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柴達木盆地,一場充滿挑戰的探索正在展開———建設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
試驗區地處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面積達25.6萬平方公裡,佔青海省總面積的35.6%。自柴達木被列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驗區以來,青海省圍繞「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永續發展」的主線,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主攻方向和重要途徑。
作為全國面積最大又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循環經濟試驗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最大的優勢是資源。柴達木已探明礦產86種,產地1050處,保有資源儲量潛在價值達16.27萬億元,佔青海省資源總價值的95%,佔全國的13%。其中,鉀、鎂、鋰、石棉、電石級石灰巖等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鹽湖資源是柴達木最具特色的優勢資源。近年來,柴達木依託資源聚集且組合好、類型全、品位高、產業關聯度高等特點,積極探索一種專業集成、投資集中、資源集約、效益集聚的新型工業經濟發展新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柴達木是在各方面基礎還十分薄弱、工藝技術「瓶頸」制約尚未突破、多種條件還不完全具備的情況下進行的。直接從資源開發環節起步發展循環經濟,面臨諸多新的難題。面對千載難逢的機遇,青海廣大幹部群眾開拓創新,採取多項措施,促進了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作為青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戰場,5年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初見成效,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建設全面起步,在打造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品牌上邁出堅實一步。
高起點編制發展規劃
試點起步時,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大力解放思想,以嶄新的思路編制高起點的規劃,力爭做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排頭兵、做構建和諧社會的排頭兵,在「提升壯大特色產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改善民生」4個方面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八百裡翰海,認識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的高潮跌宕起伏,各種學習班、研討會、專題講座、考察活動等紛紛展開,發展理念在碰撞中統一、提升:
有項目就上、有回報就行的隨意發展觀念讓位於科學編制規劃、規範有序建設的理性發展理念;
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各自為政的利益觀念逐步讓位於打破地區界限、全州一盤棋的集約發展理念;
注重眼前、有商就招的急功近利觀念被圍繞延長產業鏈條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挑商、選商行為所替代;
破除了只有原礦才是資源的資源觀,建立起廢礦、廢水、廢氣也是資源的新型循環資源觀;
以工業循環的理念謀劃農牧業發展,為產業鏈延伸、產品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合理布局產業。
根據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柴達木不斷完善「依託交通幹線,圍繞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一區多園」的工作思路,高標準、高質量編制完成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並獲國家批准。總體規劃明確,依託柴達木盆地豐富的鹽湖、油氣、金屬和煤炭資源,構建了以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核心的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煤化工、特色生物和可再生能源六大循環經濟主導產業發展體系。同時,他們還先後編制完成了《柴達木循環經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海西州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規劃》、《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規劃》、《青海省海西州風電場規劃》,以及格爾木、德令哈、烏蘭、大柴旦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等26項重大規劃、開發方案,制定出臺《海西州異地辦企業利潤分成辦法》。
通過充分研究論證和編制規劃,試驗區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產業鏈條更加系統完善,項目布局和地區分工更加科學合理,工作重點更加明確突出,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系統、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工作方案和實施措施,基本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規劃體系,在整個盆地清晰地樹立了產品之間、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大循環、大發展的理念。
