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吃屍體的活棺材,一種更環保的殯葬方式

2020-09-21 探索XXX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學生創業公司Loop開發了一種由菌絲體製成的「活」棺,他們將其命名為「活繭」。活繭可幫助屍體更有效地「堆肥」,清除有毒物質,並為種植(新)樹木和植物創造更豐富的條件。

經過廣泛的測試,以及與當地兩個主要的殯葬公司合作,這種新形式的墓葬形式已準備在實踐中應用。首批的十隻活繭棺材中的第一隻已經舉行了葬禮。

菌絲體製成的活棺材

菌絲體通常生長在樹木,植物和真菌的複雜根部地下,通過分泌酶來分解生物聚合物,幫助分解並將二氧化碳釋放回大氣中,為真菌提供食物。它是一種活體生物,可以中和各種有毒物質,並為生長在地面上的一切提供營養。

鮑勃·亨德裡克斯和活繭

Loop的創始人鮑勃·亨德裡克斯稱菌絲體是大自然的回收者:「它不斷地尋找廢物,並將其轉化為對環境有益的營養物質。它對包括石油、塑料和金屬在內的有毒物質也是如此。例如,菌絲在車諾比被使用,在鹿特丹被用來清理土壤,一些農民還用它使土地恢復健康。」

現在,Loop公司利用菌絲體製作棺材。這個長方形的容器大概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來生長,不需要任何能量、熱量和光。然後,長成的棺材將會用來裝死者的屍體。

「這種棺材使人們再次與自然融為一體,豐富了土壤,而不是汙染土壤。」亨德裡克斯說。人體在自然界的降解的速度通常取溫度、溼度、土壤酸鹼性等各種條件。但經驗表明,通常這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而一般木質棺材上的清漆和金屬零件,以及合成服裝的降解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Loop希望他們活棺材能夠在兩到三年內完成整個過程,因為菌絲體可以加速物質的降解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人體產生的廢物可以轉化為養分,周圍土壤的質量也可以得到改善。

測試與推廣使用

美國生物材料公司Ecovative對這種新棺材進行實際的測試。結果表明,在正常的荷蘭的土壤條件下,活繭可以在30到45天內被大自然吸收。為了量化對土壤質量的積極影響,Loop計劃與荷蘭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的研究人員聯手,對這種埋葬形式進行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在生物多樣性的增加方面。

「我們想確切地了解它對土壤的貢獻,」亨德裡克斯說,「因為這將有助於我們說服地方市政局,在將來利用我們的身體作為養分,將汙染地區轉變為健康的林地。」

Loop的投資人也就此新產品與當地殯儀館進行了廣泛的接觸。「他們讓我們了解了實際的埋葬過程,用戶提供墓地選址建議,管理埋葬地點,以及葬禮的後勤要求。」亨德裡克斯說,「這些都是他們對開發過程做出的寶貴貢獻。」

經過幾次測試,第一批十口活棺材已經準備好投入使用。上周,第一隻活繭被用於葬禮。 亨德裡克斯說:「經過幾個月的開發,終於能夠用這種特別的方式紀念某人的去世,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時刻。」

使用生活材料的願景

在工業設計工程學院材料實驗室獲得學位的同時,亨德裡克斯發展了他對使用生活材料的願景。在2019年的荷蘭設計周上,他展示了一套住宅,一個由菌絲製成的可居住的豆莢。

「一個女孩走到我面前,問我『如果我奶奶死了怎麼辦?我能把她留在那裡嗎?』」亨德裡克斯說,正是這個問題讓他第一次有了用真菌做棺材的想法。「那時我才意識到菌絲可以為我們人類做什麼,把我們帶回生命周期,讓我們為植物提供食物。」

「我們目前居住在大自然的墓地中。我們的行為不僅是寄生的,而且目光短淺。我們正在把生物體降解為死亡的,汙染性的物質。但如果我們讓它們『活』下來呢?」

「活繭使人與自然再次融為一體,使土壤肥沃而不是汙染。」

下一步,亨德裡克斯和他的團隊目前正在開發其它與殯葬相關的活體物品,包括骨灰盒、墓碑等等。他們還準備研究一種發光真菌,希望找到一種方法,讓它們從棺材中穿過土壤生長到地面以上,作為遺體埋葬地點的標記。這樣,發光的蘑菇就可以代替人們通常放在墳墓上的花或燈。

