臟,微風吹拂似心臟在卜卜跳動,全樹青翠欲滴,生意盎然,是信徒朝拜的聖物。
都蘭寺自建立後幾經起落,最輝煌的時候,該寺有僧眾1000餘名,房300餘間和一座36根柱子的大經堂,是柴達木地區三十幾座佛寺中最輝煌的一個。今天的都蘭寺規模比最輝煌的時候小了不少,但依然有近50名僧侶,近百間僧舍。
6 柴旦鎮
海西州柴旦鎮,以翡翠湖聞名遐邇。大約有6平方公裡,是原大柴旦化工廠鹽湖採礦隊採礦區,湖中盛產硼、鋰、鹽、鉀肥、芒硝等。
這片大小不等、形態迥異、深淺不一的鹽池中的高濃度鹽水在當地稱之為「滷水」,是歷經多年的鹽湖開採而形成的採坑,由於所含的礦物質濃度的不同,也就形成了顏色多彩的景象,特別是風平浪靜的時刻,宛若鏡面般的散布在四處,倒影著藍天白雲,柴達木山的皚皚雪峰,也只有身在其間才能深刻感受。
這裡很安靜的,有時候安靜的像深夜的小巷,似乎只有風聲掠過山崗的聲音,你可以選擇一處地方隨意一坐,自有意境。如果趕上風平浪靜的晴天傍晚,就很容易拍出很美的大片。站在翡翠湖邊,近處紅色的丹霞地貌,映襯著綠色的湖水,近距離地走進翡翠湖,人在水中,影在天上,一時竟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欣喜。無論是晨光朦朧,還是霞光萬道,亦或是深夜孤獨的繁星,每一刻的風景,都有不同的色彩,也會帶給你不一樣精彩。
7 茶卡鎮
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以鹽湖景觀聞名於世,天空之境奇觀,吸引了無數遊客來訪。
這裡有古代文明與現代工業的碰撞,有自然風情與人文景觀的聯袂展演,有絲路聖湖亙古不變愛的述說。一趟趟觀光小火車從歷史久遠的道軌上緩緩駛過,在銀白色的世界裡穿越。在這裡,夏秋季觀鹽湖風光,春季觀工業採鹽,乘小火車旅遊觀光,看人工採鹽,都是不錯體驗。
古村記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