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衍生的殯葬方式,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

2020-12-06 天使兮兮YY

當生命被畫上休止符時,家人往往陷入悲痛之中,緊接著會進行治喪、守靈等一系列流程將逝者安葬,傳統的「入土為安」更像一種文化記號植入人們心裡,為其選擇一塊風水尚好的墓地作為最後的安生之所成為很多人不二的選擇。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各種新型式墓地和新型安葬方式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一些高科技的殯葬方式出現,如太空葬、陶瓷、唱片、骨灰鑽石等等,但所有的懷念和回憶都會隨著時間變得慢慢模糊,如何讓離開的親人永遠的陪伴在身邊,讓那些美好的記憶不被淡忘?骨灰鑽石正好可以為人們解決這一問題,用逝去親人的骨灰製作成永恆的鑽石,讓親人永遠陪伴在身邊。

鑽石葬出現在俄羅斯、美國、日本、歐洲等地,其原理是提取火化後骨灰裡面所含的碳元素、模擬天然鑽石形成過程高溫高壓(HTHP)培養出來的人工鑽石,根據需求切割打磨,再加工成項鍊、戒指、耳釘等可佩戴,或者放入特定的包裝盒裡收藏、供奉,從而更好的紀念逝去的親人。

2007年1月28日,臺灣地區藝人許瑋倫車禍去世後,家人為了紀念她,取出部分骨灰送往美國,製成了4隻金黃色的「骨灰鑽石」戒指,每顆造價將近臺幣50萬元。許爸爸表示,希望透過鑽石不斷閃耀的光束,用另一種方式懷念女兒。

2014年清明節重慶姑娘李藝恬拿到了委託「念世情」公司製作的骨灰鑽石。從媽媽的骨灰中取出200克骨灰,做成0.27克拉,花了1.5萬元。在李藝恬手上,白色的骨灰鑽石,看上去與普通鑽石沒多大區別。她說,要加工成一枚戒指,讓天堂的母親一直陪伴著她。

2016年春節前夕上海的妹子收到了用她爸比骨灰製作好的0.34克拉黃色骨灰鑽石,花費1.68W,她把鑽石加工成戒指戴在左手的無名指上,和爸比一起參加鄰居的婚禮,一起去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還要帶著爸比去看世界。

2011年大陸地區有了第一家可以製作骨灰鑽石的公司——「念世情」,據他們負責人透露當時僅有個別及少數人群知道骨灰鑽石,人們在思想上還不太能接受和認可骨灰鑽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國人生活觀念的轉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並接受骨灰鑽石這一新新事物。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遷移化獨子化狀況的加劇、死亡成本的上升,墓地到期後無人續費和看管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新的殯葬方式,很多人更青睞像骨灰鑽石葬、海葬、鮮花葬這種節約土地資源、綠色環保的殯葬方式。

去世後還能變成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守護家人、還可以和大海擁抱在一起、或者可以和美麗鮮花為伴,想想也是件很炫很酷的事情……