走特色產業調整之路
柴達木深化對資源稟賦的認識,提高對國內外經濟趨勢準確把握的水平,在全面認識現有產業基礎的前提下,從資源綜合開發、高效利用、循環發展入手,走出一條具有高原特色的產業調整之路。
雖然柴達木擁有鹽湖集團、錫鐵山鉛鋅礦、格爾木煉油廠等一批骨幹企業,但是工業經濟仍然規模小、品種少,工藝技術落後、產業關聯度不高。正如青海省政協副主席、海西州委書記羅朝陽所說:「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是在基礎還十分薄弱、條件還不完全具備、準備尚不充分的情況下推進的。遇到的困難比其他地區更為複雜,任務更加艱巨。」
面對這種狀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成立伊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過程中,不斷深化著對資源稟賦和現有產業基礎的研究,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有益的探索。在資源整合的前提下,他們從資源綜合開發、高效利用、循環發展、產業拓展方面入手,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積極謀劃了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和項目,努力推動產業間的縱向延伸和橫向融合。不斷充實完善的一區(試驗區)多園的產業布局,正是這一理念的精確詮釋。
經過5年的努力,以《總體規劃》實施為核心,特色鮮明、重點突出、支撐帶動作用初現的園區布局日漸完善,並呈現出結構優化、協調性提高的良好態勢。
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已由理論、實踐探索開始轉入加快發展、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循環經濟主導產業框架初步形成,30多個大型骨幹項目的穩步推進和原有產業的改造升級,讓產業結構有了歷史性改變:
建成鹽湖集團綜合利用一期、青海鋰業和中信國安東西臺鹽湖碳酸鋰及硫酸鉀鎂肥、青海鹼業一期、德令哈純鹼蒸氨廢液利用12萬噸氯化鈣、大浪灘30萬噸氯化鉀等產業項目,基本建成青海鹽湖科技1萬噸碳酸鋰、三元鉀肥10萬噸硫化鹼項目等;
建成格爾木30萬千瓦燃氣電站、青海油田40萬噸天然氣甲醇、150萬噸煉油廠擴建升級改造項目,建成格爾木中浩公司60萬噸天然氣甲醇項目等;
建成魚卡和大煤溝90萬噸、高泉45萬噸、木裡聚乎更90萬噸煤炭開發及烏蘭300萬噸洗精煤、100萬噸焦化、魚卡6000萬塊煤矸石燒結磚項目,開工建設慶華集團二期100萬噸焦化項目等;
建成20萬畝枸杞及2條枸杞乾果加工生產線、格爾木市工廠化蔬菜育苗基地、1萬畝高原青稞繁種基地等;
建成德令哈一期100萬噸廢渣幹法水泥、烏蘭5萬噸有機肥項目等;
19個太陽能光伏(熱)電站項目通過發改部門核准開展前期工作,其中10個項目開工建設;
柴達木以鹽湖鎂鈉資源綜合利用金屬一體化項目、年產40萬噸聚氯乙烯項目為代表的23個循環經濟主導產業項目目前已開工建設,德令哈有機矽等一批計劃新開工項目已進入前期準備。這些項目為「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落實,實現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循環產業發展模式
面向世界,跳出青海,柴達木高起點引進和創新國內外最前沿的技術、工藝,努力打造循環產業的中國品牌、中國模式。不論是在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天峻工業園區,還是在試驗區內的工礦企業,記者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科技成果在這裡產生的巨大能量。
無論青海鹽湖集團的鹽湖綜合利用一期、二期工程、格爾木煉油廠煉油系統產品質量升級改造工程、錫鐵山鉛鋅礦的採選工藝、慶華集團烏蘭煤焦化設備裝置,還是青海鹼業的技術工藝流程,中信國安提鋰技術及鹽湖綜合利用、青海煤業集團魚卡礦區高海拔綜合機械化開採裝置等,整體工藝技術水平,都是國內乃至世界上最前沿的。
試驗區負責人說,柴達木盆地礦產多為共生、伴生礦,包括「三廢」也是多元素混合排放,在分離、提純、綜合利用方面工藝技術複雜,單一開發哪個都不符合綜合開發利用和循環利用的要求。因此,如何走出一條有試驗區特色的科技之路,如何做到「開始即循環、生產即清潔」,成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經濟能否「循環」的關鍵所在,也是能否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中國品牌、中國模式的循環產業發展之路的關鍵所在。
著眼於循環經濟發展需要,將科技部門的科技研發和支持重點轉向工業,重點依託鹽湖集團等企業與中科院、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科技創新聯盟,加強科技攻關,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5年來,試驗區共實施科技項目386項,資助資金9583萬元,其中青海鋰業吸附法提鋰技術、東臺吉乃爾湖滷水提鋰工業性試驗、青海鹽湖100萬噸鉀肥加工系統等46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
此外,他們還結合試驗區自身的工藝技術難題,瞄準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全力引進,為我所用。海德魯公司鹽湖提鎂全套技術的成功引進,就是一個典型事例。提鎂技術一直是鹽化工產業鏈條繼續延長的「卡脖子」難題。挪威海德魯公司卻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全套提鎂技術、工藝設備。幾年前,青海省有關部門曾前去洽談引進事宜,對方開出1億美元的天價轉讓費。2008年5月初,該公司加拿大生產廠家因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原因準備申請破產。消息傳出,青海省立即組成8人小組前去洽談。在和幾家企業頻繁接洽之後,挪威海德魯公司最終與青海鹽湖集團達成了轉讓協議。2008年5月27日,協議正式籤訂。時任海西州常務副州長吳海昆這樣評價:「這是鹽湖資源開發的重大突破,它將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的『扣』全部解開,可大大縮小鎂資源利用的時間,並在短期內循環利用,儘快形成利用鹽湖資源關聯度高的產業集群。」