相關焦點

  • 帶你了解各國殯葬新方式!
    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必須用生態殯葬作為一種回歸自然節約資源的新型殯葬模式推進殯葬改革國外殯葬怎樣做到「節地生態」事實上,在瑞典、美國、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
  • 記者調查:節地生態 綠色簡約——國外殯葬新風尚
    據介紹,專業人士會先把遺體置於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中冷凍,然後放在可降解的棺材裡;接著,再把棺材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裡,輕輕搖動,遺體會分解成直徑為約5毫米的小顆粒。  在除去「顆粒」中的重金屬後,便可把「顆粒」裝進一個由玉米澱粉做成的可降解容器,埋入墓園地下。
  • 「新殯葬技術」已在武漢試行,150斤人有骨灰20斤
    不過,在科學家看來,火葬制度也未必健康,因此我們應該推出一種更加健康的葬禮。於是在武漢地區就推出了一種全新的殯葬方式,據說是目前最科學的方式,甚至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反響,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從土葬到火葬在古籍記載中,土葬制度應該起源於原始社會,那時候還是半坡文明,但古人就已經知道將屍體埋於土中。因此土葬制度非常古老,是一種真正的悠久的傳統。
  • 世界十大下葬方式 世界各地安葬形式盤點
    1.土葬 世界喪葬方式,流行於各地,一般是把人的遺體先裝在棺材裡,然後再把棺材埋於土中,有的會立墳墓,有的則沒有。在西歐,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在中國,土葬已被火葬逐步取代。土葬佔用的空間較大,尤其是在日本和歐洲較大的城市,現在出現了空間不足的問題。
  • 荷蘭發明蘑菇棺材,可將屍體快速變成堆肥
    近日,據媒體曝光,荷蘭的科研人員發明了一種特殊棺材。這種棺材由蘑菇製成,通過菌絲加速屍體的分解,能夠在1個月或6周內被土壤吸收,並且在兩到三年內能促進土壤充分分解、豐富周圍土質。而傳統的棺材通常需要10年或者更久的時間,才能將屍體變堆肥。
  • 新型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150斤重的人有20斤骨灰
    ——《孝經·開宗明義》「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千年來傳承的下葬儀式,古人遵循儒家思想、孝道至上,信奉死後有知、魂歸故裡、屍骨健全,故以完整遺體下葬的土葬作為殯葬方式。火葬已悄然替代土葬,在注重環保持續發展的時下局面,火葬所產生的的空氣汙染已引發社會關注,為使遺者乾淨離開,一種即將取代火葬的殯葬方式正悄然試行,這種驚為天人的殯葬方式從何而來?
  • 竟然還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殯葬方式
    天眼妹乍一看還真是覺得挺浪漫的,至少比起傳統的土葬,這種方式還能節約土地資源。不過最近,天眼妹又發現了另外一種打著環保理念的「節地生態葬」,看過之後差點驚出了雙下巴,那就是將親人的骨灰通過特殊方式變成「寶石」,再做成飾品,之後就可以隨身攜帶了...
  • 荷蘭一公司發明了一種「活棺材」,稱為逝者提供生命源泉
    日前,荷蘭一家初創公司創造了一種可生物降解的「活棺材」,由真菌代替木頭製成,該公司稱,這種棺材可以將腐爛的人體轉化為植物的關鍵營養物質,以此相當於為逝者提供了新的生命源泉。「活棺材」的發明者鮑勃·亨德裡克斯介紹稱:「菌絲是自然界最大的回收者。它一直在尋找食物,並將其轉化為植物營養。」菌絲體也會吞噬毒素,並將其轉化為營養物質。亨德裡克斯說:「在車諾比,它被用來清理核災難後的土壤。」「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們的墓地,因為那裡的土壤汙染嚴重,菌絲體真的很喜歡金屬、油和微塑料。」
  • 屍體在零下200℃冷凍後被震成骨灰,網友:這就叫「粉身碎骨」
    不管是泰山還是鴻毛總離不開烈火焚身最後回歸大地最近一種全新的殯葬方式放入棺材最後放入有機棺材內就完成了。這種骨質顆粒非常容易在自然的條件下分解,不對環境造成負擔,因而是一種非常清潔環保的遺體處理方式冰葬的成本比傳統方式價格更高,因此無論是從觀念上還是經濟上考慮,冰葬的推行肯定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 英國恆遠鑽石Heart In Diamond:創新鑽石葬引領國人殯葬理念變革...