相關焦點

  • 生活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身體
    如今的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和生活在一萬年前的智人不同,和未來的人類也不同。我們吃什麼,怎樣的生活方式,如何使用我們的身體,選擇和誰生孩子,等等等等,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部分,都會導致人體變化。在過去,有很多很常見的傳染病會導致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會燃燒卡路裡,增加人體的代謝率,從而提高人體的體溫;而現在,我們不需要在生理上保持高效新陳代謝來和疾病做鬥爭,自然會影響體溫的變化。另一方面,和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關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推動了這種降溫趨勢。
  • 生活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身體
    如今的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和生活在一萬年前的智人不同,和未來的人類也不同。我們吃什麼,怎樣的生活方式,如何使用我們的身體,選擇和誰生孩子,等等等等,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部分,都會導致人體變化。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長,自然選擇作用於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基因突變就會產生新的特徵。換句話說,一直在變化,我們已經不是當初的我們了。
  • 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
    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全世界人類的生產生活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重大變革如今,網際網路已經融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成了地球村,不斷給人們人們的情感理念、價值取向、道德標準、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都在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影響下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截至2018年10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已達到7.7億,佔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網際網路普及率為56.3%,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62785億元,同比增長27%。
  • 新型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150斤重的人有20斤骨灰
    ——《孝經·開宗明義》「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千年來傳承的下葬儀式,古人遵循儒家思想、孝道至上,信奉死後有知、魂歸故裡、屍骨健全,故以完整遺體下葬的土葬作為殯葬方式。火葬已悄然替代土葬,在注重環保持續發展的時下局面,火葬所產生的的空氣汙染已引發社會關注,為使遺者乾淨離開,一種即將取代火葬的殯葬方式正悄然試行,這種驚為天人的殯葬方式從何而來?
  • 生活方式醫學院01:生活方式醫學,正在向我們走來!
    正如我們在「為什麼健康需要生活方式醫學」一節中所描述的那樣?吸菸被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詞已被使用多年。由於這種熟悉,許多人認為生活方式醫學並不新鮮。大約50年來,人們都知道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如運動、吸菸、飲食、飲酒、心理狀態等。大多數人承認日常生活方式對個人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起著關鍵作用。
  • 致我們正在被網際網路改變的生活
    秘密:藏在網際網路化背後的博弈  不僅是網購,從1969年美軍在世界上第一次開始嘗試軍事連接起,如今網際網路已經全方位覆蓋並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改變著世界格局和我們的生活。  從信息的獲取和傳播,到人們社交的方式與範圍,到生產方式的改變,到與世界的溝通,目力所及,正在迅速地全面網際網路化,所謂「網際網路+」的網際網路思維,才剛剛開始。  不僅是成人世界在網際網路化,代表未來的未成年人世界,他們已經被網際網路改變。
  • 高科技改變大腦結構 人越來越笨?
    不久前,有美國研究者認為,科技對人類智力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因為當今的數碼科技大爆炸,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之餘,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和溝通方式,甚至造成人類大腦內部的劇變。刨根問底,科技到底是讓人變得廣博,抑或變得淺薄呢?
  • 上海安善用生命晶石助力蘇州綠色殯葬 把現代科技思維融入傳統殯葬...
    據陳捷介紹,它通過把骨灰置於高溫高壓的環境中,改變其內部分子間結構,使其體積收縮減量,形成一顆顆光潔的宛若寶石的生命晶石。生命晶石可以長久留存,不僅能夠居家安放,也可以個性化地定製做成胸針、吊墜等飾品。
  • 綠色科技+生態殯葬,生命鑽石完美呈現
    積極響應九部 推動改革發展近日,為積極響應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發文部署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仙居山陵園現與念世情生命紀念鑽展開戰略性合作,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積極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綠色、環保殯葬方式,共同推動殯葬改革發展。
