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戳上方「歷史真相大揭秘」看更多猛文!
導讀1949年許多中華民族知識份子精英因為愛國,選擇留在了中國大陸,上世紀50年代,一些留學海外學有所成的知識份子,也因為同樣的愛國情懷回到了中國大陸。遺憾的是,他們這樣的拳拳之心,遭到無情踐踏,他們許多人被殘酷迫害至死,有的不堪忍受身心摧殘與人格凌辱而自殺。
陳寅恪(1890-1969)
一 代大師陳寅恪,他學貫中西,通曉十餘種語言,甚至包括梵文、西夏文和突厥文,被稱為「中國最博學之人」。文革開始後,他家被大字報覆蓋,遠望如白色棺材。 紅衛兵還把幾個高音喇叭放於其床頭,使雙目失明且患心臟病的他徹底崩潰。「革命者」見效果初成,乃加大攻伐力度與強度,將高音喇叭乾脆搬進室內,綁到了陳 氏的床頭之上。每當「革命者」呼聲響起,整個陳宅如狂飆突至,風雷激蕩。陳氏夫婦未聞幾聲,即感天旋地轉,雙雙心臟病復發,口吐白沫,倒地不起。1969 年新年後,陳寅恪一家被掃地出門,遷至中大校園西南區五十號一所四面透風的平房居住。此時陳寅恪病體衰弱已不能吃飯,只能進一點湯水之類的「流食」,偶有 親友偷偷登門拜望,他躺在病榻上已說不出話,只是眼角不斷有淚流出,望者無不悽然。身處困厄絕望的陳寅恪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但面對幾次被登門的「革命者」 亂拳打倒,心臟病日趨嚴重幾乎癱瘓的唐篔,陳認為愛妻可能將先於自己命赴黃泉,悲涼無助中,夫妻相對而泣。奄奄一息的陳寅恪憐夫人之悲苦,嘆命運之不公, 心懷無盡的怨憤與痛楚,留下了生命中最後一曲輓歌《挽曉瑩》:
涕泣對牛衣,卌載都成腸斷史。
廢殘難豹隱,九泉稍待眼枯人。
1969年5月5日下午,躺在床上氣脈已竭的陳寅恪,再次被迫向當權者作口頭交代。陳寅恪有「我現在譬如在死囚牢中」之語,終至淚盡泣血,口不能言方休。延至10月7日晨5時30分,心力衰竭的陳寅恪於悽風苦雨中溘然長逝。一個月後的11月21日,唐篔撒手人寰,追隨陳寅恪而去。
曾昭掄(1899-1967)
曾國藩侄重孫,與妻子俞大絪,都是民國知名學者,1949年兩人滯留於香港,蔣介石欲搶救二人去臺灣,兩人拒絕。文革時紅衛兵將俞大絪教授上衣剝除,用皮帶死命抽打,俞教授悲憤難抑,是夜仰藥自盡。4個月後曾昭掄也被含冤折磨死。
葉企孫(1898-1977)
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1949年春,出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文革」中因為他的學生熊大縝的冤案,身陷囹圄,遭到迫害,1977年1月悲慘死去。
吳宓(1894-1978)
1948年 人文組院士,文革中,一次批判大會上,已經72歲的大師吳宓被勒令下跪,跪了兩個多小時。批鬥會結束後,有人偷偷問他身體可吃得消,他說「跪著比站著好 些」。以種種罪名蹲入「牛棚」,到平梁勞改,受盡苦難。76歲的老人幹不動重活,還被架上高臺示眾,頭暈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來跌斷左腿。之後又遭斷水斷 飯之折磨。腿傷稍好,即令打掃廁所。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內障嚴重,就只好讓他回重慶養病。批林批孔時,吳宓不肯批判孔子,說「沒有孔子,中 國仍在混沌之中」,並說「寧願殺頭也不批孔」,被打成「現行反革命」。1977年吳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讓其胞妹吳須曼領回陝西老家,終於得到了一 些兄妹深情的照顧和溫馨,延至1978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終年84歲。
饒毓泰(1891-1968)
中 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1948年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拒絕登上南京政府接名教授去臺灣的專機,繼續在北京大學任教,1955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擊和迫害,飽受折磨,1968年10月16日「清理階級隊伍」時,在北京大學燕南園51號上吊自殺身亡。
謝家榮(1898-1966)
地質礦床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1957年-1966年,被打成右派,文革開始即因是反動學術權威而受批鬥打擊。因不甘屈辱,夫妻雙雙飲恨自殺。
翁文灝(1889-1971)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著名學者,輔仁大學教授,是中國最早期的地質學家之一。1948年更曾擔任行政院長,不過在任期間,遭遇金融混亂和惡性通脹,聲名大壞而下臺,1948年12月被中共列為第12號戰犯。1971年病逝北京。
馬寅初(1882-1982)
1949年後任過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校長,1957年因發表「新人口論」方面的學說被打成右派,1960年1月4日,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此後長期蟄居寓所,撰寫探索中國農業經濟規律的巨著——《農書》,至1965年完成初稿,約100萬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
錢端升(1900-1990)
錢 端升於1951年後被打成右派。1972年,好友費正清訪華,提出想與老友錢端升敘舊。在賓館客房裡,錢端升閉口不談自己這些年的經歷,即使單獨聊天時。 在「幾近空白的30多年中」,錢端升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沒人知道了,即使是家中四合院被一伙人以紅衛兵的名義擠佔,一家五六口人只能擠在舊宅的一部分裡。
劉盼遂
豐子愷
蕭光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