    今年3月,民政部在京發布 「殯葬綠皮書」,《報告》指出,近年來全國每年死亡人口約800萬,該數字將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提高而逐年增長。由於土地資源短缺,很多城市的公墓經營性用地已日趨飽和,如果以傳統墓葬每年的土地消耗量計算,未來80%以上的公墓將面臨無地可葬的尷尬局面,推行多樣化的節地環保綠色殯葬已殯葬業改革的成為當務之急。
  • 高科技衍生的殯葬方式,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
    當生命被畫上休止符時,家人往往陷入悲痛之中,緊接著會進行治喪、守靈等一系列流程將逝者安葬,傳統的「入土為安」更像一種文化記號植入人們心裡,為其選擇一塊風水尚好的墓地作為最後的安生之所成為很多人不二的選擇。
  • 文明喪葬之風漸起,來盤點一下都有哪些綠色殯葬形式?
    殯葬方式從古代演變到現代已經有很多種形式,不只是土葬,還出現了樹葬、樹葬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新殯葬方式,就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種植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現代樹葬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地面沒有任何殯葬設施,而是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標記,不僅綠色環保還經濟實惠。
  • 新型生態殯葬:人體蛋形膠囊,死後變成一棵樹
    早期的殯葬大都是以土葬的方式,當人死亡之後,遺體被放入棺材之中,然後再進行下葬。然而,隨著現代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全球人類在快速增加。如果大家都採用土葬的方式,必然會佔用大量的土地空間,這顯然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 紐約社區散發惡臭,裝了近60具屍體的非冷藏貨車在社區停放數周
    據美國《紐約時報》4月29日報導,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一個街區有住戶報警稱物業周圍散發著陣陣惡臭,警察趕到後發現近60具屍體被堆放在安德魯克萊克利殯葬服務中心外的非冷藏廂式貨車中,還有幾具在殯葬中心的地板上。
  • 新冠屍體滿街都是!工程師打造移動火化爐,大批量生產解燃眉之急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移動火化爐應運而生,製作出移動火化爐的工程師名為阿爾多,一個火化爐的製造成本不到3萬美元,使用它火化遺體需要1小時左右,需要耗費20公斤液化石油氣,每天最多可以火化12名死者,工作流程符合生物安全標準。目前,已經有3家公司開始大規模量產,訂單基本都是當地政府下的。
  • 滿街都是新冠屍體!工程師打造移動火化爐,大批量生產解燃眉之急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移動火化爐應運而生,製作出移動火化爐的工程師名為阿爾多,一個火化爐的製造成本不到3萬美元,使用它火化遺體需要1小時左右,需要耗費20公斤液化石油氣,每天最多可以火化12名死者,工作流程符合生物安全標準。目前,已經有3家公司開始大規模量產,訂單基本都是當地政府下的。玻利維亞的殯葬系統在疫情暴發之初就癱瘓了,如何處理屍體一直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 贛州大餘:136名「風水先生」籤訂了綠色殯葬承諾書
    殯葬改革,不僅需要責任與擔當,更需要勇氣與智慧。2017年3月開始,大餘縣從群眾的「痛點」入手, 順勢而為, 在大餘縣開展鄉風文明行動,向陋習宣戰。目標明確,如何破題?大餘縣以攪動思想為先,積極倡導「十帶頭」,即發揮黨員、幹部、鄉賢、先富人員、貧困戶、 「風水先生」 等十類特殊群體的帶頭示範作用。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