  • 衍生感官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EEtimes 電子設備的新發展正在不斷改變我們的世界,但它們能改變我們的感知方式嗎?複製人類感覺器官功能的設備和傳感器領域的已研究了多年,努力使其功能與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味蕾和皮膚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一樣。除了這五種感官之外,我們還在努力豐富與電子產品的交互方式,提供可穿戴式交互和手勢控制的衍生感官。下面是模擬自然感官方面的一些最新進展,並展望未來我們如何不僅引導普通的感官,而且還可帶來全新的體驗。
  • 可以吃屍體的活棺材,一種更環保的殯葬方式
    「我們想確切地了解它對土壤的貢獻,」亨德裡克斯說,「因為這將有助於我們說服地方市政局,在將來利用我們的身體作為養分,將汙染地區轉變為健康的林地。」「他們讓我們了解了實際的埋葬過程,用戶提供墓地選址建議,管理埋葬地點,以及葬禮的後勤要求。」亨德裡克斯說,「這些都是他們對開發過程做出的寶貴貢獻。」經過幾次測試,第一批十口活棺材已經準備好投入使用。上周,第一隻活繭被用於葬禮。 亨德裡克斯說:「經過幾個月的開發,終於能夠用這種特別的方式紀念某人的去世,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時刻。」
  • 一批批國家標準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從消毒劑安全性評價,到家用電器噪聲界定,再到超高畫質電視能效指標……小到吃穿住行,大到經濟發展,一批批國家標準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在非常時期,標準為各行各業有序運轉提供了丈量的「尺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口罩成為了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兒童口罩卻一直存在標準不一的情況。不管是成人版還是改裝版兒童口罩,兒童佩戴時都會出現密封性差、防護效果不理想等情況。5月6日,《兒童口罩技術規範》國家標準出爐。
  • 流媒體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流媒體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在觀看直播的時候,會覺得我們和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包括這些光鮮的明星是如此接近,真正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這一切,離不開流媒體的功勞。因為這次疫情,我們原本的一些生活方式在悄然發生改變。流媒體平臺的興起,將許多線下活動轉移到線上成為了可能,並且也能很好地保留一部分參與感和互動感。看電影可以線上,看演唱會可以線上,甚至G20峰會都可以線上。
  • 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遊萬盛科技館有感
    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遊萬盛科技館有感周六下午,我與幾位同學相約來到萬盛科技館,開啟科技館的觀賞之旅。通過這種方式,把一個個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隨著講解員的腳步,來到了一個器材前面,器材上面放著一個屋子的模型,還有一個小手機,手機上有各種各樣家具的圖標。我用手去點了一下電視圖標。模型裡的電視就亮了起來,開始放映動畫。我又點了一個檯燈的圖標,模型裡面的檯燈馬上亮了,照亮了整個模型,真神奇啊!
  • 帶你了解各國殯葬新方式!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如果不能改變目前的狀況「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現象依然就會逐漸突出急需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必須用生態殯葬作為一種回歸自然節約資源的新型殯葬模式推進殯葬改革國外殯葬怎樣做到「節地生態」事實上,在瑞典、美國、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
  • 網絡巨頭們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阿里、美團、騰訊、滴滴等幾大網絡科技巨頭在各自的領域裡已經或正在佔有大部分資源,百姓的日常生活似乎對它們產生了某種粘性。不過在我看來,它們只是重塑了商業模式,給經濟活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快遞物流業也由此而蓬勃發展。但在其他方面還看不出有什麼貢獻。然而,代價也是很大的。
  • 新型生態殯葬:人體蛋形膠囊,死後變成一棵樹
    早期的殯葬大都是以土葬的方式,當人死亡之後,遺體被放入棺材之中,然後再進行下葬。然而,隨著現代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全球人類在快速增加。如果大家都採用土葬的方式,必然會佔用大量的土地空間,這顯然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 竟然還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殯葬方式
    對此有網友表示,這種以「有形」陪伴替代「無形」別離的方式,似乎是可以為活著的人帶來心理上的慰藉,而且這種方式也省去了花費在祭祀路上的時間,甚至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緬懷逝者。原色是不改變任何元素培養出來的自然色,黃色則與骨灰中的氮含量有關,藍色的深淺與骨灰含硼量的大小有關,白色是只留骨灰裡面最純淨的碳,因每個人身體含量元素不一樣,所以培養出來骨灰鑽石的顏色深淺度有所差異,其中以白色最為昂貴。
  • 科技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
    科技改變生活同學們,當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收看豐富多彩的節目時;我們手按滑鼠在計算機的世界裡暢遊時;當我們沉浸在與同學在電話裡快樂地聊天時……我們可曾想過:是什麼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那麼多的變化?是科技!是科技的巨大力量,改變了我們身邊的一切,改變了整個世界隨著科技的逐漸發展,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呢?
  • 英國恆遠鑽石Heart In Diamond:創新鑽石葬引領國人殯葬理念變革...
    今年3月,民政部在京發布 「殯葬綠皮書」,《報告》指出,近年來全國每年死亡人口約800萬,該數字將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提高而逐年增長。由於土地資源短缺,很多城市的公墓經營性用地已日趨飽和,如果以傳統墓葬每年的土地消耗量計算,未來80%以上的公墓將面臨無地可葬的尷尬局面,推行多樣化的節地環保綠色殯葬已殯葬業改革的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