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湧向城市,造成了農村留守老年人問題。根據2019年有關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7.9%。按照國際衡量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我國早在10年前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老齡化在彰顯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在農村。大約60%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農村。據2018年民政部的初步摸底排查結果,全國農村有留守老人1600萬左右。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留守老人不得不忍受子女外出而在家無人關心的痛苦。渴望子女陪伴卻又不能耽誤子女發展的他們,只能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自己料理生活。他們在社會發展中,由於身體各方面的自然衰退,生活自理能力開始減退,逐漸成為弱勢群體。生活質量差、勞動強度大、就醫難、生活單調、精神慰藉缺失、無人照料等成為他們共同的問題。
特別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生活中他們較孤獨。由於子女不在身邊,並且村裡人少,生活中缺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局限於自己的家庭。特別是獨居老人,這一問題更加凸顯,他們唯一的娛樂也許是身邊的寵物或電視機。在調研的過程中,老人在與調研組成員交流時,表現出他們渴望交流的心情。也就是說,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及情感需求問題日益凸顯,成為老齡化社會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關心農村留守老人情感問題,需在理解農村社會網絡與情感關係的基礎上進行。首先,農村社會網絡分布呈現差序格局,即存在親疏遠近,關愛留守老人要從最親密的關係開始動員,然後漸次向外擴展動員。其次,差序格局形成的動力機制是情感,所以要重視社會關係網絡中的情感元素。這就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依次動員親屬鄰裡、村內社會組織、村級組織等主體的協同作用,一起關愛留守老人。
要充分發揮親屬鄰裡在提供情感資源方面的首要作用。可通過強調社會教育、樹立良好家風,讓在外務工的子女主動關心關愛留守老人,採取多種方式讓老人感受到溫暖。一方面,委託就近的親戚或者鄰居定期拜訪老人。另一方面,要藉助現代化通信工具給老人打電話送問候、送禮物、節假日常回家看看,與老人保持頻繁的聯繫,儘量不要讓老人感覺到孤獨。
積極發揮退休在農村的老幹部及相關村內社會組織的作用。一些老幹部退休後回農村養老,加上一些離任村幹部等,他們留在村裡,可充分發揮餘熱。農村留守老人彼此的心理距離接近,可以通過「支持小組」塑造具有「家庭氛圍」的環境,從而互相傾訴其困擾並取得支持。同時,也可學到相關的應對技巧。由於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所以這種方法的成效比較明顯。
村級組織成員是由村民選舉產生,他們知曉本村村民的家庭狀況,對留守老人的生活情況最清楚。因此,要發揮村級組織尤其是村委會的作用。比如,真正發揮村級「老齡委」和「老年協會」組織的作用,為留守老人提供文化活動的場地,組織留守老人開展一些如老年健身操、老年太極拳表演等文娛活動;逢年過節或老人過生日的時候,組織農村留守老人一起過節日和生日,開展送溫暖活動。有條件的農村定期組織留守老人近郊旅遊,多舉辦一些精神文化活動。實行村幹部分片包幹,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定期不定期地上門探訪、慰藉。對留守老人進行登記造冊,建立檔案,有的放矢地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如某市某區建立了信息臺帳與定期探訪制度。對轄區內因子女或其他贍養義務人全部離開本區域範圍半年以上、留在農村生活的65周歲以上老年人,建立信息共享和動態管理的農村留守老人信息臺帳。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統籌指導,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實施,及時了解或評估農村留守老人生活情況、家庭贍養責任落實情況,及時更新農村留守老人信息臺帳。
發揮農村社會工作者的作用。逐步提高農村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科學化服務水平,通過心理疏導滿足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提升生活品質。比如,某市實施個案工作法,主要針對單個老人進行一對一服務,運用緬懷往事療法、人生回顧法、理性情緒治療法等,通過與老人緬懷其一生,尤其是中青年時期的正面成就來提振老人的信心,避免負面情緒的幹擾。留守老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日漸衰老,再加上子女離巢,本身會有一種無助感和孤獨感,通過回憶以往正面經歷可以無形中鼓勵老人。另外,將具有同樣情況的留守老人聚集在一起,以小組的形式設計一些專門活動使之相互分享、相互支持。
發揮各種社會力量的作用,營造幫扶氛圍。各類志願團體積極開展下鄉活動,結對幫扶留守老人。鼓勵企業、社會組織開展專項慈善活動,發揮高端電子網絡、信息科技技術等服務應用優勢,將留守老人家庭與緊急救援機構、專業服務團隊與村周邊加盟服務商、村幹部、志願者有效結合,在同一呼叫管理平臺上為老人提供24小時「守候式」服務。通過電視、網絡、微信等媒介大力宣傳、倡導孝老、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此外,良好自我精神狀況是留守老人滿足自身情感需求的主要來源。社會支持是外因,自我精神的調節是內因。只有內外協同,才能切實提高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質量。
(作者單位:重慶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15日總第1967期 作者:文豐安
精彩推薦:
預算管理改革助力財政政策提質增效
影響力經濟學聚焦可持續發展
AI應用場景應離生活更近些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