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被畫上休止符時,家人往往陷入悲痛之中,緊接著會進行治喪、守靈等一系列流程將逝者安葬,傳統的「入土為安」更像一種文化記號植入人們心裡,為其選擇一塊風水尚好的墓地作為最後的安生之所成為很多人不二的選擇。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各種新型式墓地和新型安葬方式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一些高科技的殯葬方式出現,如太空葬、陶瓷、唱片、骨灰鑽石等等,但所有的懷念和回憶都會隨著時間變得慢慢模糊,如何讓離開的親人永遠的陪伴在身邊,讓那些美好的記憶不被淡忘?骨灰鑽石正好可以為人們解決這一問題,用逝去親人的骨灰製作成永恆的鑽石,讓親人永遠陪伴在身邊。
鑽石葬出現在俄羅斯、美國、日本、歐洲等地,其原理是提取火化後骨灰裡面所含的碳元素、模擬天然鑽石形成過程高溫高壓(HTHP)培養出來的人工鑽石,根據需求切割打磨,再加工成項鍊、戒指、耳釘等可佩戴,或者放入特定的包裝盒裡收藏、供奉,從而更好的紀念逝去的親人。
2007年1月28日,臺灣地區藝人許瑋倫車禍去世後,家人為了紀念她,取出部分骨灰送往美國,製成了4隻金黃色的「骨灰鑽石」戒指,每顆造價將近臺幣50萬元。許爸爸表示,希望透過鑽石不斷閃耀的光束,用另一種方式懷念女兒。
2014年清明節重慶姑娘李藝恬拿到了委託「念世情」公司製作的骨灰鑽石。從媽媽的骨灰中取出200克骨灰,做成0.27克拉,花了1.5萬元。在李藝恬手上,白色的骨灰鑽石,看上去與普通鑽石沒多大區別。她說,要加工成一枚戒指,讓天堂的母親一直陪伴著她。
2016年春節前夕上海的妹子收到了用她爸比骨灰製作好的0.34克拉黃色骨灰鑽石,花費1.68W,她把鑽石加工成戒指戴在左手的無名指上,和爸比一起參加鄰居的婚禮,一起去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還要帶著爸比去看世界。
2011年大陸地區有了第一家可以製作骨灰鑽石的公司——「念世情」,據他們負責人透露當時僅有個別及少數人群知道骨灰鑽石,人們在思想上還不太能接受和認可骨灰鑽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國人生活觀念的轉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並接受骨灰鑽石這一新新事物。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遷移化獨子化狀況的加劇、死亡成本的上升,墓地到期後無人續費和看管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新的殯葬方式,很多人更青睞像骨灰鑽石葬、海葬、鮮花葬這種節約土地資源、綠色環保的殯葬方式。
去世後還能變成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守護家人、還可以和大海擁抱在一起、或者可以和美麗鮮花為伴,想想也是件很炫很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