今年7月27日,依託這一技術與設備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標誌性工程————青海鹽湖集團金屬鎂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以金屬鎂為核心、以鈉利用為副線、以氯氣平衡為前提、以煤炭為支撐、以天然氣為輔助,在鹽湖地區構築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鹽化工、煤基化工、天然氣化工、有色金屬冶金多產業間融合發展。該項目總投資約600億元,全部建成後可實現產值400多億元,啟動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建成後可實現產值約100億元。
奠定區域發展堅實基礎
驅車穿越柴達木盆地,但見公路寬闊平坦,鐵路通向天際,輸電線路貫穿東西,自動化通信四通八達,水利設施日益配套,綠色面積逐步擴展。特別是這裡的人,更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振奮的精神面貌和嚴謹務實的作風,讓記者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與活力。
此情此景,使記者不禁想起10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時,青海省委、省政府在京召開柴達木資源開發研討會。會後,來柴達木考察項目的不少,可沒一家有結果。原因在哪裡?在於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太差,綜合服務功能跟不上。
如今的柴達木盆地基礎設施建設今非昔比。海西州緊緊抓住國家和省裡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時機,以改善發展環境為重點,多渠道籌措落實資金91億元,實施了一批重大電力、通信等項目,水利、電網、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顯著提升。交通方面,青藏鐵路西格段增建二線工程、烏蘭焦化工業園鐵路專用線、格爾木至老茫崖二級公路、315國道綠草山至黃瓜梁、當金山至黃瓜梁西部通道等交通運輸項目建成投運,當金山至大柴旦、察汗諾至德令哈等6條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電網方面,330千伏湟源—德令哈—格爾木、格爾木至甘森,110千伏烏蘭至德令哈II迴路、錫鐵山—魚卡、熱水—江倉木裡專屬供電區輸變電工程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大電網覆蓋面積達25萬平方公裡,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水利方面,開工建設下灣水庫和格爾木河、巴音河、布哈河河道治理工程;園區設施方面,德令哈、格爾木、東部、西部四個工業園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和建成投運,重點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使長期困擾試驗區發展的「瓶頸」制約得到緩解,為試驗區集聚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大力改善基礎設施,5年來,青海相繼出臺了《青海省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意見》、《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循環經濟項目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青海省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並按照國家發布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建立健全了循環經濟指標評價體系。近期,青海省首次召開循環經濟大會,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的若干意見》,這給由先期探索階段轉入全面加快發展新階段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注入強大的動力和活力,為有效破解試驗區建設五年來積累的困難和遇到的難題帶來新的希望和憧憬。
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與優化,使柴達木盆地招商引資工作有了更多的「底氣」。5年來,他們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有效結合,共籤約項目188個,籤訂協議資金965億元。其中,落地項目116個,到位資金281億元。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如中航集團、中農集團、中鹽集團、加多寶集團、西部鎂業、五彩礦業、浙江海虹等落地柴達木。藉助外力、多元投資已經成為試驗區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凝聚思想與行動的合力,凝聚管理與服務的合力,試驗區創新方法,完善機制,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不動搖的做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實踐中他們推行了領導在一線指揮、幹部在一線鍛鍊、決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的「一線工作法」及新上項目抓開工,在建項目抓進度,竣工項目抓達產,招商項目抓落地的「項目四抓法」,使得把項目建設擺在經濟工作首要位置的思路求實有效、落地有聲。
從2005年到今天,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經走過了不平凡的5年。5年來試驗區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寶貴經驗,闖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新路,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有益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